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点中学“三位一体”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文荣 龚德行
核心组成员:谢伟强 林菊英 陈茂慧 徐美珍(执笔)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挑战
80年代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在新的时代发生许许多多的变革,而与此同时,变革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质量和素质下滑所带来的对于改革的阻碍。美国为此出台了《明天的教师》(1986年)、《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986年),从而拉开了世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不断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表现出落后于新时代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另一方面,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任教师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也存在与现代教育需求之间的差距。而国家高中课程改革则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没有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没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新课程的改革就无从实现。
(二)我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迅速发展,人数增加很快。路桥中学原本接受的是相对基础好的“尖子”学生,而目前已经转型为大众化的高中,学校规模急剧扩张,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对于习惯于教“好学生”的教师们来说,遇到了新问题,如何从精英主义高中教育方式转向大众主义教育方式,如何从传统的“传授型”转向“引领型”,是路桥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校有一线教师196人,其中教龄在3年以下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5.1%,4~10年的教师有93人,占总人数的47%。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急须得到有计划、系统性的提高。目前这些教师在职教育虽然有多种形式,如短期课程培训、单元式工作坊、教学观摩和研讨会等等,但所有这些形式都要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了这类培训后,都感到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中,这似乎已成为不易消解的困惑。而一直以来,我校师德培训由学校党委与工会负责落实,教研活动由教务处具体负责落实,教科研培训由校科研处具体负责落实。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总体目标虽有规划,但各部门之间合作不够,这对我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指出:“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部署,更要学校层面的自主发展。路桥中学领导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以“三位一体”为内容,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升路桥中学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化标准”界定
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被定义为:(1)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3)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对教师提出了五项要求,概括起来是:学生——知识——管理——研究——合作。
我国学者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论性支点。二是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三是有与未来教师专业相适应的能力。主要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具有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的标志。
台湾嘉义师范学院教育学系教授吴焕洪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基本能力。它包括通用知识、教师人际关系的培养、沟通能力的训练、创造与批判思考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甚至于教师与同事、家长之间的对话沟通等均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专门学科能力。依教师所任教学科,分别具备的该学科专业素养,也就是教师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专门知识学科,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理知识、逻辑与因果关系以及新的研究发现与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它包括课程与教学的能力(一般课程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经营的技巧、学生辅导的能力、认知教育环境的脉络与教育政策、教学与评量的技巧、课程的设计与选择、教育的目标与组织的需求,乃至于教育的理论与概念等均属于教师专业能力的部分。
4.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教师的专业精神与态度,教师个人的研究及发展,教师不断进修的精神,教师对教育的热忱,都是专业态度的表现。
5.研究能力。了解各种研究方法与步骤,能于教学情境中拟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发现问题与探索解决方法;将研究结果应用与改进教学与辅导中。
(二)顾泠沅“以课题为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教师的需求,他们认为要解决教师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构建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操作系统。并提出实施“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
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富勒的教师关注理论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教学前关注、早期的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和关注学生四个阶段。卡茨的教师发展时期理论把教师的发展分为求生存期、巩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伯顿1979年提出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三阶段,包括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与卡茨的不同一方面把巩固期与更新期融合为一个阶段,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发展是教师的生涯循环发展。斯德菲1989年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模式。他从生涯发展理论及自我实现理论出发,强调教师发展是一个从预备,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其中包含了退缩和更新: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颓丧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和推出生涯阶段。费斯勒1992年提出了教师生涯循环论,把教师发展分为更详细的八个时期:职前教育期、入门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生涯挫折期、生涯稳定期、生涯消退期和生涯退出期。这一理论综合了上述各种理论的优点同时又补足了相应的培训发展需求。
纵观教师发展各种理论,都强调教师发展是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自大学毕业进入职业岗位后,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提供教师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根据不同的阶段,学校给予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的途径和内涵也发生变化。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为理论支撑,结合路桥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
三、课题内涵的界定和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社会化历程。
三位一体: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素养结构即“一体”中的“三位”的说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题组认为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这“三位”。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学科内容的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的知识,专业能力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专业精神则是指教师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与活力。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区别于其它专业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专业化的中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动力。这三个方面在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是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课题组认为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真正树立学校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借助学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选择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在探讨解决学校和教师实践中的难题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专业发展。但这些培训并不局限在学校,而是指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主体,强调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活动的开展。
青年教师:为了课题研究的科学开展,在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教学适应期、主动发展期教师和发展高峰期教师)提出了“规定性、选择性和引领性”的培训新思路。即对入职初期的处于教学适应期教师(一般为0——3年)参加以适应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为目标的“规定性”培训;组织进入主动发展时期(一般为4——10年)的教师参加“选拔性培训”;组织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一般为“高级后”)教师进行“引领性”培训。在这样的培训格局下,本课题选择了青年教师4——10年教龄中的各科部分教师为成员,引领研究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培训下的“三位一体”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课题组以校长、书记为负责人,以校党委、教务处、科研处为组织机构,以各处室负责人为核心成员,通过分层推进,全面提升的方式,对我校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各部门既明确分工,又通力合作,在加强合作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方面全面成长。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重视素质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
2、个案研究法:帮助每一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3、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个性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二)研究目标
通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以点带面,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通过研究,使得青年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完善校本培训制度,丰富校本培训内容,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培训、管理”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机制。
构建以“专业精神培育为动力,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础、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形成集学习、教学、研究为一体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本课题从2006年1月立项至今,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理论著作,扎实有序的开展研究方案中的各项工作,既认真落实原方案的任务,又根据研究的进程不断进行修正,在行动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
时间
主要工作
准备
阶段
2005年11月
发动课题组核心成员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资料,阅读有关理论专著和相关文献的搜索。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确定研究方向。
立项
阶段
2005年12月——
2006年2月
确定《重点中学“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为总课题,以校党委、教务处、科研处为组织机构,进行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
实施
阶段
2006年3月——
2008年6月
1、课题内涵的分析讨论和重新界定
2、确定课题组的各科参与成员34位年青教师
3、制定校本培训的短期和长期计划
4、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并举行开题会
5、指定读书和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6、专业发展个人设计的规划和调整
7、师德培训和相关活动的开展
8、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研究
9、名师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
10、反思氛围的创设和相关活动的开展
11、课题进课堂专题活动的开展
结题
阶段
2008年7月——2008年9月
由核心组成员提供研究成果,分析总结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六、“三位一体”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的实施
(一)营造学习型学校文化,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本课题从2006年4月立项开题后成立了课题研究完整的组织机制,并首先从学校层面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氛围并付诸实践:
在课题启动之初,学校就在2006年1月20日的七届二次教代会上通过了“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报告。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强师德规范建设,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把教师的思想引导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轨道上来。二是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形成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并分层次确定教师培养目标,通过开展教师自主发展设计活动,造就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三是要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发挥各级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和各类先进教师的作用,抓好“导师制”的落实,设立名师活动周。积极推进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师学术团队建设,提高学科整体水平。鼓励教师业务进修或外出拜师学习。(见附件1《求实》2006)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校又在2007年2月的八届一次教代会上提出“全面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报告说道学校的教学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见附件2《求实》2007)
学校首先制定了《路桥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方案》。认为一个教师要想快速成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长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心中有了明晰的奋斗目标,才会把自己的发展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使自己有专业成长的紧迫感,从而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激励自己。接着又制定了《路桥中学校本培训管理制度》,积极为教师创建专业成长的活动平台。制度中提到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学校要针对教师现状,努力创设教师共同成长的舞台,扩大教师队伍成长的空间。要充分发挥名师的导向作用,通过“外请内聘”,搭建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平台。要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在优势,通过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搭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平台。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交流,挂职锻炼,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必要条件。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发展。围绕教育教学实际,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促进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见附件3“校本培训”)
在专业素养的全面提高中,我们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是他精神的山峰正确树立,高尚人格的逐渐形成,所以我们第一关注的是专业成长中的精神培育,即教师的师魂塑造,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无论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与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联系在一起,才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事业心和责任感,才会把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教师专业精神在教师专业构成中不仅有其相对独立的地位,更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进入学校岗位后,由于受社会高消费影响,常会觉得工资待遇较低;受功利主义影响,职业信念面临危机;受应试教育影响,又觉教学负担过重;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则发现难管难教,加上信息量的剧增、工作责任的加重、家长期望与社会评价的苛刻,以及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对工作业绩的关注与考核,青年教师经受着入职前没有想到的精神压力,有时甚至出现了职业精神倦怠。
面对这样的现象,学校采取了多种对策,一是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待遇包括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这是教师专业社会地位的标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基础。较高待遇能增强教师的形象意识,维护教师专业尊严,因而有利于专业精神的提高。学校尽最大可能提高教师的奖金福利待遇,荣誉一般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武,并取得了好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青年教师的专业精神,使青年教师以加倍的努力回报社会。二是重视教师进修。在随后的三年里,学校邀请教育、教学、心理等方面的专家来校,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对于可以利用的各种培训资源,都加以利用,以起到增加比较、开拓视野、汲取养料的功能。学校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乃至国门,参加各种培训、会议,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为他们的成长搭建舞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期间,我们有计划地派出22名青年教师到学军中学学习,15名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学业进修,8名青年教师下乡支教,其中1名赴新疆和田支教。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又把更多的机会给青年教师,让他们参加省市新课程培训等,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三是加强学校人文管理。学校是教师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重要场所。有关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研究表明,教师任职服务的学校对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一个优良的教师,不只是师范院校培养的,而是由师范院校和中学共同培养的;不良的教师,也不全是师范院校的问题造成的,中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从保持和加强教师专业精神角度看,中学管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有许多工作可做。首先我们倡导良好的尊师风尚和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中有地位、有价值、有幸福感和成就感,进而形成尽职尽责的信念;其次,我们以人文组织模式的观点调整策略,改变领导方式,努力做到能够维护教师利益,关心教师疾苦,听取教师意见,帮助教师进步,真正使教师感到学校属于自己;再次,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科学公正地评估教师劳动,相信教师的智慧和能力,鼓励教师借鉴创新,支持教师从事多种专业活动,真正把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挥出来,这样教师的专业精神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此外,我们还改善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不以单一的分数论英雄,而以发展的目光来评价有潜质的教师。
例如我们可以从青年教师冯伟在自己的博客里所写的文章(摘录)中可看出其专业精神:(见附件6“反思集Ⅱ”)
做一名快乐的教师
——听林小朝局长师德讲座有感
中国有句古话:知足常乐。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我们必须做到,就因为我们的不快乐也许影响到我们手下成长的千千万万个学生,我们一时的不快乐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听了林小朝局长“关于五个正确对待”的讲座,结合这两三年的教师生涯,我有一些感悟,在这里,愿与大家分享,谈谈如何做一名知足快乐的教师。
第一:要真正地了解、正确地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有一个比较切合自己实际的自我期望值。第二:要淡泊名利,凡事不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做教师是一定要有浓浓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的,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你肯定要付出很多、甚至奉献很多。但是,我认为教师的工作真的与其他行业不同,并不是得到了什么名和利,你就是成功的;得到了什么物质的东西就是有了回报;学生考上了重点学校,你才有了收获。只要心中有爱,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了,就可以了,不必过多的关注结果。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将心比心地、宽容地对待学生。第四: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情,主动寻求乐趣。只要你用心体味,你就能拥有许多的快乐。
(二)在名师的引领下激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
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盛水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如何避免出现“短木板”,使教师群体均衡发展呢?我们认为可以充分挖掘校内的部分“名师”,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传授、引领作用,多措并举,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1.名师讲座,形成观照
教师从入职到成熟,一般要经历起步、发展、成熟、创造阶段。教师的成长,既要靠主观努力,又要靠客观影响。环境好比是土壤、阳光和水分,它可以熏陶人、感染人,起到无声的隐性的教育作用。学校现有省市名师8位、区名师及学科带头人15 位。我们充分利用本校较为雄厚的名师资源,发挥名师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引领作用。校党委经常性举办名师讲座,名师谈个人成长历程,谈教育心得,谈学术理论;同时又有计划地邀请校外名师来学校讲座。让名师的成长历程、经验和成果,由个体状态变为更多教师共有的精神财富,明确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标准,以及成为好教师需要付出的努力。懂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自我超越,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的教育潜能得以迸发。这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三年来,全校名师共开设讲座30多场,主要内容有省名师龚德行书记的“关于教育智慧”,省名师谢伟强副校长的“新课程与学生的主体发展”,市名师王勇副校长的“引领为重,德育为先”,市名师丁新法副校长的“活动教学与课堂改革”,市名师林菊英主任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等;校外名师讲座多场,主要内容有省特级教师陈红的“苏北教育见闻与教师专业成长”,省特级教师陈征燕的“我的教师情结”等。(见附件1、2《求实》2006、2007)
2.课堂展示,示范学习
名师有其精深的教学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更容易为青年教师所学习,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名师开门上课,随时欢迎青年教师听课学习;一方面又有计划地在校内举行名师精品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例如在2007学年第一学期,谢伟强副校长开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课《记念刘和珍君》、王学华老师开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课《高考议论文写作议例策略》、於灵萍老师开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课《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张继永老师开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课《数列的综合问题》等。全体青年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吸收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们在观照中对比自己,不断正确地反思、解剖、定位自己,找准自身努力方向,不断调整,不断进步。课后,名师参与,学科带头人一起,不同学科教师联合的教师沙龙,又为教师的交流互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教师沙龙的开展,青年教师解放了思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名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与帮助、相互依赖与欣赏、相互支持与合作,有众多名师的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强大的动力和学习的榜样。(见附件2《求实》2007)
3.师徒结对,引领成长
对入职前三年的青年教师进行师徒新老结对,是我校培养青年教师的优良传统,一帮一,面对面,悉心传授,能有效快速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更好地提升4——10年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在原来的导师制的基础上,专门聘任学校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这些青年教师继续结对,提倡一位“名师”带几个徒弟,也可以一个徒弟拜几个师傅。要求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师德学习等诸多方面全面展开,青年教师们经常主动、虚心地向名师请教,跟踪听课,随时交流,成长较快。
例如青年教师陈茂慧写到:在名师的引领下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见附件6“反思集Ⅱ”)
为期一年的路桥中学名师讲座已于上学期结束,八大名师、八种风格,他们是路中教育的中流砥柱,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的榜样。听名师讲座,观名师风采,进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不但可以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更能体会到,因为有名师与我们同行,我们才不会感到寂寞和无助。特别是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了名师的专业引领,我们可以在教学生活中实现各自的专业成长。
一、名师——功夫在学科外
做一名教师,仅仅懂得自己本学科的知识是不够,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系统的教学思想,要成为名师更应该如此。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是多方面的,本体性知识固然是名师素质构成的基础,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更是名师素质构成的必要条件。积极的专业动机是名师成长的根本动力,它包括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对学生的个人责任和正向效果;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是教师成为名师的根本所在,综观我们学校的名师,他们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教学成绩优异、颇受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敬佩。
二、名师——培养在学校
教师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能和生命力的资源。建设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办学效益和增强学校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成长,既要靠主观努力,又要靠客观影响。环境好比是土壤、阳光和水分,它可以熏陶人、感染人,起到无声的隐性的教育作用。因为名师的引领会造就优秀的集体,而优秀的集体会催生更多的名师,所以让名师的成长历程、经验和成果,由个体状态变为更多的人共有的精神财富,成为学校的一种传统和独特的精神风貌,我想这也是我们学校举办名师讲座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名师——成长在自我
每个教师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和愿望,这种需要和愿望使教师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创造性的潜能。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自我超越,只有这样这种潜能就会迸发出来,所以说自我超越是教师的专业精神,名师的成长历程其实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学习是超越的条什,而双向(如与学生、与家长、与其他教师、与校外机构等)学习可以实现经验共享,以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是名师成长之路;教师只要大胆的进行教学创新,探索适合于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与特色,直至教学风格与教学流派,就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名师;实践是名师成长的途径,努力是名师成长的根本,一切支持和帮助都代替不了教师自身的努力。
四、名师——作用在团队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更多名师的不断涌现,学校的发展更需要以名师为品牌。名师们以其精湛的教学艺术、精深的教学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更以其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前进,由于名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相互依赖与欣赏、相互支持与合作,这在最大限度上推动了我们路中的发展。我相信有众多名师的引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顺利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路中的明天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在校本教研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校本教研中,教师能不断地表达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积累,适时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树立信心,也为自己指明努力的方向。教师应在校本教研中生成动态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情景中研究自己的学生、课程、教学、环境和自己。对青年教师来说,只有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1.建构“学习共同体”教研组
课题组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日常的教研组教学教研活动,课题组成员谷建方副校长于2007年申报了省规课题《学校教研组织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提出构建“以教研组学习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设想并付诸实践。首先教务处明确规定了各教研组进行小组学习与研讨的时间,其中语文组安排在星期二上午,数学组、生物组和化学组安排在星期三下午,政史地组安排在星期四上午,物理组和英语组安排在星期五下午。这种定时定点的学习制度保证了相互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我们开展了经验分享,案例分析,模拟练习,问题研讨,实践探索,合作探究等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我们认为构建“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最切实的途径之一是“行动研究”,其操作流程包括: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资料积累等过程。这种研究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凝聚起一批教师围绕着共同的话题,并在共同的话语空间里进行团队的协作;而对每个教师来说,通过讨论激活思维,产生灵感,吸取力量,从而分享经验与成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所得。
途径之二是开展有组织的 “专题研究”,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活动,这对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专业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其一,这种团体性的专题研究是学校及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因而具有针对性,容易为教师所接受。其二,从方案、计划的拟定到实施,都需要经过周密考虑,既要寻求理论支撑,又要探求应对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他们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和教学技巧与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之间对教育发展及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讨,争辩,可以不断丰富个人的教学思想,更加明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其三,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定期就改革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展开讲座和研究,可以大大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使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在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达到减轻工作负担和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见附件8课题结题报告)
如生物组以林菊英老师为课题负责人,全组老师作为成员开展的专题研究《当前生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就是围绕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高;教师引导不到位、解决不透彻等课堂问题所的作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在生物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课题组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出了有效的对策:要改变生物课堂教学现状,教师是关键,教研是平台,全面启动“一心二功三式四库五能”工程是总策略。即一要提升教师从教的积极心向与心愿,二要强化教师“说、写”两项基本功,三是巧用“权威模式、教导模式、人际关系模式”三种课堂管理模式,四是建立“竞赛题、高考题库、会考题库、校园题库”,五是指教师从事生物学课堂教学时需要重点突破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设定与落实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效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五种能力。研究收效明显,全体参与成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有效发展。(见附件2《求实》2007)
2.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自我反思活动
申继亮教授曾指出:“在专业引领下,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和富有成效的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外也有学者提炼出“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一名成功的教师,必定不只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而且是善于对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自觉进行积极反思的教师。教师通过反思把握实践情境下具体问题的本质,获得对教育的感知与顿悟,不断生成实践创意,提升实践智能,不懈地追求自身教育行为的合理性,改进教育实践。这个过程既优化了教育教学效果,又推动了教师专业认知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青年教师要由知识传递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反思是必经之路。
研究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的反思能力普遍不高。首先是缺少反思的意识。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一般都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即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可以说颇下了一番功夫。周而复始,教学工作成为普通教师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不少老师总是喊累,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状态。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讲给谁听(似乎不成为问题)”,“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再者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导致老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研讨交流,都导致一些教师还没有确立起反思的意识。二是缺少反思的氛围与机会。青年教师大多处在一线,教师的工作量比较重。平时日复一日陷在备课本里、作业堆里、试题海里,忙于应付各种检查、“考试”,还有年复一年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有反思实践的机会。三是没有掌握反思的方法,不知从何入手。而学校里多的是行政性的作业,缺少的是对反思方法的指导。
克瑞默—海因指出,反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教育权威人士、学校校长、其他教师、管理人员、大学教授,都应该对教师的反思给予支持、合作,没有这种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反思很难进行。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还需从认识上、技能上、实践上等多方面入手,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地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为此,我们要求青年教师树立反思意识,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反思的基本技能。首先我们给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师成为研究者》一书,让他们边学边做,然后对教师进行了反思方法辅导的专题讲座,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反思的札记的写法提炼为一系列的问题:“我遇到了什么事情(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我怎样解决这件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采取的策略解决问题了吗?”“我的做法(教法)是否符合教学原理?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深入思考,促使教师的内隐决策清晰和明确起来。这样,通过多次的实践,逐渐形成教师必备的品质,教师的反思自觉性加强了。一段时间后,我们计划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指导不同的教师学会写技术性、实践性和解放性三种反思 。在技术性反思中,教师的重点是寻找更经济、有效的途径达到预期目的,对教学手段的精雕细琢远远超过对结果的价值追问。这种反思适合于教学时间较短的老师。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基本上是技术性的,局限于教材,并不重视学生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另外,学生和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中的知识也未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更多的老师写实践性和解放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关注的是情境对于实践的意义,关注的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教学过程。例如青年教师应老师写到: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不仅有形,而且更应该有实。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用合作与探究方式进行。对有些内容来说,主动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解放性反思是慎思理性的最高水平,它是通过对行动情境,对自己作为教师的意象和对习以为常教学假设的重建来进行经验的重建。教师在课堂上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比如青年教师陈老师写道:我在教学中一直很重视、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梳理,能当场解释的,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能者为师,讨论式地解答。我想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首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老师和其他人所不能取代的。
以上三种水平的教学反思,反映出教师不同程度的主体意识。在技术性反思中,反思是为了选择能够在可控制状态中更有效地达到预设目的的手段,教师是在“目的”所划定的范围内对“手段”的选择、组合、优化与创新,强调作为工具的“我”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在实践性反思中,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故事,诠释其中的意义,强调教学过程之于“我”的意义,我是如何感知和理解教学的,以及我在建构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论课程“目的”还是“手段”的决定中都有“我”的参与,课程的“目的”与“手段”不能分离。在解放性反思中,教师意识到影响决定“目的”与“手段”的社会脉络是不公平的,实践者需要在促进解放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作用,“我”要主动地促进社会的转化。从技术性到实践性,再到解放性反思的层次越来越高,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师的主体性又得到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例如青年教师徐贤通在教学反思中写道:从教学反思深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鲁迅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反思是成长的催化剂,有一位教育家在总结人的发展时就曾得出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功。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进一步激发了我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激活了我的教学智慧,促使我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我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即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想得多了,写得多了,它就成了无价之宝,我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尤其是在我高三的教学中,由于每天有课,备课的时间往往没有高一高二充分,且知识内容多、联系大,尤其是高三经过新课教学、章节复习、会考复习后,再进行第一轮第二轮复习,要再让学生感觉到有新鲜感很是困难。复习课教学只有设计的巧妙才能使课堂高潮迭起,才能推波助澜,才能互学互动、收到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积累点滴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实践。以下是我的一篇复习课教学反思:
……
本节课课堂效果良好,原因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递进式的提问方式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自由参与、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学习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见附件6反思集Ⅱ)
3.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评比舞台
要促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必须为他们搭建实践的平台,为他们创造可以施展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他们过硬的业务素质。针对不同教龄的青年教师,我们分层次规定了教学比武的要求。在三年内教师中开展说课、粉笔字书写、即兴演讲和教学设计等教学基本功比赛以及三年出师课比赛;在4——7年教龄的教师中开展优质课评比,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开展校十佳青年教师评比。在次基础上,综合评比、推荐老师参加上一级的教学大比武和教坛新秀评比。通过定时公平的比赛,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与发展。
(四)在校本科研中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
对于教师来说,在自身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解决教育中遇到的深层次的问题,而“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师角色必然要丛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转变。
1.学习层面——与大师对话
教师的研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始于“问题”的发现,学习能使“问题”更加清晰;教师的研究是一个融于实践、并在实践探索的过程,学习能给实践探索指明方向;教师的研究也是一个发展自身教育经验的过程,学习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经验。而其中研读教育名著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为此进行了一项打造“书香校园”的教师读书活动,我们要求青年教师结合校本研究,选择理论学习书籍,每学期读一本教育名著,《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教师成为研究者》为学校指定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选读其它名著,并联系实际完成不少于 1篇的读书心得,经常在组内或学校进行交流。为促进读书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一是为教师搭建读书平台,提供读书条件。教师可以在学校图书室借阅,也可以自己购书,教师购买的书经学校认定后报销登记,所有权归学校。二是营造宽松的读书氛围,对读书活动的管理没有按传统的办法让教师做多少笔记,而是让教师养成边读书边反思的习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表达出来既可。这个活动推出以后,引起了老师们的较大兴趣,有的几乎是一口气读完 2 万多字的著作。读书、思考、交流,老师们在书海中畅游,书香在校园中弥漫。
例如青年教师 张红岗谈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规定的宽广得多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他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正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年轻老师),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并将学到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努力应用的实际的教学中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与时代共同进步。《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示。而郑红芳老师则在《通向名师的金色台阶》——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摘录)有感中写到: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决不是好士兵”,“想当元帅”其实并不是野心,而是一种目标的激励,目的不在于是否达到,而在于奋斗的过程中,能有一种动力在始终鞭策着你前行,所以,作为教师,人们都以成为名师作为职业奋斗的目标。王金战老师无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师,而且可以称得上是教学大师,品其质朴真诚的文字,透过他的成功经历,我觉得:爱心、责任心与教学智慧是铺设通向名师的金色台阶。
一、爱的真谛:春风化雨的赤诚
爱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一味的体贴与照顾,也并不是慈母式的温情。王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他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都能成为较好的或更好的自己,每一块石头不在于一定是雕琢成玉,而在于成为合适的器皿。这种爱才是一种大爱,一种春风化雨的赤诚。……
二、教学责任:因材施教的艺术
责任是璞石成玉的雕琢。
其实,教书育人是一种艺术,一种高境界的艺术。高度的责任感,才能使老师的目光,温和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才能静心去体会每个鲜活的生命的不同的特色。爱的责任,赋予了老师这一职业很沉的份量。……
三、教学智慧:点石成金的神奇
一个老师,要想成为一个名师,其教学艺术必须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与人格的魅力交相辉映,才能熠熠生辉。
而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心仪与折服的就是王老师的教学智慧,无论是上课、辅导与管理。他使自己的数学课变成了愉悦的过程,变成了美的过程,变成了快乐享受的过程,使一般人眼里枯躁、冰冷的数学有了活力;在优秀的习惯培养上,他让学生明白优秀其实是一种习惯,需要点滴的积累;在学生的管理上,他尽力让学生自我摸索,做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
王金战老师在通往名师的金色台阶上,以爱心、责任心与教学智慧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坚实的育人成才之路。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你能否成为名师,就应该力争让自己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身体力行的行为榜样,学高为师的精神楷模。(见附件6“反思集Ⅱ”)
2.个人层面——以个人成长规划推动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其中最为核心的一层意思应是: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权,需要对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课题研究启动以后,2006年6月我们邀请了台州学院王少非副教授为全校老师开设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个人设计”的讲座,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分析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环境特点,确定专业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且具体计划了个人行动方案。我们强调这是建立在个人真正愿望之上的以自我更新为目标的个人发展自我定位和自我设计活动,
这样,在2006年6月前,课题组指导所有青年教师订立了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并分别以一年为单位进行总结反思和计划调整,其中内容包括“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分析”、“环境分析”、“专业发展目标确定”、“专业发展路径寻找”、“总体行动方案阶段性设计”等。这种基于个人生涯规划的专业发展设计活动,既是帮助组织中成员以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实现自己愿望的有效方法,又是发掘组织共有的"未来景象"的基础。然后课题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三年来不断创设积极环境有的放矢地推进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个人成长计划部分摘录(历史教师蒋兆强,2006年6月)我的专业发展现状优势在于有多年的教学及教研组活动经验,还有三年的教育硕士理论学习,劣势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我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是新课程带来的巨大挑战,尤其是怎样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环境角度来分析,有利因素是学校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但实质性的活动不够多,形式多于内容;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和谐,但反馈的有效信息不多。根据以上情况的简析,我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近期目标为:看一些理论性的专著,尤其是国外的论著。平时可通学习、反思和写文章等专业发展路径去逐步实现。在长期的努力中,把自己发展成为忠于教育事业,具有深厚扎实的历史基础理论知识,真正懂得教学科学方法论,深刻理解教育认知规律,具有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够运用现代历史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成为一个科研型的优秀教师。(见附件4“个人成长规划”)
3. 学校层面——以课题研究提升专业内涵
争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善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时代要求。一个教师如果忽视教育科研,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很难有自己独立的行动,更不能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教育教学工作,所以也谈不上合作交流与分享。通过校本科研的开展,可以让青年教师意识到教育科研离也并不遥远,只要能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走进教育教学科研,并在教育教学科研中一同成长,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为了让教师们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学校开设出一道课题自助大餐,让全校教师结合自己所任学科和所担负的工作,结合学校的实际,结合学科实际,结合教师本人的实际,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自主选题,积极申报课题。以课题申报为契机,引领全体教师进入教学科研者的角色,激发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实施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校级课题研究,简化课题申报、结题的顺序,强化问题论述和解决策略,“把课题研究工作化,工作方式科研化”。我们以校区级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为重点,以全校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为基础,以省规课题《学校教研组织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为核心,以《重点中学“三位一体”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为龙头,以《重点中学校本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等课题为依托,建构了具有开放性、网络化、立体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课题群。
为了克服课题研究中“科研”与“教学”活动“两张皮”现象,我们始终要求教师课题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把科研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学校定期开设基于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专题活动,每学期组织课题负责人或成员开设相关研究课,例如在本课题研究期间,杨红辉老师围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个主题开设“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全体青年教师听课、评课、交流,大家认为,杨老师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相关知识欠缺从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师生互动较好。同时大家也指出,这种教学方式还需和学生的课堂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不能流于形式。集中评课后,我们还在学校网站上开通了交流平台,老师们继续就这个话题作深入交流。二是认真组织课题开题会和结题论证会。在两会上,我们把理论学习、问题反思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在教师交流与专家点评中关注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开题会上,我们关注课题研究的价值,提出其研究计划必须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是在平时工作中的研究,是有可行性的。过程研究中要不断地积累案例、比较分析、反思学习,从中提炼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归纳个性化的教学观点,乃至形成教师的个人教学理论。三是指导论文写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或结题后,为了把平时的反思与案例及时地记录下来,我们请本校擅长论文写作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鼓励青年教师多思多写,尤其是多写小切口、独特视角的片段性教学案例等。然后给教师搭建评比与发表平台,在学校科研刊物《求实》、校论文汇编上发表,并在此基础上推荐老师参加各级论文评比,在各级报刊上踊跃发表文章,学期末学校在考核或奖金上予以鼓励。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在区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65篇,其中青年教师梅其蕉尤为突出,每学期发表各中形式的文章多篇。这些科研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青年教师汪俊梁写道:教育科研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读《教师成为研究者》有感(摘录)
提起“教育科研”,许多教师都会觉得它非常高深,认为那是教育专家才能做好的事。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书籍,它是一本难得的书——贵在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己的工作实践。它定位明确——是一本给普通教师看的如何搞教育研究的书籍。书中收录的案例和理论分析力求多样化和多层次,让我读后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案例。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通过阅读此书,对教育科研也有了一点新的认识,深感教育科研对青年教师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说到教育科研,一开始我对它确实有偏见,也不知道为什么,从一开始听到这个词,就感觉十分之枯燥,提不起半点兴趣。所以,便自以为一个教师只要能上好课就可以了,至于科研是可有可无的。自步入工作岗位以来,便“两耳不闻科研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全心致力于课堂教学,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确实经过一翻苦心钻研后,我从初上讲台的手忙脚乱,到能够从容的驾驭课堂,课堂教学得到了学生和同事的认可,曾获得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可是,当我看到新课程大力推进越来越需要“新研型、学者型”的教师,看到别人的教科研文章不断地发表,自己又似乎感到缺少了什么。
于是,怀着对教育科研的一份神秘感和一丝恐惧感,带着些许的不自信与好奇感,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学步。
随着教学内容的研展,思考的深入,学习的加强,我逐渐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道理:科研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它真的是“如果你有心,它就离我们很近,近得唾手可得;如果你不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它真的就会离我们很远,远得让你找不到边际”。书中说到:“发现问题的策略一是建立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包括自己的优势、特点与不足,二是建立在开拓视野的基础上,包括掌握周围环境的信息与前言的理论,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总而言之一句话,课题从问题中来,问题即课题,把最令人烦恼的问题作为课题,保准既有实际意义,又便于操作。
随着工作的深入,问题逐渐出来了。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我们重点学校的很多学生,一是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放松;二是习惯了教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主动思考交流意识淡薄;三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交往。
面对上述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将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人际交往困惑,作为研究的对象,申报了课题,并成功立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不断得调整,感觉效果很好,课题研究也已经进入阶段性。
几年的研究,使我在“教中研,研中教”的过程中收益匪浅,尽管文章写的不多,质量也不高,可是它却对我的胶鞋水平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深深体会到:
1勤于钻研、善于总结是小课题研究不可偏废的前提。因此在实践中,我首先做到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课后及时纪录教后感,有时感触特深的,还写成教学日记,以便及时捕捉教学中的亮点,从而为今后的“研”做准备,因为只有“教”才能为“研”提供源头活水。而对于那些脱离“教”而“研”出来的理论,只有自我把玩而已,因为教育科研一刻也不能离开教学实践。
2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是小课题研究不可缺少的后盾。若研而补血,那么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嗅觉失灵”。因为仅靠个人的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多从收上汲取养分,尤其要多学习一些教育理论,这样才能使自己有无穷后劲。
最后,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表达我对研究的感受:“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敢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教育科研中,我愿是那潮水中的一粒水滴,为路中的教育科研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愿我们青年教师都是共潮升起的“明月”,在路中的教育科研氛围中迅速成长,我愿在路中教育科研的推动下,走向更高更新的里程。(见附件6“反思集Ⅱ”)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研究,针对原有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课题组在校本培训中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树立了“名师引领明方向、校本教研促成长、校本科研获提升”的校本培训新理念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切身地体会到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名师引领的重要性,在名师引领下,校本培训能够更好地培育青年教师的专业精神与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而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人人是主体,人人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学习与发展,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校本科研中,青年教师在问题意识中学习与研究、规划与发展,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三位一体”的专业发展和校本培训立足于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立足于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要求,其理念是新颖而有效的。
(二)形成了良性互动的阶段性校本培训机制
在实践研究中,课题组一致认为,在3年内新教师的培训侧重于教育教学基本功形成的基础上,10年内青年教师应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位一体”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着眼于这一阶段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名师引领明方向、校本教研促成长、校本科研获提升”的校本培训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这一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提升,各部门工作成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充分体现了名师与青年教师的互动,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互动。实践证明,这是学校当前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之一。其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价值的。
(三)积累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经验
在培训青年教师中,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探索,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经验:即一个重心、两条路径、三个层面、四个方法。一个重心:以教师自我反思为重心;两条路径:一条是自我促进路径,另一条是外部支持路径;三个层面:学校层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包括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聘请校内外名师等;团体层面上的措施包括“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活动、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等;个人层面的有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科研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日记、小论文和随笔等。四个方法:个人反思、互帮互学、名师引领、学历进修,从而全面加速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四)产出了校本培训系列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校本培训,课题组成员中的青年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以下是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期间获得的一些科研成果:
1.课题研究:
谷建方:07省规课题《学校教研组织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
龚德行:07市重课题《重点中学校本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陈茂慧:08市重课题《基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范式的研究》
蒋兆强:06市重课题《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和对策》
08市规课题《中学历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索》
杨红辉:07市规课题《台州重点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多元化合作的调查研究》
王武军:07市规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梁杏娟:06市重课题《基于校园网的高中化学教师合作研究》
汪俊梁:06市规课题《“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惑”问题的研究》
张辉华:06市规课题《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策略的实践研究》
周光鹏:06市规课题《高中物理教师物理文化观念的调查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戴素红:06市规课题《高中英语立体式课堂模式的构建和研究》
应胜会:08市教研课题《诗歌文本细读的教学实践研究》
卢守强:08市教研课题《网络环境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此外,课题组成员还以个人或备课组名义申报了31项区级课题。
2.论文发表或获奖
张辉华:省一等奖《一节仅侧重于两个维度的市级研究课的反思与改进》07.12
蒋兆强:省三等奖《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和对策》06.12
应胜会:省三等奖《个性化阅读--被引导的创造》07.3
梁杏娟:市一等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合作的实践研究》08.6
此外,课题组成员获市级三等奖以上论文21篇,在省级以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尤其是青年教师梅其蕉老师每学期发表论文40多篇,课题研究期间,共发表论文180多篇,编著3本。
3.教学比武
张辉华:06.5获市生物教学大比武一等奖
王武军:06.5获市政治教学大比武一等奖
杨红辉:06.5获市生物教学大比武二等奖
此外,课题组4位成员于08.1获区教坛新秀等
4、综合评比
课题组成员中有12位教师获区优秀班主任及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见附件7“课题组成员教科研成果一览表”)
八、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一)注重制定教师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培训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引导教师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促进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不同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因此,在指导教师制订个人的发展规划时,要从教师的基础和个性特点出发,尊重教师自我发展的自主选择,引导教师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发展潜质和优势发展领域来确定个人的发展领域或方向,确立切合本人实际,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科学生涯规划有赖于专家的科学指导与专业引领,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这一模式的外延,深化其内涵,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寻求一定的外部资源保障。
(二)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大多数教师接受培训参加学习是出于工作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挑战和本人对于专业发展的需求,而培训的过程一方面是他们的知识、能力的储备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寻找解决自己实际工作中诸多疑难问题的过程。两者相比,后者更直接、更迫切,在培训中,他们的问题一旦得到了解答,就会对培训表现出更大的兴趣;相反,如果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甚至不能解释身边的问题和疑惑时,不但培训变得苍白无力,而且教师也会逐渐失去参加培训的兴趣。因此,我们要紧密围绕问题解决这一中心,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对于不同情况的教师,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教师,要给予不同的培训内容,注重培训内容的有效性。此外,注意培训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三)致力于构建全体教师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体系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许多青年教师把获得某种荣誉称号,如“市区级名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等作为自己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这说明教师对什么是专业发展或专业发展意味着什么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此外,由于本课题研究在实践上历时较短,我们也没有很好关注教师的和谐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有赖于相配合的文化环境的滋养。因此,改变教师的文化理念与行为,便成为重要的工作。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看,今后若干年学校校本培训的进一步目标是,构建学校文化背景下的致力于全体教师和谐发展的培训体系。为此,一方面学校要引导教师理解个人发展与学校组织发展的内在联系,促使教师主动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求学校首先制订出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以此促进和带动教师的发展,并为教师个人的发展提供依据。在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参与。让教师参与讨论和研制学校发展规划,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在学校中建立起领导和教师共同的愿景。今后我们将在建构学校文化体系,致力于全体教师的和谐发展过程中,努力实现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组织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2]王少非著.《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7.1
[3]郑慧琦等主编.《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5][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6
[6]钟启泉著.《从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全球教育展望.2008.2
[7]康丽颖等著.《反思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教材·教法.2007.2
[8]陈观林等著.《以校本研修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5.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总结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愿景调查与分析报告
“有效推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