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廖虹雷和他的深圳岁月

2022年元月,继《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深圳民间节俗》《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卷》《宝安历史文化·民俗》这六部深圳本土历史文化研究专著之后,已经76岁的深圳本土民俗文化学者廖虹雷再一次推出了新作——《收藏深圳岁月》,继续用笔记录他的深圳岁月。


收藏深圳岁月

 
人生可以去很多地方,可以回的地方却很少,有时回过头,却发现:故乡,成了我们去不了的远方。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深圳人而言,现在的深圳既熟悉,也很陌生,许多过去的回忆,也只能通过相关的记载以及视频资料来了解。地理上的故乡容易回去,而心理上的故乡,也就是那记忆中故乡,却永远也回不去了,所以岁月需要收藏。


廖虹雷
 
因此,作为土生土长深圳人的廖虹雷将他所收藏的深圳岁月,整理成了《收藏深圳岁月》。《收藏深圳岁月》所收藏的,是廖虹雷所亲身经历或亲自调查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圳本土文化,是乡愁、乡恋、乡情,是深圳优良的革命文化传统。本书分为三大章,分别是“山间岁月”“烽火岁月”“文化岁月”,共41篇文章30万字。
 
“山间岁月”收藏的是深圳千百年来的都市变迁。在《老墟老街老井》《时间在田野里》《40年前经历的罗湖那些事》这三篇文章里,廖虹雷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几十年前他在罗湖的生活及一些琐事。从字里行间中,可以深深体会到特区初创时,城市的发展给农村旧貌及人民的思想观念带来的改变、冲击。在本章的其他文章中,廖虹雷也为我们讲述了深圳河、深圳的盐场以及深港边界等土地上发生的那些事。

廖虹雷釆访沙井蚝民85岁的陈金洪女士
 
“烽火岁月”收藏的是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发生的那些革命历史。这一篇章,廖虹雷为我们讲述了陈郁、曾生、梁金生、郑奭南、郑毓秀、卓凤康、刘黑仔、陈桂民、陈桂林等深圳儿女投身革命事业,为民族解放而进行斗争的故事以及那些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
 
“文化岁月”收藏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前的文化岁月。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前,廖虹雷便已经在宝安县文化部门工作了十几个年头,他非常清楚地记得当年宝安县许多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文艺轻骑队”、回荡在山乡的用粤客双语播放的宝安广播、《宝安文艺》的前世今生、闻名一时的宝安粤剧、深圳老字号、走街串巷的能工巧匠以及《边防枪声》剧本诞生的始末等,廖虹雷在本书中都一一向读者做详细的介绍。许多当年宝安县人民常见的文艺表演,都可以在“文化岁月”中深入体验。

《边防枪声》演出现场

@何煌友


此外,本书的自序也是十分精彩。在这篇名为《深圳,从前并非是一个小渔村》的序中,廖虹雷从深圳精彩的历史和灿烂迷人的人文风貌出发,对“渔村说”进行强有力的驳斥。

深圳是廖虹雷的故乡,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廖虹雷的笔触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深圳:车水马龙后的一半山水一半城,流光溢彩后的人间烟火和风土民情。

深圳乡土作家

 
1946年,廖虹雷老师出生在阳台山下的一个山村,1960年到南头中学读书,毕业之后考入东莞师范。1966年夏,师范即将毕业的他被招入惠阳总团文化工作队。两年后,廖虹雷调回家乡宝安,在县文艺宣传队(俗称“乌兰牧骑演出队”,老百姓简称“轻骑队”。)工作。

廖虹雷在古村采风
@廖虹雷

在之后数年间,廖虹雷跟随宣传队走遍宝安的山山水水,东至大鹏半天云村、南澳东西涌,西至松岗塘下涌、公明楼村、光明农场碧眼村,北至龙岗诸鼓石村、平湖山厦村,南至盐田、蛇口渔港和南头南山村及大铲岛、内伶仃岛等,当时宝安县19个公社、2个镇都留下了廖虹雷的足迹。
 
70年代初,廖虹雷被调到宝安县文化馆文艺创作组,一边创作农村、边防、华侨等各种题材的文艺作品,一边到各公社文化站辅导创作演出。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廖虹雷写出了多部边防相关的作品,小话剧《新兵巡逻》、小歌剧《深圳河畔》、小舞剧《边防岗哨》等都在县及地区做演出。
之后,他又广泛收集资料,将这些剧本扩充为反特题材的电影剧本——《边防线上》,寄给上海电影制片厂。1975年春,廖虹雷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通知,去上海学习半年,修改剧本。

《边防枪声》剧本
 
文革结束后,廖虹雷与曾文炳合作,在《边防线上》的基础上,创作了8场粤剧《边防枪声》,参加1977年广东省文艺调演,获最高荣誉的创作和演出优秀奖,之后在周边省市的采茶剧团、山歌剧团及彩调剧团等60多个团体(剧种)演出。
 
1979年,深圳市成立,廖虹雷由宝安县文化馆副馆长升任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1980年,廖虹雷被调往罗湖区工作,不久后任罗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1986年,廖虹雷入职市台办,一直工作到2006年退休。

1980年初,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剧作家协会主席李门(右四),以及黄培亮(右五)、欧阳翎(右六)、曾炜(右三)等广东作家与廖虹雷(右一)等在九龙海关合影。
@廖虹雷
 
虽然离开了文化部门,但廖虹雷依然坚持进行文学创作。《老街》是廖虹雷早期寄托乡愁的作品之一。1985年,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深圳墟引进港资进行改造。对于生活在老街几十年的廖虹雷来说,拆迁拆的不仅仅是建筑,更是那失去不再来的岭南小街风情和过去那种邻里之间的市井生活气息。在1986年他写成了这部5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将旧时的深圳墟生存环境记录了下来。
 
除了《老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廖虹雷还创作了《老村》《老墟》《老厂》《老弟》《老镇》等具有深圳本土特色的小说,并获得了省市多个奖项,他也因此被称为“深圳有代表性的乡土作家”。
 
 

本土文化的守望者

 
进入21世纪,深圳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在欣喜地看到家乡经济腾飞的同时,廖虹雷也逐渐焦虑和哀伤起来。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得到了很多,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对于廖虹雷来说,他亲眼见证了深圳的城市化,也见证了许多深圳古村落、古建筑的湮灭。在他年轻时到过的老村,记录过的古桥、古井、古塔、古庙、古牌坊、古祠堂,很多都已经消失,让他十分痛心。

廖虹雷和孙明一起在石岩浪心村袁氏祠堂考察

@深圳晚报

 
与此同时,“深圳是文化沙漠”、“深圳原来只是小渔村”、等无知言论在社会广泛流传,许多人说深圳没有历史、没有特产、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名人等等。这些言论都深深戳痛了他的心。是的,过去深圳过于强调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导致许多深圳本土的民间舞蹈、山歌、音乐、文学和民俗都鲜为外人知。
 
2005年,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来到深圳,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上讲课。当有人提出深圳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没存下多少文化艺术,也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廖虹雷站了出来,用深圳本土的非遗文化进行反驳。

廖虹雷调查黎围麒麟舞时的笔记
@廖虹雷
 
也就是从这开始,廖虹雷暂停写小说,转而进一步来研究深圳本土民俗文化。在宝安县文化部门工作时,他就已经调查研究了不少宝安(深圳)本土的民俗文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廖虹雷便写过甘坑凉帽的相关文章,分别在《南方日报》和《岭南民俗》杂志上刊登过。
 
2006年,廖虹雷从政府部门退休后,便一头扎进深圳本土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他的目标很明了,在自己还干得动时,与时间赛跑,在古村大规模改造前,在一些非遗传承人健在时抢救古村文化、非遗文化,深入深圳各个角落进行田野调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圳:缘何经济发达“份子”“彩礼”不高
探访深圳最后一批渔民——深圳疍家人从海上居民到南渔村村民跨越世代的变迁
[南粤文化] 深圳市老宝安文化大佬到田青山居畅谈本土文化
深圳市区核心商业圈分析
区委书记姚任参观“韩帅作品展”,并希望多创作讲述本土发展的作品
廖秋香诗歌II贺宝安诗词学会成立(外二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