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论985还是211,读大学最不该拒绝的事

读大学最不该拒绝的事

文/陈运超

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并初步实现社会化的最后驿站。因此,大学就成为大学生面向社会需求而学习的一个阶段。

社会,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与效果为导向。因此,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就须把所学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并运用于实践,解决所碰到的实际问题。

然而,社会所碰到的问题并不像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样,有标准答案、现成依据;也并不会依据所学专业和所修课程,有明确知识范畴、能力界限;更不会按照考试大纲是否有清晰规范、考试宝典上是否有明确提示,而决定这个问题是否出现、什么时间出现、以及是否需要解决、怎么解决。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社会是一种随机的存在。社会问题的出现,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不以所学专业的臆定而发生。

社会问题,往往是不可预期、综合而复杂的,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也并不刚好等于大学学习时的专业划界、课程划分、兴趣划定。

解决问题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综合素养。而综合素养的打造,非仅靠所学专业及其课程,还需要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全面而自觉的锤炼。

尤其是,人类步入现代化以来,社会运行的逻辑与结构开始模糊并重构——后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不严格地按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专业化模式来运转了。

当前,人类不期而遇的技术突破、社会问题、伦理范畴、经济运作等方面都越来越显示出:超越、跨越专业、技术、行业、地域、种族的规制——需要的不只是专业化的理论与技术化的知识,还包含着更多专业、技术之外的情感交互、跨界交流、团队合作、实践经验、道德判断、伦理认知等软知识、暗技能、活思维、潜意识,以及跨越专业、多专业合作的交叉性、交互性、生成性视野、知识、观念、机制。

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推进,大学所学专业毕业后就业之间的对接率越来越低、适应性、有用性也越来越下降。

即使很有幸,读大学刚好读的就是自己所喜爱的专业,毕业后也不一定就能在所学专业、所钟领域内,刚好找到所期待的职业。

时代所使啊!跨专业、非专业的就业,越来越成为一种见惯不惊的劳动现象与就业特征。

从发展看,社会需要的人是:具有更好的综合素质——基于专业而又跨越专业基于理论而又超越理论的视野、思维、知识与能力——这,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时的必须修炼。

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依然我行我素,固执于按专业来划分知识领域、以特定知识来设定专业、以看似自洽的逻辑关系来编织课程、以看似不可或缺但又是彼此分离的课程来组织教学、以理论为重来考核教学的成效,却唯独与社会现实、及其发展需要关照和对应的不够。

这样,如何突破所学专业及其理论的局限,实现跨专业、重实践的全面成长?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需要主动思考、积极锻炼的课题。

因此,大学就不是一个因为要考试、因为有学分、因为获奖励等功利性、外在性需要而被动地学习的地方,或者说,大学不是一个不考试就不学习的地方。

相反,大学的学习是一个基于专业的、且需要综合性锻炼的自我突破过程

可能吗?

当然!为此,大学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充裕自主时间的顶层设计——大学生在校期间拥有足够的、自我支配的时间用于自觉的成长。

前提是:大学生能不能突破自己,去获得读大学的这种关键修养

为什么吗?因为在中学巨大学业竞争压力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加之00后在家庭、社会所受到的独尊式关照,往往容易滋生出一种事不关己就不学的习惯。

而所谓的关己又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老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考试有要求的、以及是否与考试结果高度关联;

第二,且结果是否与升学直接关联。

因此,为了提高学习的精准和效率,中学采用的往往是文理分科等不考就不教、中学生采取的往往是不考就不学的策略。

于是,在合谋之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就成为大多数00后大学生宅于自己小圈子的一种显著“美德”。

到了大学又怎么样呢?

大学,培养的目标就是专门人才——采取的是比文理分科更加精细的、依专业画地为牢式的教学机制。

如果继续沿用中学养成的那种被动式学习习惯,大学会给大学生提供卷缩于所学专业和课程考试的更加堂皇的理由,让自己成为一位更加名副其实的、但社会一有风吹草动就难以适应的专业人士。

想要通过大学实现健康成长、并为未来发展而从长计议,如果不在认识上、习惯上做出坚决的自我刮骨疗伤,无疑,错过的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全面发展时期。

更何况,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不少大学生还不幸地修读着并不是自己所期待、所喜欢、有前景的专业?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又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地逃避、掩耳盗铃地自欺,还是想方设法地面对、鼓足勇气地改变?

对于年轻便可任性的00后来说,那就,转学、转专业,是吧?

是的,可以!但是,至少在现行学籍管理制度下,这并不是一件轻易便能实现的事情!

那,又怎么办呢——退学?再战?似乎,也可以。

但,前提是:有足够的实力、十足的把握,并且,愿意以青春为赌注——耗费一年的芳华,继续皓首穷经于重复的习题演练和反复的考试训练。

要是,结果还是不能如愿又怎么办?再再战吗?

即使,成功了、如愿了,又能怎么样!还得继续按照大学所提供的、围绕专业的逻辑而展开的学习。

看样子,还是逃不过如来佛的魔咒啊!唯有:改变,才可疗伤、才有健康。

改变?怎么变?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改变:不考就不学的习惯。

改变?好难哦!虽然拥有大把的自主时间,就是有点儿懒,缺乏改变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又怎么办呢?

那!就去找一个能给自己营造想改变、要改变的积极氛围的平台吧。

大学有这样的平台吗?有啊!那就是:社团

为此,大学早做了准备,筹划了各种基于兴趣、锻炼能力、扩充视野、练就责任、获取友谊、促进成长的各类社团。

社团?听说过。但,社团到底是什么?

其实,社团就是一个有共同兴趣、意愿、能力、期待、特长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而建立的互益性、自愿性组织。也就是说,只要大学生有意愿,都可有选择性地自愿参加。

而且,社团的内容涵盖很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健康、卫生等方面,涉及社会的、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物质的、专业的、非专业,综合的、公益的等丰富活动。

可以说,越是卓越的大学、越是综合的大学、越是学风浓厚的大学、越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社团数量就越多、涵盖面就越广、活动越有吸引力、效果也就越显著。

自然,越是想获得全面实践锻炼、越是期待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获得的收获也越大、日后的发展也越健康。

因此,大学社团已成为大学文化、大学传统、大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学生发展自我、展现自我并获得全面成长的大舞台,也被称为大学的“第二课堂”。

通过社团,不但可以突破专业局限,实现跨越性成长,而且能够寻找并提升兴趣与品味、拓展视野与见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人生打下更加宽厚的基础,撬开漫漫人生路上意料之外的大门。

通过社团,还可以:爱上一件事,开启一扇窗;认识一批人,积累一世情;描绘一幅画,成就一生梦。

有这么好吗?那,这么多社团又该怎么选择呢?

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精力,自主地选择!不过,要注意的是——贪多嚼不烂哦!

关键:不在多,而在获——参加一个专业性、一个跨专业性的社团即可。

专业性社团有助于专业的精深发展、非专业性社团有助于跨专业性成长。

还有啊!要是,对现有的社团都不感兴趣,又怎么办?

这个问题本身就孕育着成长的想法和改变的意愿,充满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成人追求。

其实,在现有社团中找不到自己心仪的?解决的办法很简单!

何不?自己找寻三五志同道合者,依托感兴趣的兴趣、项目、问题、主题,组成一个兴趣小组、项目团队、主题群落,邀请钟爱的老师以指点,大家聚在一起,主动地思考、好奇地探究、平等地成长。这也是社团的更加灵活、更加自主的体现,这不也是社团本身的要义吗?

别以为这很特别。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因为,这样的事情,无时不在有想法的大学生身上发生、无处不在有胆识的大学生身上实践。

只要不被眼前所见遮蔽了远方的追求,不被现实所限贻误了长远的发展。机会,永远是青睐对发展有抱负、对现实敢突破的人。

这么说来,过去以为林林种种的大学社团只是华而不实的摆设,现在看来,那还真的是一个大大的误解,还真的是不能拒绝的社团

希望:拥有自己心爱的社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一新生大学规划范文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书 大学学业生涯规划范文 | 征文网
大学学习计划800字
大学生活感言青春
大学生为什么一定要参加社团活动
大学生如何谱写自己的青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