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靺鞨人与渤海国

一、靺鞨人

靺鞨,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今天中国的满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东北地区原住民族都是靺鞨人的后裔。靺鞨是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世居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根据所生活地区情况不同,也有农耕文明和小部分游牧文明。靺鞨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

粟末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南方,早在唐初就已归附唐。七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统一各部落(确切地说,是统一附唐的各部落),建立了政权。后来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府都督。从此,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权,就以渤海为号。

二、渤海国

渤海国的缔造者大祚荣,史书记载是出自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大祚荣所属的部族与当时的东北亚强国高句丽关系很深。据史料记载,靺鞨族分为七部,而这七部中与高句丽有关系的只有两个,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5世纪后期,粟末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水流域,与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而逐渐产生冲突。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8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隋朝为安置他们,特地设置了辽西郡。而白山靺鞨则是“素附于高丽”。

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派兵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而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就在这部分粟末靺鞨人当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迁到营州到698年大祚荣率部众从新迁回“粟末故地”期间,在营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叛周,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职。李尽忠失败后,靺鞨人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武则天对他们采取招抚政策,分别封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为“许国公”和“震国公”,赦免他们参与叛乱的罪行。但乞四比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于是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等追击,斩了乞四比羽。此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逃。武则天派李楷固前往讨伐穷追不舍。697年九月,周军追大祚荣至天门岭,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周军,李楷固仅以身还。天门岭之战为大祚荣率领的东奔队伍赢得喘息时间。

698年(圣历元年),突厥默啜可汗与武周反目,攻入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东牟山旧国(今吉林敦化县敖东城)建立政权,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语,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自称“震国王”(一作振),是为渤海开国之始。

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在建国之后便立即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705年,唐中宗复位,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大祚荣接受招抚,向唐朝称臣,并遣次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侍,留为宿卫。唐朝准备进一步册封大祚荣,但“会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使命不达”,故册封一事暂时搁置。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于公元713年(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寺卿,前往震国,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后“渤海”遂成为其新国号。随着大祚荣受到册封、成为唐朝辖下的羁縻政权,新生的渤海国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缓解了东北的压力。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渤海,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719年,大祚荣去世。

大祚荣死后,其长子大武艺继位,是为渤海武王。黑水靺鞨自722年开始归顺唐朝,726年唐玄宗以其地设立黑水都督府,并派遣长史兼领之。大武艺闻之大怒,认为黑水靺鞨私自通唐是要与唐夹攻自己,于是派弟弟大门艺与舅父任雅发兵征讨黑水靺鞨。大门艺害怕得罪唐朝,反对出兵,但大武艺一意孤行,演变成一场冲突,最后大门艺出走唐朝避难。

727年,大武艺派人东渡日本,试图结援日本以对抗唐朝、确保安全,此外与契丹亦进行结盟。完成准备后,大武艺于732年水陆并进,侵犯唐朝。水路由张文休率海盗直取登州,杀死刺史韦俊;陆路由大武艺亲率大军至马都山(今河北东部)一带,屠戮百姓。唐朝将领乌承玼、盖福顺等奋力抗击渤海入侵,新罗、黑水靺鞨、室韦亦发兵助唐,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在此期间,大武艺为打开局面,曾派人至洛阳行刺大门艺,但未能得逞。大武艺也意识到不能继续对抗唐朝,于是派大诚庆赴唐谢罪,唐玄宗下敕书予以赦免。其后大武艺撤兵,并送还唐朝俘虏,唐朝亦对其进行赏赐,唐渤关系终于恢复。

737年,大武艺去世,谥号“武王”,其子大钦茂继位,是为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56年之久,期间渤海国势蒸蒸日上,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也进入了高峰阶段。762年,刚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宗便下诏升格渤海为国,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正一品检校太尉,作为对渤海的褒奖,使渤海的地位得到提高。同时,大钦茂与日本亦往来频繁,不仅12次派使访日,而且日本也在758年首次派小野田守等人出使渤海。大钦茂虽对唐称臣,但对内使用自己的年号(大兴、宝历),甚至使用“皇上”、“圣人”等称呼。大武艺以来的自主政策得以继续维持下去。

793年,渤海文王大钦茂去世。其后20多年间,渤海一度进入中衰时期,先后更换了废王大元艺、成王大华玙、康王大嵩璘、定王大元瑜、僖王大言义、简王大明忠等六代国王,其间政局动荡,屡有宫廷政变发生,废王大元艺即为国人废黜并杀死,大华玙、大元瑜、大明忠等亦可能因政变而即位或死亡。818年,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玄孙大仁秀即位,是为渤海宣王。大仁秀以后,渤海国势中兴,并步入全盛时期。

830年,大仁秀去世,其孙大彝震继位。大彝震时期进一步营建上京宫阙,并发展与唐朝和日本的经济文化关系。尤其与唐朝往来最为频繁,大彝震不仅14次派使入唐朝贡,并派遣许多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唐朝也派张建章访问渤海,张建章受到大彝震的款待。大彝震于857年去世,以后又经历了大虔晃、大玄锡两代王,渤海国的文化日臻成熟,被高度评价为“海东盛国”。

895年,大玄锡去世,渤海国又经历了大玮瑎、大諲撰两代国王,直至926年被契丹灭亡。其间关于渤海的史事及社会状况的记载语焉不详,主要事件有897年渤海与新罗在对唐朝贡时的“争长”事件及906年渤海国相乌炤度与其子光赞与新罗人争夺宾贡名次等事。而在920年,发生了渤海赴日裴颋使团中4名成员“遁留”日本不归的事件,925年后又频繁发生渤海贵族南投高丽的事件,可知渤海已陷入分崩离析的危机之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亦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这也给窥伺已久的强邻——契丹国以可乘之机。10世纪初,契丹即攻陷了渤海控制的辽东 ;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大諲撰投降,渤海灭亡。

阿保机灭渤海以后,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作为由渤海国到契丹直接统治的过渡阶段。982年,辽国(契丹)撤销东丹国,改隶东京道。

渤海灭亡后,遗民不愿接受契丹统治,一方面进行激烈抗争,建立了定安国、兴辽国、大元国等反抗政权,但都被镇压,并且渤海故地也在战乱中遭到极大破坏,使渤海文明遭遇毁灭性的的浩劫;一方面则大批外逃或被强制迁移,渤海遗民的迁移大致有四个方面,占人口一半左右的人留居故地和亡入女真地区,金朝时期对他们的同化政策使其融入女真族之中;被辽国强迁到契丹内陆和辽东地区的遗民,人数在100万以内,后来一部分融入到的蒙古族,大部分融入到汉民族。投奔到高丽的遗民,人数在30万以上,都融入到现在的朝鲜民族中,朝鲜半岛的陕溪太氏据说就是渤海王室大氏的后裔。投奔到中原内陆的遗民数量很少,很快都融入到汉民族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渤海国如何改变了唐朝在东北的地位?一切都从这次战争开始
海东盛国:短暂存在两百年的渤海国
渤海国是如何建立的?
曾称雄东北亚200多年,和大唐交战互有胜负,漫谈海东盛国渤海国
大唐帝国安东都护府:不断丧师失地 见证新罗、渤海、契丹的崛起
东北民族 | 高句丽灭亡后的民族流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