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保留灌肠10年经验总结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门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渗与散剂,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历史沿革
1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经络相关,表里络属,在脏腑联系中最为密切。《黄帝内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朝百脉,主治节”,就是说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输布全身。直肠给药,通过肺的宣发及肃降作用使药物输布全身,从而起到治病的目的。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应用灌肠疗法后,将“直肠滴入”改为“直肠推入”,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药物起效快的特点。



机制
2


中医学: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西医学:小儿肠壁通透性较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中药保留灌肠后,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透过黏膜被吸收。其传输途径有3种:①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②通过直肠中静脉和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③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直肠给药吸收后维持时间较长,进入体循环的量为50%~70%,作用速度与静脉用药类似。中药保留灌肠,药物易被吸收,且药物吸收后除产生局部治疗作用外,大部分还通过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直接发挥药效。


优势
3


因药物直接通过肠道吸收,可减轻其对肝肾的损害。解决了一部分患儿觉得中药苦、吃药难、因反射性呕吐和打针不配合等难题,因其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且不易反复,患儿及家长易接受,日益得到重视。



操作方法
4


将灌肠药液用恒温箱加热至38~40℃,用50mL(或20mL)注射器连接静脉输液针一端软管(另一端剪去针头),抽取药液(20~50mL),令患儿平趴于治疗床,根据病情取合适卧位,臀部垫高约10 cm,用液体石蜡润滑患儿肛周皮肤,将输液软管插入肛管15~20cm,液面至肛门高度应<30cm,将药液缓缓推入患儿直肠,反折并拔出软管,擦净肛门,操作完毕。嘱家长平抱患儿半小时以上,利于药液吸收。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解决措施
5
灌肠药液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易烫伤直肠黏膜,过低则药液不易保留。
灌肠前需润滑肛周皮肤,否则不利于进管,另软管头端倾斜角度不可过大,否则易划伤直肠黏膜。
灌肠时如遇阻力较大,不可强行推药,否则直肠内压力过大易损伤直肠,且药液不易保留。
个别患儿中药保留灌肠后出现轻度腹胀,可用神阙穴外敷消胀散治疗。
肠上皮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静脉毛细血管间隙是药物分子进入人体的门户,故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其分子量的大小。一般来讲其活性成分为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苷类物质的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分子量小,易被直肠吸收。
正常情况下直肠不能吸收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如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故不宜选用该类药物制备灌肠剂,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及延误病情。
人体肠黏膜正常pH8.38.4,呈碱性。若药液pH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内,若血浆渗透压高于药液渗透压,肠道可吸收大量水分,药物易吸收;反之药物则不易吸收。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肠滴灌疗法 直肠滴入(灌肠)讨论版 基层医生网
绿色给药、直肠滴入疗法;中药灌肠疗法临床研究与应用推广
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及思考
中药灌肠可灌肠,我用绿豆+荷叶+红茶菌+甘草灌肠
浅谈绿色疗法,说事实,正民心!
中药灌肠 (第一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