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辨别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


                


         

               讲解:余秋平  整理:丛丽

  
       外邪侵袭人体,大都从表而入,邪气客表,就进入了太阳经。邪正纷争于表,邪重则病重,邪轻则病轻。不管邪气轻重,因此时的正气尚不虚,也就是说,目前邪盛正也不虚,正气有力祛邪趋表。此时的病位在表,病位最浅,故表证的治疗是最简单的,只要能够祛邪外出就可以了。
     太阳经居人体之表,是人体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太阳病得到了良好的解决,邪气就不会向里传,疾病就不会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麻烦,这就是我们必须学好太阳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太阳病呢?所谓的太阳病,就是邪在太阳。因为外邪种类的不同,所以,太阳病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大致可分为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中暍、太阳温病。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我们先讲一下太阳中风。所谓的太阳中风,就是风邪入于太阳了。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有一类人的体质特点是表气虚,卫表不固,肌腠疏松,表现为毛孔经常处于一种张开状态,也就是说平时特别容易出汗,出汗比正常人多了很多。这种情况,小孩子最为多见,成人也有。因为毛孔张开,肌腠开泄,风邪很容易趁虚直入。如果风邪中于肌腠,就成了太阳病。
        风邪入于肌腠,人体正气趋外抗邪,正邪相争就会出现发烧。太阳中风的发热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边发热,一边还可以见到汗出。由于有汗出,所以桂枝证的发热,是“翕翕发热”,往往温度不会太高,多是低中等热度,大致在37.5度到38度左右吧,一般不太会超过39度。除了发热、汗出外,同时兼见“恶风”,什么是恶风呢?冷风吹一下就打喷嚏、就咳嗽、就头部不适等等,这些都算是恶风。太阳中风中,汗出恶风是它的主症,发热不是必见症,可有可无。 
        除了汗出恶风外,再一个诊断要点就是“脉缓”。这个“脉缓”跟后世讲的脉缓有本质不同。后世脉缓是脉来和缓,不快不慢,是有胃气的表现。张仲景这种“脉缓”是对应太阳伤寒的紧脉而言的。所谓的紧脉,就是脉的紧张度特别高,“紧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紧脉摸上去有力、硌手。太阳中风的脉就不一样了,它的脉不是紧脉,摸上去反倒是柔软、无力的。所以这个“缓”脉,不是和缓的意思,它是说弛缓、无力之义,是个不足的脉。也就是说,太阳中风的脉的特点是浮而无力、浮而柔软,这叫脉缓。浮为正气趋表抗邪所致,柔软无力,是正气相对不足之象。


那么怎么判断是不是太阳中风呢?                  
        感冒的病人,或发热,或咳嗽,或者其他症状,只要出现了脉浮数,但是按下去比较柔软、比较无力,从脉上看,这多半就是太阳中风。如果再有汗出恶风这个特点,那就是风邪入于太阳经了。总的来说,太阳中风的必见症是汗出、恶风、脉缓。发热不是必见症。


那么,哪些人容易得太阳病呢?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第276条)”。你看桂枝汤的病人是什么体质啊?多有太阴病的体质。太阴病是什么体质呢?“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太阴病的体质是脾胃虚弱啊,平素容易腹泻呀,或吃点凉的,或用点凉药,或用抗生素就容易腹泻等等,这都是太阴病的体质。那么太阴病体质怎么会容易得太阳中风呢?我们知道,营卫之气来源于中焦,如果脾胃虚,土不生金,就会造成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汗出就多,如果这个时候肾阳不是太虚的话,只是卫阳不固,风邪就容易进入肌腠而发为太阳中风。
如果肾阳不足,也可以直中少阴,这
后面要讲的内容,我们暂不展开。
        但有的病人并没有太阴病的体质,也发生了太阳中风,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经过反复发汗,或者过多的运动锻炼之后,汗出较多,使毛孔处于张开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被风吹到,风邪也可以直中肌腠这个层次,我们俗称为“汗出当风”。这种人虽然体质并不是特别差,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中风”。
       太阳中风在临床上极为多见,小孩子最多见,老人也会多见,但体质强的青壮年人,尤其是男性,发病就不是太多。以小孩子为例,许多孩子一感冒就咳嗽、流涕,平时汗出就多,感冒后汗出更多,这样的孩子就可能是太阳中风。太阳中风的孩子不容易发热,即便是发热,也不太会是高热。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基本上可以清楚了。如果是汗多当风,然后出现了发热、汗出、怕风、脉浮缓等情况,太阳中风的诊断就基本上明确了。这里要注意一点,发热一症并不是太阳中风的必见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中风的“ 中”字,是指肌腠疏松,表卫不固的情况下,风邪可以直中于肌腠。那么太阳伤寒的“伤”字,是什么意思呢?伤就受了伤,为寒邪所伤。因为这个人的表气是不虚的,所以,当邪气足够强大时,也可以直接伤到皮毛这个位置,故用了个“伤”字。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太阳伤寒可以有发热,也可以没有发热,但一定有恶寒,也就是说,恶寒是伤寒的必见症,是其诊断要点。为什么会“必恶寒”呢?这完全是由于寒邪客表所导致的。因为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气,再加上寒邪客表,影响了卫阳运行,体表失于卫阳的温煦,所以一定会出现恶寒。恶寒是太阳伤寒必备的诊断条件。轻者恶寒,重者寒战不止,虽厚加衣被亦不能解其寒。另外,寒主收引,寒邪客表后,毛孔闭合,故无汗也是太阳伤寒的必见症。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发热呢?寒气客表,郁闭毛孔,卫气运行受阻,不能温煦肌表,表现为寒在外。与之相对应的,卫阳之气被郁闭在里,运行不畅,阳气一旦郁积,就显示出阳气的本性了,出现了热的表现。郁闭越重,热度越高。人之所以能保持恒温,是由于卫阳之气对毛孔开合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果毛孔被 闭塞后,阳气运行受阻,得不到宣展,就会出现“阳有余便是火”。另外,当寒邪客表时,就会出现正邪相争,就可能出现发热。需要注意的是,太阳伤寒中,发热不是必见症。如果人体正气旺,阳气充足,可以表现为发热。但如果正气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也可以不发热。
关于正气不足的情况,我们
在三阴病中会讲到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伤寒的第二个特征性的症状就是身疼痛,或身疼痛,或腰痛、背痛、关节疼痛等。它只是痛,或酸痛,但不是烦痛,烦痛是风寒夹湿。(烦痛的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地讲。)因为寒主收引,会造成营凝气滞,不通则痛。身体痛在太阳伤寒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出现疼痛症状,所以痛证也不是必见症。如果太阳伤寒中出现了痛症,总的来说,大致就是麻黄汤证。
        另外一个重要诊断指标就是脉浮紧。
        “脉阴阳俱紧”什么意思?阴阳,有人认为是左右,也有人认为是指寸关尺。典型的伤寒病,左右手都是浮紧脉。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没有把紧脉跟弦脉区分得十分清楚。紧脉是“如按绳索”。搓过绳子的同学有体会,刚开始搓的时候,它是一条直线的,再继续搓,没有伸展空间时,就会左右弹转,这是由于绳子的紧张度特别高所造成的。紧脉的感觉是一方面硬,一方面左右弹转。与紧脉相比,弦脉则是固定于指下,如同弓弦,但没有左右弹转之象。如果见到了紧脉,一定有身疼痛,说明寒邪特别重,营卫被收紧,表闭的特别重,这种情况,一般都会有发热。如果“脉阴阳俱紧”,多半会有呕逆,如果没有明显的阴阳俱紧的病人,一般未必有呕逆,呕逆不是必见的症状。
        从我的个人体会来看,太阳伤寒,浮弦脉占大多数,左右手的脉都是浮弦。中风的病人,仲景没有说阴阳,我体会,在右边多一些,多半右脉浮缓弱,因为右为肺脾命。另外,如果左关脉带弦带浮,要考虑有少阳症的可能,也可能在肝经。这时要想到,邪气可能在太阳,还有邪传少阳的可能。
太阳少阳的鉴别,我们在少阳病中
加以详讲
        所以在临床上,如果看到左右手都是浮弦脉,有发烧、有恶寒、有身疼痛,辨病因,就是寒邪造成的。这是寒邪中表,寒主收引,毛孔完全处于一个收缩状态,不光毛孔是收紧的,肌腠下面的营卫也出现收紧状态,气血处于一个凝滞状态,所以症状也会比较典型。 
        从上来可以看到,太阳伤寒的必见症是恶寒、无汗、脉浮紧。疼痛是重要诊断依据,多见于寒邪较重时。发热可见,呕逆不多见,疼痛、发热与呕逆都不是必见症。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相比,病位虽然都是在表,但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从病因病机,到后面的理法方药都是截然不同的。寒邪伤于皮毛,病位较浅。风邪伤于肌腠,病位稍深。伤于寒者,多卫气不虚。伤于风者,多卫表不固。这二个疾病之中,无论是个人体质,还是感染的邪气性质,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麻黄汤叫解表,因为麻黄汤是寒邪在表,在皮毛这个部位。桂枝汤叫解肌,肌是肌腠。前提是表开了,毛孔张开的了,汗也出来了,风邪才能直中于肌腠,所以治疗时,要把邪气从肌表中祛除。
  太阳伤寒及太阳中风,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我们将在后面的具体方证中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并附病案讲解,以便于大家理解和应用。



        余秋平教授一生致力于经典研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脾胃论等,颇有造诣,尤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对脉学研究有独到之处,倡导并力行“脉证并治”,尤其擅长各种疑难重症的会诊。
        学习中医之捷径在于经典,如能有效地将经典架接到临床,势必会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大大拓展临床使用范围,尤其是疑难危重症。中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中医教学的重中之重应该是经典。如何回归经典,培植中医根基,是本公众号设立的初衷。自今日起,本公众号将连续推出余秋平教授的系列讲座,请大家予以关注。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医的复兴和强大添砖加瓦。


请注意:

      我们将陆续推出余秋平教授的经典讲座实录,请予以关注,请予转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伤寒证
论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不同点
《伤寒论》002期 | 郝万山-太阳中风提纲
《伤寒论》002期 | 郝万山
卷四13,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篇
《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