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振宁解读《易经》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芽?

  ●汉语为什么会成为单音语言?

   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从何而来?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近年来对中国文化的成因发生兴趣,在近日举行的 “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他透露了自己的发现。征得同意,本报独家发表其演讲摘要。

  我演讲的题目是《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讨论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等,这么多观念要在很短时间内都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主要讨论以下三点:第一,《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促使我对《易经》发生兴趣的重要因素;第二,《易经》是使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基本原因;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复杂的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今天大胆地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大家知道,《易经》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名叫《连山》,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历史前后孕育了一千多年,我想这个结论是大家可以同意的。《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要问《易经》怎么形成的,我想这个说法可以接受:中国最早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乾坤等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个名字,卦名得有音,单有音还不够,后来就有了一个字。同时,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这些卦象,根据《周易》的说法,是浓缩了的观念。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易经》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就是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变迁分类,我自己觉得这个讲法是合理的。所以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这些是《易经》的精神。我认为这种精神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分类精简的典型例子就是中医,大家知道,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或者是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这个分类的观念是讨论中医理论的一个大前提,这就是从《易经》的精神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

  传统中华文化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没有发展出推演式思想方法,而近代科学是通过归纳和推演结合所发展起来的

  现在我们集中讨论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这已经有很多人讨论了,归纳出了很多原因,比如以下五个: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说就是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是科举制度;第三,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把技术称作“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没有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天人合一”的观念。

  传统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式思想方法和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我认为这二者都是受《易经》的影响。我们知道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当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达到自然规律,归纳的方法总的来说是从广大的现象上升到一个普遍的规律,可是近代的自然科学还有另外重要的一条腿就是推演的方法,推演的方法是从一个浓缩了的观念推演出来具体的现象,近代的科学是通过把这两个结合所发展起来的。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中华文化的归纳法来源是什么,《易经》说:“易者象也,易象者意想也”,就是说要立一些卦符,要贯彻一些观念,要把它取象比类。“观物取象”是《易经》的精神,所以归纳法向上要想求得整体的观念,是贯穿在《易经》的精神里面的,可是缺少的是推演的方法。《易经》的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髓。

  很多人认为,在中华文化里面,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换句话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法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就有这句话,叫“内外一理”,“内”者人世间的事情,“外”者自然间的事情,要把这两个归纳成一体。我们知道有名的“王阳明格竹子”,就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个是两回事,不要把它们合在一起。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太厉害了,我没有这意思,因为“天人合一”的内涵不止是“内外一理”,而是远超过“内外一理”。从“天人合一”产生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的思维,对于中国的社会发生了重要影响,比因为太植根于“天人合一”,所以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而且从今天的立场来看,我们可以问这个问题:太用西方的办法(西方的办法是摈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发展下去是不是将要出现天人对立的现象?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是受了卦名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而且念起来有分量

  《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我不是研究语言学的,我至今不知道有任何一个别的原始的语言或者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我们知道,考古学证据表明16000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而且根据刚才讲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原始的语音,以及成熟的语音都是复音的,所以我们有理由假设,我们古代的祖先所用的语言也是复音的语言,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如果刚才的假设是对的,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即这是受了卦名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因为有一个卦就得起个名字,最简单就是用一个字,所以就有了“乾”、“坤”等,这是单音统治者用的,念起来有分量,这就形成了一个价值观,影响到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的有语言学的专家,我想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

  我们可以看《易经》里面的字,包括卦名和底下的卦词,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有了《易经》就要把它的意义讲出来,要有声有色有分量地讲出来,所以就发展了这种字,这种字发展出来后对于整个语言文字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这不但影响了汉字的形成,而且促成了今天的汉语发展成为单音的语言。

  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这些精神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易经》怎么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在这个方面《易经》的影响是极广的,包括汉语、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等。比如汉语的形成,汉语里面有字,字平常翻译成英文为Word,这不是英文的Word,英文的字翻译成中文是一个词,通常是好几个字。所以我们应该把词和字分开,有了词还有成语,所以汉语、汉字、汉文里面有字、词、成语这个次序。汉语本来的词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如外祖父是一个复杂的观念,是从祖父推演出来的;玉蜀黍是在北美洲被西方人发现以后,才传到全世界的;洞庭湖是三个字其实是洞、庭和湖。我认为,在这里精简的观念贯彻到了中国汉语汉字的成因里面,所以希望只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不大用三个字表达一个意思。我觉得这可以讲成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精简为美”。“精简为美”与整个中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中国的诗比西方的诗来得短,为什么呢?如果在很短几个字里面,比如56个字就可以讲出来很复杂的观念,很复杂的情感,为什么要写更多的呢,所以中国诗比起西洋诗来是短,我把它归纳成一个观念,是中国有“精简为美”的主体观念。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这与整个历史的传统,我认为是从《易经》来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是从共同的深层文法开始的,这与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动物从哺乳动物发展到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然后在深层的文法之上,各个不同的语言、各个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不过其中都有一些深层共同的地方,这是一个大的发现。但汉语最少严格的文法规则,也最少用介词,我们用的“的、地、得”等都被省去了,这也是“精简为美”的例子。西方人说汉文是电报型的文字,这话很对的,道理就是因为要精简。

  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词的形成是最重要的,因为单音字一共只有一千多个,所以必须用两个或多个字来表达复杂的意思,这就使中国的汉语形成独特的一点,跟别的语言都不一样。比如用风制造出来词,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这些不同的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点,我们可以说这是中文的一个特点,是联想式的词,是把不同的观念联合起来变成一个新的比较准确的观念。“气”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不一样,可能是互相关联的,他们都是从气比较模糊的观念延伸出来的。这是汉语汉文的一大特点。我们知道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里都占重要的地位,但在汉文学中占更加特殊的地位,我认为这与汉词成因有极大关系,“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些诗词美是因为把联想的观念放到诗意里面,全世界都知道联想是诗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在汉文学里占据特殊的位置。所以说汉文学是联想的文学,我想西方人会特别同意的。可以说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印象派式的语言。

  再讨论一下《易经》对艺术的影响,《易经》里面的“象”不仅是形象的“象”还包括精神,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就是这个精神的“象”。传统美学把这个“象”提升到最高境界,这跟西方的艺术发展,从最开始时候就有一个分别。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我认为这些精神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至于说对书法的影响,这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而书法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我一个好朋友是一个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他在一本《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是把《易经》的精神更抽象化了,这完全符合传统的《易经》的精神。这些都体现出环绕着《易经》所开始的一个思维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振宁谈易经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易經》與中華文化 WORD
评赵彦春《杨振宁——使人昏昏?使人昭昭?》
杨振宁“跨行”谈《易经》,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杨振宁经典演讲:《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