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观止》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伤寒论》

转自经方观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支持中医发展请购买正版图书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35)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配伍】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味辛微苦性温,擅长发汗解表散寒,兼能宣肺平喘,是为君药;桂枝辛甘温,解肌祛风,温经通脉,以助麻黄解表祛邪,是为臣药;杏仁味苦辛微温,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既协助麻黄解表,又能增强其平喘之效,故为佐药;炙甘草甘平,补益中焦,化痰止咳,更能调和诸药,防麻黄、桂枝发汗太过,故为使药。四药合用,发汗解表,散寒祛邪,是经方治疗太阳表实无汗之峻剂。本方麻黄用量大于桂枝,凸显了本方的发汗作用。


上四味药,先水煮麻黄,去上沫,再入其他药同煮,去滓,温服。并温覆衣被,以取微汗,不须吃粥,其余将息法同桂枝汤法。


【方证论治辨析】

麻黄汤治太阳病伤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风,无汗,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气喘。


太阳病无汗为太阳病伤寒表实证的突出特征。其病机为风寒外束肌表,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肺气失宣。卫阳与邪抗争,邪正相争,故发热;风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遏,不得温煦肌表皮毛,故恶风或恶寒;风寒束表,腠理毛窍闭塞,故无汗;足太阳经脉循头顶下项背,夹脊抵腰,风寒侵袭,经气不利,营阴郁滞,故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肺主气而外合皮毛,腠理郁闭,肺气失于宣降,故气喘。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1]者。名为伤寒[2]。(伤寒论:3)


注释:

[1]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阴阳,指诊脉部位,阴,指尺脉,阳,指寸脉,这里包括寸关尺三部脉。

[2]伤寒:指太阳外感风寒表证,即狭义伤寒。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肌表,卫阳遏阻,营阴郁滞而成。其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此与感邪轻重,或与患者体质强弱有关,故其发热出现有早晚,但恶寒必须具备。恶寒,身体疼痛,为风寒袭表,邪正相搏,经气不利;脉阴阳俱紧,指寸关尺三部脉均显浮紧之象,浮为正气抗邪于表,紧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脉收引之象;呕逆,是风寒侵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宜麻黄汤发汗解表。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1],剧者必衄[2],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3]故也。麻黄汤主之[4]。(伤寒论:46)


注释:

[1]目瞑:指目视物不明。《集韵》曰:“瞑,目不明也。”

[2]衄:鼻出血。

[3]阳气重:阳气遏郁较重,是阳气因邪盛而郁,日久则化热灼伤脉络。[4]麻黄汤主之:属倒装句,应顺接在“此当发其汗”句后。


【原文的正确解读方式】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发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太阳病伤寒,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虽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仍宜麻黄汤发汗。服麻黄汤后,心烦目瞑,此乃正气得药力之助,奋力祛邪,正邪交争较为剧烈,若瞑眩汗出者亦为病邪欲解之象征。《尚书·说命上》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症见鼻衄,是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日久,阳气遏郁较重,以致阳络损伤而鼻衄,或因服麻黄汤助正祛邪,使正邪交争激烈而致衄。血汗同源,外邪虽不能随汗尽解,但却能随衄而泄,故曰“衄乃解”,俗称之“出红汗”。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云: “血之与汗,异名同类,不得汗,必得血,不从汗解,而从衄解。”

【原文】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55)


太阳伤寒脉浮紧,应以麻黄汤发汗,其病可愈。今当汗未汗,致外邪不解,阳气遏郁而损伤血络则见鼻衄。此虽衄血而太阳伤寒主要脉症仍在者,为表邪未随衄血尽解,仍可用麻黄汤治疗。若衄血量多,并见身热夜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为邪热进入营血,即使仍有表证存在,亦不可用麻黄汤再发其汗。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伤寒论:36)


两经症状同时出现者,谓之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但胃肠尚未结实,燥热不甚,风寒邪气偏重在表,并见喘而胸满者,为邪郁肺闭,故不可妄用攻下,当先治其表,宜麻黄汤发汗解表。


【原文】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伤寒论:49)


虚证禁汗。病人脉浮数,属风寒表证者,一般发汗即愈;若误攻其里,致里阳重伤,出现身体沉重,心悸,尺中脉微的里虚损病证,不可再用发汗法,即虚证禁用汗法。治应补不足,扶正气,使气血充沛,营卫畅行,津液自和,表里充实,则肌表微微汗出而病愈。


【原文】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1]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伤寒论:50)


注释:

[1]尺中迟:脉来一息不足四至谓之迟脉。此指尺脉迟滞无力。


营血不足者禁汗。太阳伤寒证,若营血不足,尺脉迟者,虽有表证,亦应禁汗。尺脉候阴,迟脉主不足,此乃营血不足之候。汗为心液,血汗同源,营血本虚而强发其汗,则犯虚虚之戒,使营血更伤。


【原文】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伤寒论:83)


阴亏者禁汗。久患咽喉干燥者,多因肺肾阴亏,若兼患风寒外感,也不可用麻黄汤辛温发汗。临证遇之,宜滋肺肾之阴,佐以发汗。


【原文】淋家[1],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伤寒论:84)


注释:

[1]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淋家禁汗。久患淋证之人,病因多见阴津亏虚而合并下焦蓄热,或肾虚而膀胱有蓄热。故淋家虽有外感风寒,也不能用麻黄汤辛温发汗。若误发其汗,不仅阴虚更甚,且可使蓄热加重,致热伤血络,阴血妄行,出现尿血等变证。误汗致尿血者,临证可采用清热凉血、育阴利水之法。


【原文】疮家[1]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伤寒论:85)


注释:

[1]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

疮家禁汗。久患疮疡者,病因多为热毒蕴积,耗及津血,虽有身痛之表证,亦当禁用辛温峻汗。否则可致热毒更甚,津血更亏,使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生拘急抽搐等变证。若疮家兼表证,临证可扶养津血,清解热毒,兼以发表。


【原文】衄家[1],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2]急紧,直视不能眴[3],不得眠。(伤寒论:86)


注释:

[1]衄家:指久患鼻衄之人。

[2]额上陷脉:指额两侧凹陷处之动脉。

[3] 眴:眼珠转动。


衄家禁汗。素患鼻衄者,必阴血亏虚,即使有风寒表证,亦应禁用辛温发汗。汗血同源,衄家若发其汗,则阴血更伤,阴血不能充养筋脉,便见额角两侧陷脉急紧;血不濡目,则目睛转动不灵活;血不养心,则入夜不得眠。若衄家兼有表邪,临证宜养血滋阴,佐以发汗。


【原文】亡血家[1],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2]。(伤寒论:87)


注释:

[1]亡血家:指久有失血之人。

[2]寒栗而振:指恶寒而震颤,即寒战。


亡血家禁汗。久有吐衄、下血、崩漏等失血之人,必气随血耗,气血亏虚,若患风寒外感,则禁用辛温发汗。因汗为气血所化,若发其汗,必犯虚虚之戒,使气血衰亡更甚,所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气主温煦,血主濡养,气不足以温煦,血不足以濡养,则病见畏寒而震颤。若亡血家兼有表证,临证宜扶养气血,佐以发汗。


【原文】汗家[1],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2]。(伤寒论:88)


注释:

[1]汗家:久患多汗之人。

[2]禹余粮丸:见经方调神剂。


汗家禁汗。久患多汗者,多因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阴液外泄,日久必阴阳俱虚。汗家若患外感,重发其汗,不仅阳气随汗外泄,阴液亦受劫,以致阴阳更损。汗为心之液,心之气阴俱伤,心神无主,神气浮越,故恍惚心乱;阴液重伤,故小便后阴中疼痛。治用禹余粮丸。


【原文】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伤寒论:89)


阳虚里寒者忌汗。患者平素脾胃有寒,若复感外邪,亦不可单纯发汗。若误发其汗,必致汗后脾胃阳气更虚,胃中寒冷。胃寒气逆则见呕吐;若素有蛔虫寄生者,蛔虫则因胃寒而上窜,便随吐逆而出。


【用方思路】

若论发汗,不外乎麻黄汤、桂枝汤两方,麻黄汤属发汗峻剂,功效猛烈,桂枝汤偏于和解,作用缓和。因麻黄汤中的麻黄解表发汗、开发腠理作用甚强,又与桂枝配伍,故发汗功效益增。《伤寒论》常提发汗、发汗太过、误汗等,多指麻黄汤的适应证,或麻黄汤应用不当。临证凡用麻黄汤,一般应具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症状;病因以风寒外邪为主;病位多在体表肺卫;治疗需要向外发散者。麻黄汤中麻黄配桂枝是治风寒表实证的常用对药;麻黄配杏仁是治风寒咳嗽的常用对药。麻黄汤加减变化方如麻黄加术汤、小青龙汤等,这些方都含有麻黄汤适应证的要素;但麻黄汤的有些变化方,已发生了性质转化,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其方性即偏凉。临床凡各类感冒、荨麻疹、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急性肾炎等病,可用麻黄汤随症加减治疗。


【医案举例】


(1)恽铁樵医案:

……越年,二公子、三公子相继病伤寒殇。先生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如是者有年,而四公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其所疏方,仍不外乎历次所用之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母等味。服药后,热势依然,喘益加剧。先生乃终夜不寝,绕室踌躇。迨天微亮,乃毅然曰: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曰:“吾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嗣以计无他出,乃即配药煎服。先生则仍至商务印书馆服务。及归,见病儿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续予药,竟得汗出喘平而愈。四公子既庆更生,先生乃益信伤寒方。[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0.]


(2)刘渡舟医案:

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热,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1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


拓展阅读:《伤寒论方医案集》


(1)伤寒(感冒)

发热恶寒无汗,而两脉浮紧者,投以麻黄汤,无不应手奏效。辛未六月,有乡人子因事居舍弟裔伯家,卒然害病,发热恶寒,拥被而卧,寒战不已。长女昭华为用麻黄汤,服后,汗出神昏,裔伯大恐,不逾时沉沉睡去,日暮始醒,病若失。大约天时炎热,药剂太重,以致神昏,非有他也。又记昔在丁甘仁先生(1927年时的上海名医)家,课其孙济华、昆季,门人裴德炎因病求诊于济万,方治为荆、防等味,其病无增减,亦不出汗,乃召予往诊。予仅用麻黄6克,桂枝4.5克,杏仁9克,生草3克。次日,德炎不至,亦不求再诊,予甚疑之。不久,德炎欣然来曰:愈矣。予按伤寒始病脉之所以浮紧者,以邪正交争于皮毛肌腠间,相持而不下也。一汗之后,则皮毛肌腠已开,而邪正之交争者解矣。世人相传麻黄多用亡阳。而悬为厉禁,然则病太阳伤寒者,将何自而愈乎。(《经方实验录》)


按:据报道,1954年春,西安市流行性感冒流行,有人进行过一次临床实验:凡遇患者具有头疼身痛,脉紧无汗之麻黄汤证者,则给以麻黄汤或九味羌活汤,结果服麻黄汤者,大都一服汗出,诸证若失;服九味羌活汤者,则大都无效或略效,继与麻黄汤而愈。


(2)伤寒(流行性感冒)

患者多为青年矿工,平素身体壮实,多起病急骤,恶寒发热(有的但寒不热),寒热俱甚(寒战高热达40℃以上),头痛身疼,有紧束感,鼻塞喷嚏,无汗(多数患者在就诊中医前,有口服或注射解热镇痛药而不发汗或汗出不透、寒热不退的治疗史),不渴(或渴),舌苔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数),或伴有咳嗽、呕恶等症状。开始,一般应用治疗感冒的桑菊饮、银翘解毒片一类中成药治疗,有的治愈,有的服后恶寒更甚,病情加重,细审其证,有效的属表热,无效的为表寒,改投荆防败毒散加减,疗效仍不满意,再思此类患者症状与《伤寒论》中表寒实证颇相类似,虽为流感,仍大胆应用麻黄汤,其中麻黄9克,桂枝9克,杏仁9克,甘草6克。从治疗的病例来看,一般服上方2~3剂即汗出热退而愈。其中有一例,因服1剂后汗出寒热减轻大半而怕发汗太过,将麻黄减为1.5克,服后病复加重如前,因再将麻黄加至9克,服2剂后透汗而痊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治疗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流行性感冒虽多见表热证,但也有表寒证,而且还有表寒实证的麻黄汤证。(江西《新医药资料》1975年4期32页)


按:流行性感冒,以发病急、症状重、易流行为特点。据报道,1972年春夏之间,江西省丰城矿务局尚庄矿区发生流感,其中有不少的病例是表寒实证而应用麻黄汤治愈的(江西《新医药资料》1975年4期32页)。另外,还有报道用拟麻黄汤(麻黄碱30~45毫克,复方阿司匹林0.42克,复方甘草浸膏片0.9克)治愈太阳伤寒证患者100余例。患者服药后,全身常有微汗,恶寒、头痛等自觉症状改善最快,体温随之恢复正常;也有全身不出汗而愈者。一般服药1~2次即愈,未发现该药有明显的副作用。


(3)荨麻疹

陈某,曲阜县人。1973年春节前某日清晨,冒寒到邻村换取面粉,突感身痒,前后身及上肢遍起斑块,高出皮肤,颜色不红,时抓时起,时起时消。经西医用扑尔敏及注射钙剂均无效。四、五日后找中医治疗。余初用浮萍方,无效。后根据患者脉迟、肢冷,并有明显的感寒外因,遂改用麻黄汤原方,二剂治愈。(《伤寒解惑论》)


(4)寒闭失音

汪某,以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整日随鸭群蹀躞(dié,xiè)奔波,不胜其劳。其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杯。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煎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盅,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其声暗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又《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由于贼风外袭,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治宜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喑。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疏麻黄汤与之:麻黄9克,桂枝3克,杏仁3克,甘草3克,水煎服后,复温取汗,易衣二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续进二帖,遂不咳,声音复常。(《赵守真医案》)


(5)鼻衄

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衄血不止。医以犀角(水牛角代)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紧而数,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江瓘曰: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汗。今缘当汗不汗,热毒蕴结而成吐血,盖发其汗,则热越而出,血自止也。(《名医类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麻黄汤
伤寒论之太阳伤寒(表实)证
伤寒六经表证分类学习浅识———参考姚荷生《<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学纲目》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续完)
手太阳表寒里热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