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亲切的哲学话语【1—4】


那些亲切的哲学话语(一)  

1

加缪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每当我们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它的简单令我震惊。”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哲学是个高大上的东西,伸手不能及。但正如加缪的话,深刻的东西往往是简单的。儿子问我什么是本性,我想了想,觉得本性就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如善良、勤劳,虽简练,却透露着不平凡。

2

原本非常亲近的人后来天各一方,时间使他们可悲地疏远,一旦相见,语言便迫不及待地丈量这疏远的距离。

曾经的朋友,如今不再联系。回忆中的自己曾单纯地以为感情会亘古不变,然而,谁又能逃脱时间的洗礼、挑拣?短短几年,我们由最亲密的人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电话、微信、QQ,各种联系方式都有,却不曾有过一个字的问候、交流。时间带走了青葱的岁月,带走了昔日的感情,留下的只是时空中曾以为的那一小段美好。

3

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

弗兰克说得好: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面对苦难保持尊严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而在苦难面前不带给别人影响也是一种超脱。是人都会面临苦难,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才是需要抉择的。我想,苦难本身就够悲情了,我们无需再在上面添加负面情绪,让它进一步恶化。承受苦难的人更该给自己、给他人微笑,这是不畏惧的体现,也是尊重生命的一个方式。

4

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都有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地位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可求而得之,但是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在如何活的问题上,你必须自己做主,盲从舆论和习俗是最大的不负责任。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活出自己的精彩?这对于中国传统妇女来说简直是痴人书梦!有时候,我觉得封建余毒未除,我们的骨子里面多多少少存有一些三从四德的余迹。我们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也渴盼着自我个性的体现,可到了家庭伦理面前,我们还是崩溃了。试问,有谁能承受年迈父母焦灼的目光?生命虽是自己的,更是别人的。多少次,我们做了违心的决定,只是为了博得一个贤孝的空名。贤吗?孝吗?对自己都不忠不诚的人,又到哪里去谈贤孝?

5

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我不主张清高,生存问题不解决,是清高不下去的。但是,内心一定要清醒,要有自己的精神目标,有和没有是大不一样的。有精神目标的人,他在解决生存问题时即能保持一种内心力量,不致被贫困压倒,也不致被诱惑败坏,而当他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能及时地走上自己的人生追求之路,不再是为谋生而工作,而是真正拥有自己的事业。

我又想起了龙应台的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是老一辈常说的话。其实,顺风顺水的人生几乎是没有的,而一直逆流而进的人生也几乎是没有的。人没有必要假清高,人活着,需要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必要谈之羞涩。

还记得在十年前开导同龄的朋友:感情不一定要建立在物质生活上,但没有物质保障的生活肯定是有危险的。你可以因为一时冲动结婚,但你不能保证在婚后的日子里一直无欲无求。是人就有虚荣心,当你一次、两次,多次面对他人拥有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时,你能淡定不抱怨吗?开始抱怨的婚姻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这种心情会像恶疮,到时就痒,很难根除。这样的人生,何谈尊严,何谈清高?还有清高的必要吗?

6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常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大家都在追求成功,很好有人注重过程,这是没成功人士的心态。成功人士却更注重过程,结果只是一个仪式。这两个阶段是有各自的隐由的。没有成功的喜悦与物质上的保障,怎么去享受过程中的艰辛?如若追求梦想的路上布满荆棘,成功到达目的地的人便不会怀念经历过的那段艰苦岁月。当然,大多数时候,过程是美好的,因为它有时间上的优越性,毕竟成功只是一瞬间得到的结果,过程却承载了很多复杂的东西在里面。青春,当我们再谈起它的时候,也不得不感叹时光匆匆,曾有过的一腔热血,曾怀有的满腔热血,都在岁月的洗礼与不断地成长中消磨殆尽。再回首,往事已远走,青春,无休。

7

在艰难中创业,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时代舞台上叱咤风云,这是一种追求。

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这也是一种追求。

追求未必总是显示进取的姿态。

泰戈尔有诗:“生如夏花之绚烂,如秋叶之静美。”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正如世界有很多种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进取确实有一种蓬勃的劲头,可相比较之下,缺少了一种恬淡宁静的美好。停滞不前不一定会落后,想要一跃千里,先蹲下做好准备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8

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德”。

我不是纯粹的享乐主义者,但也不是悲情的禁欲主义者。我天生乐观,骨子里有无限美好地遐想,对生活充满热爱。生活本就是美好的,如果总是用挑剔、厌恶的眼光看待世界,镜子里的自己也会变得面目可憎。相反,给生活以一抹霞光,拥有它、享受它,它绝对会加倍地回报你。当你以自信、满足的姿态展现在外部世界时,大地也会为你轰鸣。享受,不是褒义词,是精神层面的提升与跨越。

9

人生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分清什么是自己能够支配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支配的。对于自己不能支配的,你只能顺其自然。对于自己能支配的,你要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不妨顺其自然。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说得很好。身边有各色各样的人,最难理解的就是什么都要干预的人。这样的人有一副热心肠,控制欲强,在帮助别人时总是把主观臆想渗透给别人,如果别人不按自己的建议办事,就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甚至声称“再也不管了”。殊不知,这些都是没有支配智慧的人。人首先要活好自己,其次是在他人接受范围内帮助他人,强制地帮助等同于强盗勒索,被迫屈服甚至比勒索还要可怕。

10

人生许多痛苦的原因在于盲目较劲。所以,你要具备不较劲的智慧,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和自己较劲,对自己要随性。你要认清自己的禀赋和性情,在人世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和别人攀比;第二,不和他人较劲,对他人要随缘。你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有没有缘和缘的深浅是基本确定了的,在每个具体情境中做到大致心里有数,不对任何人强求;第三,不和老天较劲,对老天要随命。你要记住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的必不可免的遭遇。

人最难战胜的往往是自己。少不更事时,一遇挫折便钻牛角尖,怎么也不回头。而立之年,心态变好了,遇事很少与人争执,交往的过程中,多了耐心,学会了倾听。更多时候,一个人宅在家中,看看书、听听歌、品品茶、观观剧,对生活、对他人不再疾言厉色,看待问题的眼光也不似从前般较真儿了。这些是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也是自我修行、参悟的结果。

人,真该适时停下来思考、总结一下,读读哲学类书籍,换换头脑中固定的想法,清空后再出发。

那些亲切的哲学话语(二) 



                                1

如果你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那件事多么小也会被无限放大,仿佛是天大的事。那么,调转你的视线吧,去看人间的百态,历史的变迁,宇宙的广袤,再回头看那件事,你就会发现它多么微不足道。让你的心灵活在一个广阔的世界上,你就不会死在一件小事上了。可悲的是,死在一件小事上的人何其多也。

很奇怪,大多数人遇事都会钻牛角尖,身边的人总在劝,自己也想释然,可无奈就是钻进牛角尖里不出来。曾经的我也是这样,现在我有了新的解决办法:遇事缓一缓,深呼吸,看个电影分散注意力。这个办法帮我度过了很多事儿,其实事后想想,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

2

我们的本性最经常地被两个东西扰乱和扭曲,一是利益的争夺,二是流行的观念。庄子对此早有警示,称前者为“丧己于物”,称后者为“失性于俗”。

现在社会快节奏地生活,使很多人丧失了自我。物欲横流的世俗,更该还自己一份清澈。社会再变,也是跟着人在变,切勿让利益、俗念揪着你走,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说到底,世上唯有一个你,你自己才是你自己的王。

3

苦难检验人的灵魂的坚强和软弱,软弱的灵魂在寻常的苦难中一蹶不振。成功检验人的灵魂的高贵和卑劣,卑劣的灵魂在表面的成功中暴露无遗。

坚强真不是个说到就能做到的词,它需要内心足够强大,这是一个苦修的过程,要一点点参悟。

卑劣的灵魂却时刻充斥在我们周围,为了一己私欲,尽做些损人利己之事,站在领奖台上还沾沾自喜,殊不知,他已如皇帝的新衣般被众人当作笑柄。人贵有自知之明,此类掩耳盗铃之徒,徒增笑料罢了。

4

一眨眼又一年过去了,真是太快了。年复一年,岁月飞逝,人不由得会产生分秒必争的紧迫心情。然而,我的原则是不和时间赛跑。时间分秒不停地在走,人怎么跑得赢时间呢,跑赢了岂不要累死,累死了也不知何所图。管它时间走得多么快,我就慢慢地走,按照自己觉得舒服的节奏走,享受每一个当下,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不理睬时间,就当它不存在,精心做事情,安心过日子。我不向时间争分夺秒,不让我的人生成为争分夺秒的战场,这反而使得我的每一个当下都完好无损。

不知何时,自己的生活节奏变慢了,大学时代养成的分秒必争已被彻底抛之脑后。而今,我已活出了自己的节奏。大部分时间里,独自一人坐在书房,或仰或歪,一手拿书,一手拿杯,书香、茶香飘满整个空间,时间、空间在这样的时刻成为永恒。何必再去分秒必争呢?

5

我是多情的,入世很深,顾家、爱妻子和孩子,珍惜友情,渴望自己也被爱,有时陶醉,有时委屈,心在情中颠簸。我也是无情的,随时有出世的心情,和眼前的一切拉开距离,把人间情感视为身外之物,知道自己是虚无中的一个孤独的存在。

我的多情和无情并不打架。因为多情,我的无情包含了忧伤,因为无情,我的多情学会了包容。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亦与晴然。初中时期学过政治的都知道,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情。有情、无情就是一分为二的产物。有情时,你身在情爱的包围中,情感不自然流露;无情时,你的感情被隔离,像尘埃般自绝于天地。有情、无情构成了完整的你,更是多姿的你。

6

做父母的要明白,无论多么心肝宝贝,孩子也只是暂时寄养在你们这里的,你们只能做孩子的暂时监护人。我不只是指孩子迟早会长大,独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送行的一天必将到来,你们再舍不得也不可能与之同行。我的意思比这深刻得多。父母所生的只是孩子的身体,而非灵魂,我相信灵魂必定另有来源,而这来源决定了它在人世间的走向。由此可以解释,不管父母多么精心地设计和运作,孩子的未来并不听从你们的安排,往往还使你们大吃一惊。所以,父母的职责是做好监护人,给孩子身心成长一个好的环境,做到了这一点即可安心。至于孩子将来走了一条怎样的路,那不是你们能支配的,荣耀不是你们的功劳,暗淡不是你们的过错。

身为父母,总是把更多地期翼放在孩子身上,这期间,父母苦口婆心,孩子疲惫不堪。我们做父母的究竟是在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还是在欲望地驱动下逼迫子女?子女是父母愿望的隔代继承人吗?为什么自己都完成不了的心愿却要硬加给孩子?你给他规划好的人生,就是他想要的人生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父母的规划再好、再完美,也不能确保孩子一生精神愉悦、内心充盈。所以,放手吧!去田野奔跑不是比去各类补习班更适合孩子的天性吗?过早地泯灭孩子纯真的天性,得到的只能是严肃、呆板、过于早熟的面孔。

7

爱是一份伴随着付出的关切,我们往往最爱我们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对象。

爱,就是没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设前提的宽容。

人在爱时都太容易在乎被爱,视为权利,在被爱时又都太容易看清被爱,受之当然。如果反过来,有爱心而不求回报,对被爱知珍惜却不计较,人就爱得有尊严、活得有器度了。

人活一世就够苦了,倘若没有爱,不被爱,那活得就更苦了。人在爱的初级阶段容易付出,待稍有成果便开始索取,于是渴望被爱就诞生了。其实,爱和被爱都是人类感情的正常需要,我们不能不爱养育我们的父母、子女,不能不爱与我们荣辱与共的另一半,我们更不能不爱身边共战斗、同进退的朋友。同理,他们也在爱着我们。爱是相互的,如果一方只知道索取,即便是最亲近如父母子女,也迟早会离我们远去。

 

8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话对女子不公平。其实,“近之则不孙”几乎是一个规律,并非只有女子如此。太近无君子,谁都可能被惯成或逼成不逊无礼的小人。

我不知道孔子是在经历了什么以后说出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但这样把女子和小人并列在一起,实在有待商榷。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蹬着鼻子上脸”,试问,还是女人不贤良的后果吗?

人与人相处,应该保持一定距离,无论什么关系、多么亲密,适当的距离只会让感情更牢固。相反,过于没有间距,过分不分彼此,只能产生“不逊”的恶果。

9

绝对符合定义的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中,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不免有这样那样的遗憾。

还记得大学时的班主任,一个蒙族中年男子,在教授《心理学》一门课时曾告诫我们:唯美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不要老是看琼瑶的爱情小说,容易找不到对象,哪里有既英俊(漂亮)又家财万贯,脾气好不说,还爱你爱得死心塌地的人?

“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又有几个结局是“王子和公主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但是,正因为现实中的爱情不那么美好,所以更需要我们意识里保存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只有美好的向往,才能让我们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10

年轻人结伴走向生活,最多是志同道合。老年人结伴走向死亡,才真正是相依为命。

不知怎么,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可能有些悲观情绪在作祟吧。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创作的诗歌《当你老了》却与我此刻的心境相反: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大家都说,年轻真好。可谁都有老去的一天,当我们老了,是否仍旧坦然?那伴着我们一起走向虚无的无论是谁,都要在临终前摆手分离。所以,不要暗叹人情世故,更不要叹息世态炎凉。生命本来就是孤独的,我们孤独地来,终将孤独地离去。



1

真正的创造是不计较结果的,它是一个人的内在力量自然而然的实现,本身即是享受。有一位夫人曾督促罗曼·罗兰抓紧写作,快出成果,罗曼·罗兰回答说:“ 一棵树不会太关心它结的果实,它只是在它生命汁液的欢乐流溢中自然生长,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中,它必将结好的果实。” 我非常欣赏这个回答。只要你的心灵是活泼的,敏锐的,只要你听从这心灵的吩咐,去做能真正使它快乐的事,那么,不论你终于做成了什么事,也不论社会对你的成绩怎样评价,你都是度了一个有意义的创造的人生。

事情的发展往往是自然而然、随缘更好,如果一味强求,虽会得到成果,但必定如反季节蔬菜,失去原本的味道。创造是一个有灵性的词,它的主观意识很强烈,需要参与人主动配合。其实万物皆有定数,正如春耕秋收般,要的就是水到渠成。

2

自古以来,对于那些渴望超凡脱俗的人来说,肉体似乎始终是一个麻烦。这个肉体活着时要受欲望的折磨,而最后的结局又必是死亡。神是没有肉体的,所以神不会痛苦,也不会死亡。肉体似乎是人的动物性的根源,它决定了人不能摆脱动物的地位,达于神的境界。为了达于神的境界,人好像必须战胜这个肉体,在某种意义上把它消灭掉。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世界各种宗教里都有人主张和实行苦行主义,用许多烦琐的戒律来限制和禁绝肉体的欲望,摧毁肉体固有的动物性本能。

在一些人的身上,肉体和精神总是不能得到统一。肉体欲望是本能欲望,精神需求是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去完成的,毕竟人类不能饿着肚子去从事劳动,即便可以也不会长久。那么问题来了,两种需求哪个更高尚?很多人都在试图挑战生理需求,把其降至最低,而精神需求被放大、扩充,以填充自己为之自豪。这是违背常理的,或者说,这是卫道士的做法。既然人有思想、有意识,可以建造世界、改造世界,那么人类就必定要为这一切付出些许代价。谁又能说,人类的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和衣食住行没有关系呢?我们能做那么多伟大的事情,为什么厌烦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这不是很矛盾吗?成功的人应该首先是热爱生活的人,其次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3

朋友实在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词。一般人所说的朋友,多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的熟人,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情,彼此间是求得上的。关于这类朋友,前贤常予苛评。克雷洛夫说: “当你遇到困难时,把朋友们找来,你会得到各种好的忠告。可是,只要你一开口提到实际的援助,你最好的朋友也装聋作哑了。”马克·吐温说:“神圣的友谊如此甜蜜、忠贞、稳固而长久,以致能伴随人的整个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钱的话。”亚里士多德说得更干脆: “啊,我的朋友,世上并不存在朋友。”

古今中外有很多歌颂友谊的歌曲、诗歌,中国古代更是留下了知音的佳话。为何时代发展却导致了友情的疏远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利益二字。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是利在作怪。利益确实占有一定的位置,但不能一概地不加以区分,事物总有特殊的一面。“患难见真情”是一句好话,人不到遇事,永远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朋友。物质发达后的社会,身边不会缺少一起吃饭、一起玩耍的人,但这些人中不一定有朋友。“朋友”这个词很神圣,不能给人乱扣帽子,被冠以“朋友”的人,一定是轻利重义之人,不会在朋友寻求帮助时支支吾吾或者翻脸不认人。伟大的人类之所以说出怀疑友谊的话,怕是被友谊所伤过。那么,不要怨恨,不要封锁自己的情感,真正与你意气相投的人一定也在等候着你的到来。让我们对人生多一些积极正面的想法,毕竟阳光才是万物所需。

4

休说精神永存,我知道万有皆逝,精神也不能幸免。然而,即使岁月的洪水终将荡尽地球上—切生命的痕迹,罗丹的雕塑仍非徒劳;即使徒劳,罗丹仍要雕塑。那么,一种不怕徒劳仍要闪光的精神岂不超越了时间的判决,因而也超越了死亡?

所以,我仍然要说:万有皆逝,唯有精神永存。

岁月静好,这个词之所以被大多数人喜欢,在于一种恬静、安然的神韵。万事万物最终都会归于尘埃,当下的岁月静好就更显得安静、美好。既然最终都化为尘土,为何去徒劳奔波?我想,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这个折腾劲儿吧。享受当下,就是精神上的超越,更是精神丰满的人该有的作为。

5

“君子喻以文,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假义之名逐利的伪君子和轻信义的旗号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义利二字有着独特的魅力,不知多少人被它折了翅膀、毁了声名。“声名”也是一个很势力的词,如果真的超脱,那是一切都不会在乎的。但人有七情六欲,总有些情感上的、生理上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归于义利。可笑的是,崇尚心灵自由的人们却在义利的掣肘下生活。这样矛盾的生活,岂能不累?

6

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

人之所以感觉活得累,就是占有欲望太强。这种占有欲可以分解为很多种类:物质上的占有、精神上的占有、情感上的占有、身体状况的占有,还有好多好多。其实人类就累在太贪心,想要身体好、工作好、收入好、家人好,这些作为美好的愿望去努力是可以的,作为牵制自己精神的理由未免有些想不开。要知道,身体上的累不算累,心累才是真的累。

7

走在生命这条路上的人注定艰难而孤独的,在如今充满喧嚣的世界尤甚,但我坚信,世界上永远都存在着一些像自己一样的朝圣者,每一条朝圣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只要你真正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人生下来都是孤独的,无论你怎样惧怕孤独,你都要独自面对一些事情。如果内心没有信仰,没有与之志同道合的人,那就不止是孤独,该是孤寂了。内心有光的人从不害怕黑暗,因为心灵之光在闪耀,它的作用是让人在独自面对一些事情时,外表淡定、内心安然。

8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流,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阅读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它不需要过多的外界条件,只要参与者身在其中便好。如果能够在阅读之外尝试写作,让自己有收获、精神有成长,那就更好了。人活一世,总在思索一些未知的、不可解的事情,这些事情不因没有答案而遭人厌弃,相反,越是不得解,越在这条路上努力思索。思考者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迷惑的眼神和微蹙的迷离。


 1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文本见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一书)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距离产生美,虽然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包含的哲学意义。我一直认为,关系亲密如父母子女,也该保持应有的距离。这话一点儿不矫情,身边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例子,母女二人感情不和,父子二人大打出手,至于其他非至亲骨肉就更是如此了。这种现象应了孔子“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都是过于亲近惹的祸。为什么我们在外人面前总是谦逊有礼,而在亲人面前却将缺点暴露无遗?是我们太信任身边的亲人,不相信人性中有弱点。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只要不常接触,就能轻松避开;如果整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没有彼此的私人空间,那矛盾是必然会产生的。适时让自己和他人拥有私人空间,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他人。一个人能够给他人留有私人空间,才算拥有了自尊、自爱的资本。

2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这句话说得真好。我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正视死亡,只是从来不去想这些令我心酸的事情。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一直这样认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没有一个经历过死亡的人能够把所谓的经验传授给你。死亡的面纱只能自己去揭示,无人可以替代。正是这层神秘,加深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即便读了很多超脱的哲学类书籍,死亡还是我的一个软肋,我甚至不敢去想亲人的离去,每当稍有涉及,便心如刀绞,于是赶忙岔开思考。我知道,万物终有归处,我们都会化作宇宙中小小的尘埃。一同转化的过程是幸福的,而一个一个转化却是需要坚强的意志的。痛苦的是意识尚存者,超脱的却是气息全无者。看不透,也是因此。

 

3

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所以死不可怕。这条理由是伊壁鸠鲁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说:“死与我们无关。因为当身体分解成其构成元素时,它就没有感觉,而对其没有感觉的东西与我们无关。”“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卢克莱修也附和说:“对于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

三毛曾与古龙、倪匡约定,死后以灵魂的方式见面,这在三人生前被郑重订下,可古龙、三毛先后逝去,对于倪匡连半个梦境都没有。人死如灯灭,万事皆归于尘埃。宇宙轮回,生生世世,无论千古帝王、王侯将相,亦或是平民百姓、蝼蚁蛇虫,最终都会化为茫茫宇宙间的尘埃。那么,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我们虽生不同时,死却可以同路,只是上路时间早晚不定。放不下的,除了人世不能称之为事的事儿,还能有什么?

4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一个人事业再辉煌,在社会上成就再大,如果不能和家人和睦相处,甚至完全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家不成其为一个家,我认为你的人生就是有根本缺陷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怀有野心的人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妻子和朋友身上的,他不得不把全部时间奉献给他的敌人。说得真好,的确有这样的人,把全部时间用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却舍不得花一点时间来陪家人,还自吹是为了事业而牺牲家庭生活。

当代社会的女人越来越难做,除了上班挣钱贴补家用,还要把家庭琐碎的事儿处处打理好,而男人只要把挣钱养家这件事做好就可以了。男女不平等,岂止是当代社会?在外应酬的人都感觉自己难,却不想家人的难处。其实谁都有谁的难处,只是你在社会、家庭的角色不同,你担当的也就不同。再累、再难,要清楚内心的需求,既然是为了家庭奔波,为什么不肯把多余时间留给家人、留给孩子?舍本逐末的事情太多了,到最后连当事人都会不清楚,自己当初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了。

5

一个人的性格的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紧密相连的,消除了其中一面,另一面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享受性格之利的同时,承受性格之弊,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只须把这个弊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都说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事物也一样,有利就有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把自己的优点充分发挥,而缺点却是在努力遏制着。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连自身缺点都战胜不了的人,去谈征服工作、征服世界,不是显得很可笑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感悟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学点哲学】高人感悟总结出的10个心里话:句句发人深省,揭露世俗人性通病
零散的摘录
《弗里达》:但愿离去是幸,永不归来
独欢
悲观主义的苦难与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