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继承创新,循证评价,推动针灸国际化 ——访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瑛教授

李瑛教授

李瑛,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计生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主持国家级项目或课题7项,其中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1项,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十二五”分课题1项。作为主研参加国家973课题、自然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5项;承担省部级、厅局级项目10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2项,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申请专利10项;在香山科学会议、美国针灸学会年会、欧洲融合医学大会等国际国内会议上做专题报告20余次。

记者:李教授,您好!近年来,有关针灸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报道和基础研究日益深入,且已经引起西医神经科学界的重视。您从事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和研究多年,有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厚的理论积淀,请问李教授,针灸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哪些特点或优势?

李教授:神经系统疾病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针灸治疗的疾病,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疾病。比如众所周知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就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具有显著的疗效。针灸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灸治疗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核心,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来调整人体的生命活动。第二是辨证论治。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突出经络辨证,同时结合脏腑辨证、八纲辨证进行综合诊断,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第三是刺激体表发挥整体调节作用。针灸治疗是由独特的治疗工具刺激体表发挥作用。针灸治疗的方法既有不同的针具,又有不同的手法,这些独特的治疗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针灸临床的治疗手段,拓展了针灸适宜病症的范围,促进了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此外,针灸作为一种外治法,通过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使机体自身进行调节,作用于多个环节,多个靶点,最终实现整体的阴平阳秘。针灸治疗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治疗的适宜病症广泛。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症有113种,其中神经系统疾病有27种,为各系统疾病中最多的。第二是疗效优势,见效快,疗效明显。目前已经有众多的研究证实了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脑卒中后遗症、坐骨神经痛、头痛、末梢神经炎等疾病疗效肯定。对于一些痛症,如股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臂丛神经痛、神经根型颈椎病等治疗起效快,一次治疗即可减轻症状,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第三是安全。作为一种外治方法,针灸是通过刺激体表激发人体调节系统和修复能力,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因此,针灸和药物治疗相比,无毒,不良反应少。只要操作者掌握操作方法,熟知针灸禁忌症,刺激适量,则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李瑛教授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

记者:李教授,您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穴位配伍对功能性肠病调节的协同与拮抗作用规律及机制”,可否请您介绍下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哪些穴位配伍的特点,不同的穴位配伍之间有何区别?

李教授:历代资料表明,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的功能性疾病是针灸临床的主打优势病种,其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治疗腹泻时多取腹部及相对应的背俞穴,如胃俞、脾俞、大肠俞、小肠俞、中脘、关元、气海、天枢及神阙穴。针灸治疗便秘多取肘膝关节以下穴位,如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足太阴脾经的太白穴、足厥阴肝经的大敦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穴等。

穴位配伍并不是简单的多个穴位疗效的直接相加,而是存在一定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所谓协同作用是指多个穴位配伍时效果远远高于单个直接相加的穴位;拮抗作用是指使用多个穴位配伍时其效果与使用单个穴位相当,甚至不如使用单个穴位。“针刺对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效应及其机制”是朱兵教授牵头的973计划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承担了“穴位配伍对功能性肠病调节的协同与拮抗作用规律及机制”课题。项目研究认为对于消化系统而言,同神经节段体表的经穴与内脏器官在交感神经控制下组成一个功能单元,发挥兴奋胃肠功能的效应;而异神经节段体表的经穴与内脏器官通过副交感神经通路形成一个功能集元,发挥抑制胃肠功能的效应。单元经穴和集元经穴共同构建躯体传入信息调整和内脏功能的稳态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偏亢的病症主要以单元穴位配伍为主,而交感神经活动偏亢的病症主要取集元穴位。即当患者表现出胃肠运动和分泌受到抑制时,主要选用四肢部的腧穴,以下合穴、合穴的选用为主,发挥兴奋作用,让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而当患者表现出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亢进时,主要选用腹背部的腧穴,以俞募配穴为主,发挥抑制作用,让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换一个角度说,如果在腹泻时,使用四肢部的穴位配伍腹部的腧穴,可能不如单独使用腹部腧穴效果好,此时即穴位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拮抗效应。相反,同时使用腹部和背部的穴位,如俞募配穴,则可能优于单独使用腹部腧穴,穴位之间表现出了协同作用。此外,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并不是选用的腧穴越多,效果越好,即使腧穴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疗效也不能无限制的提升,因此在穴位的选择上还是应当适量,不可一味追求数目。

李瑛教授获得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记者:李教授,针灸之所以能够几千年不衰并能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其立竿见影的临床疗效。请问李教授,对于提高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应遵循哪些原则?在临床中如何运用? 

李教授:提高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应当突出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特点,强调理、法、方、穴、术的统一。针灸治疗过程中的辨证是包括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整体辨证。目前临床上有的医生淡化针灸的辨证过程,以病定穴,这无疑会影响针灸的临床疗效。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还是应当以经络辨证为主体,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重视经穴特异性的治疗作用,避免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此外也应当重视补泻,根据患者的情况补虚泻实。当前一部分医师受到物理疗法的影响,仅仅使用电针,而无视了针灸的手法、补泻,这也会影响疗效。其次,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体现针灸并重,多种方法联合使用。针灸既包括针刺也包括艾灸,两者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机的配合使用。部分医师在使用过程中重针而废灸,只使用单纯的针刺,难免会影响疗效。此外针灸疗法中还有罐法、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腕踝针、耳针、头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都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比如皮肤针和火针对于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有较好的疗效;耳针疗法对于内分泌疾病疗效好;穴位埋线对于单纯性肥胖有独特疗效,这都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用。第三,注重针灸运用的时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治疗的时机也是一个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比如,我们“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研究就表明在贝尔面瘫的针灸治疗过程中,早期在局部进行重刺激不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后期治疗的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这就反应出了针刺治疗时机的重要性。在一些其他的疾病中,也表现出了相似的情况,比如对于中风的治疗,应当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早介入,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些都说明针刺的时机尤为重要,应当高度重视。

李瑛教授做学术报告

记者:李教授,您对中国循证针灸学有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承担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分课题。如果将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与针灸学研究相结合,将更有利于针灸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如何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针灸临床疗效?中国循证针灸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

李教授:针灸学属于传统经验医学的范畴,比较突出的特点在于对疾病病因病机的经验累积性认识。临床上普遍以个人经验为主,在诊疗过程中往往依赖于权威医生的经验以及古籍中的记载。循证医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但相对而言,专家经验的证据级别较低,难以采用。基于这个背景,我们成都中医药大学在针灸推拿学科带头人梁繁荣教授的带领下,结合循证医学的核心学术思想,先进理念和科学严谨的方法,继承和保持针灸学的特点和优势,产生了循证针灸学。循证针灸学即遵循证据的针灸学,其核心理念是在针灸学的实践中,遵循科学依据而决策。循证针灸学的实践遵循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贯穿了循证医学实践的“五个步骤”、重视对证据的分类、证据质量的分级等内涵。在对针灸临床疗效的评价中,方法学中的对照,随机,盲法三大要素是质量评价的重点。此外,注重报告质量,严格遵循报告质量评价工具的规范进行研究报道。近年,国内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比如刘保延教授团队2016年在美国《内科学年鉴》发表文章指出用电针方法治疗难治性的功能性便秘有很好的效果;2017年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文章,介绍了电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减少漏尿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梁繁荣教授团队2017年在《JAMA内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针刺减少偏头痛的头痛发作频率具有持续性效应。这些高质量的研究表明国内针灸界的科学研究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李瑛教授临床诊治患者

在借鉴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及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局限,比如随机对照试验为了保证入组对象高度一致性,具有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虽然控制了人群异质性,但也导致临床研究中的样本通常只能反映特定群体,不能完全代表群体特征,外部真实性相对较低,令研究的代表性不足。而相对统一的治疗方案,同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的诊疗模式又存在一定的矛盾。随机对照研究实施中的诸多问题,使得其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针灸在临床实际运用中的疗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合理性和普适性。近年来对真实世界研究的推动和应用是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有力补充和承启。针灸领域也开始进行相关的探索,比如在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国际合作研究”中就将构建国际化的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平台,募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针灸医师在此平台上进行病例注册登记研究,以评价真实世界中的针灸疗效。汲取循证医学体系的优点,在变化中推动循证针灸学的发展应用,克服现有针灸临床研究体系的不足,不断优化临床研究及评价方法,将效力研究和效果研究有机结合,为今后针灸临床科学研究提供更加优化合理的研究方案将是循证针灸学持续发展的方向。

李瑛教授临床教学

记者:李教授,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您认为在目前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新的机遇下,针灸学应该如何继承和创新?如何使针灸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李教授:继承与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最终目标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从继承的角度看,首先应当重视传统的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学历史源远流长,经典医籍是中医学的文化瑰宝,首先应当充分挖掘经典医籍中的内容,做到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如果脱离了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尤其是对一些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经过验证、确有疗效的经典内容,更要做好传承工作,只有充分挖掘中医经典宝库,才能更好的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本身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现在,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过去已经完全不同,同时我们还面临着现代医学的挑战和挤压。这迫使我们要勇于创新,要积极思考,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疗法创新,通过创新为发展提供动力。

针灸与国际接轨,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最关键的还是要以疗效说话。除了传统的针灸优势病种,也要注意在一些现代医学治疗有局限的疾病上,发挥针灸的优势,提高针灸的疗效,解决一些临床难题。同时也要注意针灸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播方式。中国文化强调“意合”,西方文化强调“推理”,因此中医的气血、阴阳、五行、得气等概念,以及非标准化的操作对于西方人而言难以接受。我们在推广针灸的过程应当采用国际化的,认同度高的方式来扩大其影响力。近年来一些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发表、针灸优势病种标准化诊疗方案的制定、经穴特异性的研究、针刺手法机理的探析等,都是借鉴了国际通用语言,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来验证针灸疗效;通过分子生物、生理病理的角度来阐释针灸理论,使针灸更容易被国际世界认同。此外,也可以积极地走出去,与国外的针灸学者一起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合作中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增强互信,提高水平。最后,也需要加强针灸的文化自信。近些年来,部分针灸医生已从“理、法、方、穴、术”的整体辨证思维模式逐渐演变为“疾病或症状与特点部位或组穴相对应”的机械式治疗方法,这大大的影响了针灸诊疗思维的传承和学术发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更应当坚持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方式,促使对中医针灸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创建,保持中医特色,才能使针灸的国际化走得更远。

李瑛教授研究团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惟一:天下第一针,医术耀古今
“经验效穴”探析
针灸医学秉于临床:疗效优势科学研究是其未来的保证
教你用八个歌诀学好针灸学,实用收藏!
【潘卫星】挑战与抉择:针灸转化医学研究谱构想
和杜老师一起学针灸(一) —— 巧记经络穴位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聚英网·针灸论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