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说中华传统文化(二十三)
世界各地所出现的古老文字,最后都已被拼音文字所取代,唯独汉字却流传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绵延不断是以汉字的稳定发展、历久不衰为前提的。同时汉字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积淀,汉字的形体结构,留下了各个时代社会背景的烙印。汉字的这种深层表意功能所蕴含的文化学意义,使得汉字对于汉民族文化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血肉难分的深厚情感。这可能正是汉字几千年来不致枯萎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其表现是:汉字适应于汉语语素单音节的特点;汉字适应于汉语非形态的特点;汉字适应于汉语音少意多的特点。这些是汉字生命力强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另外,汉字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作用。例如,其形体结构产生了书法艺术;其方块形式使汉语产生了对偶修辞方式;其平面性和差示性使汉字的速读优于拼音文字。这些作用,或许也是汉字富于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文字绝大多数属于形声字,以《说文》为例,全书共有九千三百七十五个字,其中形声字占七千九百零四个;会意字占九百六十五;指事字占二百八十七;象形字占一百三十五;转注字占六十七;假借字只有十个;阙疑文字七个。若依这个比例类推,在当前通用的汉字中,形声字约占中国文字的十分之八九。中国文字之所以没有被音标或字母所替代,有多种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文字属于视觉型的形声字,用眼一看,就知道每个字所代表的意义。这是由于视觉与文字的关系比听觉与文字的关系更为直接,尤其是在多用单音的语言上,如事、市、士、势,发音一样,而在形式上一看就了然。如果改用拼音字用字母拼音,使之变成听觉型的字,那么仅凭听的感觉,自然就难辨其意义。再说,文字的本质总是赖其形彰显,形的变迁比声的变迁要慢得多。中国文字由籀变篆,由篆变隶,再变楷,变草,其中 变迁的痕迹很容易追寻,它的认识标准是比较固定的。声音的变化则比较迅速。不仅古今声音不同,同时代的方音也大不一致。就一个人来说,年少时与年老时的声音也不一样。如果改用字母拼音,文字的变化必然是既大又快。其次,中国人的尊祖传统,对于文字的稳定性也有间接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历来视文字为圣人所作,它的本身是神圣的,不会容许任何人对它轻举妄动。汉字何以能形成它的优势,是难以从它的形态和功能中找到全部答案的。中原大地之所以能够形成汉字及其语法系统,乃是中华民族祖先诸多文明因素,经过各族人民的长期共同努力所产生的结果,是中原大地各族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中华民族祖先早有追求和平的思想取向。中原大地各族之间的最初相遇和碰撞,不完全是依靠武力解决民族矛盾,而在很大程度上多是采用和平沟通的办法解决民族矛盾。各个不同民族,都愿意派非武装人员去到对方联络构通。久而久之,各自造就了相应的语言翻译队伍。这就是古书记载的:“各方人民,言语不通,嗜好不同,都能相互表达意志,沟通想法。促成这种相互沟通的语言翻译队伍,东方叫做‘寄’,南方叫做‘象’,西方叫做‘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块字啊,方块字
QQ浏览器
汉字书法起源:仓颉的贡献 | 李跃林
形声字科学化,便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为了中华文化的延续,急需改革汉字
汉字——我们的精神家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