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之路—姜春华

姜春华(1908-1992),江苏南通人。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在理论、临床、医史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在治疗哮喘、肝病以及活血化瘀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著有《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病理学》《中医治疗法则概论》等,与脏象研究组合著之《肾本质研究》被译为日文出版。历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辞海》医药分册主编等职,并被选为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务委员。

图片

勤能补拙

    姜老出生在江苏南通,父亲业医。小时候资质愚鲁,老师常斥为'拙物”。其父说∶'拙不要紧,但能坚持学习,可以学好。古人说'勤能补拙'。孔子的学生曾子最愚鲁,可是传孔子之道的是曾子。”勤能补拙这句话鼓励了其一辈子。

图片

放弃文艺爱好 走上学医道路

    姜老青年时喜爱书画,整日用心临摹碑帖画谱,虽严冬酷暑不怠。然其父希望他继承家学,做一个医生。那时写北魏体很风行,便跟王圣华先生学北魏,他是书法家李梅清的学生。有一次他对姜老说∶'你学金石书画,是一种爱好,得下好多年苦功方可成家,且你先得有社会地位。可是它无补于国计民生。我看还是把医学学好,可以为人们解除疾苦,也能解决生计问题。'姜老觉得老师的话是阅历之谈,开始放弃了文艺走上学医的道路。

图片

也要死记硬背

    姜老在家读了点医学启家书如崔嘉彦的《四言脉诀》、雷公的《药性赋》、汪讱庵的《汤头歌诀》等,这些书都是要背诵的。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姜老认为有许多基本的东西一定要死记,理解与背诵两者不可偏废。

图片

独立思考

    姜老年轻时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是'纯信',而是'有疑'。备了一本簿子题为'医林呓语',专摘录医书中不切实际的记载。对于前人的理论经过一番思索,哪是对的,哪是错误的,对于前人所用方药也常思考它的主导思想在哪里,为什么用这类方药,其中有哪些不切合的,哪些可以师法的,这才有益。

图片

倾慕学问家

    姜老十八岁到上海,寄居亲戚家,常跑旧书店、图书馆。非常倾慕清代考据家的渊博著作,一有空便按目录阅读十三经注疏,周秦诸子,二十四史,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以及明清各大家文集。宋元理学、释道回耶、稗官野史之书也读。对他思想最有影响的是王安石、张居正的著作,两位政治家的思想对其医学学习很有帮助。同时也阅读了西方的好多哲学、心理学和动物、植物、矿物、物理科学方面的书。

图片

各方面学术形成的思路

   有人说读了那么多与业务无关的书,是否值得?倒不把这些时间统读医书。其实体会读医书是取得咨有的资料怎样用,要看个人的思路。资料像一盘珠子,要对它形成一只蝴蝶,就要靠一根线穿。思路好似一根线,要穿成什么便可穿成什么。一个人的思路形成要有多方面的学问,否则思路就狭窄,专业就不能有大成就。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

图片

遥从受业

    姜老自己零零星星买了许多中医书籍,没有一个学习计划和自学的方法,正好陆渊雷先生招收遥从弟子,便报名入学。陆先生是革新派,当时有人称为沟通派,他教中医也大胆地教学西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图片

对学术没有门户之见

    姜老对于学术没有偏见,尤其是对于中西医没有门户之见,认为这两种医学都是面对着病人,我们的医学知识只怕是少,不怕是多。只要立足于中医,吸收西医的东西起帮助作用,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前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姜老是用西学不用西药。所以在'遥从'期间,又自学了《内科学》。抗日时期阅读了日本同仁会的《内科学》和林房雄的《药理学》等,抗战结束后又阅览了新医进修丛书,除内科外还学了《病理总论》及《物理实验诊断》。

图片

学《内经》画图表加深理解

    姜老在读《内经》全书时,做过笔记,在某些专题上做了图表。表的好处是将原来分散的集中起来,眉目分清;图的好处是将它的相互关系以图示表达出来。这两法既加深了理解又加强了记忆。姜老学习时不用西医知识对照,因为它们是两个系统,不能用那一系统对照这一系统,而是纯从原书的系统理解。心知两个系统,这点经验很重要,对于西学中来说更为重要。

图片

看病读书结合

    姜老少壮时看病,凡日间诊过的病人,入夜均查阅前人台验。今日治疗如果有效,可依前处理;如果无效,就考虑前人方法可取之处。也查考西医对这个病的认识,参照印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看医学没有实践或实践不足,只能说是有些书本体会,没有发言权。中医不仅长于调理,对于急性传染病只要对路,疗效不错的。

图片

教学相长

    姜老在抗战期间,担任了余无言主办的中医专科、时逸人主办的复兴中医学校、朱小南主办的新中国医学院的教学工作,教的是《伤寒》《金匮》《药物》等课。为了教好课不得不先学好。每备一堂课,先是搜集各方资料,二是充分理解,三是融会贯通,四是使之条理化。取材宁可多,用时宁可少,主要是'精'。

图片

从方药主治及配伍学规律

    姜老年轻时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首图表有标本问气等,看不懂,认为《伤寒》难学。后来看陈修园的《浅注》文似易解,但碰到标本问气又觉得玄了,张令韶的书也是如此。看《伤寒论》白文不觉得玄,是部朴实的书,可是它被注家们搞成了玄学。看了陆先生的《伤寒今释》,觉得解释清楚,有独特之见,怡然理顺,涣然冰释。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看方有执的《条辨》,在阅读过程中,看到徐灵胎《伤寒类方》和东洞吉益的《药征》,觉得他们的方法是由综合到分析,又由分析到综合,《药征》的做法有些缺点,带有主观。姜老便重新做了《药征》,先是综合各条,后是分析主治症状。在汤证和主治的基础上对于药物的配伍作用也进行了分析,在临床时灵活配伍、应用自如。

图片

不以西医对比中医

    姜老学习《金匮》除了陆先生的《金匮今释》外,并参阅了尤在泾的《心典》和丹波的《辑义》《述义》等。《金匮》是中医内科的原始记载,反映了当时的内科水平。所以姜老的经验,学习中医不能与现代医学对比,一比之下觉得彼何其精我何其粗。

图片

摆脱烦琐哲学

    《难经》用《纬说》以五行十干分为阴阳夫妻、男女老少,玄学气息较浓,论脉极为烦琐亦不切实用,对于这些只理会其大意不加深究。如果深究,譬之磨刀背,用力不得力。姜老以徐洄溪《难经经释》为主,辅以张山雷的《难经汇注》。这两书都不是随文敷释,而是各有见地,对《难经》提出许多疑问,很有启发。

图片

仲景方药少不够用怎么办

张仲景的书方药有限,临床不够用。后世药物品种多了,但有些效验不准。为了扩大药源增加品种,便学习了《外台秘要》。《千金方》较《外台》为早,也收集了各家方,但它比较难学。《千金方》特殊之处是对五脏虚实综合症群的治疗。姜老学习《外台》获得杂病的治疗方法,学习《千金》获得脏腑综合症群的治疗方法。这些症群错综复杂,头绪纷繁,现代医学认识尚不理想,对某些综合症群,因呈现神经精神症状,聊以'神经官能症'称之,西医无特效疗法,《千金》却有方可用。

学医案不买椟还珠

    旧社会做医生都得写脉案。姜老学习了《临证指南》、叶天士晚年医案《叶案存真》和王旭高、张聿青、柳宝诒、王孟英、吴鞠通等不下数十家。姜老认为学习前人不学他们的方药,只学他们的术语词汇,譬犹'买椟还珠'。

为四个现代化加紧学习

    医生以平时多阅读为贵。'当面临不可为之病时,病者与其家属把希望寄托在医者身上,便常内心自疚。虽然扁鹊说过他'非能生死人',可是我们不能以此为心安理得,应常想如何尽最大努力,求其可生之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春华:我的学习过程
怎么学中医
国医大师朱良春访谈录(下)
李克绍学医、行医话当年
山中医八老之李克绍先生|学术思想
经方学堂|刘力红:跟师学习钦安卢氏医学的体会(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