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诗人以宏伟的气魄,如椽的大笔,写
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他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当今革命英豪的伟大报负。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使得这首咏雪词成为中华词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的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观察地形,毛泽东主席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 视察地形,观赏风光: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感慨万千,不禁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 毛泽东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主席就把这首 《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当时毛泽东主席偕同周恩来、王若飞等由延安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在这期间,他曾在下榻的“桂园”宴请民主人士柳亚子、王昆仑等人。柳亚子敬赠毛主席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毛主席便把9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书赠给柳亚子,并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填过一首词, 似与先生诗格略近,  录呈审正”(1945年10月7日)。柳亚子得到毛主席的回复,欣喜万分,深为毛主席词那磅礴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所折服,不禁称赞道:“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能手), 虽苏(轼)、辛(弃疾)未能抗(相比),况余子乎?”不久,他就作了一首“次韵毛润之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的和词,并把这首“和词”和毛主席词一并交给《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新华日报》因未征得毛主席本人意见的缘故,不便同时发
表这两首词,只好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而《沁园春·雪》却因此在报社内部披露,并被传抄出去。

  柳亚子“和词”一发表,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人们很想拜读毛主席的“咏雪”原作。当时重庆民营报《新民报晚刊》的副刊编辑吴祖光对此事尤为热心,他四处奔波,几经周折,找来了好几个人传抄的却不全的毛主席词,最后把三个传抄本凑合起来,终于得到一份完整的《沁园春·雪》。他如获至宝,感到这“自铸伟词”、“大气磅礴”的咏雪之作  “睥睨六合, 气雄万古”,是“可遇难求的最精彩的稿件”,于是在11月14日该报副刊《西方夜谈》的显著位置上以《毛词·沁园春》为题隆重推出这首杰作,并在该词后面配发了一段热情洋溢的“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这就是《沁园春·雪》首次公开发表的始末。毛主席的这一“传抄稿”一刊出,就立刻轰动山城,传诵一时。

  不久,重庆《大公报》因势而动,将《新华日报》上的柳亚子的和词和《新民报晚刊》上的《毛词·沁园春》集于一起, 以醒目版面再度刊出,又一次引起人们的争相传阅,这是毛词“传抄稿”在重庆的第二次发表。 随即山城的各大报纸竞相转载,无一例外地发表了大量的步韵、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据《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一书介绍,1945年10月到1946年4月均有和词,《沁园春·雪》在当时的巨大的反响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毛主席咏雪词两度刊载后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使得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坐卧不安。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头目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对《新民报》负责人大加训斥, 痛骂他们是为共党“张目”,是向共党“投降”。接着他们组织了一批御用文人以“唱和”为名,以“反帝王思想”为幌子在《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原名《扫荡报》)、《益世报》等报刊上连篇累牍、王婆骂街似的大肆攻击毛词,妄想把毛词的巨大影响“扫荡”下去。

  面对国民党当局无理挑衅、无耻“扫荡”,革命诗人郭沫若率先挺身而出,奋起抗争,他连写了两首“和词”并撰文,对国民党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和猛烈的抨击。当时远在山东解放区的陈毅诵读了 “毛唱柳和”的“两阕新词”后,一口气写了三首“和词”,也加入“反扫荡”的行列。在郭沫若的带动下,重庆文化界的进步人士纷纷加入了以唱和为形式的论战行列,跟国民党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毛主席看了由王若飞收集的重庆反动报刊攻击《沁园春·雪》的所谓“和词”和文章后,在给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王若飞的舅父)的信中说:“若飞寄来报载诸件付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1945年12月29日) 。 幽默的言辞,大度的做法,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个政治家诗人的恢宏气度,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党当局却没有这样的豁达大度,他们为了消除毛词的巨大影响,还煞费苦心地暗中通知各地的党组织,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拟从中遴选几首在意境、气势和文笔能超过毛泽东的,然后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下去。这次征词活动,虽然各地送来不少应征作品,但都是一些平庸之作,没有能和毛词相比的,组织了这么大规模的征集活动,却没有征得一首“满意”之作,国民党很是伤脑筋。后来,他们虽在重庆、上海等地又拉了数名“高手”作了几首,但仍拿不出手,再后来也就只好不了了之,直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也没有哪个能写出“毛泽东级别”的词作。由于国民党的这次活动是暗中进行的,又未成功,所以一直秘而不宣,就是败退台湾后,他们对此事也守口如瓶,惟恐世人讥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当年参与这次活动的国民党要员透露出来,被台湾政论家孟绝子得知,公之于世(见李敖主编的万岁评论丛书  《狗头· 狗头· 狗头税》  一书上的《1948年的民心》一文)。这一“比词”闹剧材料的披露,恰恰从反面证明了 《沁园春·雪》的确是一篇“气象宏伟,充满革命豪情的”,“艺术表现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臧克家语)的杰作。

   有关《沁园春·雪》发表前后的种种趣闻掌故,可以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这首词不朽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影响力。特别是结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它似催人奋进的号角,又如振奋人心的鼓点,读后使人顿生自豪感,倍增自信心,成为人人传诵的名言警句。这昂扬豪迈的诗句、风流豪壮的诗篇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炎黄子孙奋发进取,奋然前行,这就是毛泽东咏雪词的永恒魅力。
                    
   《沁园春雪.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名字: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修辞手法是夸张。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 字统摄: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望”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那么的顶天立地及那豪迈的意兴,真是“梅花欢喜漫天雪”;“望”字之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 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千万里,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含有一种雄伟、壮观,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令人心胸为之开阔, 心气为之豪爽。“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顿失”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滔滔”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莽莽” “滔滔”都用叠音,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  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 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

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 一一加以评说。 个“惜”字, 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 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修辞手法是引用(用典)和对偶。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作, 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主席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为何让蒋介石感觉“比打了一个大败仗还丢脸”?
杨强: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刮起的“暴风雪”
毛泽东写的《沁心园·雪》全文解释,要解释哦
《沁园春·雪》意外发表,震惊文坛,蒋介石:这真是毛泽东写的?
毛主席《沁园春·雪》及郭沫若、陈毅等的和词
臧克家改动《沁园春·雪》中一字,毛主席看后大声叫好:按你的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