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了解 淡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




简单了解一下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和食疗: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



本文主要内容:


大话竹子


简单了解一下淡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的性味归经、功效。



大话竹子


梅兰菊竹四君子,独兰不入中药,纯粹赏玩之物,观赏价值几无定数,据极端者言,兰的身价飘忽不定,一不留神,往往可令痴兰者为之倾家荡产;如此身娇肉贵,兰不作食材也在情理之中,只可远观不可近亵。


同为四君子,竹显得低调甚或无调。竹,入药有淡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亦称天竹黄);入菜有竹笋,鲜竹笋、老笋干,竹叶用来包粽子。


既可入药又可入菜,竹貌似从头到脚笼罩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息,却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和松、梅合称岁寒三友。既接地气,又带仙气,真真难得啊。



青梅竹马


上一篇写了梅,现在写竹,刚好就成青梅对竹马了。“青梅竹马”出自李白诗《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一作 羞颜尚不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一作 耻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一作 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一作 门前旧行迹,一作 一一生苍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一作 八月胡蝶黄)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红色字合起来,就有了后来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说法。用来称呼小时候玩在一起的异性朋友,特别指之后长大恋爱或结婚的。从小一起长大的同性朋友则称为“总角之交”。


按照这个定义,现在的人,真正可以称得上青梅竹马的不多:夫妻同为中学同学的不多、同为小学同学则属于凤毛麟角了。倒是微信群的存在,使得中学同学、小学同学汇聚一群,在这种虚拟的氛围里,隔三差五的梦回故里,腼腆的人默默围观,豁达的人凭借丰富的表情符号,过一把竹马对青梅的干瘾。


小学同学林大夫的朋友圈前几天转发了一条“抱团养老”信息,引起“青梅竹马”的同学们的热烈围观:


一图看懂“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的大略意思,上图基本可以说明白了。仅供参考。



林大夫的朋友圈:

林大夫的朋友圈转发“抱团养老”后,引来“青梅竹马”的小伙伴的围观热议。



吸引大家抱团的重要因素,或许就是某种最纯粹的友谊:比如小学同学之间,有最纯粹的友谊。


这个纯粹,应该就是古人所言的“总角之交”。


“总角之交”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孙)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


按照后者的说法,总角之交是非常靠谱的交情;孙策直接把它与骨肉情分相提并论。


因此,居于纯粹友谊的抱团养老,应该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办法,相当于老年人互相之间多了一把助行的竹杖。


竹杖


在小学四年级那一年,抑或是流年不利,我那天在马路的斜坡上往下走,踩在沙子上,结果滑了一跤,小腿断了。

我的小学同学们一有空就来陪我聊天;讲学校里上课的情况;在我重新站起来走路的过程,花了很多时间和想了很多办法。


其中一个办法我现在还记得。同学们拿来了一把竹杖。


竹杖



我用这把竹杖学习重新走路,,直到扔掉竹杖。当然,没有扔掉,很好地保存在老家阁楼里。阁楼里有一幅老旧的画,是客厅原来挂的、老爸生前特别喜欢的一幅画配诗,也是说的竹子: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图片摘自网络)


那时候也就小学到初中的时候,记忆力蛮好的。以至于每次看到竹子,我首先联想起来的就是这首诗,然后呢就是这把“竹杖”、以及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的小学时期的同学情谊,总角之交,等等。


后来知道,有一首词,也写到“竹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特别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相对诗评家评论说:何其超凡脱俗!



在我的印象中,小学同学中有一同学,总是喜欢说“哈哈大笑”,我知道哈哈大笑这个词是出自三国演义,对猛张飞的描述。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雨天,这个同学从来不卷起裤脚,任凭风雨湿裤,口中哈哈大笑:下雨么,就是下天水,就让它湿吧。


在若干年以后,读苏学士的《定风波》,看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立马觉得我的那位同学其实也是很潇洒啊。


妥妥的,一样超凡脱俗!


苏学士 另一首超凡脱俗的诗也提到了竹: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这是苏学士首次到杭州做官时写的诗。

据《宋诗鉴赏辞典 》载: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

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

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其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后来被文人雅士普罗百姓被引用得很多。

因为这是事关雅与俗的问题。


好的,苏学士既然提到了“宁可吃无肉”,那么闻名天下的东坡肉又是怎么一回事啊?


东坡肉


我赶紧查了一些资料,原来东坡肉的典故,有几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组成(摘自《苏东坡与红烧肉》)。


回赠肉


东坡肉一开始是被称为回赠肉,有关苏学士到徐州做官: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


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běn,畚箕)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

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为“回赠肉”。

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那么后来怎么又变成东坡肉了?


这个有关苏学士第二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相距十五年,写下《於潜僧绿筠轩》那一次)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按现在的说法,东坡肉引出了有关苏学士带领军民抗洪救灾的感人故事。


后来我听徐老师讲《皇帝内经》时,他也提到这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然后他自问自答:如果有肉又有竹,怎么办?


那就吃竹笋炒肉!


哈哈,说真的,竹笋炒肉真是不错!


竹笋


上个月去了一趟荔波,在茂兰景区,爬上了石上森林的观景台,留意到从山下一直到山顶,都长着茂密的竹子。


返回山脚,见到荔波茂兰布依族包车韦师傅(18285490749电话微信同号)手上捧着许多竹笋,原来韦师傅在等待的时间里,采了这些鲜嫩的竹笋。



到了茂兰当地的农家乐饭店,厨师问想怎么吃法?我一想,东坡肉用的是五花肉,干脆就秋笋炒五花肉呗!

结果,还真是不错!



他家农家乐门口,是一片茂密的竹林:



我当时就想象了一下未来的一个场景:一群靠谱的、 情同骨肉的,青梅竹马、总角之交,在一片幽雅的竹林边上,盖几间简朴的房子,抱团养老。妻子在身边,老友们在隔壁,偶尔喝喝酒,聊聊天,唱(guang)唱(chang)歌( wu),呵呵,也是挺潇洒的哈!


咦!这过的是竹林七贤的生活啊?!呵呵。


竹林七贤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有七贤之称。据载当时的文人崇尚老庄哲学,喜清谈、饮酒、佯狂。

七贤以竹林为前缀的说法不一,一说是七贤常喜欢在竹林下饮酒、清谈,一说是源于佛词竹林精舍。“竹林七贤”是那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如果单说喝酒,可能刘伶的故事比较多。


东周杜康以造酒闻名天下,后被天帝封为酒神。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是王母瑶池的一个仙童,因偷喝仙酒被罚贬下界。

王母派杜康来到人间。

刘伶喝了三杯杜康酒竟一醉不起,刘伶的妻子以为他醉死,便把刘伶埋葬了。

三年后,杜康来到刘家讨取酒钱,刘妻责怪杜康以酒害命,杜康却声言刘伶未死,后来打开坟墓,刘伶果然苏醒过来。


明朝。话说有人见唐伯虎喝的酩酊大醉,就出上联试他:“贾岛醉来不假倒”,唐伯虎是苏州四大才子,这怎么可以难得了他?脱口而出给了下联:“刘伶醉酒不留零”。


扯远了。


(图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链接阅读大话梅花大话菊花






转发出去,或许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者(蚕豆病患者)用药禁忌目录》

阅读并请转发,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受益,谢谢你。


好,言归正传。


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的性味归经、功效。


       分隔线内容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15版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药典包括凡例正文及附录,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均应遵循的法定依据。所有国家药品标准应当符合中国药典凡例及附录的相关要求。


分隔线




淡竹叶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炮制】除去杂质,切段。【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用法与用量】6~10g。



竹茹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var.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炮制】竹茹  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 姜竹茹  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通则0213)炒至黄色。本品形如竹茹,表面黄色。微有姜香气。【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用法与用量】5~10g。


天竺黄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se Rendle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秋、冬二季采收。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心、肝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用法与用量】3~9g。




分隔线


竹沥(出处《中华本草》)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exLindl.)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tRendle

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主治清肺降火,滑痰利窍。用于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或熬膏。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之竹类
竹叶 竹茹 竹沥 竹黄(天竺黄)
中药小议;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
竹子类分用----沈绍功
无竹使人俗谈谈能提高逼格的竹叶和竹茹
中药丨看一竹如何生四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