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之论 太阳病

伤寒论之论太阳病

【概说】

《伤寒论》为仲景临床智慧结晶,六经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所涉方药已被临床验证,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对临床皆为实用,近日苦读医圣著作,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中医之术,乃活人之术!读经典,也是苦心修道,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便可救济一方百姓之苦痛。

《伤寒论》以六经为核心,六经不只是一个名称,伤寒六经,实则阴阳两经,它反映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以阴阳为根本。六经辨证可以让我们在辨证施治的时候知阴阳、达表里、知寒热、分虚实。六经反映了手足经脉与相应脏腑的病变,是脏腑经络的概括。

太阳病实际上是手足太阳经和膀胱、小肠的病变。太阳病就是阳病,属于六腑,三阴经反映五脏。三阳经证候均反映实证、热症、表证。三阴经证候均反映虚证、寒证、里证。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正气与邪气的斗争部位在体表,一般我们把皮毛、腠理、肌肉称为体表。主管体表是就为太阳经,太阳有腑有经,经为太阳经,腑为膀胱小肠。太阳经为阳经之长,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我们也说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有气化津液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穴位最多,覆盖面积最大的经脉。其脉上连风府与督脉相通,沟通太阳和

督脉的联系;下络腰肾而属膀胱,沟通了太阳与少阴的表里关系。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肾藏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本。人体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主管的,此之谓太阳主人体阳气。外邪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故虽太阳病证庞杂,初期多以表证为主。《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太阳病分为太阳经病,太阳腑病。经证为邪在体表发生的病变,腑证为太阳之邪不解,失治误治随经入腑,使膀胱气化不利发生的病变。可以说,太阳经证为太阳病的表证,太阳腑证为太阳病的里证。太阳经证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其中的区别是前者有汗且脉浮缓,后者无汗且脉浮紧。

   太阳腑证也有两个,在气分的为蓄水证,在血分的为蓄血证。后世医家一般把“太阳病篇”的内容分为太阳病证、太阳病变证和太阳病类似证三大类。

   太阳病证是指邪在太阳经、腑的病证,包括经证和腑证两大类。太阳经证病变的重点在经脉和体表,又分为三类,其一为太阳中风证,为表虚证;其二为太阳伤寒证,为表实证。其三为表郁轻证,以表证日久,卫闭营郁不解,而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治疗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兼见烦躁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法其汗,兼清郁热。表郁轻证,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为代表。

太阳腑证为太阳病的里证。病变的重点在太阳之腑,分为两类,其一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并且伴有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双解。其二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桃核承气汤或抵挡汤(丸)破血逐瘀。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太阳腑证的第二个证候是血分证,是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大家说了,膀胱是水府,哪有什么血?膀胱壁不是有血液的循环吗,整个泌尿系统不是有血液的供应吗,所以蓄血证它是整个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障碍。所以血和热结于下焦,病人就在少腹部表现了或者少腹急结或者少腹硬满这样一组证候。

由于太阳膀胱经的经别散布于心,所以当下焦血热瘀结,瘀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现如狂,或者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治疗就根据瘀血的轻和重来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者抵当丸。比方说,热重的,热势也比较急的,瘀血也刚刚形成的,在治疗上应当以泻热为主,化瘀为辅,那就用桃核承气汤,以泻热为主,如果瘀血凝结的程度比较重,瘀血的病势也比较急,而热邪已经收敛,这个时候就用抵当汤,以破血逐瘀为主。

   太阳病出了包含表证还有坏病虚证、蓄水证、蓄血证、水气证、结胸证和痞证。清代柯韵伯曾说:发汗利水是治疗太阳病的两大法门。发汗五法;麻黄汤汗在皮肤,是发散外感寒气;桂枝汤汗在经络,是疏通血脉之精气;葛根汤汗在肌肉,是升提津液之清气;大青龙汤汗在胸中,是解散内扰之阳气;小青龙汤汗在心下,是驱逐内蓄之水气。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一般是六七天,有原文支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太阳病表邪不解,或失治、误治,邪气可以传入他经,传经无固定模式,三阳循经传或直接传入三阴经。若太阳经的阳气虚了,邪气可能会内传少阴。如果太阳经和少阴经同时为病,叫两感,阴阳两感。《内经》的两感一般指热盛,而《伤寒论》的两感通常指阳气虚。若太阳气衰,邪气可以飞渡少阴。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提纲。太阳病证的成因一般是风寒外袭,脉浮是因为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脉象反映了气血活动状态,所以脉浮。头项强痛是因为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因此就在太阳经脉的循行路线部位上出现了筋脉拘急,肌肉痉挛的症状,于是就出现了头痛并伴见颈项部拘紧不柔和。

   恶寒,是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也就是“温分肉”的正常功能失司。有种说法是“有一分恶寒,就是一分表证”。

太阳病发热的原因是邪在太阳,正邪相争,卫阳因为抗邪而亢奋于外。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风性疏泄,使营阴外越,也就是汗出,故脉缓。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所以恶风。

   太阳中风为表虚证,但并不是虚证,在此大家要明了。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伤寒证的成因一般是寒邪袭表,一般恶寒比较严重,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寒邪袭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此为太阳表实证,以麻黄汤为代表。太阳表实证包括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葛根加半夏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古今以麻黄汤为主加减方达40余首,使用时要注意把握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等病机。

   太阳病早晚要发热的,如果不发热,就属于少阴伤寒了。

   太阳中风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症,属太阳表虚证;太阳伤寒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以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为主症,属于太阳表实证,其中的鉴别点为有汗和无汗。太阳中风的表虚证,以桂枝汤为代表。

   辨太阳病传经与否,可以看脉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贯穿《伤寒论》核心的一句话: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表证条文较多,有198条,疑难问题也多,正确及时地治疗表证与及时祛邪于表、防止内传产生变证,关系重大。

下面就几个主要方证做一些阐述。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12】此为太阳中风的典型条文。

   著名经方家胡希恕胡老提出,桂枝不要去皮。桂芍相伍,为全方的功能核心,一辛一酸,一散一收,发汗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祛邪不伤正,被历代医家认为天下第一方祖方之后,被称为“群方之冠”。仲景书用桂枝76方,桂枝汤出现30次(《伤寒论》27次,《金匮要略》3次)。

   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双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桂枝汤的煎法也有点特殊,一般来说,解表剂用武火急煎,时间要短;补益剂用文火煎煮,相对于解表剂时间要长一些,但是桂枝汤由于两味药是解表剂,三味药是补益剂,所以应该用文火微煮取。

陈慎吾陈老曾说:“桂枝汤,在外解肌和营卫,在内气化调阴阳。”大家仔细思考其中的韵味,桂枝汤不仅可以治疗太阳中风,很多疑难杂症桂枝汤的加减方都有很好的疗效。

   桂枝汤虽是好方,却也有禁忌,酒客、咽喉干燥、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均为阴虚内热之证,仲景告诫,不可发汗,即不可用桂枝汤。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譬如外感发热,如果按照西医的治疗方法,冷敷,会使汗不得出,加重病情。

麻黄汤证

   麻黄汤涉及到的条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37】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麻黄汤。【232】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麻黄汤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黄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卫闭营郁、肺气不宣。麻黄八证为: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无风、恶寒、喘。发热恶寒为风寒束表,卫阳郁遏,正邪相争;无汗为皮毛闭塞,腠理不开;喘为肺合皮毛,表邪射肺,肺气失宣;头痛身痛为经气不利,营阴郁滞;脉浮紧为卫气抗邪,营阴郁滞。

君药为麻黄其功效为发散风寒,宣肺平喘;臣药为桂枝其功效为解肌发表,温经止痛;佐药为杏仁其功效为降利肺气;使药为炙甘草其功效为调和诸药,缓和峻烈。麻桂相须以峻汗解表,麻杏宣降以止咳平喘。

麻黄汤适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31】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33】

葛根汤方歌: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第31条论述太阳伤寒,经输不利的证治。

经脉是气血的通路,太阳表邪不解,经脉受邪,气血运行不畅,经输为之不利,因而出现项背强几几的证候。如果筋脉拘急,反见汗出恶风等证,则为太阳病中风无疑,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若项背强几几,无汗而恶风寒的,则为伤寒表实证,是由寒邪外闭,玄府不通,经脉气血不利所致。恶风是恶寒的互词。治当发汗散寒,输通经脉,用葛根汤主之。

从用药来看,葛根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麻黄、葛根。其中,葛根为主药,既能配麻桂解肌发表,又能升津液、濡筋脉以治项背强几几。表虚的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本证属表实经输不利,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呢?因为麻黄汤发汗力强,再加入葛根来升阳发表,恐怕汗出太多。虽然这个证为经输不利,应发输经之汗,但也应该看到筋脉失滋,拘紧不柔,用麻黄汤加葛根容易造成汗多津伤,达不到滋津润燥,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因此,选用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既可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同时,有芍药、甘草、大枣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符合病情。

临床上有很多项背疼痛的病人,用葛根汤治疗常可取得效果。服葛根汤后,有的病人项背疼痛处有发热的感觉,这是阳气将要通达的反映,紧接着项背部就会出汗,随着出汗延及全身,病就痊愈了。正如曹家达在《经方实验录》中所说:服后顷刻,觉背内微热,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周身……病遂告差。

关于本方的煎服法,要注意先煎麻黄、葛根,去上沫,然后再纳诸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麻黄、葛根的辛散之性,防止发汗力太强,汗出过多;另一方面可以减弱麻黄走散之性,以免药后发生心悸、心烦、头晕等副作用。服药后不需要啜粥,温覆就可出汗。

胡希恕胡老认为葛根这个药,是一个专务解肌(的药),它治那个肌肉痉挛。

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芫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语。【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小青龙汤方歌: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痰稀此方宜;

干姜麻桂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小青龙汤为表里兼证,太阳伤寒兼里饮证,治以解表化饮,温化寒饮。

水气在肺,亦即寒饮郁肺证;二是水气在胃脘,亦即肺气不降,影响胃气,胃不能气化水津;根据小青龙汤方药组成如干姜、桂枝、半夏具有温胃化饮作用。所以无论水气在肺,还是在胃,只要病变证机符合小青龙汤证,即可以法用之。辨识“干呕”的病变证机,或是胃气不降而上逆,或是肺气不降而影响胃气上逆。辨识“发热而咳”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表里兼证,表证以发热为主;二是辨表里兼证,肺寒证以肺气上逆为主。

理解“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根据张仲景辨治精神,既突出辨肺寒证常见证,又突出辨可能出现的病证。辨识“或渴”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渴欲饮水而量多,病变证机是寒郁化热而伤津;二是渴不欲饮,病变证机是寒遏阳气,阳不化津。辨识“或利”的病变证机是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下注大肠。辨识“或噎”的病变证机是寒遏阳气,经脉郁阻。辨识“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的病变证机是肺气不能调水道,水不得下行而内结少腹,导致少腹气机郁结不利。辨识“或喘”的病变证机是肺气不降,浊气上逆。

水饮内停,肺失宣降而喘咳,发热与否,渴与不渴,只要抓住“寒饮射肺”为证机。药后出现口干,微渴是因为小青龙汤解表祛饮,表解了,饮去了,它就要渴了。

胡希恕胡老提出,小青龙汤若烦躁,可以加石膏。

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多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38】

大青龙汤方歌: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大青龙汤证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以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为主。

大青龙汤是辛温解表峻汗剂,其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大青龙汤证的烦躁是因为风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郁而化热,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反映,所以是本条文辨证的要点,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为大青龙汤的着眼点。大青龙汤中麻黄倍量是开发腠理,加石膏为清胸中郁热,姜枣为补中调营卫,防传太阴。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桂枝、麻黄、杏仁、甘草,这是麻黄汤,越婢汤没杏仁,越婢汤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这几个药,这是越婢汤。那么这个合方是怎么弄一个中风呢?由于这个越婢汤,它是金匮里头的方剂,它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者就是浮肿,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这个风水也是风邪了。

越婢汤的主治身热不断汗出。这一段,主要说的是越婢汤,这个中风从越婢汤说的,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这个病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那么这个越婢汤是治热的,它是大量用石膏,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那么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所以这个人特别发烦而且躁。

所以大青龙汤证,只所以搁个太阳中风,这两个字,那么这个证候,确实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他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

由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这个中风与伤寒就主要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这个脉也不浮紧了,那么身上疼痛也轻了。要是不汗出?不但脉紧,而且身上必疼痛,这是就这个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这个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它要是一个麻黄汤证,它只是无汗它不烦躁,那么这个烦躁就是里头有热。

这一段为有别于麻黄汤证,那么看看这一段的文字就看出来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还是无汗,那么这个不是麻黄汤证,用麻黄汤就错了,所以在这个无汗与不汗出,在这里头在文字上有所区别,同时仲景也不写,身重是伤寒,他搁个太阳中风,他这里头的语义相当地深沉。一方面告诉你分析方剂,这个方剂里头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这个麻黄汤无汗,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它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他是这个意思。

这个不是真正中风病,后面提到,怕你误为到中风,“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中风,阳浮而阴弱,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那真正的中风病用是不行的,他在这就把这个补充一些,怕你误为认为是中风证,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一吃,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了,而且“筋惕肉瞤“,这个肉也跳,津液丧失,肌肉发痉挛,这个肉瞤筋惕也是这种情形,它不是拘挛,它是肉跳,也是肌肉当时营养失调。“此为逆也”,这是治疗的错误。

“大青龙汤主之”,这是在前面有了。那么这个方剂,它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就是应该汗出而不汗出的这么一种里热,表不解的病。主要是证像麻黄汤证,但是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了,所以与麻黄汤证是不一样的,与桂枝汤证更不一样,不要因为中风两个字,而当成中风证,来用大青龙汤,那不行。这个大青龙汤发汗最厉害,看看这个用量就知道了,麻黄是六两,一剂是三付,古人开的一剂是三付药,这个六两就是六钱了,现在用六钱,这麻黄够重了,同时这个麻黄配合桂枝,那是发大汗的,又加上杏仁、生姜,这都容易发大汗。但是有石膏,也清里热,石膏阻碍麻黄发汗,所以麻黄配伍石膏是不发汗,但是麻黄大用,他要出大汗了,所以这个麻黄不能轻用,轻用反倒不出汗,非大量用不可。

这个方剂也是个挺好的方剂,临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这种肾炎的水肿,有时候用这个方子。肾炎水肿一般都用越婢加术汤,有的时候有大青龙汤证。但是这个方子,我们不要轻易地用六钱。

某人,吃大青龙汤,吃了就是大汗亡阳,吃死了,这个出汗出得厉害。

这个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它(大青龙汤)有石膏,不但烦躁,还口舌干,那你就用葛根汤。

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都恶寒特别厉害。

对于肺炎,急性肺炎的时候,真正恶寒特别厉害,有用大青龙汤的机会。那么治浮肿,尤其肾炎的浮肿,也有用的机会,但是都要特别地恶寒,没有汗,烦躁。

胡希恕胡老提到,在临床上,有一个小儿的肺炎,就是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的,是小儿肺炎,不是肾炎。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剂。

倪海夏认为,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 大黄四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106】

桃核承气汤方歌: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胡希恕胡老认为:热结膀胱这个部位的瘀血证,热结膀胱不是热结到膀胱里头了,而是部位,古人说关元、膀胱,冷结关元等,它只是部位说的,这个瘀血证常在少腹这个地方,因为人它是一个站立的液体的东西都向下尤其咱们现在说这个瘀血,那西医所说血栓这一类的,这一类的东西最常结在腹骶,所以这个腹骶盆腔这个地方,这个结构生理缺陷就有,静脉网血丝就那一点,女人指子宫了,男人也就指那个地方,也就是说膀胱与大肠夹的那个那个地方,所以打架,小肚子不是全是血,为什么呢?就是胆内出血那个地方的静脉网,血液相当的多,因为血性就下,那个地方老存血,由于血液常在那个地方,所以热结膀胱!不是膀胱里面有,病太阳之腑,这是错的,膀胱一点都没病,不是那个事,太阳之腑有病了是不对的,其人如狂,是有瘀血证!与这个脑系上大有关系,在临床上,精神病,它常常都是有瘀血造成的。

瘀血这个东西,随着血液循环,古人管瘀血叫恶血,晦恶之气,最容易冲击大脑,所以其人如狂,甚者发狂。真正的精神病有瘀血,用这个方子也较好使也很多,血自下,下者愈,也有这样的,有了瘀血他自己就下,如果瘀血下去,这个病也必好。如果血不是下,虽下而也没完全下,下得不够,这个病也不能好。那个也得用药下,用药下总的来说桃核承气汤,可是一样,它讲的是表证,是太阳病,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和阳明病一样,阳明病也是其外不解尚未可攻,这个不在胃在少腹,那么如果有外证,要先解外,那么解外就用桂枝汤了,如果有麻黄汤证你可以用麻黄汤,没问题。

若外解已,没有表证了,但少腹急结者,其人如狂,而少腹的地方又急,急就方才讲那个急,就这个地方觉得撑的慌,为急,我们常讲的心下急,,同时也结,拿手按着有抵感,乃可攻之,这个时候只是少腹这个地方有毛病,可以用桃核承气汤。

这个方子是调胃承气汤,还是攻里,里有热加上桂枝桃核桃仁,这个桃仁这个药是祛瘀血相当有力量的药,临床上最常用了,因为桂枝,又其人如狂了,这个晦恶之气往上冲,这个桂枝,降冲气。不然的话脑袋好不了以调胃承气汤加上治上冲的桂枝祛瘀血的桃仁,所以这个方子,在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我们在临床上应用有承气汤证,就是调胃承气汤证,气上冲内有瘀血其人如狂者,回到少腹急结,这都是调胃承气汤的证侯,就是调胃承气汤证、气上冲,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者,就是这样就可以用了,这个其人如狂,在这个瘀血证里头,尤其是急性发作的最多,

这个病是不是这个瘀血就是在这个太阳病的这个阶段上造成的呢,不一定,这个瘀血都是在人体里面有潜伏,有多种原因的。但是热病的时候也能够使之有,里头有瘀血,就是内出血了,伤寒论由内出血的情景,但是,不能用他桃核承气汤当时这个出血不是瘀血,他不如狂,他只是便血,肠伤寒有便血的,用桃花汤那种方子,后面在少阴病里有的用桃核承气汤的机会没有,这个瘀血都是人们内平时有所潜伏,那么在这个伤寒也好,一般外感也好,也能够诱发瘀血瘀热的发作,所以古人,说这个热结膀胱,尤其这个书也有这个话说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这些话是古人一种测度的说法也都靠不住了,是不是这个瘀血治疗不对?那是对的,这种规律就是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你用桃核承气汤都会用都对,这种规律方法是毫没问题的,古人从经验里得出来的。是不是由于太阳随经瘀热在膀胱呢?这值得研究,有的是不得太阳病,瘀血证也发作,也有这种情况,那你怎么说呢?不是,现在咱们居然间把这段他说是太阳腑证,太阳腑证就是膀胱病,你看看这个是膀胱病吗?与膀胱一点没关系呀,不是膀胱病。

 分析此方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黄下瘀泄热,二药合用,以逐下焦瘀热,是为君药;桂枝活血通络,芒消泄热软坚,是为臣药;炙甘草甘平和中,缓和消、黄峻攻之性,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

由于这个病是由表证发展而来的,这叫表证兼里实。若要用泻热逐瘀的方法的话,根据治则,表证兼里实要先解表后攻里,这个治疗原则,在《伤寒论》中是特别强调的。“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若要攻里,要泻热逐瘀的话,要看看表邪解除了没有,如果表邪没有解除,应当先解表,“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

这里又补充了太阳蓄血证的另外一个主证,就是少腹急结,少腹急迫不适,少腹疼痛,急迫不适。用这个急字,少腹拘急疼痛,急迫不适,提示了热势重。凡是热重的证候都有急的表现,而没有说少腹硬,没有说少腹满。硬是医生摸着硬,满是病人自觉胀满。那说明有形的瘀血刚刚开始凝结,而说少腹急结,提示了热邪重而且热势比较急。“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这个证候是太阳蓄血证的初起阶段。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在表邪解除以后,那么要专门治疗瘀热互结的话,是泻热为主?还是化瘀为主?泻热为主。因此在治法上应当是泻热化瘀。如果把活血化瘀放在前面,那就不合适了,应当是泻热化瘀,以泻热为主,兼以化瘀,方子用桃核承气汤。

在《伤寒论》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为主兼有化瘀,有很多方子,选择调胃承气汤作底方,因为调胃承气汤是泻热的。

从仲景桃核承气汤以泻热为主,用调胃承气作底方,仲景心里非常清楚,泻热要用调胃承气,通便要用小承气。

桃核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它是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活血化瘀,加桂枝在这里的作用是温通的,开血热之凝结。

一般来说,要想开结,应当用温通的药。桂枝在这里开血热之凝结。它有开结气的功能,后世医家把它叫作“开结气”。证候虽然是一派的血热互结的临床表现,但是它是血热凝结,在用了一派寒凉药的同时,若加一个温通的、通阳化气的桂枝,利于血热凝结的,这种气机的疏导和开达,利于血热凝结的开达,所以后世医家把它叫作“开结气”。

桃核承气汤是一个泻热化瘀的方子,是以泻热为主的,用于太阳蓄血证,血热初结阶段,热重而瘀血刚刚形成,是一个很好的方子。  抓住这个病机以后,在临床上,用桃核承气汤,并不限于太阳蓄血证,只要是血热互结,热重而瘀血比较轻的,都可以应用。

总结

俗话说,不读张仲景,辨证无要领;不读伤寒论,下手没分寸;不读本草经,用药总不应。作者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总结了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愿大家在未来的行医之路上,勤勉不怠地熟悉原文、熟悉中医经典来寻求辨识阴阳思维方式,从而掌握这一辨证体系。

张仲景的《伤寒论》距今约1800年,年代久远,加之时代变化,现人理解起来难免有误差,仲景在太阳病偏有198条,内容很庞大,伤寒论里面也讲了很多变证、兼证、误治、失治和传经等,无法一一述之。且加之历代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博采众方,广纳万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医道与医术,方为上上法。

参考文献:

【1】郝万山 李赛美,2009.伤寒论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2】郝万山,2008.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

【3】刘渡舟,2008.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

【4】陈雁黎,2015.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5】胡希恕,2008.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学苑出版社

经方临证苑微信公共号:jflz0509

中医临证讨论QQ2群:221842028

中成药便民网:www.zcybmw.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九十论》——大青龙汤证
《脉经》
发汗解表 大青龙汤
《温病条辨》中的经方:小青龙汤
灵兰诵读31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57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