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段富津临床经验传承和研习-心脑血管病培训班干货有哪些?

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国医大师 段富津

文献论述
 

胸痹心痛这个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并将其作为专篇论述。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里,提出“胸痹而痛”和“胸痹心痛”,文中还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我认为,这里既包括胸痛、胸痹心痛,还有胃脘痛,或者胸痹心痛连及胃脘痛。

 

在《内经》里,没有“胸痹心痛”这个病名,其中“心痛”病的论述,有些类似于“胸痹心痛”。唐代的《千金要方》在卷十三中列有“心腹痛”和“胸痹”,基本重复《内经》和《金匮要略》的论述,但有所增加,并列有诸多方剂和针灸治法。

 

此后,历代诸家,大多数均将胸痛,胃脘痛,心腹痛,胸痹心痛,混合论治。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心脾痛》中,更明确指出:“心痛,即胃脘痛。”书中没有胸痹、胸疼的记载。明清时期,陆续将心痛和胃脘痛加以区分。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云:“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书中认为除“真心痛”外,余者均属胃脘痛,但胃脘痛亦有上攻为心痛者。《证治准绳》还另设“胸痛”,在“痞”证中单列“胸痹”一项,其内容很简单,只列《金匮要略》的几条原文。并将痞和胸痹作区别,“心下满而不痛为痞,心下满而痛者为胸痹”。又把胸痹错归于痞,病位定于心下。

 

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讲义》中,只有“胃痛”和“胸痛”。“胸痛”中云:“本篇所讨论的胸痛,实即《金匮》中所论述之胸痹。”但只有二个证候,一是“寒邪壅盛”,二是“痰浊壅塞”,用方都是《金匮要略》胸痹中的方。

 

七年制教材《中医内科学》,有“胃痛”和“胸痹”,没有胸痛。在“胸痹”中说明“本病多与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相关”。在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中,分为阴寒凝滞、痰浊闭阻、血瘀气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六型。

 

1995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行标”)中列有“胃脘痛”“胸痹心痛”,未设“胸痛”。“胸痹心痛”病中指出:“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在证候分类上有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痰浊内阻、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心肾阳虚六类。与《实用中医内科学》相比,其中“寒凝心脉”“血瘀痹阻”“痰浊内阻”“心气不足”四者相同,未有“火邪热结”和“气滞心胸”,还有阴虚、阳虚两个证候相类似,心阴不足和心阳不足,“行标”都加个“肾”,即心肾阳虚和心肾阴虚。

 
辨证论治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诊断以膻中或心前区疼痛、憋闷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及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临床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气滞、痰浊、寒凝的病机为主,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相关检查可见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变异型心绞痛相关导联ST段抬高。心电图无改变者可做负荷试验。发作不典型者,需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如仍不能确诊,可多次复查心电图、负荷试验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诊断有困难者可作放射性核素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

 

基本病机分虚实两大类,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证有气滞、血瘀、痰阻、寒凝。心气虚弱证用养心汤加减,心血虚少证用四物汤加减,心阴亏虚证用生脉散加减,心阳不足证用参附汤和桂枝去芍药汤加减,心血瘀阻证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滞心痛证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合橘枳姜汤加减,痰浊内阻证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寒凝心脉证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合通脉四逆汤加减。常见证候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气郁结证、气血阴阳俱虚证、心血瘀阻证。


辨证施治的处方法则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我们讲的理法方药,实际上就是辨证施治的过程。理就是辨证,通过辨证,确定病位、病性、病情、病因、病机。辨现证很重要,病证里的重点是辨现证,就是当前是一个什么情况,辨当前的证。通过辨证得到一个证型,依据证型确定相应的治法,即“法随证立”。治法确定后,依法选药组方,即“方从法出”。

 

一个好的医生,我看就是两条,第一就是辨证准确,第二就是处方严谨。辨证要很准确,一个医生要辨证准确,要有相当多的经验,而且要理论娴熟。我强调用中医思维、理论辨证,不能中药西用,也不能按中医辨证,用西医的方法治疗。中医治病是治人,同样的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处方,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区别。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不同,虽然都是一个证、一个法,处方用药也不尽相同。

 

确定证型、治法后,最关键的就是处方,处方就是用药。处方法则,涉及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就是处方法则。方中的君臣佐使地位的确定,是以药力为核心的,药力不同,它在方中的地位也不同。

 

君药

 

君药是处方中主要的药物,起主要作用。君药对病证来说是针对主证的,主证定下来,选的君药在方里药力最大,起主要作用。“主病之谓君”不错,是正确的,是必须尊崇的。在主病之谓君的前提下,应加上“力大者为君”,只有药力大才能起主要作用,针对这个病的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如果用错了,就治不好这个病。想让它做君药,必须让它药力最大,让它起主要的作用。

 

君药对于方中其他药物来说,起支配作用,统率方中其它药物,其它药物都是为君药服务的。君药起主要治疗作用,其他药物都得辅助君药,要选臣药,臣药一定要服从君药。君药药力最大,力大者为君。如何判定药力的大小,我们提出一个药力判断公式,即药力=药性+药量+配伍。

 

清楚了药性,还要看药量。药量是标识药力的,处方得有药量,没有药量没法调药,没有药量确定不了药力大小,分不清君臣佐使。一般来说,在两个药的药性基本相等的前提下,药量大,药力就大。药方必须得有药量,没药量不叫方。一般的君药药量大,药量大药力就大。

 

臣药

 

臣药的药力一定比君药小,“不可令臣过于君”,比君药药力大,它就是君药了。臣药帮助君药起治疗作用。中药都有偏性,用药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这就叫治病,以偏治偏。要充分运用它的优越性,同时降低或者是减轻不良作用。用臣药帮助君药,如果臣药与君药药性相同,这就叫正面帮助。另一种情况,臣药与君药药性不同,配伍后能加强君药的作用,这是从侧面帮助。臣药还可以直接治疗兼证。从药力上看,臣药药力一定比君药小,比君药小才是臣药,是臣药才能服从君药的指挥,帮助君药。

 

佐药

 

佐药药力小于臣药。佐药能治疗兼证,兼证也叫次证,次证也分轻重。次证重,药力就大一点,次证轻,药力就小一点,要针锋相对,恰到好处。佐药能帮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佐药对君药、臣药也可以起制约作用,可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反佐药,是指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即相反相成。特别是病情严重时,比如亡阳证,要用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回阳救逆,而在内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会出现拒药不纳,这时可加少量人尿和猪胆汁,引辛热之品直达阴寒之地。人尿、猪胆汁就是反佐药。

 

使药

 

使药的药力,类似于佐药。使药的药力不会太大,在方中不起主要治疗作用。使药具有引经、调和药性的作用。药物都有各自的归经,如果方中药物不能直达病所,这时可以加引经药。

 

方剂的配伍,是调控药物在方中药力大小和作用趋向的间接因素。通过配伍,可以加大药力,也可以减缓药力,还可以改变药性,改变作用趋向。药物自身有多种功效,配伍直接影响其在方中表达何种功效。


段富津运用疏肝法治疗内科病证的经验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陈宝忠

疏肝法,是用辛散疏通之药解肝郁,顺肝升发之性,以维护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的治疗法。它以藏象学说为基础,肝的生理特性是立论依据,肝主疏泄是立论核心。

 

通过病例总结,我们统计出疏肝法的治法分类,分析总结段富津教授运用疏肝法的诊治思路和用药特点。总结出疏肝法六法:疏肝行气法、疏肝养血法、疏肝活血法、疏肝泄热法、养阴疏肝法、健脾疏肝法。

 

疏肝行气法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致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经气阻滞,治宜疏肝行气。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天台乌药散、四磨汤、越鞠丸等。

 

疏肝养血法 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故有“静则血归于肝”之说。肝郁日久,气郁而致血亏;或血虚则肝无所藏,肝血不足,肝气易郁,治宜疏肝养血。常用方剂:逍遥散、酸枣仁汤等。

 

疏肝活血法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肝郁日久,气机不畅,气滞血阻,治宜疏肝活血。常用方剂:自拟柴胡金黄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淤汤等。

 

疏肝泄热法 气有余便是火,肝气不疏,郁久化热;或邪热蕴结肝经,气机阻滞,治宜疏肝泄热。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金铃子散、左金丸等。

 

养阴疏肝法 肝阴不足,肝脉失于濡养,疏泄失职,气滞不通,肝气郁滞;或久用辛燥之品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不可再过用辛香燥烈之品,治宜养阴疏肝。常用方剂:一贯煎、镇肝熄风汤等。

 

健脾疏肝法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木郁乘土;或脾运失常,土虚木乘,肝脾不和,治宜健脾疏肝。常用方剂: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段富津教授认为,肝经的生理特性中“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喜条达,恶抑郁”,这三点最为重要。要充分认识肝经的生理特性,方能疏肝得法。体阴是藏血,用阳是主疏泄。因此,肝郁和血虚关系密切,一旦肝郁气滞,即影响肝的藏血功能,易生血虚;而一旦肝血虚,则疏泄失常而出现肝郁。所以临床施治时,当充分辨明气血阴阳关系,疏肝与柔肝并施。

 

肝脾在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肝病时脾土最易受病,而致肝郁脾虚,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而脾虚又易致肝木乘土,即所谓“土虚木贼”。肝郁与脾虚常相兼并见,木郁乘土,土虚木乘,遣方用药要辨肝郁与脾虚之轻重,灵活用药。

 

疏肝六法既可单独运用,又可据病证之变,数法合用。一法分六法,六法化百法,圆机活法。数法合用时,当细辨病证之寒热虚实,恰当选方用药,以切合其证。


段富津诊治眩晕的临床经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胡晓阳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为现代临床常见的病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发作的年龄常不限是年轻人或中老年人,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本病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晕厥或中风,甚至危及生命。为此,笔者将对段富津教授治疗眩晕的病例及语录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以期发掘出诊治眩晕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笔者随段富津教授临证期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门诊部共收集段富津教授诊治病例4236例,其中眩晕568例,除去只进行了1次诊治患者61例,实际整理507例。507例眩晕病例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82岁,说明该病的发病年龄范围较广。其中尤以40岁以上居多,占83.04%;共涉及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中焦阳虚,痰饮上泛;脾胃虚弱,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肝火上炎,肝阴亏耗;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少阳郁热,胆火上炎;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等24种证候。

 

507例病例中,病位在肝、脾、肾者453例,占89.35%。因此可以说肝、脾、肾功能失调是眩晕之本,是决定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

 

段富津教授诊治眩晕,既强调肝脾肾功能失调在其病机演变中的重要作用,又十分重视邪气对本病的影响,认为风、火、痰、瘀多因肝脾肾功能失调而生。

 

段富津教授主张因风致眩应区分内外病因。眩晕与火:外感火邪而致眩晕2例,占0.39%,内生火邪48例,占9.47%;眩晕与痰:痰饮而致眩晕127例,占25.05%;眩晕与虚:因虚致眩之虚无外乎气血亏虚、脾气虚、脾阳虚、肝阴虚、肝血虚、肝胃虚寒、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等;眩晕与瘀:瘀血为患的7例,仅占0.01%。他认为除外伤患者有因瘀血而发为眩晕外,还有部分老年人因机体老化,脏腑功能衰减,运血乏力,气血流通不畅,因虚致瘀,脑失所养而发眩晕。

 

段富津教授对眩晕具有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主要体现在眩晕之七辨。即辨外邪之象、辨痰象、辨内风之象、辨瘀象、辨正虚之象、辨火旺与阴虚的轻重缓急、辨病机的动态变化与本虚标实;眩晕七治,二十四法恰中病机。即治外邪,祛风胜湿法,和解少阳法,清暑化湿法,疏风清热法等。

 

治疗眩晕,段富津教授重视调治脾胃。原因主要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气血亏虚之眩晕,调治脾胃,使气血充足则眩晕自止;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清阳不升或浊阴不降之眩晕,调理枢机则眩晕可除;脾为生痰之源,因痰致眩,脾健则痰无所生;脾虚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可致肝病之眩晕,脾胃健旺血亦充足,使肝体得以柔和而风火自平;脾胃为后天之本,滋补后天之本以养先天之本,则肾虚之眩晕可治;脾胃受病可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生疾病,脾胃健旺则百病不生;药物的正常摄入、运化、吸收、输布、排泄,全赖脾胃之运化,胃气一败,百药难进,而胃气来复,诸脏才得转机。


诊治不寐的临床经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赵雪莹

不寐亦称失眠,亦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为睡眠时间以及深度的不足,轻者不易入寐,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而不能再寐,醒后常见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多梦,心神不宁等症;重者彻夜不能寐。多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导致心、肝、肾、脾、胃、胆等脏腑功能失衡,心神不安而发。

 

通过回顾研究,总结段富津教授治疗不寐病的一些临床的验案,从而总结出段富津教授治疗不寐的辨证方法、处方用药特点以及学术思想。

 

按着病证与治法归类,以治法为纲,概括为八种治法,即补血宁心法、益气宁心法、养阴宁心法、补益心肾宁心法、和肝宁心法、化痰和胃宁心法、泻火宁心法、袪瘀宁心法。主治心血虚之不寐,取补血宁心法,方选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味、归脾汤(《正体类要》)化裁。主治心气虚之不寐,宜益气宁心法,方用养心汤(《仁斋直指方论》)加减、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化裁、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加减。主治心阴虚之不寐,法需养阴益气宁心,方选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加减。主治心肾不足之不寐,治宜补肾宁心,方选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备急千金要方》)加减、仁熟散(《医宗金鉴》)加减。主治肝气不舒、肝郁血虚、肝血(阴)不足之不寐,治宜疏肝解郁,宁心安神法,方用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柴芍龙牡汤(自拟)加减、酸枣仁汤(《金匮要略》)加减。主治痰湿内扰,胃气不和之不寐,治宜化痰和胃宁心法,方用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味。主治心火内扰之不寐,治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法,以清心宁神汤(自拟)为基础方加减。主治瘀血内阻之不寐,法宜补气活血,益阴潜阳,祛瘀宁心,方用补阳还五汤化裁、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在此基础上选择常用的、有重要配伍意义的15组药对,进行比较详细的深入探讨与论述,阐明其药性特点,配伍意义及临证运用,体现了段富津教授的学术理念和临床技巧。其中包括人参与黄芪、人参与熟地黄、人参与五味子、人参与茯苓(茯神)、人参与柏子仁、人参与酸枣仁、人参与远志、酸枣仁与柏子仁、酸枣仁与知母、远志与石菖蒲、半夏与茯苓、龙骨与牡蛎、熟地黄与柏子仁、竹茹与半夏、夜交藤与合欢花。

 

对于段富津教授治疗不寐的学术思想,主要总结为不寐之因皆责于心、五脏胆胃皆令不寐、崇尚正气维系脏腑、治病治心调节情志四个方面。


以上内容摘编自国医大师段富津临床经验传承和研习——心脑血管病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学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孙忠人对本次培训班高度重视,王学军局长积极组织黑龙江省内各地市医疗机构工作者参加培训,参会学员460名。

本次会议由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指导,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院长在线主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承办,济人医药集团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济人医药集团安徽普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全程协办,并得到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芝泰药业的 大力支持。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秘方】《道家药力三绝方》练功秘方
岳美中论心痛胸痹证治
【段富津:三参丹饮方】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6讲:大小补心汤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道家药力三绝 (转贴)|医易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