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评《袁氏世范》中的家教智慧
文/杨雪翠
《袁氏世范》原名为《俗训》,作者为袁采。袁采字君载,衢州信安(今浙江常山县)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袁采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士及第,曾任乐清县县令,在任期间廉洁清明,为人刚正耿直,修县志十卷。据说,该训即是袁采在乐清时所做,约成书于南宋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袁采将该书取名为《俗训》,明确表达了该书是写给“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等平民百姓的,以达到厚人伦,美习俗的目的。可见,袁采其成书立意与颜之推的“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初衷是有很大不同的。
《袁氏世范》共有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
淳熙五年,袁采完成撰写工作。出人所料的是,该书一成,远近便争相抄录。“假而录之者颇多,不能遍应。”袁采这才开始刻版印刷。淳熙六年(公元1179)初版;绍熙元年(公元1190)再版。后来,袁采请其同窗、隆兴府通判刘镇为书作序,刘镇对袁采的这部书很感兴趣,他反复阅读、仔细体味达数月之久,深感“其言精确而详尽,其意则敦厚而委屈,习而行之,诚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识君子之行矣”。认为此书不仅可以用来教化乐清的百姓,不仅可以“行之一时”,还可以“垂诸后世”,因此,他将此书改名为《袁氏世范》。但是这一更改并未得到某些人的同意,与袁采同年参加科举考试的郑景元曾写信给袁采,说:“昔温国公尝有意于是,止以《家范》名其书,不曰'世’也。若欲为一世之范模,则有箕子之书。在今,恐名之者未必不以为谄,而受之者或以为僭,宜从其旧目。”(《袁氏世范·序》)
《袁氏世范》共有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卷一《睦亲》篇,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了家人族属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涵盖了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卷二《处己》篇,论述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人一生当中经常遇到的富贵贫贱、成败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阐述;卷三《治家》篇,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一些经验总结。下面仅就其中的伦理教化思想作些分析阐述。
第一篇《睦亲》
《礼记·礼运》云:“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为“和好,亲近”的意思。“睦亲”一词,一是指宗族中的近亲;二是指对宗族和睦,对外亲友好。《资政要览》曰:“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家国之通义也。君子因睦以合族,厚骨肉,广枝叶。”《睦亲》内容涵盖了人伦之道、教子之方、议亲嫁娶、分割家产等处事之要。
《睦亲》内容涵盖了人伦之道、教子之方、议亲嫁娶、分割家产等处事之要(资料图 图源网络)
1、人伦之道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看,袁采所论述的人伦之道并没有超越儒家的“五伦”的范畴,但是与传统儒家人伦思想不同的是,他所提及的家庭人伦关系更为具体和全面,为方方面面家庭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照。袁采认为父子兄弟为人之至亲,若父子兄弟之间有矛盾的,多数是源于当事人求全责备,或者是争夺财物。如果不是源于“责善”和“争财”那主要是因为个性不同所致。“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拿,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性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如果彼此都想要对方和自己的性格、脾气、观点相同,必然会带来争论,由此产生不和。
2、教子之方
袁采继承了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其主要教育思想为:
(1)教于幼。袁采在《教子当在幼》中指出,“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责之以严谨,责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则长无为恶之患。”他主张对小孩进行积极的正向的教育和引导,从小就使其明是非、懂礼仪、知荣辱。
(2)尽孝道。袁采从身边的飞禽走兽抚育后代作类比,“方其子初脱胎卵之际,乳饮哺啄必极其爱。有伤其子,则护之不顾其身”来说明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指出父母于孩子年幼时所给予的爱念抚育,不可言尽。因此,人不可不孝。对于如何行孝道,袁采也给出了一些引导。如顺适老人之意,使其尽其欢;事亲诚笃;还有前文所提到的不“责善”等等。
(3)不废学。袁采对于读书入仕持开明的态度。他指出,即便有的人资质迟钝未能科举及第,但是也不能就此使其废学。此外,在应读书籍上,他并不将读书范围局限于圣贤书,而是“开卷有益”:“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词章,与夫阴阳、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篇卷浩博,非岁月可竟。子弟朝夕于其间,自由资益,不暇他务。”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子弟们整天浸润在书香之中,自然会从中受益,而且也没有时间去干其他不轨之事。
(4)使有业。袁采告诫家长,无论家庭贫贱或富贵,都必须让孩子有某种职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奕,异衣服,饰舆马,与群小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无业以度日,遂起为非之心。”家庭贫困的孩子有了职业,就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富贵之家的孩子有了职业,就不至于因为无所事事而胡作非为。至于从事何种职业?袁采在《修己·子弟当习儒业》中指出,士大夫子弟首选的职业当然是读书习儒。“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奉。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书札,代签简之役,此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由此可见,习儒业进可攻、退可守,可以为士人获取最大的生存空间。“如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3、女性伦理观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统称为“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女子的行为规范。
关于“妇德”,在家训中,袁采提出为子者,若“父之昵于私爱”,当一意承顺;为人之妇,若舅姑偏爱小姑,当一意承顺舅姑(公婆);对公婆和父母要尊敬和孝敬;为人之母者,要会教子,均其所爱。贤淑自守、和睦如一是袁采心目中的贤妇形象。
关于“妇言”,袁采从反面的角度对妇女在言行上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指责易生言语者的婢妾,以虚佞之言进于主母,另一方面告诫主母勿听信他人之短。
关于“妇容”,袁采要求“妇女衣饰,惟务洁净,尤不可异众。”只要干净整洁就可以了,切不可追求与众不同。
关于“妇功”,在袁采看来,如果丈夫怯懦蠢笨,能力有限,或不务正业或夫死子幼,而妇人能自识书算,则能“自理家务,计算钱谷出入”,或“其子同理家务,不致破家荡产者,”或“教养其子,孰睦内外姻亲,料理家务至于兴隆者,”这些妇人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并不碍于妇道,都是很贤惠能干的女子。
4。婚嫁等事宜
《唐律》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但是袁采却提出:“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而媒者知言不可尽信。”他基于生活中的观察点明媒人的为促成婚姻所采用的一贯伎俩:“给女方则曰男富,给男方则曰女美”;“给女方则曰,男方不求备礼,切助出嫁遣之资;给男方则厚许其所迁之贿,且虚指数目。”他劝诫为父母者一是不可轻信媒人的言辞;二是在议定婚事时,也决不可贪图对方的门第或财富,而是要找品貌相般配者;三是不可幼议婚。有学者研究认为,宋代婚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不问阀阅”,即把乡贯、族望放在次要地位,而更加重视对方及其家族的官职或钱财。这种议婚先论财的风尚对宋代社会的影响极深,出现了内多怨女,外多旷夫的情况,并带来童婚、早婚以及“养妇”等社会问题。由此可见,《袁氏世范》中的对婚嫁事宜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社会弊病所提出的。
第二篇《处己》
在《处己》篇里,袁采对家人子弟修身处事方面提出了很多忠告。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袁采对家人子弟修身处事方面提出了很多忠告(资料图 图源网络)
1、正己
所谓“正己”,就是要求修身主体严于律己,带头践行道德规范。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欲正人,必先正己。孟子对身教示范作用也有所论。他说:“吾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孟子·万章上》)“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由此可见,儒家在处理人己关系时,首先要求端正自己,强调只有正己才能正人正物。袁采也提出“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去规劝别人,如果自己平时也做不到,却要去规谏别人,就要被别人鄙薄。正所谓“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若我之平昔自不能为,岂惟人不见听,亦反为人所薄。”品行高洁自然会受到别人的敬重,“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正己”首先要正心。言行受心的支配,“心正而后身修”,就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其二是改过。袁采认为,人的品德、性格生下来各有所偏。“君子知其所偏,故以其所习为而补之,则为全德之人。”鼓励人们自省自警,如果不自知,那就要向别人请教。对于做错的事情,要有悔恨之心,并以“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与子弟共勉。此外,他还将君子和小人面对过失所采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指出“君子唯恐有过,密访人之有言,求谢而思改。小人闻人之有言,则好为强辩,至绝往来,或起争讼者有矣。”
2、谨言
袁采在《处己》篇中也多次谈到“慎言”的问题。他说:“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说话简短或者少说话,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减少因为言语不周而造成的懊悔;对别人来说,可以减少(由于口无遮拦而招致)别人对我的怨忿。
在与别人说话时,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要和颜悦色,避免言辞气暴厉,激人之怒。在生气的时候和别人说话更应该警惕不要伤害了别人,尤其要“诫酒后语”。古人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即便与人关系再为亲密,也“不可尽以密私之事语之”,否则,一旦关系破裂,别人握住了把柄。另一方面,即便与人关系再为恶化,“不可尽以切实之语加之”,若言辞过分,待怒气平息之后,则前言可愧。
应敬重老人,多听老人言。袁采提出“浮言不足恤。”“君子之出言举事,苟揆之吾心,稽之古训,询之贤者,于理无碍,则纷纷之言皆不足恤,亦不必辩。”他认为,品德修养好的君子说话办事,如果能本着自己的良心,参考古代圣贤的遗训,向当代的贤明人士咨询请教,这样作出事来在道理上没有缺陷,对别人纷纷攘攘的议论自可以不必考虑,也不必去跟那些人争辩。此外,袁采还提出要警惕“小人”对自己的谀言。小人“彼其面谀吾而吾喜,及其退与他人语,未必不窃笑我为他所愚也。”因此,在《处己》篇中他也多处提到了要远“小人”。
3、慎行
袁采十分重视与乡亲的关系,为了和睦邻里,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安全,他特意嘱咐在日常起居生活中,“舆马衣服不可鲜华”,若车马服饰过于奢华,乡里的亲戚多是生活贫困者,恐怕就会敬而远之,不与之亲近。其次,要衣服举止不要标新立异,“衣服举止异众,不可游于市”,否则,一定会遭到小人的侮辱。女人的服饰,只要干净整洁就可以了,“尤不可异众”。另外,不可轻受人恩,做到“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袁采还认为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如市井街巷、茶坊酒肆,都是小人杂处之地。他告诉子弟如果到这些地方去,”须当严重其辞貌“,这样才能不被轻视侮辱。”或有狂醉之人,宜即回避,不必与之较可也。“袁采这种谨小慎微、事事得其所处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节用
袁采在《处己》篇里反复嘱告子弟要牢记祖辈、父辈创业起家之艰难,不能耽于酒色博弈或不务正业,在日常用度上也要随其财力、各宜量节。凡事要早虑,有男教之生业,有女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有老人则早备送终之具。在持家守业上,他还以“起家之人,生财富庶,乃日夜忧惧,虑不免于饥寒。破家之子,生事日消,乃轩昂自恣,谓'不复可虑’”告诫子弟时刻要有忧患意识。
第三篇《治家》
袁采在卷三《治家》篇中主要论述了家庭管理方面大大小小的事情,内容非常丰富具体,从防火防盗到修渠植桑,从置产分界到钱谷借贷,从兑纳税赋到举善起造等等,无不做了详细的说明。
卷三《治家》篇中主要论述了家庭管理方面大大小小的事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
1、防患于未然
袁采首先将居家的安全问题放在了首位,并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防患措施。关于财产安全,在防盗方面,他指出:“人之治家,须令垣墙高厚,藩篱周密,窗壁门关坚牢,随损随修”,以免“奴仆奔窜及不肖子弟夜出之患。”除了在客观条件上加强防护之外,他还亲授了一些具体做法:一是山居须置庄佃。在房子周围要害处建造闲屋,用来招引人口多的家庭来居住,遇有不测可及时相救;二是夜间要警惕,派人进行巡逻;三是多储钱谷,少蓄金帛;四是预置便门,遇有警急,可从便门走避。在防火方面,他提醒人们“火之所起,多从厨灶。……夜间最当巡视”;“人家房户,多有覆盖宿火而以衣笼罩其上,皆能致火,须常戒约”;“蚕家屋宇低隘,于炙簇之际,不可不防火”,农家茅屋能致火烛“;需要防火的地方很多,如茅屋、大风天、油污积聚的地方,都必须仔细小心。在人身安全方面,他嘱咐家人不可乘暗击盗,”“恐盗之急以刀伤我,又误击自家之人”;富家平时乐善好施、抚恤邻里,以获自保;小孩不可带金银首饰,以免被人图财害命,也不可独游街市;“井必有干,池必有栏;深溪急流之处,峭险高危之地,机关触动之物,必有禁防,不可令小儿狎而临之。”
2、恤佃重农
袁采在《存恤佃客》中指出,国家以农为重,“然人家耕种出于佃人之力”,“我衣食之源,悉借其力”,因此要对其“视之爱之,不啻于骨肉”。“遇其有生育婚嫁营造死亡,当厚周之;耕耘之际有所假贷,少收其息;水旱之年,察其所亏,早为除减。不可有非理之需,不可有非时之役,不可令子弟及干人私有所扰,不可因其仇者告语增其岁人之租,不可强其称贷使厚供息,不可见其自有田园辄起贪图之意。”尽管袁采是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关系而提出的恤农主张,但是他能清楚地看到自身与佃户这种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可以说是比当时强取豪夺、仗势欺人的部分地主具有高远的见地。他遵循不违农时的传统,还提出桑果竹木要因时种植;灌溉天地的池塘河堤必须及早疏浚挖深;田产界至要分明等思想。
3、婢仆当取勤朴
袁采告诫子弟在雇佣婢仆时,要选聘“朴直谨愿,勤于任事”者;特别是雇佣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须择其淳厚,爱惜家业,方可付托”;若“仆者而有市井浮浪子弟之态,异巾美服,言语矫诈,不可蓄也”;若族人、邻里、亲戚有“狡狯子弟,能恃强凌人,损彼益此”,不可用之以为爪牙,否则可能会引诱子弟为非作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自中國歷代名門的家訓經典句子
李长庚:《袁氏世范》中的修身齐家之道
和谐家国,从我心做起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世范_目录和前言 (宋)袁采
“家教史话”之三百零二:《袁采论君子有过必思改》(袁采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