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秦伯未诞辰120周年暨学术思想传承研讨会圆满召开

2021年7月21日上午,纪念秦伯未诞辰120周年暨学术思想传承研讨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秦伯未名家研究室承办,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协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翟双庆,副校长王耀献,以及秦伯未先生弟子代表、家属代表,北中医和东直门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主持。

在秦伯未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致辞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决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秦伯未纪念馆,并依托东直门医院成立秦伯未名家研究室,这是北中医的一件幸事,也是中医药学界一件大事,纪念馆的落成对于秦伯未先生学术思想和精神品格传承,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代表性意义。建设秦伯未纪念馆,旨在搭建一个弘扬学习秦老崇高品格的展示平台、传承创新秦老学术思想的研究平台。纪念馆是秦伯未老先生奉献、求索、光荣的人生历程的生动缩影,是北中医人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生动缩影,更是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艰辛探索、不断开拓的生动缩影。她希望大家能系统整理秦老的学术思想和精神品格,深入挖掘凝练秦老为人、为学、为师、为医的道与术,将其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秦老从医、治学、治教的精神在北中医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在致辞中回顾了秦伯未先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光辉事迹和高尚的品格。号召大家要学习秦伯未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尤其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一要进一步树立民族自信,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二要学习秦伯未先生提携后辈、培育英才、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三要学习他坚毅执着的高尚人格 、医者仁心的行医品格和对中医药事业的坚守与追求。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局长表示,秦伯未名家研究室的成立恰逢其时。他希望研究室要探索秦伯未先生如何成为名师、名医、名家的规律,在新时代把名医传承工作打开新局面,从个体传承向群体传承转变,从文化自信向文化自觉转变,保证传承工作有设施保障、有观念形成、有标志性成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文明局长表示,当前正处在中医药天时地利人和的传承创新发展时期。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以老一辈中医专家为榜样,学习他们德艺双馨、治学精神、育人精神和服务患者的精神。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疗效是关键,人才是基础,名老中医是培养中医特色人才的基石,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导师。做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是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他号召大家要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发展模式。

会上还举行了人民卫生出版社捐赠仪式。人民卫生出版社张科主任发言表示,出版社将继续打造精品的医药学术专著和相关产品,服务于临床、教学和学术创新,为推动中医药发展,建设健康中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做贡献。

我基金会理事长杨继发言表示名老中医百年诞辰活动是基金会重点培育的公益项目,我们的着力点并不在于参加活动,而是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医传承传统,家人、弟子、传承图谱、精神遗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图书、相册、视频传播和中医临床技艺经验的推广让名老中医的传承更加深远、持久,且内涵丰富,震撼心灵。基金会希望不仅要支持更多的百年诞辰活动,更要把传承深入下去,采取多元化的载体和更持久的方式,传承延续老中医的精神财富。

秦伯未家属代表,秦老的孙女秦棘、外孙朱小民分别发言,回顾了秦老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一生,希望大家学习秦老与时俱进的精神,热爱传统医学,传承并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秦伯未弟子代表、秦伯未名家研究室负责人杜怀棠发言表示,秦老为中医医疗、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我们要传承秦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习秦老高贵的精神品格,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为我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秦伯未名家研究室代表王成祥发言表示,研究室的成立旨在继承和发扬秦老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建设经验传承、学术研讨、科研交流、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研究室将以传承为根,坚持医教研同步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贡献力量。

会后,召开了秦伯未名家研究室座谈交流会。

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主持大会

秦伯未(1901~1970)

上海人。中医学家。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秦伯未18岁考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甘仁、曹颖甫、谢利恒等。1923年以该校第二期第一名毕业,留校任教,同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1927年底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等共同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后任名誉校长。1929年在上海任“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秘书长,呼吁反对《废止旧医案》。1930年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世界》等杂志。1931年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后任上海国医公会执行委员等职。1938年主办中医疗养院。他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与临床实践,业医50余载,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尤其在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从早年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著《内经类证》,到晚年集理论与临床之大成的《谦斋医学讲稿》一书的出版,共著书60余部,计千万余字。他重视对中医人才的培养,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临床实习、函授教育和普及中医知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秦伯未积极投身到北京中医学院的规划筹建及其他社会事务中来,为中医教育的学院化、正规化定了坚实的基础。1962年7月,秦伯未与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是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五老上书”。他擅长内科杂病,临床上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通。辨证精细,治法多变,处方稳重,用药轻巧,疗效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为振兴和发展中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促进了中医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研究正走向深入
古真中医传承暨中医诊所实战论坛(石家庄站)
【腾飞江中】承岐黄之精粹 传杏林之风采——姚荷生研究室五年发展探寻
刘英锋精英团队·首届经典经方活用培训班通告
“双桥老太太”名家研究室落户北京城市副中心
“吐血”推荐一本针灸专业值得收藏的好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