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脏与苦欲补泻

五脏的苦欲补泻是中医的重要配伍原则之一,李中梓言:“夫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苦即患、困也,欲即喜、好也。该理论中的“补”、“泻”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同。根据五脏各自特性,该理论中“补”是顺应本脏特性,“泻”为违背本脏特性。《医宗必读》载:“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

1.理论发展

《内经》载:“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明代《本草经疏》载:“故知苦欲者,犹言好恶也。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五脏苦欲补泻出自《黄帝内经》,经后世医家的进一步发展运用,已成为指导配伍用药的重要理论。

2.理论应用

以肝脏为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本性为条达发散的,辛味药能散能行,顺应了肝脏的本性;酸味药具有收敛的特性,与肝脏的特性相反,故应用此理论,辛为“补”,酸为“泻”。张景岳在《类经》中记载:“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草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然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临床治疗不可拘泥于某一理论,应结合患者症状综合考虑,真正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从五脏病证治初探《辅行诀》思维方法
五脏五味补泻
五味
《内经博议》五脏苦欲药味补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