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远的常平仓史话

《平远县志》登平远建常平仓事情

  《平远县志·署廨附仓狱并各分社仓》(清嘉庆二十五年)载:常平仓,原名预备仓。在县治西,正厅三间,仓廒(即仓库)东西各二间,前为大门三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知县魏世熙建。万历六年(1578年)知县刘孕祚重建。原额谷一万二千八百七十八石九斗二升(注:一石折合75公斤。)

何谓常平仓

  何谓常平仓?得自“平粜”思想。“平粜”思想,又称“平籴”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府规定运用粮食收购(籴)或抛售(粜)以稳定粮食价格的一种政策思想。

  “平粜”二字,最早出自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说,“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其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矣。

  “平籴”的主张是战国时魏文侯李悝首先提出来的。《汉书·食贷志》载:李悝主张的平籴法,分上中上熟,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即在余粮四百石中籴三百石);中熟则籴二;下熟则余一,使民适足,价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到了西汉宣帝时,有个叫耿寿昌的大臣根据平粜思想,建议朝廷在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以稳定谷物市场的价格,调剂粮食供应,所筑仓曰常平仓。常平之名起于此。后汉明帝改曰常满仓,晋时又曰常平仓。唐朝置设常平署,令掌仓粮管钥出纳粜籴。凡天下仓廪和籴者,为常平仓,正租为正仓,别税为义仓。“平粜”法延伸为“常平仓”法,这种常平仓制逐渐从边郡推广到内陆,一直沿袭到宋元明清民国之后,始终是中国封建时期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

平远常平仓

  平远建县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县后的第四年便兴建常平仓。并随着人口的逐步增加而增建仓库,扩大仓谷。在西门内建新仓(仓廒十座,门内左厢房一间,右厢房二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胡有英又在后龙岗右侧建裕武仓。以储备更多的粮食,使群众荒月时籴而不贵,丰收时粜而不贱,平抑了谷物市场价格,稳定和发展了农业经济,为南迁来平远的客民创造了良好的定居环境。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旅马来亚侨领姚德胜回乡省亲,适遇家乡荒歉之年,灾民遍途,便捐出巨款,在全县15个乡和大柘圩设立大平仓,购粮三千余石,低利放贷或平价卖出或施予赈济,免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受到大家的赞颂。

管好社仓

  在兴建和管理好常平仓的同时,清雍正元年(1723年),知县钟吕奉旨在各乡劝蠲社仓共15座,全县共有社谷四千五百七十九石七斗二升六合二勺。

  社仓,即义仓。义仓起由悠久,在隋文帝时,长孙平请令,民间每年秋收后,各户均出粟麦一石,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后一直沿袭。劝蠲,即鼓励和减免。为鼓励义仓储粮,可减免赋税。平远各乡社义仓,一直沿袭至1949年,且规模逐渐增大,储粮增多。各义仓由乡绅推选诚实负责的管理员1至2名管理,还成立理事会负责监督和核查账目。荒月时群众可向义仓借谷,稻谷收割时还谷于义仓,收取极低的息谷,用于维修义仓及支付管理人员报酬,对解决贫困群众度荒起到重要的作用。

网编:菱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定人心,抵御灾荒:中国的粮食储备蕴含哪些智慧?
“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宋代仓储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古今中外】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如何储粮以安天下?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 中国古代粮食政策及其现代启示
马国英:清代山西粮政研究
大河上下 | 《水兮湖湘•击水》之七•留存本处 以备济赈 ——明代湖南防灾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