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都名医冉品珍

我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的几年,经常能听到一些老师对学校一位已故老前辈交口称赞,这位老前辈就是冉品珍先生。冉品珍先生出生于1913年,逝世于1987年,曾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因临床擅用二陈汤,故人称“冉二陈”。早在解放前,冉老便曾在四川一所地方中医学校任中医教师,解放后,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工作。现在,成都一些教授级的老师,往往谈起已故的冉老,便钦佩不已,都说冉老临床真是了不得。冉老生前虽然没有留下多少著作,仅《内科临证辨治录》、《内科55讲》,但其在临床方面的显赫声名,在其逝世后二十余年依然在学校流传,甚至成了一段又一段神话似的传说。

我第一次得闻冉老威名是1998年上贾波教授方剂课的时候。贾波老师在讲授五苓散的时候,谈及一则冉老的医案,贾波老师讲课言语生动精彩,将冉老这则医案描述得绘声绘色,以至于我至今难忘。医案发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贾波老师在成都中医附院实习,得以亲见此案。

当时,附院收治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患者是一个大胖子,病情危笃,滴尿全无,处于昏迷状态,主管医生及科室主任使尽浑身解数,中药、西药,患者病情亦毫无缓解。八十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医疗条件有限,附院还不能做透析。科室医生为此一筹莫展,遂决定请中医临床高手冉品珍老师会诊。

说起来,冉老的出场是颇为有趣的。冉老来到科室以后,学生搬来一把太师椅,七十多岁的冉老危坐其上,并不说话,只是闭着眼“啪嗒”“啪嗒”地抽着烟杆,半天一言不发。主管医生急了,说冉老您倒是看看病人啊,我们这里都快急死了。冉老这才放下烟杆说:“要我看病也行,先把病人身上所有的‘管子’拔了再说。”原来病人病情危笃,陷入昏迷,身上自然插满输液管、氧管、导尿管等等。主管医生这下子犯了难,要是拔管吧,怕病人在这期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要是不拔管吧,冉老这古怪脾气在学校可是出了名的,可能也就犟上了。主管医生做不了主,赶快请示科室主任,主任思索片刻说:“你先把这些管道拔除,等冉老会诊开完方离开后,咱们马上给病人安上,大家看紧一些,要是有什么事,我担着。”

于是乎,一群医生七手八脚把病人身上的各种“管子”拔掉,紧张等不得了,紧巴巴地守着病人。这下,冉老才从太师椅上下来,给病人诊完脉,留方一首,然后离开。这冉老前脚一走,一群医生马上七手八脚又把病人浑身的“管子”给插上。主管医生这才拿起冉老留方一看,不过仅仅为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红参等六味药,五苓散加红参,红参用到30克,而其他五味皆不过几克而已。

主管医生忙找到主任,说:“主任啊,冉老这不就开了一个五苓散吗?咱们早就用过五苓散没效,还有那么大剂量的西药速尿利尿都利不出来,冉老这几样药就管用?”主任说:“这不五苓散还加了一味红参吗?冉老的方要重视,要试试看。”于是急煎汤药,从鼻饲管给病人灌服。孰料,灌下中药一两个小时后,病人尿管中便滴滴尿出,五六个小时,渐成涓涓细流,一两天后,危症遂解。

后来,科室医生向冉老请教:“冉老,为何我们用了大剂量的五苓散、速尿利尿都没有效果,您老怎么就一付小剂量的五苓散加红参,就起效了呢?”冉老回答说:“病人此时已经是元气大亏,病情危笃,你们光是给他利,咋个利得出来嘛?我用红参扶助他的正气,帮他推一把,尿也就出来了。”冉老言语朴素,但却言简意赅,实质是抓住了病本。后来,我读到《医方集解》,才知道冉老的五苓散加红参,其实就是春泽汤。

冉老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四川地方上的老医生中也有一些是他的学生弟子,感念其恩德,流传其逸事。2000年,我在西昌实习时,又再次听四川省名中医刘兰华主任医师谈到冉老威名。

刘兰华老师是西昌州二医院主任医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1965年进校的老校友,与我的研究生导师和中浚研究员是大学同学。刘老师推崇《金匮》,擅用苓桂术甘汤、苇茎汤及《内经》十三方等。2000年,我跟随刘老师实习,从刘老师那里再次听得冉品珍老先生逸事。

刘兰华老师祖籍四川潼南县,她的外祖父解放前便是潼南县当地的名中医。潼南紧挨遂宁,刘老师的外祖父与解放前在遂宁行医的冉品珍先生因此很熟,辈分尚比冉老长半辈。1965年,16岁的刘兰华老师到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念大学时,其外祖父便曾托付冉品珍先生多多照管自己疼爱的孙女。以此因缘,刘兰华老师曾得冉品珍先生指点真传。

刘兰华老师告诉我,冉老先生对《金匮要略》钻研颇深。一次,尚在大学期间的刘老师患眩晕一病,头目晕眩,如坐舟车,难以行动。已服数方虽有减轻,但症状尚重,甚至找到当时名医吴棹仙,吴老先生处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效果亦差。这日,刘老师到冉品珍先生家中探视,将自己的眩晕病情告诉冉老。冉老详细听完病情后,训责刘老师道:“你已经学习了《金匮要略》,自己都应该看好自己的病。《金匮要略》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你的病正是苓桂术甘汤对症!”冉老遂书方一首,乃是苓桂术甘汤加半夏、陈皮(其实亦可说是二陈汤加桂枝、白术),药仅六味,刘老师服后,一剂而愈。我从刘老师处听得此医案,后来自己从事临床工作后,常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舌苔滑腻厚腻、脉滑或弦滑的美尼尔氏综合征病人,也收到很好效果。

我跟随刘兰华老师学习的时候,师徒关系相处融洽,刘老师也愿意对我多加指点,常有心得体会、名医掌故毫不保留传授于我。她也经常提问,考查我的中医功底。一次,刘老师问我:“我们现在运用温胆汤,常以温胆汤为寒凉之剂,那为何温胆汤不名清胆汤,而‘温’名之?”我以方剂学教材“正解”回答刘老师说:“温胆汤本出自《千金要方》,主治胆寒证,原方生姜用至四两,偏于温性,故名温胆。”刘老师点头,却不置可否,告诉我说:“对于温胆汤,冉品珍先生别有他解。”刘老师说,一次她与几名同学到冉老先生家中探访,冉老先生向她们提出了温胆汤的这个问题。刘老师与她的同学几人七嘴八舌回答冉老提问,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回答,其中也有我说的这个解释。但是,冉老听后,却一一摇头,说都没有回答到关键之处。于是大家安静下来,仔细听冉老解释。冉老说出了一段简短而令人深省的话——“古人说‘温者,和也’,温胆汤实际上叫和胆汤,是一首和解剂。”

刘老师向我讲述了这段掌故后,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阐述,但是当时我即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之感。后来我在德昌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时候,在温胆汤的运用上取得了不少心得,可以说多与当初刘老师的启发有关。我临床体会到,温胆汤不仅可以调和胆胃,也可调和肝脾、调和胆心、调和少阳、调和膜原,常用该方加减治疗中风、眩晕、胸痹、心悸、失眠、癫痫、癫狂、咳嗽、哮喘、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都有良好效果。尤其是个人觉得温胆汤与小柴胡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少阳病之对治,若少阳病见湿热、暑热、痰热兼夹时,可用温胆汤、温胆汤合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含温胆汤)加减。温病邪在膜原或湿温在气分、膜原时,亦可用温胆汤加减,与达原饮相出入。感念之余,觉启迪之功,实在冉老与刘师。

至今,成都中医药大学尚有一批擅用二陈汤的老师,如方剂教研室叶品良老师。叶品良老师在成都北巷子门诊部坐诊,医名颇盛,病人极多,可谓送往迎来、接踵摩肩。叶师亦擅用二陈、蒿芩清胆汤,不知是否亦是冉老一脉。

作者系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编者按:本文转自“行脚成都”公众号。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号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号联系,本号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道见闻录(四):冉二陈(中)
任之堂跟诊日记(71--75 )
黄连温胆汤*降前胸肝胆中的痰浊以治背部胀痛
肝癌晚期治疗难 软肝利胆挽狂澜
利胆汤 刘绍武
利胆汤刘绍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