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霞客故居位于徐霞客镇南阳岐村,始建于明代,占地11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现有房屋三进两侧厢。花厅布展介绍徐霞客的生平事略及其对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的研究成果;正厅名“崇礼堂”;天井有徐霞客手植罗汉松一株。故居东南有始建于明代的胜水桥,相传徐霞客每次乘船出游,徐母都会在此送行。故居西南的晴山堂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壁间嵌砌石刻76块,其中有倪瓒、宋濂、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黄道周等大家手迹。晴山堂后园有徐霞客墓。
晴山堂在马镇南肠歧村。初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崇帧十七年(1644)毁于兵燹。石刻幸存,后移于徐氏宗祠壁间。1978年,在村南璜溪河畔重建晴山堂。堂坐西朝东,三面环水,占地538平方米。仿明式建筑,3间敞连,10架进深,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额,为朱穆之所书,前置1.8米高徐霞客母子塑像,南、西、北壁间嵌砌着晴山堂石刻76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2块。
徐霞客墓在晴山堂后院。仿明式移葬墓。1978年从马湾迁入,1985年按《徐氏宗谱》所附墓制图重建。墓地面积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土堆坟尖高0.37米。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40厘米,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3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铺成的祭台,长6.20米,宽4.90米。祭台前立有1尊高2.7米的徐霞客全身塑像。塑像左右两侧各立卧式纪念碑1块,左为-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右为周宁霞撰文、潘琪所书徐霞客塑像碑文。墓园内遍植松柏花卉,并有鹅卵石小径环绕。
胜水桥在晴山堂东首。始建于明,民国13年(1924)重建。桥长19.40米,宽2.5米,高3.20米,麻石单孔石板桥,南北走向,有石阶24级。桥顶东西侧各有阳刻“胜水桥”3个楷书。桥墩两侧石柱上刻有桥联,均为阳文,内联“曾有霞仙居北宅,依然虹影卧南阳”,外联“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湍映天然”。据传,徐霞客每次乘船出游其母亲都要到此送行。
晴山堂石刻砌嵌在马镇晴山堂壁间。晴山堂原系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为纪念其母重病痊愈在老宅旁所构筑。徐霞客为晴山堂及《秋圃晨机图》求人所作的赋引诗文,连同祖上徐麒留下的名家墨迹共85人94篇,镌刻于石。其中有元代倪瓒,明代宋濂、董其昌、米万钟、李东阳、文征明、祝允明、黄道周、顾鼎臣、高攀龙、倪岳、吴宽等名重海内的书画家、文学家及士大夫的手迹,计76块,保存完好。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人。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人物生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明朝人,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这里是徐霞客故居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0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
明代万历年间。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即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七日—崇祯十四年正月二七日),生于江苏江阴马镇南旸岐,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徐霞客的故事
1、 徐霞客二十八岁时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2、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1587—1641年)为我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为纪念伟人,马镇已改名为“徐霞客镇”)。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
获得成果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确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晚于徐霞客。
我国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带,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分布面积最广阔、发育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公元1630~1640年,徐霞客在这一带游历考察了3年时间,并做了详细的日记,对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各地区间石灰岩地貌的差异、各种石灰岩地貌的类型及其成因,都有详细科学的记述,因而他的游记成了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的文献。从他的游记中可以看到,他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形成石灰岩奇异地貌的重要原因。由于发育的时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区差异,如桂林、阳朔一带,因为缺乏风化物质,无土壤覆盖,形成的是石峰峻峭,各自矗立,争奇斗胜的地貌;而柳州西北一带则不同,它是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音yīlǐ,意思是曲折连绵),忽石峰数十,似锥处囊中一般。用现代地质学的术语说,桂林、阳朔一带体现的是石灰岩地貌发育晚期的情况,柳州西北一带体现的则是处于石灰岩地貌发育最盛时期的特征。可见,徐霞客的观察是很准确精细的,他的分类与现代地质学的分类基本一致。
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足迹所到之处,他总要想方设法探究其中的奥秘。对岩洞、石钟乳的结构和成因,他都有真切的描述和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岩洞是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的,石钟乳则是由于石灰岩溶于水,从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发后,石灰岩凝聚而成钟乳石,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这些见解,大部分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镇
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徐霞客镇:纪念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镇(XūxiákèZhèn)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南部,面积110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积700公顷,户籍人口10.725万,镇人民0驻地在璜塘金凤中路67号,在市0驻地向南24千米处。东接祝塘镇、周庄镇,南邻无锡市惠山区堰桥镇,西至青阳镇、月城镇,北靠澄江镇、云亭镇。辖北渚村、马镇村、湖塘村、红星村、上东村、璜东村、阳庄村、金凤村、璜塘村、方园村、新须毛村、皋岸村、峭岐村、黎明村、南苑村、东宏村、新街村、宏岐村、钓岐村、霞客村、任九房村21村,马镇、桥南、桥北、峭岐4社区。
2003年11月由璜塘镇、马镇镇、峭岐镇三镇合并,组建霞客镇。2007年,霞客镇更名为徐霞客镇。马镇镇面积35平方千米。原为宋、元时邮递交接处和往返马匹歇息地,故桥名为马公桥。镇以桥名。1949年为马镇乡。1957年北渚、河北、璜东诸乡并入。后改公社,驻地北渚。1974年迁驻马公桥。 徐霞客镇
1983年复为乡,1991年改置镇。璜塘镇面积34平方千米。原名黄溪,后改名黄塘,明称黄塘市。清康熙后更今名。1949年置璜塘镇。1951年改置璜塘乡,后改公社。1983年复为乡。1988年改置镇。峭歧镇面积44平方千米。因元东路急递铺经此,以入界道路“荻苇萧森,路径崎仄”称萧崎。清改名峭歧。1949年为峭歧镇。1951年析为峭歧等7乡,1955年原析出诸乡又省入峭歧乡,后改公社。1983年复为峭歧乡,1986年改置镇。
-经济发展
徐霞客镇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江阴的宏伟目标,突出民生民本,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营造处处好环境,徐霞客镇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环境。2008年来,徐霞客镇主要围绕“增绿、清河、减排、通畅”八个字做好四篇文章。徐霞客镇已经新增绿化面积9607余亩,其中完成“三路一河”800余亩,生态林5300亩,规模种植1370亩,“四旁”绿化2000亩,到2008年年底,徐霞客 徐霞客镇
镇绿化总面积可超过5.5万亩,绿化覆盖率将达到33.62%。在水环境方面,徐霞客镇上半年清理了总长17公里的12条河道,累计已经清淤河道2230条,总面积8362亩,总投资超过1530万元。在通畅工程方面,由于徐霞客镇南北相距35公里,为了让农民享受到更大便利,徐霞客镇设立镇内公交线路5条,添置公交车辆13辆,日运送乘客达到1600人(次),农村公交成为农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在减排方面,徐霞客镇推出了治污减排新举措。一是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扩能。在现有2座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各扩建一套日处理能力1000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总投入2500万元,徐霞客镇可形成日处理35000吨污水的规模。在上半年削减16只排污口的基础上,全年可削减排污口31只,市0下达的3年行动计划中的排污口削减目标任务2008年可全部完成。二是加快污水管网铺设进度。2008年徐霞客镇将铺设污水主管网达16公里,支管网18公里,新建生活污水泵站6座,总投资超800万元。三是加快污水减排工作进程。具体做到五个坚决:污水处理厂坚决达标排放、坚决关 徐霞客镇
停有污染且不落实整改措施以及部分小化工企业、坚决鼓励企业开展中水回用、坚决推行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坚决落实限排措施,对徐霞客镇26家印染企业实施了“做2停1”的做法,即生产2天停产1天。为了突显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徐霞客镇通过发展绿化生态农业,加快生态绿带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挖掘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打造生态大镇、旅游名镇。工业方面紧紧抓住“退城入园”这一战略机遇,积极做好产业规划、项目对接,逐步形成六大新支柱产业,坚决杜绝重污染企业进入;进一步扶持做强九州、马鑫等现代高效农业企业,继续推进地税园生态项目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组建农业相关产业技术中心和基地,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明清风貌街、霞客文化广场、徐霞客碑林和风景区绿化工程,完善“霞客五园”农业生态旅游景观带。
-城镇建设
随着-铁路徐霞客镇段拆迁工作的结束,徐霞客镇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中安置房面积已达43万平方米。这是徐霞客镇坚持“全域镇区”理念,切实推进“三集中、三置换”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徐霞客镇区划调整4年多来,十分注重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进一步加快工业集中区载体建设,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800万元,引进项目 徐霞客镇
93个,总投资近30亿元,工业集中区建成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进区项目累计321个,投资总额51.79亿元,经济总量占徐霞客镇总量的62%,位列无锡市16家重点园区第6位。徐霞客镇金凤村通过“三集中”战略,有效整合了资源,解决了部分企业分布分散、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不断加大村庄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了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徐霞客镇展家村也成为无锡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针对当前多数农民收入主要依赖非农行业、承包农地经营规模小的现实,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出发,徐霞客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的统筹功能,落实承包土地流转收益与徐霞客镇农业综合效益相协调的机制。,徐霞客镇投资200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作用。共有21家“三资”企业投入4.5亿元兴办规模农业,100亩以上各类规模农业项目28个,徐霞客镇各类专业户达1175户,规模种植面积达到了3.53万亩,形成了12个特色专业村。南苑村抓住“三集中”契机,把土地流转和农业园区开发有机结合,并引导农民去九州生态园、工业园区打工,有效解决了人地矛盾,提高了周边农民的收入。徐霞客镇还以徐霞客大道、长山大道建设、园区开发为契机,加快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步伐。拆迁自然村48个,安置1959户。徐霞客镇以农村“三集中”为抓手,扎实推进新市镇建设,更加注重将农村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使生态优美的新村庄与现代化的农业基地交融一体。随着“三集中”建设的不断深入 ,徐霞客镇充分优化土地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共有3个村进行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共有1186亩宅基地被置换成城镇住房,城镇住房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米。通过土地流转直接增加群众收入1500万元,进入历次被征地农民保障达24127人,土地承包权置换社会保障就被征地农民保障一项每年就达到了2106万元。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人。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
徐霞客故居位于徐霞客镇南阳岐村,始建于明代,占地11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现有房屋三进两侧厢。花厅布展介绍徐霞客的生平事略及其对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的研究成果;正厅名“崇礼堂”;天
阳庄菜园
阳庄菜园紧邻霞客大道,是江阴市首批“510”工程蔬菜基地、江阴市三星级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点。园内设有开心菜地、蔬菜采摘、农家乐、野外烧烤、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这里既是蔬菜种植与种子研发相结合的
徐霞客湿地公园
徐霞客湿地公园位于徐霞客镇马镇。公园充分利用原有的湿地资源和原生态的“野趣”氛围,揉入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韵味,营造出朴实的湿地景观,包括“世博余韵”、“香影无忧”、“芦花飞雪”、“荷风四面”
徐霞客博览园
徐霞客博览园位于徐霞客镇马镇。三面临水,呈半岛状,总占地面积100亩,博览园以徐霞客旅游文化的精髓为脉络,以徐霞客的成长经历、旅游足迹、历史成就与后人评述等为主题,通过碑刻艺术等主要形式来体
湖塘老街
湖塘老街坐落在徐霞客镇的东南,界河、湖塘河、马镇桥、驿站,共同构成了湖塘老街。老街始于宋元,昌盛于明清,民国到达极盛时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徐霞客镇:2003年11月,由原璜塘镇、马镇镇、峭岐镇三镇合并,组建霞客镇,2007年2月1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将霞客镇更名为徐霞客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历史人物——徐霞客(石鼓书院)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故居、徐霞客游记碑廊
徐霞客
徐霞客:30年考察撰成《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41
《徐霞客游记》中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