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谈谈五行学说中的问题(下)》的一点体会

原文见肖相如频道:《谈谈五行学说中的问题(下)》。谈谈一点读后体会。

首先得指出,肖老师用了一个非常讨巧的办法,主要用批判《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方式(虽然没有指明是哪一版,缺乏严谨性,当然也可能是故意,为了不开罪具体编者)来做正文,但标题却是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的“五行的问题”,既不得罪生者,又让自己的观点得以伸张。文章“摘录思考”的内容多涉及中基教材,往往孤证不立、原文巧妙的选择性引用我只能选择性探讨,姑且试说三条。

(同时要指出的是,中医最重要的是作为一门诊疗技术而存在的,然后才是作为医疗行为诠释工具、医学理念传播媒介、地域生活方式的文化,因为我也赞同中医技术通过合理的提炼是可以置换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应用的,如果有更加令人得心应手的说理工具,五行并非必不可少,事实上,不止五行,四大经典也可以不用学,背背汤头就可应付日常疾病的良医也不少。)


1、摘录五是利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局限性(肖老师提到了丰富的水肿治法,如宣肺利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等)来反证土虚水侮这类不及相侮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素问》里面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合称“运气七篇”,专门讨论五运六气学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是在运气学说的语境下提出的,先说说“皆”字,我认为不是全部的意思,就如《伤寒论》的必字不代表一定,而是大多的意思。“属”则说明其病所,病所在脾(为什么在脾,需要谈谈湿和土的关系)。再说说“湿”字,《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内经认为,在天为湿,在地为土,王冰依据象思维提出“湿气内蕴,土体乃全”,认为土过湿过干都不好,比如土制水,土崩水泛,并将之与运气结合对待,比如土气在天为湿化,岁土太过、雨湿流行(前面说了土亦蕴水),这个是核心假说,关乎文化背景(内经至少是采用了当时最新式的一种),无所谓正确与否,只看是否实用。(运气学说是否实用是另一个话题,不展开)在临床上,如张元素说: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过湿则为泥,也就是说传统认为脾主肉,同气相求,天之土气与人之脾土相应,出现肿满,是湿土的一种象。在实际应用中,治疗不一定说什么要用归脾经的药,而是灵活采用各种方法纠正这个异常的湿土象就可以了,比如干燥它、引流它、根据岁主与人体之象做预防性调整等等,这也是出现上述诸多治法的原因,有用吗?根据历代经验,可以重复。



2、摘录七说《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与药物的关系,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中药的归经有按上述规律的,但大部分并不按这一规律。归经说的雏形见于内经,宋代医家已注意到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经理论的提出正式见于张元素,主要运用于脏腑辨证,甚至可以说归经理论就是为了脏腑辨证的实操应运而生的。在张元素之前已有药物治疗针对性脏腑的实践和散在的理论,归经学说的定型可以说是有现实需要和基础的,而非天纵横才式的闭门造车,与四气五味一样,也是一种服务于临床的药能分类法。关于药物归经及其他细节在中医理论框架内的诠释,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已经比较详尽了,足以回答,反复细读自然有得。至于归经理论在临床中的定位,徐灵胎说得好: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3、摘录九中肖老师质疑益火补土法,说根据五脏里面心属火,肾属水。益火补土法应该是补心健脾,而不是补肾健脾;如果补肾健脾,则应该是补水生土法,而不是补火生土法 。那么我们看《张聿青医案》: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这是传统认识中脾胃与肾阳的中医生理关系,那么这种认识有没有临床实践呢?再看《医贯·泻利并大便不通论》说:命门之火旺,火能生土,而脾亦强矣。故古方有椒附丸、五味子散,皆治肾泄之神方,不可不考也。考之薛案云,脾胃虚寒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肉果补骨脂,若脾气虚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若命门火衰,脾土虚寒者,用八味丸(郑钦安反对八味丸为益火之剂,而改以白通、四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想,认真学过中医的知道命门之火的说法,肖老师为什么假装不知道,故意遗忘命门火的说法呢?实践证明此说之精妙,多可重复,而原文竟以玄谈玄(此种以玄谈玄,而巧妙避开临床实际观察的论证方式之前数文均有),犹知法犯法也。


尽管几经变更,阴阳五行理论在东汉《白虎通》著成后已经趋于稳定,从现在的角度看,属于玄学无疑,但那是从经学研究的角度,而黄帝内经创造性的引入当时经过修订的新版阴阳五行理论作为说理工具进入临床,并结合临床实践,就已经高于“玄学”的范畴(有交叉部分,但不完全重合),退一步讲,如果要批判被中医消化过的阴阳五行理论,则非要从中医运用该理论的实操中批判不可,而不能单以经学家们的眼光来评判,毕竟以玄谈玄易堕入顽空。当然,一般人也达不到经学家的水平不是?大多数中医可并不知道我们日用的一些理论来源于《白虎通》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治之纲
中医为何讲五行?
影响千万学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左肝右肺”谬论出处对错一图可知
【转载】中医看五行生克制化与健康+ 对五行生克关系的质疑
【一轮考点】考纲重点之中基精气阴阳五行(七)
五行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