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煮重庆|我敢打赌!这几首写重庆的诗词,你没有读过!



水煮重庆本期特别节目 来自水煮重庆 22:39





我敢打赌!这几首写重庆的诗词,你没有读过!

文/司马青衫

 


写重庆的诗词很多

最著名的据说是李商隐的“巴山夜雨”

其实,单独描写重庆的不多

但在诗词中提到重庆的,则很多

五六百首随便是有的

 

我们从中选出几首不太常见

但是又有点特色的

建议大家收藏起

今后摆龙门阵的时候吹牛用

 

 

 

重庆


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

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禹王宫。

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暮江声鼓角中。

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

  



 

 

作者介绍:赵熙(1867——1948)


赵熙,荣县人,清末民初的四川著名诗人。他也是写重庆最多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他描写重庆的诗词不下于100首(包括写重庆下属区县的)。


赵熙在25岁就高中进士,后在北京当官。保路运动期间,此人多次向川人通风报信。后和前清状元骆成骧等人一起,被誉为四川的“五老七贤”。五老七贤中,赵熙的威望、成就最大。他的诗、词、书、画、戏并称五绝,尤其是他的词作,号称“清末第一人”,他的字,被称为“荣县赵字”,以至于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的谚语。

 

赵熙,字尧生,号香宋
其诗文,后由郭沫若掏钱在上海出版


 

本诗整篇都描写重庆的繁华——“自古全川财富地”,是说重庆一直是全川对外贸易的窗口,尤其是1891年对外开埠以后,更是财富聚集之处,重庆人的日子安逸得很,笙歌鼓角、红烛春风。


巴子国,是指重庆当年是巴国属地。巴,被封为子爵,所以叫巴子国。禹王宫,指现在的湖广会馆。清末民初,在重庆的外地移民,一共建有十大会馆,每个会馆都祭祀自己的家乡神祇。湖广会馆供奉的是禹王,所以湖广会馆又叫禹王宫。

 

 

1906年,赵熙还写了有一首以《渝州》为题的诗,也不错。

 

路长知水性,山转见渝州。

雨意频看月,江声渐入秋。

巴歌云外峡,夷火树边楼。

出入停三日,中年始识愁。

 

诗中的这“夷火”,指的电灯。重庆是1904年才有电灯(1904年,凯旋路的李耀庭公馆第一次在重庆发电用电灯),赵老先生把电灯称作“夷火”,估计那时候还没有电灯这个词。

 

除了直接写重庆的诗,赵熙还有一些描写重庆区县的诗,也顺便录两首:

 

《万县》

布帆一转见钟楼,落日青山古万州。

老去三巴惊岁晚,客中无雁识乡愁。

绿苔滩石安鼋背,红叶霜风到马头。

往事江声流不尽,苦吟南浦廿三秋。

 


《云阳二首》(录其一)

明月随人送远寒,幸无杜宇哭云安。

中宵忽领英雄气,知泊桓侯庙下滩。

 




重庆府

 

铁作篙师铁作舟,风撞浪涌可无忧。

林间麋鹿遥相望,峡里蛟龙横不休。

目断吊桥空悄悄,头昏伏枕自悠悠。

锦城秋色追随尽,好处山川更一游。

 



作者介绍:汪元量(1241——1317年以后)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子。南宋人,著名琴师,诗词也写得非常漂亮。因为琴弹得好,成为了供奉内廷的琴师。宋亡后,元世祖忽必烈把宋皇宫的工作人员都迁到大都,汪元量也随行,亲自参与、目睹了宋亡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宋亡的直接目击者。他的诗词,被称为“宋亡之诗史”。


在大都,他曾经探望过关在监狱里面的文天祥,“且勉丞相必以忠孝白天下”,他在《妾薄命呈文山道人(即文天祥)》一诗中,最后四句是:“君当立高节,杀身以为忠。岂无春秋笔,为君纪其功。”——直接劝文天祥同学自杀以成忠。文天祥也为他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汪元量的作品写序。


在大都,汪元量因为琴弹得好,受到元太祖的青睐。作为宋皇宫的前工作人员,汪元量在大都也得以继续侍奉宋宗室瀛国公赵显、赵显的妈妈全太后等妃嫔。后来,18岁的赵显去吐番学佛并学成著名大喇嘛、全太后出家为尼。心灰意冷的汪元量,上表请求南归入道。1288年,汪元量被元太祖放回江南,在钱塘修了幢小别墅,开始修道。


后来,汪元量以道士身份云游四海,其间到过重庆。这首《重庆府》,就是他离开成都,路过重庆时所写。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
会弹琴、画画、写诗、填词
被宋度宗招入宫中
有诗文集传世


汪元量这首诗,大意是说,重庆这个地方呀,风大浪大,看来得用铁来做篙、铁来做舟,否则危险大大的呀。你看重庆府,山高林密,麋鹿出没,峡里面这么大的波浪,一定是有蛟龙在捣蛋。看着江上空空的吊桥,脑壳都被江里的波浪晃昏了,还是睡一觉吧。成都那些漂亮的秋色,一路已经看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把精神养好一点,重庆的大好河山更值得一游!

 

其实,这首诗中汪元量的诗作中,不算上等,不过也展现了他的功力。


再录汪元量诗两首,可见他的风格:

 

《醉歌》

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

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休休休休休,干戈尽白头。

诸公云北去,万事水东流。

春雨不知止,晚山相对愁。

呼童携斗酒,我欲一登楼。

 

 

送僧归重庆


东西千万里,来去一身轻。

碧凤山前别,黄梅雨里行。

江长巴子国,地入夜郎城。

昔我经过处,因君动远情。




 

作者介绍:天祥,明末清初的人,日本和尚。


天祥是明朝初年来到南京的“东瀛十僧”之一,不小心掺合进丞相胡惟庸谋反案。这十个倒霉的和尚,统统被坏脾气的朱元璋发配到云南大理,交给当地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和尚监督改造——这个著名和尚的名字叫雀巢,不知道他老人家喜欢雀巢的哪一款咖啡?


这个诗僧天祥,留下来的诗不多,这首诗是他写给一个和尚兄弟的。这位和尚兄弟,大约在大理双廊或者洱海玩尽兴了,准备打道回重庆府,日本人天祥就写了这首诗送行。

  

这首诗,真心讲,还是不错的,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可以挑的毛病,也没有特别好的地方。日本鬼子能够写到这个样子,非常不错了——如果你读过其它日本人写的半通不通的汉诗,就绝对会对这个日本和尚竖大拇指。


这首诗整体很浅显,意境一般,不过,最后一句的写作角度有点意思:大意是说,重庆这地方,是老衲我以前路过了的,现在,因为你要回去,又让我勾起了对重庆的思念。


据说,这个日本和尚和下台的建文帝还有勾结。


话说建文弟被他的叔叔朱棣弄翻后,不知道怎么就跑到大理——好像到处都有建文帝遗迹,重庆也有。这个下野皇帝一天雅兴不低嘛,满世界旅游。


在大理,建文帝和这个日本和尚成为好基友,二人还联袂去了一趟遥远的峨眉山。天祥和尚回到大理后,在龙尾关风雨阁写了一首七律:

 

僧是龙种龙是僧,几度梅花几度非。

景阳钟催断云雨,秦淮泪洒湿玉阶。

王孙迷途觅前径,尘缘断根识梵音。

纵然灵山路遥远,削发落得一身轻。

 

这诗,我怀疑是后人假托,写得真不怎么样,一股乡村塾师味儿。

 




水调歌头·今岁渝州热


今岁渝州热,过似岭南州。火流石铄如傲,尤更炽於秋。竟日襟常沾汗,中夕箑无停手,几至欲蕉头。世岂乏凉境,老向此山囚。


赖苍灵,怜赤子,起龙秋。刹那顷耳,天瓢倾下足西畴。荡涤两间炎酷,苏醒一番枯槁,民瘼庶其廖。清入诗脾里,一笑解吾忧。



作者介绍:李曾伯(1198——1265以后)


李曾伯,宋末名臣,宋史有传,能诗词,但词明显比他的诗写得好。1254年,曾经担任四川宣抚使(负责川渝一带军事),但在这边没有呆好久,就被调到湖南去了。

 

简单翻译一下。第一段的大意是说,重庆这鬼地方热死人,比广东还热。空气中像有火在烤石头。每天都汗津津的,哪怕半夜(中夕),扇子都不能离手,为什么没有空调?哪怕有个风扇也好呀!热得老夫我头都焦麻了!

 

凡是在重庆过过夏天的朋友,都会对这首词感叹再三:没想到宋朝的重庆也这么热!

 

李老先生一定来过重庆,不然写不出这样的词句。

 

第二段就是良好祝愿:真希望天降大雨,驱散酷暑,那就安逸得惨了哦!

 

李曾伯还有一首词,中间也提到渝州。

 

一翦梅

人生能有几中秋,人自多愁,月又何愁。老娥(月亮)今夜为谁羞,云意悠悠,雨意悠悠。

自怜踪迹等萍浮,去岁荆州,今岁渝州。可人谁与共斯楼,归去休休,睡去休休。

 

 

 

 

 

浪淘沙


序:曹溪驿折桃花一枝,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


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掷与巴江流到海,切莫回头。



 

作者介绍:左辅(1751——1833),清朝人,乾隆嘉庆道光的三朝元老。乾隆末年,以进士授官安徽知县,之后长期在安徽起起落落,最后在海南岛、湖南等地当官。奇怪的是,从此君履历看,从来没有到过重庆,怎么会写出这一首如此美丽的诗?

 

从小序分析,写这首词的地点应该是涪江上一个叫曹溪驿的地方。涪江,可不是重庆涪陵旁边的长江,而是嘉陵江的一条支流。这条支流,发源于岷山,因为流经绵阳,而绵阳在汉朝初年就叫涪县,所以此江名叫涪江。涪江,在重庆段流经潼南、铜梁,在合江汇入嘉陵江——离忠州(忠县)、涪州(涪陵)还远着呢。

 

估计是作者穿越了。

 

这首词是典型的婉约小清新风格。一支春天里的小桃花,被诗人招入舟中,然后在枯萎之前,又被诗人含情脉脉地掷入江水——美丽总是短暂,去吧,和那些逝去的时光一样,切莫回头!


这首词,基本是大白话,有高中语文水平都看得懂。只需要解释一个字:“者是春山魂一片”的“者”,和“这”字相同。那个时候,“这”这个字还没有通用,有音无字,很多人都是用“者”字借代。

 

 

 

附:白居易《涂山寺独游》辩误


这是清人所绘36诗仙图之白居易
白居易,一直误传他到过重庆
其实没有,大家被他这首诗的题目误导了


最后聊聊这首诗,因为白居易的名气实在大。


这首诗,据说是白居易于819年被贬到忠州当刺史时,路过重庆,登南岸涂山寺(现在这个庙依然在)后写的:

 

涂山寺独游

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

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这首诗,经常被重庆历代文人引用。但是,有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白居易他老兄到过重庆吗?


查一下白居易的行踪,他这一辈子,只有当忠州刺史这两年(819-820)在忠县呆过,而且其上任的路径是:江西九江(江州)——三峡——忠县,根本就没有路过重庆,好吧,再查他离开重庆的路径,依然是忠县——三峡——商洛(白居易笔下的商山)——西安,也没有路过重庆。


那么,他笔下的涂山寺是哪里呢?


正确答案是:长安南边的橘河再南边的的涂山寺。


橘河,就是“八水绕长安”中的一条,又叫橘水。白居易喜欢游山玩水,经常跑这个涂山寺玩,于是写了这首诗。这个涂山寺,宋代犹存——此考证,是《白居易年谱》的作者朱金城先生完成的。


这首诗一直被误认为白居易在重庆写的,谬误流传很广,特此将朱先生的考证记录下来,以避免今后再被误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居易的诗《涂山寺独游》里写的涂山寺到底在哪儿?
刘军 | 喜看渝州有好诗
重庆诗词研究院五一城口采风,一大波优秀作品邀你鉴赏!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诗词作品—《​卜算子·渝州三年(外一首)》
十二花田 ‖ 试看更上层楼处,大赞渝州第一郎
李商隐:仕途困厄苦忧伴,三峡歌吟古今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