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上的基本特点

邹倩倩

唯物史观的形成之所以是一场革命,就是因为它与以前哲学相比,确切点说,与以前历史观相比,有着根本的区别,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争论颇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谈得最多的是它的实践性。人们引证了马克思的大量言论,其中特别鲜明突出的是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里的哲学家们无疑不仅指当时的各家各派的哲学家,而且指过去一切哲学家。

我们知道,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以后对实践也发生了反作用,即改变世界的作用,但过去的哲学家们都是轻视实践的脱离实践的,哲学历来只是书斋里和学院里的东西,人们从来不知道哲学的实践意义,从来不把哲学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所推崇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却把实践活动抽象化了,仍然不理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即不理解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当然,他们的哲学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于纯理论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显然,实践性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哲学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它充当什么角色呢?方法,或曰思想方法,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这一点从马克思对辩证法的论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大家知道,Dialectics译为辩证法是不很确切的,它首先是一种哲学理论,然后才是方法,但马克思在谈到辩证法时一般指的都是辩证方法,例如在《哲学的贫困》中他专门谈了方法,即辩证方法问题,后来在《资本论》中又专门谈了作为方法的辩证法。恩格斯多次强调哲学不是教条而是方法或行动的指南,例如他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毫无疑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异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点之一,但是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范围,超出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不能把强调哲学的实践性夸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关心和研究实践所及的范围,不承认或不研究实践以外的东西,认为实践所不及的领域是离开人的不可能认知的领域。其实,人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怎能把人限制在过去达到了的领域呢?实践所及的领域毕竟是有限的,人的历史就是不断超越过去和现在的领域进入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领域的过程。

哲学是方法,但不能认为哲学只是方法,而不是理论。哲学首先是理论,然后才是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地方也把他们的哲学称为世界观、历史观、观点、理论。正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方法来源于知识、原则、理论。方法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特点,也不是首要的特点。现在流行的提法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不确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实践不是无条件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有科学思想指导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它的科学性,它的实践性必须以其科学性为前提。是否是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史上第一个首先把历史观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后来又共同把世界观变成了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过去的哲学家也都作过这种努力,但都没有成功,马克思和恩格斯成功了,哲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哲学的科学或科学的哲学。

首先是科学性,其次是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其他一切特点,如客观性、普遍性、系统性、历史性、主体性、阶级性、战斗性、或曰批判性、革命性,都可以从这两个特点引申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这两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特点是它的科学性,这一观点在唯物史观的形成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谈到他们的历史观与过去的对立就地于他们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贯彻了唯物主义原则,即坚持了历史观的客观性或科学性,例如他们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

接着他们又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意识(das BewuB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B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而过去的思想家们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

“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因此,这种历史观只能在历史上看到政治历史事件,看到宗教的和一般理论的斗争,而且在每次描述某一历史时代的时候,它都不得不赞同这一时代的幻想。例如,某一时代想象自己是由纯粹'政治的’或'宗教的’动因所决定的。”他们往往把人类社会史归结为政治史或宗教史。甚至像费尔巴哈这样的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尽管在自然观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也仍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后来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的哲学称作下半截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上半截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这就是说,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没有贯彻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大量论述可以看出,历史观的首要问题,他们的历史观与以往历史观的根本不同就在于是否贯彻了唯物主义原则,是否具有科学性,然后才谈得上他们的历史观的实践意义。

从下面一段话可以看出,他们是从唯物史观理论引申出唯物史观的革命结论来的。他们指出他们的历史观就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接着又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就是说,唯物史观的实践性有赖于它的科学性。他们正是以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才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炜、刘梅: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及其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一致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现代唯物主义”不是哲学
左亚文:论恩格斯晚年历史合力论的根本问题
黄枬森 || 正确评价列宁和苏联哲学家的哲学贡献
对哲学对象的明确规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