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仲景的正邪观


摘要:本文由何绍奇先生所作,任应秋老师曾对此文加以润色,文中比较详细的讲述了疾病过程中的正邪关系和如何灵活运用祛邪与扶正两大法!

 

    正与邪,是构成疾病的—对基本矛盾。邪,即邪气,是对一切致病因素的概括。正,即正气,是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及其物质基础的概括,对于邪气来说,它又是对机体抗病能力的概括。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更明确地说,就是内外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机体抗损害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正气无疑地是要起决定性作用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曾明确地指出:“若五脏元真通畅,入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仲景还从病邪犯人的途径上,强调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病中的决定性地位,如说:“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经络之感邪,既说明正气相对地处于劣势,而且邪气还能由浅入深,至于脏腑,又说明正气非但不能祛邪外出,反而在正邪斗争中节节败退。这里的“内所因”,很明显就是指的正气。其它诸如“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以及“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等,也都是从摄生的角度强调固护正气的重要性。

    疾病过程中的正邪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而仲景的分辨也极其细致。如:同一太阳病,虽然说“脉数者可发汗”,但又有“表实证”、“表虚证”之不同;还有若干条“不可汗”之诫。同一阳明病,既以清下为其常,又有“脉迟,食难用饱”的阳明虚寒证之当温当补者。同一少阳病,既有小柴胡汤这样的扶正达邪之方,又有兼太阳之表、兼阳明之里的不同变化。同一太阴病,既以“可温,宜四逆辈”为正治,又有“腹满大实痛”而用桂枝加大黄之例。少阴病,本无热证,但又有兼太阳之表,脉浮反发热者;既以虚寒证为其常,亦有热化的“三急下证”,急攻热邪以存阴液;同属少阴热证,既有用下法者,又有当清之用泻南补北者。厥阴病的情况就更复杂了;或寒热混杂、或虚实并见;表证中有里证,里证中复有表证;寒证中有热证,热证中亦有寒证;虚证中有实证,实证中尚兼虚证。这就是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多变性。
   

    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尽管仲景著作之中汗、吐、下、和、清、温、消、补诸法悉备,约之却不过祛邪与扶正两大法。仲景祛邪之法,大略有三:

    1.因势利导:表从表解,里从里解,给病邪以适当的出路,使之速去,毋使伤正。如病在表未解而下之,本应下之而反汗之,俱属误治。

    2.区分缓急:证急则急攻,证缓则缓攻。以《伤寒论》阳明病篇为例:篇中252、253、254三条,虽然情况不尽相同,但都是属于胃腑积热、灼烁真阴,如不急下,则阴液耗竭,痉厥立见;而同篇256条之由宿食而致之腹泻下利证,257条大便硬之睥约证,前者虽用大承气,却说“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后者则用脾约麻子仁丸。杂病之属正虚邪实者不少,但正虚往往优先考虑。如《金匮要略》痰饮之用温药和之,明明是水饮为患,只曰“和”,不曰“攻”,即是示人要充分虑及正气之先虚。又虚劳篇的大黄蟅虫丸,治五劳虚极羸瘦而内有瘀血者,不攻血瘀,则新血不得渗灌;欲攻其瘀,又怕伤正。所以用地黄、芍药、甘草养护其虚,配合活血行瘀,以去其邪,也是缓证缓攻之一例。

    3.中病即止:仲景用攻法,(包括汗、吐、下、清、消诸法)十分谨慎,除了掌握好适应证,攻邪时机等关键之外,在用攻法方药时,总是强调中病即止这个原则。

    扶正之法,大抵重在阴精、阳气二端。兹分述之:

    1.扶阳气

    ①助阳:仲景在热病方面,十分重视阳气的盛衰存亡。这是因为六经病中,不仅阴寒湿邪最易伤人阳气,就是火热之邪,亦劫阴,又伤阳。何况阳主卫外,人之感邪,在一定意义上说,与阳气卫外功能的不足亦有关系。仲景从外感热病的最初阶段起,就周密地考虑到了如何扶阳气的问题。如桂枝汤就是一张很明显的‘扶正以祛邪”的方子。既用桂枝辛甘温散,复以辛热的生姜助其卫阳;既用芍药益阴和里,复以大枣扶助营阴;甘草合桂姜则辛甘化阳,合芍药则酸甘化阴,合大枣则养胃气以滋汗源,是为一物三用者。且服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并温覆令一时许,使精胜而邪却,于是遍身漐漐汗出而愈。这就叫做“助阳”。

    ②固阳;《伤寒论》20条发汗太过,遂漏不止,恶风等证之桂枝加附子汤,即是为固其表阳而设。表阳既虚,汗漏不止,则阳气随汗而泄,如不急固,就会进—步发展为亡阳,即阳随汗脱,所以就其程度来说比起亡阳略浅一层。

    护阳:护阳,即预先顾护阳气之虚。88条示汗家不可汗;89条示病人胃虚有寒不可汗,汗之则生它变。就告诉人们注意,阳虚者要慎用汗法,以免重伤其阳。再如阳明里实之用承气,仲景反复告诫宜慎,且须中病则止,更是虑及苦寒下夺,过剂会损伤中阳,中阳一伤,病即由阳入阴矣。

    ④温阳:阳气自当温养,所以温阳的范围应是很宽的,这里是指三阴里虚寒证,使用温补阳气之法。如太阴病之温补中阳,少阴病之温补肾阳,厥阴病之温补肝阳等等皆属之。

    ⑤回阳:回阳,多用于阳气欲脱的危重证,每见于少阴病,恶寒身倦,或吐利烦躁,或面赤戴阳,脉微细欲绝甚或无脉。方以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为代表。

    保养胃气;无论是在热病,还是在杂病的治疗过程中,仲景特别重视保养胃气。胃气是对整个脾胃机能的概括,包括脾胃的阳和阴两个方面。由于胃主纳,睥主化,不仅是饮食水谷之源,精气血液之本,而且药物口服后要通过脾胃才能达于病所。所以脾胃机能健全与否,与人体健康和疾病转归的关系十分密切。细玩仲景书中,除了脾胃自病,常用甘温扶阳之法外,对于邪实者,祛邪外出,也是景积极的保养胃气。由他脏、他经之病影响脾胃者,重点治疗原发病,亦是间接的保养胃气。至于当用攻时不可过于猛峻,当用补时不可失之呆钝,病势衰其大半,即不乱服药,以饮食调养将息之,即其所谓“糜谷自养”等,都是仲景书中有关保养胃气的重要内容。


     2.存津液

《伤寒论》中扶阳之法,一般都易于理解。对于存阴、益阴、救阴之法,却往往为人所忽视。是以陈修园读《伤寒论》凡数十年,始悟出“存津液是全书宗旨”。仲景“存津液”之法,有三个方面:

    ①护阴:即保护阴液。《伤寒论》第83—89条七处不可汗的条文中,大都与素体阴血不足有关(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又355条瓜蒂散证方后注曰:诸亡血家虚家,不可与瓜蒂散。233条“阳明病自汗者,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都具有预护其阴液的意思。

    ②存阴:是指在热病的治疗过程中,能果断地、不失时宜地祛除邪气,就能积极而有效地保护正气.俾邪去正安。而正气不外乎阳气阴液两端。阴阳互根,阳气既伤,阴液也会受影响.阳气得固,津液亦白复。例如20条桂枝加附子汤证,关键在于卫阳不固,治疗是一意复阳,但深一层看,实寓存阴之意于其中。治病求本,要抓主要矛盾,解决了阳气不固的主要矛盾,津液不致随之而失,则作为次要矛盾的阴伤也就随之得到解决。同理,阳明经证之用白虎,大清气分热邪,热撤则律回;腑实证之用承气,更属急下以存阴了。

    ③益阴与救阴;益阴是指在伤寒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下,兼用不同的补益阴液之品。如太阳中风之桂枝汤证,服药后啜稀热粥,即是取水谷之精,助胃增液以滋汗源,俾精胜而邪却。陈修园说:“阴者,阳之家也”,殆即此意。又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之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白虎加人参汤之治“大汗后,大烦渴不解,脉浮大者”;四逆加人参汤之治霍乱“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396条竹叶石膏汤之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等。96条小柴胡汤证注云;“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更是直接点明人参是当作益阴药而使用;花粉则专为生津而设。人参一药,有说补气,有说益阴。我们今天通过临床来看,人参的双相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是一药而兼补气阴之长,与补气药同用,则重在补气,与养阴药同用,则重在补阴。何况气之与阴总是互相资生的呢。除此之外,仲景还用泻南补北,即泻火养阴之法。如303条之黄连阿胶汤救阴,主要用于阴竭危候,多由热病过程中汗下太过而致。如29条,由于误汗伤了胸中之阳,先以甘草干姜汤与之;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即示人以误治后伤阳与伤阴之治法。其中芍药甘草汤即酸甘化阴以益阴血,可以看作这是治疗亡阴的一条基本原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三)--麻黄汤证2
【7.1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本刊精选|仲景微汗法刍议
仲景脉学求索——实脉
学《伤寒论》心得
伤寒论解之少阴病篇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