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府城墙:一座古城千年兴衰的记忆

    暮春三月,韩江水涨,烟波浩渺,行船如梭,登楼眺望,酣“东楼观潮”之胜景。

    古府城墙,即潮州古城墙,位于潮州湘桥区。城墙北起金山,南至韩江大桥,西接潮州西湖,东临韩江,与笔架山隔江相望。随着历史的变迁,府城城墙仅剩东面临江的古城墙,长2132米,以及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四座城门及城楼。

古城墙修筑纪

宋代以前,潮州西北至西南一带曾有一低矮的土城作为城区的防护线。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土城崩塌颓废,时任知潮州军州事郑伸组织当地民众以土夯筑城,于是年十月动工,宋仁宗至和二年正月完工。历时三年,但因中间农忙停歇,实际工期仅为八个月,便建成稍具规模的潮州土城。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时任知潮州军州事徐渥筹筑新城,但因选址争论中断。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时任知潮州军州事李文广号令城郊四厢居民筑城,并采用石料垒砌,按旧城基分段包干筑建城垣,然因部分地段改动旧基引起居民纠纷,建城中止。


南宋孝宗淳熙初年(1174-1175年),时任知潮州军州事常袆主持建城南门,并以秦汉潮州的旧称“揭阳县”,命该城门为“揭阳门”。


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时任知潮州军州事林山票主持修建潮州城南门,改“揭阳”门为“三阳”门。


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时任潮州知军州事王元应、许应龙以原城为基础,采用石砌修筑外城,从三阳门之南,环绕西、北一直延伸到金山后,长达951丈,并增设“贡英”、“湖平”、“凤啸”、“和福”4个城门。此时,城墙才有了子城和外城之分。


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年),时任知潮州军州事叶观采用石料建东城石城墙,北起金山,沿韩江堤岸连接南端的旧城,长550丈,高2丈。城墙还曾设4个城门,时共计11个城门,分别为:三阳门、小南门、下水门、浮桥门、竹木门、上水门、州学门、凤啸门、和福门、湖平门和贡门。此外,墙城上构筑锯齿形状的矮墙,即雉堞,共4000多堞。至此,古府城墙形成了外廓内城,绕以城壕的完备格局。


元世祖至元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广东道宣慰使司下令拆毁潮州城墙。


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年),时任潮州总管大中恰里主持修筑潮州城东面沿韩江的城墙,即东城,也叫堤城。


明洪武三年(1370年),经过朝代的更迭和战火的破坏,明初时城墙已经破烂不堪。时任潮州指挥俞良辅主持全面修建城墙,修建后的城墙高达二丈五尺,基阔二丈二尺,城面一丈五尺,周围一千七百六十三丈。城门由11个改成7个,即广济门、竹木门、上水门、下水门、西门、南门和北门。城楼上方建造城楼,城门外构筑弧形月城作屏障,城墙上方造有44座敌楼,窝铺67座,雉垛2932个,十分雄伟壮观


明洪武十年(1377年),时任潮州指挥曹贵为城门题匾,南门称镇南,北门称望京,西门称安定


明弘治八年(1495年),飓风暴雨,大水冲决北门堤,致使城墙倾塌200余丈,时任知府车份主持修砌临江城墙160余丈。


清康熙五年(1666年),将军王国光在临江的竹木门、上水门、广济门、下水门4门左右修筑石柱,凿槽装木板,以抵御韩江的洪水。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刘进忠叛离清廷据守潮州,由于清大炮的轰炸,城墙崩100多丈。刘进忠等人在仓促中组织军民及时抢修,故新修部分与原城凸出,极易分辨,这一段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崩城。


清同治十年(1817年),时任潮州总兵方耀挖深东城城基,以熟石灰拌泥沙舂筑龙骨,外墙仍采用石砌,共修筑780余丈。


日寇侵华期间,西面城堤被日军辟为“昭和路”。

古城墙是一本记载古城文化的活史书,是一座古城最醒目的标志。潮州古城墙没有经历过皇权和政治首府的荣耀,但她却默默地记录着古城里面太平盛世的安乐日子,硝烟弥漫的乱世,百姓们的悲欢离合,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故事,记录着一江韩水孕育的潮人以及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

   广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潮州城墙
“潮州城图”名目考(转载)
中国古城墙大全(中)
03车游潮州古城
山西/浑源古城
潮州古府城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