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生解剖5516例猝死者,发现猝死规律:易猝死的人有2个主要原因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冬天是许多疾病高发的季节,猝死也不例外。据统计,相对于更温热的春夏,猝死在寒冷的秋冬发病率要提高20%。

人们一听到猝死就心慌害怕,因为它往往来得毫无征兆,突然间就带走生命。但事实上,猝死虽然没有明显的预警,但并非无迹可寻。

一、研究发现:猝死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

2020年4月,《中国急救医学》期刊刊登了一项名为《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的研究。该研究对5516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总猝死病例的57.8%,其次为肺源性猝死,占21.6%;脑源性猝死占比为9.21%。

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或失去有效的泵血能力,通常导致意识丧失和全身性器官功能衰竭。如果不能及时获得适当的医疗援助,死亡通常在几分钟内发生。

国家心血管中心的统计数据中,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例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但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研究显示,30至6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在这个生理时期,身体疾病形成的风险相对较高。与此同时,社会中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嗜烟好酒等因素相互叠加,容易导致“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

因此,在这个年龄段,人们容易受到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影响,同时还可能面临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疾病导致的猝死风险。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教授陈海旭也指出,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在发生心梗时更容易发生猝死。对于年轻人而言,由于心脏尚未形成代偿保护机制,许多人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比如说,室颤相当于心脏骤停,瞬间失去意识,从而导致猝死。

二、四分之一是“太激动”,四分之一是“太劳累”

《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显示,与猝死有关的最主要因素为情绪激动(26%)和 劳累(25%),其次为饮酒和过饱等。

情绪波动大的人往往表现出性子急、脾气暴躁,有时甚至在生气时会暴跳如雷,与人争吵面红耳赤;而在高兴时则容易陷入大喜过望、乐极生悲的状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冯爱平指出,除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情绪波动大且脾气急躁还可能引发皮肤病。这是因为在一些性情急躁的人群中,情绪易激动可能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从而易患白癜风、银屑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天疱疮等。

另一方面,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许多猝死的个体都曾经历过高压、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和高强度工作事件。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雅君曾提到,从疲劳到猝死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步骤:轻度疲劳→身体感到沉重→精疲力竭→身体出现异常→疾病缠身→突发猝死。

如果持续的疲劳超过六个月,休息无法缓解,同时伴随记忆力减退、头痛、咽喉痛、关节痛、睡眠紊乱及抑郁等症状,那么你可能需要休息了。

三、猝死之前,身体会发出3个信号,别忽视

一项日本研究曾对1042人进行了症状信息收集,发现在有先兆症状的644人中,最常见的三种症状分别是呼吸困难(占28%)、胸痛(占21%)和晕厥(占13%)。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鲁原也指出,绝大多数猝死患者在发病前几天都有临床症状。例如,一过性的胸闷、胸痛、乏力、心慌,其中心慌指的是身体突然下沉或出现一种忽悠的感觉,持续时间约为三至五分钟,迅速恢复正常。

另外尤其需要关注不明原因的昏厥,例如在卧床或睡眠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异常鼾声等情况。这些症状可能在发病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出现,引起重视以及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干预。

四、如何预防猝死?坚持做好3个要点

除了识别信号外,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3点来预防意外发生:

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的作息习惯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法宝。避免熬夜、减轻工作压力、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戒烟戒酒、避免过度进食,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都是重要的生活方式建议。

2.定期体检,控制基础疾病

定期体检和积极控制治疗基础疾病也是预防的关键。通过心电图、病史、体格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如有怀疑与猝死相关的疾病,应进一步进行其他相关检查。高危人群应考虑定期检查心电图、血压、血糖,可以进行冠心病的活动平板排查。

3.不要随意停药

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不能有停药侥幸心理。即使平时没有症状,也不能轻视病情。一些患者可能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感觉好转,就自行停药,且生活方式放松。

这样的行为可能最终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等严重事件。因此,一旦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必须坚持长期服药,定期复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切勿自行决定更改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预防心源性猝死是一项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任务。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其中的关键,而定期体检,及时控制和治疗基础疾病,对于降低猝死风险也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1]《情绪激动和劳累诱发猝死最常见!中国5516例猝死者尸检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20-05-05

[2]《医生解剖5000多例猝死者后发现:四分之一是“太激动”,四分之一是“太劳累”!》.健康时报.2020-05-09

[3]《心源性猝死,这些信号要注意》.湖南省人民医院.2023-10-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熬夜族要警惕无症状高血压
心脏怎么检查
这5个时间段,心脏最脆弱!家有老人的一定要知道!
不寻常的肺水肿
警惕!这些心血管疾病信号容易被忽视
心脏有病,手指先知?手指若有3个特征,或是心脏发出的“预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