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诗之境——浅议宋诗的“超旷拔俗”【原】

宋诗之境——浅议宋诗的“超旷拔俗”【原】  

2007-10-28 18:27:5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宋诗  超旷拔俗  夏天深了  原创作品  古典文学   |字号 订阅

                                                                     文/夏天深了

在文学史上,唐代乃吾国诗之盛世,宋代则以词尤盛。由于“唐诗、宋词、元曲”的惯性思维,超旷拔俗的宋代诗歌往往被唐诗、宋词的耀眼光辉所淹没。

谈及宋诗,其格韵气度多相较于唐诗而言,故贬宋诗者多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宋诗的成就虽不及唐诗,但仍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一般而论唐诗讲情韵、风致,宋诗主气骨、理趣;唐诗以激情奔放的热情去直观体验现实生活,宋诗则以冷静深沉的思考去体察客观世界;唐诗博大,宋诗则精深。关于唐宋诗之异同,国学大家缪钺老先生在《论宋诗》一文中有一段精妙的论述,世人论及宋诗者多有引用:“唐诗以韵胜,故浑雄,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

可见,宋诗在唐诗之后又别开一路,自成一体,其价值和艺术特色非唐诗所能取代,有了宋诗与唐诗“珠联璧合”,诗的国度才算完整。宋诗格调高旷拔俗,贵深折、隽永,无近境陈言,不同凡响。现取送人宋人王令的《金山寺》玩味一二。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当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王令的诗歌,以粗狂豪迈、骨气苍老见长,在宋代享有很高的声誉。而这首七律却写得清新拔俗,洒落开阔。

      诗首联气象开阔辽旷。“万顷”二字描长江浩瀚壮阔,烟波浩渺,澄碧的江水围绕着清碧秀丽的金山,一个“浸”字便把长江与金山融为一体,不可隔断。巍峨如此山,然置于万顷江上,似乎也会被滔天巨浪所淹没。紧接着高叹一声“乾坤都向此中宽”,寓情于景,一笔两写,把自己宽广辽阔的胸襟怀抱和壮美无边的江山美景融成一片,此时此刻,仿佛整个宇宙乾坤,都汇拢于眼前的山水之间,显得江山宽广,襟怀旷达,无所不包。

      第二句诗人由远处纵览长江金山,此时诗人已置身于金山寺的高阁之中,重点写金山寺楼阁巍峨高耸。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轻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象,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实乃拔俗之笔!下句“钟磬声来水石寒”,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相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可谓身临其境,让人森然而栗!

       第二联时已日暮,海天辽阔,远山如道道门关交相映叠。一群白鸥于海天之间任性翔游,无所拘束,此时于江上赏景的诗人多么希望自己是那群白鸟中的一只啊!此句用《列子?黄帝篇》的“白鸥”之典于无影无形之中,自然浑成,既是写景,又抒发自己向往自由之率真性情,妙极!紧接下句触目远眺,瓜步山前潮水退落,黄滩显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帅兵南侵刘宋时曾等瓜步山,借此抒发诗人的历史兴亡之叹。

     由此引出第四联,是作者游目骋怀后的感慨“常时户外风波恶,祗得高僧静处看”,语含双关,寄托遥深,有着深沉的哲理思考。金山寺户外的风光气象万千,即使晴光万里也会随时产生险恶风波,一般人不易由登临游赏之机,唯有居于山中的高僧方可静观其变,静待其美景的出现。自然风光如此,人世际遇亦变幻无常。有志之士在人间波涛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奔走,壮志未酬,生活困苦,风尘困顿,亦往往无心探奇揽胜。诗人由此抒发了对时事“惊涛恶浪”的喟叹或批判,却又不似唐人那般感情激烈,而是以理性精神悠然地表达对山中高僧可以清净自由地静观户外美景的羡慕之情。一个“静”字又隐隐表现了诗人想要置身于尘世之外的归隐之志,只要做一个尘外看客罢了。这与诗人无意仕进,拒绝进士试的举荐,以教书为业的生活言行是一致的。此联与前一联相互呼应,一启后,一承前,又与整首诗浑然天成,可见诗人造诣之高。

     从此诗中,宋诗“超旷拔俗”的特点可见一斑。在诗中诗人的形象是一个超脱于尘世之外,与山水自然融成一体,胸怀广阔,善于思考,志在高洁的“尘外看客”、一个想要归隐的旷达之人,悠然如此,与唐人李白之“明朝散发弄扁舟” 大不相同,另开新境。此诗与苏轼的一首同样以游金山寺为题材的诗《游金山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游金山寺》这首七古天马行空,波澜浩大,亦由长江浩淼之境感发自身之情,“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亦是虚实相生,一笔两用,写景又言志,“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因“羁愁畏晚”故“寻归楫”,“山僧苦留”所以“看落日”,最后也表达了想要归隐的真切愿望,“我谢江神岂不得,有田不归如江水”!这诗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理性、超旷、拔俗的歌者,一种伟傲的大丈夫气概、一种浩然风骨透于字里行间,回味幽深隽永。其辽阔浩大的写景之笔亦是诗人胸襟开阔的表现。由此,这又是一个宋诗“超旷拔俗”的范本。

    宋诗以其超旷拔俗的气质异于唐诗而别开一格,使文学向更加理性、富于思考的境界发展,因而更具哲学意味、更蕴藉深婉、更回味悠长!

    宋诗之所以“超旷拔俗”,其原因多样而复杂,在此不可能一一尽述,则其显著者论之而已。在我看来,宋诗有如此气度原因大体有三:

     首先,宋政治风气重文人,英雄大有用“文”之地,因此宋代文人在政治上有强烈的热情,在文学创作上往往从社会历史责任感的高度出发,其思考更深沉,其抒情更拔俗,其境界更具纵深感。是“文以载道”是理性诱导的根源,又是这种理性在文学创作上的实践反映。站得高,所以看得远。

     其次,宋代都市文化较唐代更发达,使宋词这一都市文学迅速发展。因词最早产生于街头坊间,配以燕乐演唱,体式轻灵委婉,多抒发世俗之情和无所不在的生之忧郁。词于宋代大胜,宋文人之情便多发于词,故在宋诗中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抒情于词便溶思于诗,于是宋诗便有了超旷拔俗的情致。故有“诗庄词媚”的概括,妥帖之至!

     再次,宋代学术风气之盛实为中国古代之最,“怀疑”又是其最突出的学术风气,决然异于汉唐“师相传授”之风。因而宋文人较之前代文人更具有突出的理性思辨精神,更具有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既“怀疑”必要“独立思考”,既“独立思考”,必有深邃特立之气质,将此入诗,便“超旷拔俗”了!

     以上是我对宋诗“超旷拔俗”之境的原因的浅要探寻。然值得指出的是,长达300余年的宋代,诗人辈出,诗海浩瀚,宋诗之“海”岂可以“超旷拔俗”四个字全然概括!“超旷拔俗”只能说是宋诗的主流之气、宋诗中集大成者之气度,是最能代表宋诗的一种风格,但绝非宋诗之全貌。其他风格的宋诗,亦不可忽略。

    宋诗“超旷拔俗”的气度是宋代文人的一种文学写照,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路,让中国文学多了许多隽永之思、深邃之叹、哲理之辨,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精深脱俗的精神宝库,引发后人无数情思!

 

                                                                                                 2007年5月

                                                                                                  作于 梓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从李白与苏轼的庐山诗,比较唐宋诗的不同
情寄纳兰词:19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宋诗精选
唐宋诗之别
唐诗和宋诗的主要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