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医家——葛洪

  葛洪(约281~341年)字稚川,自号抱扑子,道号葛仙翁。晋·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是我国炼丹术的发明者,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特殊的贡献。

  葛洪,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曾当过中、小官吏,后因在官场不得志,而专门研究炼丹术和医学。一生读书很多,知识面很广,上至诸子百家,下至一般杂文,都广为阅读,并能诵记其中很多内容。因受当时社会条件及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热衷于神仙导引之法,从事了很多年的炼丹事业,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一些丹药,可以用作治疗疾病;也发现了某些药与另外一些药,合在一起,炼制时可生成另一种东西,即化学制药的开始。葛洪生活的年代,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涂炭,传染病流行,病魔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葛洪从事了医学,并致力于传染病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初步认识了天花、肺痨、沙虱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病)的发病规律和传染性,对我国传染病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葛洪一生,在医学上是有很大贡献的,但他的医术,很多地方夹杂着神仙导养之法,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封建迷信思想分不开,我们不能割裂历史而片面地看葛洪及其著作,要善于批判继承,从中吸取其对医学有用的部分。

  葛氏治学是非常讲求实用的,他敢于对前世医学家,诸如张仲景、华佗,以及对《黄帝内经》的一些看法提出异议,认为他们的著作篇幅浩繁,一些治法不适于一般群众。在此思想指导下,他作了大量工作,广搜民间简、便、验、廉的治法,多用“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这一点,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葛氏在医学上取得较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有关温病学的认识:葛洪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其他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伤寒学说并不能完全概括一切发热性疾病的发病和治疗规律,还需另立新法,方能应付一些不属伤寒范畴的疾病。他在《伤寒论》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青龙、白虎、四逆等二十余方之外,自行设计了四个应急易得的方子及其它单、验方,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治疗温病的内容。他在急性热病的病因分析上,明确提出温病、时行、伤寒三种,并指出温病与时行、伤寒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不是由于一年中天气变化异常所致,而提出,“病气廉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的理论,“病气”及“鬼毒”两个概念,不仅包括有传染性的意思,还包括有些尚未被认识的东西(如病毒、细菌等),这对以后温病学派的出现和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他不可能认识到细菌、病毒等致病病原,但他通过长期深入细致地观察,第一次描述了沙虱(恙螨)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基于葛氏对温病基本理论的认识,使其得以对当时流行的一些传染病,有较深刻的认识,除沙虱病外,他对天花病、肺痨等病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尤其对天花病的记载与现代医学的有关描述极其相似,他认为天花是“恶毒之气”,这里的“恶毒之气”,不仅是天花病名的原始称呼,且与前面谈及的“病气”、“鬼毒”,以及书中描述结核病提到的“尸注”、“鬼注”等,都是同一性质的概念,都是当时不能发现的不同致病物质的代名词,同时,又可看作不同疾病的不同病名。

  (二)免疫学的先驱: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治疗狂犬咬伤,有这样一段话:“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当然,他的这一疗法,是在中医“以毒攻毒”思想指导下提出的,此法施后,若再被狂犬咬伤,是不会再发病的,这种非常朴素的免疫学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可贵的,而且,对以后免疫学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流行病学、寄生虫病学的先驱:葛洪对沙虱病的昆虫媒介“红恙螨”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与沙虱病(恙虫病)的关系,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工作,并作了科学的记载,他还把沙虱和疥虫作了比较,这说明疥虫的发现,较恙螨还要早,他指出:沙虱以“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著爪上映光方见行动也”。恙螨的幼虫与疥虫的外形是非常相似的,疥虫的大小不到一毫米,这在没有放大镜的情况下,能用肉眼观察到,没有科学的态度,是很难进行鉴别的,葛氏对疥虫的描述,要较其它国家对这种虫的认识至少要早八百年。在寄生虫病学方面,他首先发现了:“血吸虫病”,在《肘后备急方》中写道:“江南有射工毒虫”,“东间诸山县,无不病溪毒”(射工又名短狐、蜮;中溪毒又名中水毒、水病、中洒、中溪,或称“水弩毒”)。根据其对症状的描述:发热,头痛,四肢振淅,下部有疮色赤,或出现“疮痢”等,与现代医学的血吸虫病的证状非常相近。

  对“疟疾”的认识,葛氏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了六种疟:即疟疾、老疟、温疟、瘴疟、劳疟、疟兼痢,并且提出治疗方法,其中常用者有常山、豆豉、蒜、皂荚、鳖甲等。而更为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应用青蒿抗疟的方法。他写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抗疟新药,还为近代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四)化学制药的先驱:葛氏一生精于炼丹术,炼丹是化学制药的萌芽。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我国就有炼丹方士,秦、汉时,炼丹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葛氏总结了秦、汉以前炼丹术的经验,并接触到一些重要的化学原理。他接触的化学药物是比较多的,仅其著作中提到的就有汞、硫、铝丹、雄黄、雌黄等二十多种矿物药,还有很多不纯的无机物,如石胆(碳酸钙)、矾(明矾)、石膏等,对每味药的化学特点、产地、药用价值,进行了解释;并通过长期地观察和实验研究,认识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

  首先,他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还能成丹砂”。丹砂是红色的硫化汞,加热后,可分解出汞;而汞硫化合后,又可生成硫化汞。

  其次,他发现了在化学反应中的金属置换作用,认识到天然硫酸铜溶液,涂于铁器表面,铁就被铜取代了,其表面生成一种红色的东西——铜。

  他还发现了硫的升华作用,他用雌黄或雄黄等硫化物,进行加热,而升华提纯硫,这个工艺过程,实际上就说明了硫的升华作用。

  此外,他还认识到铜盐有杀“菌”作用,其著作中提到:“铜青涂脚,入水不腐”。

  (五)对临床医学的贡献:关于脚气病,他说:“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则杀人。”这里不仅提到了脚气病的临床表现,似对神经型(“行起忽弱,微觉疼痒”)、心脏型(“转上入腹,便发气,则杀人”)等不同类型的脚气病作了鉴别。在当时,他是不可能认识到脚气病与维生素B1缺乏的关系的,但他却提出了用含有丰富维生素B1的药物,如大豆、牛乳、蜀椒、松节、松叶等进行治疗,这较国外的类似发现,要早出一千多年。

  他在《肘后备急方中》最早使用“角弓反张”一词,为我国医学家一直沿用至今,从其所描述的症状(“四肢不随,烦乱欲死”)来看,似指破伤风症。

  关于用催吐法救治药物中毒,关于对霍乱病的认识,对晕动病的描述等,在我国医学史上都是最早的。

  《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初名《肘后卒救方》,共八卷。成书于公元341年(?)。应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使患者在仓促发病的情况下很快可以应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全书不仅包括了各种急性传染病,内科杂病,寄生虫病,外科,五官科急症,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引起的急症的治疗方法,甚至对一些牛马疫症,也作了简要叙述。书中曾详细论述了天花流行的情况及症状,为天花病史的最早记载。同时,还对很多疾病的病因学,有较详细的论述,对一些疾病的病原病理变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疫、痢、瘟、毒等的特点,及其传染途径。为祖国医学病因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进一步推动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学术的发展。在《肘后备急方》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医学家的经验资料,为研究这些医学家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史料。

  《肘后备急方》问世后,经梁·陶弘景补其阙漏,得一百一首,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后又经金·杨用道参考唐慎微《证类本草》,进行了增补,易名为《附于肘后方》。历代对《肘后备急方》虽“颇经增损”,但“大旨精切,犹未尽失其本意”。

  《抱扑子》,这是一部综合性丛书,其中“金丹”、“仙药”、“黄白”三篇,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和化学制药方法的名著。葛洪一生著书很多,除上述《肘后备急方》、《抱扑子》之外,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杏仁煎方》一卷,《玉函方》、《葛氏单方》等,可惜均已散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葛洪:中医免疫学的先驱,世界医学记录四个第一,养生强调十二少
神仙道医——葛仙翁
肘后备急方
歷代名醫之葛洪
大话国医——十大名医(葛洪)
民间中医“竹梯”(42)治病总则(三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