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议庄子的养生思想

摘 要:庄子提出了“养神”的主张,指出“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独特的养神之说。庄子尽管在修持上强调养神,但也并非无视形体的存在。相反,幻想通过“虚静纯粹”的方法,到达形神合一,长生久视的逍遥境界。

关键词: 自然养生 养神方法 长生久视 阴阳平衡

庄子姓庄名周,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齐物论》、《逍遥游》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在《庄子》中,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方法,提出“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此建立其养神之说。

《黄帝内经》认为,上古之人能“终其天年,渡百岁乃去”,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形与神俱” [1]。《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以上论述中的精与气,是指一些精微的物质,是形成人体――“形”的基本原素;神却代表人体精神方面的因素,如感知、意识、思维等等。神是形(精、气)所生,而形依神而立――即呈现生命的状态。古代养生家正是以这样的形、神对立统一的朴素辨证的观点来作为其养生内炼的理论根据,他们希望永远保持形神的不离。但依照对形神关系的不同认识,或重养形,或重养神,于是就形成了养形派(方仙道)与养神派(老庄派)的对立。两派的兴衰相替,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在人体科学方面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

庄子的内炼思想,主要见载于《养生主》、《刻意》、《达生》等篇。尤其是《达生》篇集中论述了养生问题。在庄子看来,养形派最大的缺陷在于有为,而这是违背道家清净自然之旨的。他说:“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这就是说,养形离不开物,包括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为取得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必须劳其形体,于是造成了精神的亏损,这正好违背了养生之旨。他抓住生活中一些死于非命的现象,据此来批评“养形”,说“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在庄子看来,人世虚无,何足留恋;生涯空幻,现当遗忘。故而“弃世事则形逸而不劳,遗生涯则神凝而不损。”通过求其心灵上的恬谈,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从而能够摆脱世俗的物累,达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万物为天地所生,阴阳混合乃成体质,气息离散则返归元始。生死往来,非人力所能掌握,“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人的出生和死亡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养形”之道是徒劳无益的。

既然养形不足取。该当如何呢?庄子提出了“养神”的主张。他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刻意》)任其自然,立足于无为清净,用养神之道来取替养形之术。所谓养神,最重要的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达生》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志就是意念,集中意念,就能够达到凝神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达生》以佝偻者承蜩为喻来说明这一点:“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珠;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夫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很显然,要做到凝神不分并非易事。实际上,庄子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够办到,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养生主》说:“为善莫近名,为恶莫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话被后人认作是庄子的养生纲要,其实质仍然是依乎天理的反映[2]。

庄子认为,中和是阴阳平衡的条件,阴阳平衡则是正常机体的体现,是应该去遵循的生理规律。他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而物生焉。”(《田子方》)又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知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里出其性。夫德,和也。”(《缮性》)德,即得天地之气阴阳之和也,也是物质存在的条件。因此,“缘督以为经”,保持中和,不过是“依乎天理”的一另一种说法而已。

庄子“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原则,要求按照自然与生理规律养生,使主观愿望适应于客观实际,在理论与实践上有合理的一面。但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无以人来天,无以故灭命”去人任天的实践原则,则是不对的。

庄子认为,形体是受“神”的支配,养生大要在于“治神”。只要能够神清气爽,形体也就免去了物累是非之害。所以他主张精神上的自由,而不强求身体的健全。《庄子》通过许多形体伤残但精神得全、能终其天年者,来批判强求形全的作法,从而提出了“离形去知”的养生观念和“齐生死”的哲学思想。

生死应当看破,但天赋的身体却不可草菅。“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伪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秋水》)只有保存好身体,使生命延续至命定的时刻,才能善其死。他强烈地批评“轻生”的主张,强调“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在宥》)从而达到自贵自爱,无为而治的美好世界。由此可见,庄子齐生死的思想并非主张轻生贱体。正好相反,看破生死,正是他认为可以超脱俗情、养神全生的首要条件。

庄子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一身。”即通过忘人情、遣是非,来保全生命的存在。他认为“形体保神”,神是依赖形而存在的,没有形也就没有神,所以养神与养形是相互依存的。对此,庄子是有说明的,“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而鞭之。”(《达生》)他还列举了两个人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一是鲁国的单豹,“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七十岁仍然鹤发童颜,结果被老虎吃掉。另外一个是张毅,他善于社交,无论高门茅舍都去参访,结果“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行持虽异,但都不得尽其天年。“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两者皆不鞭其后者也。”也就是说,形、神都要兼顾,通过养神的方法去追求形、神的统一,即生命的存在。

养神的方法具体有那些呢?《庄子》所载主要有守一、守舍、心斋、坐忘等。

什么是“守一”?庄子托广成子答黄帝问,讲述了守一之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即以无视无听的手段达到精神的高度内敛,以清净无为、慎守身心的方法追求长生久视。后来道教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各种守一功法多达几百种,并且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阐述。

第二“守舍”。按照《管子・内业》所说,形与气形成人的身体,好比一个房子,“精”就居住在这个房子里。所以说:“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支坚固,可以为精舍。”“精舍”就是精之所在的宿舍,把它打扫干净了,流行于宇宙间的精气就进来了。继而,人再能“严容畏敬”,精就自然住下了,使生命力更加充沛,聪明智慧愈大更高,故曰:“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庄子在这里区别了两种知识,一是有知之知,二是无知之知。前者是通过正常认识途径获得的知识,后者则是通过“虚室生白”、“耳目内通”等方法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信息[3]。显然,庄子所重视的是后者。

第三是“坐忘”。庄子借颜回口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他把坐忘分作“忘仁义”“忘礼乐”“坐忘”三个阶段。又借女禹答南伯子葵问道阐述了坐忘的过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这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这就要求人们弃耳目去心意,最后连自己本身的存在也得忘掉。

第四“心斋”。《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耻,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讲的是一种静功。所谓“若一志”,是指炼功时意念要专注不二;“听之以心”,是指用心细验体内气息运行出入,这是听息功夫;至功夫深入,心和气已打成一片,即不再用心听气,所以说“勿听之以心”;这时的功夫,渐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故曰“心止于符”;做功最后进入清虚的境界[4]。这个虚不是意识的产物,而是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种还虚的静功,就叫作心斋。

庄子的内炼思想以直觉的方式对精神的作用给以充分的肯定,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斥之神秘主义。更何况,庄子所强调的虚、静、一,大多数是指人的身体进入气功状态必须的条件,而不是一般的认识论。但是由于缺乏实验科学的证明,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或且视为荒唐无崖之辞,而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理论是在当时气功内炼术的实践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的。

综上所述,庄子尽管在修持上强调养神,但是并非无视形体的存在。相反,幻想通过“虚静纯粹”,从而到达形神合一,长生久视的境界。《庄子》书中描述的众多至人、圣人,他们逍遥自在、与天地同生死的逍遥风度,不正是寄托了庄子心中的理想吗?老庄派和方仙道的理想潜融暗合,一种以长生不老为宗旨的气功养生述启流于先秦时期,继而触发道教气功养生学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武国忠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03

[2] 冯学成,讲述. 禅说庄子之二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03

[3] 张荣明 庄子传奇 庄子百问[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1

[4] 舒大丰 中国养生文化 道教养生十日谈[M].天津:百花文艺洲出版社:2006-11? ?

作者:何彦东 1978/08/16. 男,汉族,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武当道教协会 --> 道家养生心得---[二、道家养生典论]
转帖:孟至岭道长谈道家修身养生
【道家养生讲座】第十七讲 庄子“恬淡无为”的养神之道
第13章庄子养生观念
道家养生文化对现代人的启示(三)
论葛洪的生命价值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