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玉玺:论治银屑病经验

银屑病属中医学“白疕”范畴,其病因复杂,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为多因素致病,发病率高,病程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工作。王玉玺教授长期从事皮肤病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不断学习总结,对银屑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的见解,以“毒”立论,从“毒”论治银屑病,收效良好,兹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各有认识,隋唐以前突出外因的致病作用,明清时期则注重内在的病理变化。近代及当代医家多从血分论治,其中血热、血瘀、血虚学说比较成熟,受到广泛认可。具有代表性的如赵炳南、朱仁康、张志礼,均认为血热是发病的主要依据,患者多为素体血热,复因七情内伤,致气机壅滞,郁久化火;饮食失节,致脾胃受伤,郁久化热;或外受风邪,夹杂燥热之邪客于肌肤,使内、外合邪所致。顾伯华认为,本病因营血亏损,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风寒风热之邪侵犯肌肤,气机不畅,营血失和,气血阻滞肌肤而成;也有因湿热蕴积,湿热阻滞肌肤而成;病久气血耗伤,血虚风燥,肌肤更失气血之养,而使皮损复发或更加严重。

王教授勤奋求真,博采创新,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毒”邪是银屑病致病的关键因素,强调“毒”邪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毒”论治,辨证施治。

2  从“毒”论治银屑病

中医毒邪学说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始于《内经》,至汉朝张仲景《金匮要略》有阴阳毒病脉证治,历朝历代皆有发展,近当代更将其拓宽,临床应用治疗疑难顽症疗效良好,只是未得到重视,未升华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发展。王教授提出以“毒”立论,从“毒”论治银屑病,病因病机上重视毒邪致病,治疗上重视解毒祛邪,遣方用药别具匠心,运用蜈蚣败毒饮等代表方剂辨证施治,收到良好疗效。

2.1  对“毒”邪的认识   凡是对机体有严重的伤害,造成机体阴阳失调的不利因素,都称之为“毒”。中医病因学中“毒”的概念,除了有直接毒性作用的有害物质外,往往把气盛而危害峻烈的病邪也称之为毒,如热毒、火毒、风毒、湿毒、寒毒等。所以“毒”是中医学对一类致病原因的一种概括,毒邪是比六淫病邪损害性更强的致病因素。

毒邪致病具有暴戾性、顽固性、多发性、兼夹性(又称依附性)、火热性、传染性等特点。毒邪按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外来毒邪和内生毒邪。王教授认为外来毒邪多由六淫化生,此外还包括疫疠毒邪、药毒、食毒、虫兽毒、酒毒等。这些外来毒邪构成疾病的原始动因。内生毒邪则由人体内部产生,是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内的生理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郁积日久,所产生的一类对人体组织和代谢造成伤害的物质,包括痰浊、瘀血、水湿、积滞等;此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既能加重病情,又能变生新证。

2.2  “毒”与银屑病的关系   王教授指出,银屑病的发生与“毒”密切相关,“毒”邪是银屑病致病的关键因素,提出凡素体阳热偏胜,复感六淫之邪,外邪入里,从阳化热;或因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进而化毒,与血气相搏,外发于肌肤,致全身出现红斑;热极生风,胜而化燥,肌肤失养,则于红斑上鳞屑叠起、瘙痒无度;或由肾精亏损,阴寒毒邪外侵,闭塞腠理玄府,阳气不得外达,蕴久化热,寒闭热伏,毒遏肌表,外发皮肤而致病;毒邪不去,新血无养,皮肤失气血之充润,则有血虚血燥,鳞屑迭起;热盛迫血妄行,日久以致血瘀,而成顽疾。总之,不论风毒、湿毒,还是血热毒邪,抑或阴寒毒邪,其致病无一脱离“毒”。

2.3   对“毒”邪的治疗

2.3.1  治“毒”之法   王教授针对毒邪产生的机理,主张治疗上或是消除毒邪,减少毒邪的产生,或是促进毒邪的排除,或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因此有解毒、排毒和托毒的不同治法。根据毒邪致病兼夹性的特点,其极少单独致病,毒邪与其所依附之六淫、痰浊、瘀血、积滞相交结,使病情更为复杂、顽固,缠绵难愈,故应遵循“欲解其毒,先祛其邪”的原则。针对这种复合性毒邪,治疗上首先要把毒邪与六淫诸邪及痰、瘀、积分开,即先治六淫之邪或痰、瘀等内邪,然后或同时据其邪气性质与部位,清、下、攻,或解而驱逐之。所以驱毒之法需与祛风、除湿、清热、泻火、润燥、散寒、凉血、化瘀、消痰诸法同用。待六淫及痰、瘀、积诸邪已解,则毒必单,其势必孤,而无立足之地,此为“分而治之”的分消驱毒法,毒邪久蕴,毒气深伏,则用化痰解毒、化瘀解毒、化积解毒之法。此所谓“治毒先祛邪,邪去毒自化”。

治“毒”应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其兼夹的外来六淫毒邪,依附的痰、瘀、积等内生毒邪分别施治。常用治则:①热毒:清热解毒法;②火毒:泻火解毒法;③湿毒:利湿解毒法;④风毒:祛风解毒法;⑤寒毒:散寒解毒法;⑥燥毒:润燥解毒法;⑦血毒:凉血解毒法;⑧痰毒:化痰解毒法;⑨瘀毒:通瘀解毒法等。把“毒”放于首,治病不忘解毒。

2.3.2  解“毒”之药   临床上针对不同之“毒”,据相应治“毒”之法,择相应解“毒”之药予以治疗。①风毒:外风:多见于银屑病早期,选用辛味发散药物,属风寒者,常用麻黄、羌活、独活、防风、荆芥、威灵仙等;属风热者,多用柴胡、葛根、升麻、薄荷、菊花等。内风:多见于银屑病中、后期,常用熄风、搜风的虫类药,如乌梢蛇、白花蛇、蝉蜕、僵蚕、露蜂房、全蝎等。②热毒:对外来毒邪,选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栀子等;对内生之毒,非银翘之类不可解,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重楼、山豆根、白头翁、青蒿等。③火毒:常用芦荟、大黄、芒硝等。④湿毒:常用土茯苓、菝葜、白英、苍耳子等。⑤寒毒:常用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细辛、洋金花、桂枝、吴茱萸、花椒、干姜等。⑥燥毒:常用何首乌、当归、生地黄、胡麻仁、麦冬、沙参、玉竹等。⑦血毒:常用紫草、青黛、牛黄、大青叶、水牛角、玄参等。⑧痰毒:常用制胆南星、半夏、皂角刺、白芥子、黄药子等。⑨瘀毒:常用鬼箭羽、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西红花、刘寄奴等。

2.3.3  治“毒”之方   王教授从“毒”论治银屑病,并根据北方的地域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临床上运用蜈蚣败毒饮等代表方剂辨证施治,疗效较好。①代表方剂名称:蜈蚣败毒饮。②药物组成:蜈蚣  3g,紫草、土茯苓、鬼箭羽、乌梢蛇各 30g,甘草 10g。③功效:解毒祛瘀,祛风通络,清热凉血。④主治: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⑤方解:蜈蚣辛温燥烈,走窜性猛,行表达里,无所不至,解毒、熄风止痉、搜风通络;在中药中,具有祛风、解毒双重功用的非蜈蚣莫属,故此方以蜈蚣为君药,取名蜈蚣败毒饮。紫草凉血活血透疹,清解血分热毒;土茯苓祛湿毒,解热毒,兼能健脾胃,祛风湿;鬼箭羽坚阴清热,活血祛瘀毒;上三味药祛热、湿、瘀三毒,共为臣药。乌梢蛇性走窜,擅祛风通络解毒,助蜈蚣剔除经络之风,为佐药。甘草缓急,解百毒,调和诸药,为使。全方配伍严谨,选药精当,共奏祛风通络、清热凉血、解毒祛瘀之功。

3  病案举例

王某,男,35 岁,公务员,2012 年 1 月 9 日初诊。病史:患病 2 年,半月前因着凉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周身红斑,大小不等,浸润明显,上覆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点滴状出血,自诉皮损进行性增多,在搔抓和输液点滴针刺部位有新皮疹出现,剧痒,影响睡眠,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诊断:银屑病(寻常型进行期)。治法:祛风通络,清热凉血,解毒祛瘀。处方:蜈蚣 3g,紫草、土茯苓、鬼箭羽、乌梢蛇各 30g,白鲜皮 20g,蒺藜、菊花、金锒花各 15g,大黄 6g,玄参、桔梗、栀子、甘草各 10g。7 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1月16日二诊:咽痛缓解,部分皮疹变平,鳞屑减少,瘙痒减轻,有新疹出现,二便尚可。处方:上方加黄芩、蝉蜕各 15g,防风 10g。14剂,每天 1 剂,水煎,早晚分服。3 月 1  日三诊:皮疹大部分消退,无新疹出现,稍痒,手足心稍热,咽部症状消失,二便尚可,舌脉正常。处方:上方减玄参、栀子、桔梗、大黄,加白术 15g,茯苓 20g。7 剂,每天 1 剂,水煎,早晚分服,以护养脾胃。3 月 8 日四诊:皮疹基本消退,部分留有色素沉着斑,不痒,达到临床治愈。处方:上方不变。7 剂,每天 1 剂,水煎,早晚分服,以进一步巩固疗效。

按:处方中大部分药物均有解毒之功效,是王教授银屑病“毒”邪致病理论的体现。基于本病为“毒”邪“风”邪致病,故在治疗中既疏外风,又驱内风,同时针对本病中的“瘀”邪,又加入凉血活血之药,把毒、瘀、风致病因素有机结合,着眼于整体,同时又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辨证加减,灵活用药对症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达到临床治愈的满意效果。

  • 本文摘自《王玉玺教授从“毒”论治银屑病经验介绍》,作者/ 杨素清,谭杰军,闫景东,王甜甜。新中医。编辑/刘淑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名中医临证经验】肖定远祛湿解毒治皮肤病经验
国医大师禤国维从毒论治皮肤病经验
“祛风解毒汤”以治银屑病
全蝎、蜈蚣对药在中医外科学中的应用
解毒法
调治牛皮癣,这张验方太有名了!一秒钟收藏,一辈子受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