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五)


五、附子的合理应用

(一)概论

附子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用之得当,效果卓著。但也不可滥用附子,因附子毕竟是辛热有毒之品,用之当掌握其阳虚症的适应症,即辨证为前提的原则。

曾有人统计过某名医一段时间的处方,无一方不用附子,无一人不用附子,还有人撰文认为说什么方药里都可加附子,就像做菜放味精提鲜一样;还有的认为附子就像激素一样,什么病都可以用上一点儿。这些观点都违背了辨证论治的精神,都是欠妥的。特别是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传播,加上某些或有意或无意的渲染,火神派的火似乎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学术思想,少数似懂非懂、浅尝辄止的医生,将火神的这把与附子应用直接划上了等号,这种不分虚实寒热、阳虚、阴虚的做法,都严重地偏离了郑钦安的思想本意。

一个真正的学者,是在学好郑钦安医学三书的前提下,把握好阳虚、阴虚证的辨证原则,并且借鉴当代诸多火神派医家具体经验的同时,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当热则热,当寒则寒,是在分辨阴阳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郑钦安),善于抓住阳虚证本质情况下,应用好扶阳学说理论,而后充分发挥附子的独特作用,而不能把火神看做为一种时尚流行。

有人认为,火神派源于四川一带,这与其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四川盆地属温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的特点,与中国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1月平均温度一般都高出3C以上,最低温度一般高出10C以上,造成盆地湿气重、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色。成都一年中阴雨天多达250~300天,形成了阴雨多、阳光少的气候特点。正是这种湿热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四川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川菜都以麻辣味为特点,全国闻名,而川人将附子当菜吃,也就意味着附子在四川人身上有着或多或少的耐受性,但是其他地区有多少人能耐受如此剂量的附子就很难说了。

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也并非完全正确。原因是:郑钦安之亲传弟子卢铸之先生,在郑氏去世之后遵师命,曾3年多时间游遍中国的20多个省,去观察火神派理论是否能在全国合理应用,结果考察后认为,扶阳学说适用于全国各地区。而出川到沪的祝味菊先生,在上海应用附子可形成一个特色学派,足以证明火神派的应用依据是中医阴阳辨证理论,并非单纯与地区环境相一致。看近代名医医案,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大剂量附子的医家,全国各地尽有,并非云川贵一带独有,这些人是否遥传或私淑郑钦安扶阳理念,我们无法从中得知,但源于《伤寒论》这样一个基点,都是共同的理论依据。

吴生元教授认为,附子是一味辛温助阳药。既然是温热药性,具有温中扶阳、散寒除湿止痛之功用,临床上必然针对寒性、湿性的疾病;既是扶阳、助阳药物,必然针对阳虚、亡阳等证候。因而临床指针不外是阳虚和阴寒两类证型。

吴生元教授认为,附子所治的阳虚证,可以这样认为:是人体内脏机能衰退,代谢低下,抗病及防御致病因素能力减弱,对外界环境适应性降低以及神经系统活动过程处于抑制占优势的状态;阴寒证则由于阳气虚弱,导致人体对内外环境寒冷因素的不适应性,表现以一种“产热不足”为病理基础的一系列变化过程。阳虚与阴寒两者往往是互有关联的,有时则是互为因果。在临床上阳虚与阴寒有其一定的脉证表现,有如面色淡白无华或夹青色,少气无力,倦怠无神,动则心慌心跳,自汗,力不从心,食少便溏,溺清,易感风寒,或见形寒怕冷,恶寒踡卧,手足厥逆,喜暖向阳,多重衣被,畏食酸冷,寒甚则慄,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不多,舌淡(或兼夹青色)苔白浮滑腻不燥,脉多见沉、迟、细、弱、虚、紧等象。这些都是临床应用附子的适应证。附子除强心及性腺和肾上腺效应外,还能起到促进体内代谢的恢复,振奋神经机能,提高内脏的生理机能活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促使机体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产热不足”所导致的虚寒证候的恢复,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

三七生先生认为,大多数情况下,附子用量是需要逐步累加的(王正龙先生提及的服用回阳药物至唇舌发麻也是附子的一个有效量指征)。目前在临证时,三七生正在寻找附子体质患者出现的症状,以及和个体因素有哪些可以作为附子不同剂量的指征,这个附子有效量的不同剂量仅能有个大概的区别,即大、中、小剂量,以便在初诊时有个不同的选择,不致于在较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逐渐累加后才发现附子的有效量,对于药材是个浪费,对于患者治疗的疗程也会延长。有效量证与有效量的明确,对于急重病患者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从吴佩衡和范中林的医案中也可初见端倪。关于附子的证量效关系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深入研究。事实上,这种关系三七生是在其他药物的应用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将之转用于附子的,但有待于临证经验的不断累积。目前他认为郑钦安所提出的辨认阳虚一切症法中的内容太过于典型,或者说是阳虚重症才可见到,事实上很多平人也是适用于附子剂或四逆剂,王正龙甚由将之当作保健品来看待,他的初步体验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附子剂或四逆剂如何拓展其适应证和如何末病(此“病”既可以是西医的理化检查有阳性,但患者本人无明显不适症状,也可以是以上二者均正常,但按中医四诊所得非平人者)先防,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服药须知

附子不仅是治疗三阴重证疗效显著,与此同时,患者在服用附子以后,身体会出现不同程度药效反应,应用郑钦安的话讲就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就是这个问题,做一个优秀的火神派医家,是一个必须潜心体验与感悟过程。同时我们还是好好地理解一番郑钦安的服药须知吧。在《医法圆通·服药须知》中,郑钦安说到: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

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

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

服辛温十剂,或二十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这种情况,是火神派医家及学习者,必须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唐步祺认为:这是业医者除用药治病外的另一种功夫,颇为重要。过了这样的门坎儿,我们才有可能对火神派会有更多的了解与信任。

 

(三)各家经验

火神派医家发现服用附子后的反应,大大地丰富了郑钦安所说的内容。

1唐步祺经验

他认为阳虚阴盛之患者,服热药的剂数与反应,郑氏将其独特的经验总结出来,预为医者及病者增加服药信心。

谈到服药一二剂、七八剂、十剂、二十剂后,所现烦躁、昏死、鼻血、口泡、喉干、喉痛、目赤、咳嗽痰多、面目浮肿、发斑、痛痒、腹痛泄泻、困倦、不食、大痛、大热等,都是阳药运行,化去阴邪,从上窍、从肺胃、从皮肤、从下窍而外解,只要不思水饮,或饮食渐加,即不可停药,改服寒凉、消润。必待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以敛其所之阳,而后病愈体健。这确是他书没有谈到的重要经验,唐氏临症深有体会,确信其真。

病者服辛温一二剂,有流鼻血者,有喉干喉痛者,有口内起泡,口腔溃者,病者及其家属多认为是辛热太过所致,当即向其解释,如系热甚火大,何以不思冷饮以自救,明是阳药化尽阴邪从上而出,继服病将好转。病者亦遂相信,安心服热药,不久即收功。

更有多服几剂热药而咳嗽痰多,日夜不辍者,乃肺胃之阴邪,因阳药运化而上出。亦有痰饮病服热药数剂,反觉胸中满闷不舒,有痰粘在喉中,甚至干咳无痰,此为阳药将凝聚之寒湿痰蒸化,病将因此而解之兆。

更有服热药数剂或十数剂,而周身面目浮肿或发斑者,此为阳药荡去阴邪从毛窍而出。至于多服热药而腹痛泄泻者,大多系风泡沫状,遇咳嗽即减轻,并未用攻下药品如大黄、芒等而腹痛泄泻,自然是阳药涤去腹中凝聚渣滓从大便而出。

此诸种情况,唐氏都曾亲身见过,即以郑氏所说,一一向病者及其家属善为解释,以坚定其信心,因而治愈者不少。这是业医者除用药治病外的另一种功夫,颇为重要。

郑氏还提到阳药服至通身发热,阳已大复之后,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诸症自愈。亦系重要经验,唐氏每用黄连阿胶汤,获得满意效果。

2卢崇汉经验

卢氏认为,很多病人在刚开始服用辛温扶阳药物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这种反应不同于西药的副反用,它或者是阶段性的,比如口干、舌燥的问题,开始用附子,可能口干、舌燥,但是继续再用,也许就津液满口了。为什么呢?因为阳气起来了,能够蒸腾津液了。或者在量上作一个调整,它的口干、舌燥也会消失。

所以,针对用附子或其他辛温药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某些不适,我们心中一定要有定见,一定要有理论的高度,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不至于稍遇不对就行退让,从而错过临床上的良好时机。当然,对这些问题大家也不要太着急,每个人在行医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都会有彷徨的时候,但是只要通过努力,这些坎儿都可以迈过去。

还有一个就是用大剂量辛温扶阳药和小剂量辛温扶阳药的问题,是否量小就不会出问题,量大的就会出问题呢?他认为任何事情都不绝对的。举个例子,大的石头甩出去往往只有一个落脚点,小的石头甩出去落脚点就多了。就像打水漂一样,大的石头丢出去,咚的一下就沉到水底了,小的呢?小的就可以打起很多的水漂。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大家应该能够非常明白。

为什么用轻量的附子有时会上火?而比较大量的附子,比如60g70g,这个反而下去了呢?中医是讲悟性的,如果你的悟性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医并不困难。

3吴荣祖经验

吴氏认为用阳药出现的祛病表现:汗、吐、下当你四逆汤一类的阳药,病人本来就是一个寒体,阴霾很盛,用药后病人开始吐了,一会儿开始泻了,这时候很紧张,西医就说马上停药,这应该补液,维持体内液体平衡,各方面都要考虑。

其实吴氏认为,看这个病要观察重点,第一个是病人吐之了后,精神怎么样,第二病人的食欲怎么样,第三脉象的根有没有?把握这三点就心中有数了,这是祛病的治疗,再吃就没有了这些症状。还有痛症,吃了附子方以后,全身都痛,好啊,祛邪反应啊!如果吃药后毫无反应,状若温开水就没有意思,也不会有多大疗效。所以吴氏应用乌头煎的时候,病人说疼,吴氏就说好,再吃,疼了两天,就没事了。这些指标,包括病人的血沉什么都得到有效的调节。

这种排病反应,吴氏认为应叫正复邪退更为合理。所以当排病反应出现的时候,或者是在排毒的时候,我们用治本温阳的方法,出现出汗也好、吐也好、泻也好,不能慌,不能乱了自己的方寸,要学会把握、学会观察。在排病的时候,排除邪气要从哪三个通道走呢?汗、吐、下,吃了药能吐,吃了药能拉,吃了药要汗,这是中医治病驱邪的主要道路。就像天寒地冻的北极,夏天阳光一照,冰雪消融了一样。对于阴寒重证,我们用温阳药治疗之后,阴霾四散,病邪消退,正气渐复,人的生机就有了,脉现平和、舌现有神、食欲增加、睡眠改善,这些都是出现生机的表现,所以要正确看待排病反应。

用药如用兵,治病就像战争,战争就是要有炮,有枪声,胜负才能够定,所以别想平平安安什么也没有,病就好了,有,小病可以,但大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4范中林经验

范氏善于应用附子,对服用附子药后的反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他使用大剂附子,有时病人出现皮疹等反应,则暂时停用附子,改为他药,待皮疹消退后,再用附子,此时则采用间隔用药法,即服四五剂,停几天再服,间断服药,既要治病,又要避免蓄积中毒。

附子略煎之法,显示出了范氏对附子药性的熟谙应用,并且在服药之前就告诫病人,病重药轻,熟附久煎,难奏其功。遂令将上方加倍重用附子,改久煎制附片为略煎,(煮沸20分钟后即下群药)。嘱其尽量多服,若身麻,甚则失去知觉,不必惊骇,任其自行恢复。患者服药半小时后,忽然倒下,很快清醒,除全身发麻外,明显不适。起身后,又倒在地上,口中流出不少清涎粘液。数小时后,逐渐恢复常态。间隔数日,依上法又重复一次。从此,多年剧痛明显减轻。

他在总结中说:必须指出,阳虚阴盛之人,初服辛温大热之品,常有心中烦躁,鼻出血,喉干,目涩或赤,咳嗽痰多,面目及周身浮肿,或腹痛泄泻,或更加困倦等,此并非药误,而是阳药运行,阴去阳升,邪消正长,从阴出阳之佳兆,服药后比较理想的反应,是周身暖和,舌质和面色均现红润。此时即可用少量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则阳有所依,自然阴阳互根,邪去正安。因而,对久病阳虚阴盛病症,用大剂姜附取得显效后,善后之策,范氏一般是加入人参、枸杞、虫草等阴药,以求阴阳平衡,或者以丸药剂缓图收功,体现了郑钦安阳得之际,滋阴善后的观点。

5庄严经验

庄氏认为,如果既能预见到服药后出现的反应,事先告知患者及家属,又能在疾病演变过程中,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让疾病的转化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展。

胃肠道反应是庄氏在用姜附剂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排病反应,几乎每个病人都会出现,具有普遍性。原则上每个三阴病患者都要服药后,出现胃肠道反应才视为有效,而非患者的主诉证状缓解。如少阴寒化证的发烧患者,服用四逆汤,有的是先热退才出现腹泻,有的是先出现腹泻才骤除或渐退发热。腹泻不一定必是稀水样便,最起码是溏便味臭,或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黏滞色。大多数患者是有必要服至,口干有津液上承,才是真正意义上改方或停药指征。因此,他认为胃肠道以腹泻最常见,也是最佳排病途径。

此胃肠道反应是广义,非仅指腹泻腹痛呕吐等。对于虚寒证,或是大便次数增多或是大便稍溏,或是矢气或是大便规律改变,或是胃内泛酸都算在内。寒重已结冰的虚寒患者,服阳药先是冰化成水,所以有的还会出现下肢水肿。

庄氏曾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人是一个小天地,就病态来说,姜附体质内寒重体实,犹如大地上有冰雪覆盖。应用姜附剂的阳药就好比是太阳,使冰雪消融,地气上为云,水汽源源不断地向上汇集积成云,然后变成雷雨云(腹胀、头晕目眩、恶心欲吐、痰多、口涎增多等)。如果上空还有其他的云层,两相积聚,于是就有了电闪雷鸣(矢气频频、腹中雷鸣、嗳气呃逆等),最后是雨的阵临(腹泻)。雨后的天空湛蓝(神清目明气爽),空气清新(身轻、口中有津液上承)。

正确解读排病反应,庄氏认为除腹泻之外,汗出作为排病反应出现是连绵不断的热汗;咳嗽作为排病反应证出现时,持续时间长短难料,症状因人而异;痛证作为排病反应出现时必是虽痛但可以忍受,或是痛但可入睡,也可痛醒,醒后再入睡。其他的,如旧病复发,可以是近在这1~2月的旧病,也可能是20~30年前的旧病,他所经历的是,最长久的旧病复发50多数的患者,服用四逆汤将30年前被铁器砸伤左手大鱼际的老伤重新发出来,红肿热痛。

6王正龙经验

王氏认为,服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

——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极个别患者会因起身过猛而出现昏迷的情况(曾有低血压者行动要缓慢);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咙干痛;或眼睛干燥红痛(清晨眼屎很多);或耳内疼痛;或面部发红发热;或体表发麻(属于血脉末梢被疏通的表现,一般2~3天就会消失)。

  ——忽然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结核一样;有时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汗;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现片片红斑或丘疹,可能异常痛痒。

  ——忽然腹中异常疼痛,放屁拉稀或水泄以后,痛感就会消除(有人在1天中会泄510次,可能会泄10天,但与拉痢疾不同,不会有疲劳感);或出现不爱吃饭或恶心呕吐的现象;或腰部酸痛如折;或浑身酸懒无力,特别困,总要睡觉(会睡得很香);或一段时间内出现健忘脱发;若有生殖系统疾病,龟头或阴蒂会有灼痛感;或在屁股、面部等处生长出大疙瘩;出现这些情况后只需继续服药,一般半个月便会消失。

  ——忽然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此时可继续服药或改服大剂白通汤,以增强疗效;如果发烧38C左右,一般24小时或3天就会退烧(一般只是上半身温度较高),此时可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退烧

  ——忽然周身肌肉、骨节酸痛难忍;或头痛难忍,但有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的区别;或牙龈痛。

  ——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服用此药后可能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或停经1个月,停经时不必惊慌,次月即通;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不会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或血中带脓;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治愈;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甚至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阴道炎等症状,属于寒邪外出时的表现。

  ——不论有无便秘的患者,服用阳药后,有的暂时会不排便,但不会有憋胀感,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即可彻底痊愈。还有许多患者的经脉穴位会出现跳动或轻微的疼痛,或出现几天口渴的症状。

  ——患高血压的病人服药后血压会暂时升高,继而开始降低,适时应调整用药;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值也会暂时升高,尿中的泡沫会增多,指标较高的患者最好接受重灸治疗,方能治愈。

  ——如果患者曾经患有胆囊炎或阑尾炎等,一般都会复发;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由内痔变为外痔,只需继续服药,一般半个月即可治愈。

  王氏临床发现,曾经患过的疾病基本上都可能会复发1~2次。虽说复发,感受却都不会比以前犯病时的感受强烈。以上情况都是药物的作用使真阳发动,脏腑经脉里的寒邪将要被逐出的表现。以上这些情况出现时,应继续服药,一定不要急于去医院治疗,因为医院一定会让患者服用清热消炎激素类的药物,会将寒邪敛回体内,或被西医将器官切除,后悔莫及。

以上所列数条情况,只是服用回阳药物可能出现的情况,不一定每种情况都会出现,只是因患者的病情不同,可能还会出现其它情况,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而且每位患者的表现都不相同,工作生活,随意应酬。但不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患者的脉象属于沉、弦、伏、细等阴盛阳虚的脉象,就属于正常情况,不属于诊断失误、附子中毒或药物过敏。

7网上无名先生经验

这位无名网友先生,将姜附剂类药物出现的反应,命名为正性反应作用,以区别于药物的副作用。

刚开始之时,这位网友先生应用姜附类辛温药物也有这方面的顾虑。但是随着临证的深入,他发现服用回阳药物后病人的第一感觉是舒服,精力充沛了许多,其次是会出现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这需要医家在刚开始服药前对病人交待清楚,如此病人出现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后不致于恐慌。所以对于就诊了3次以上,病人对医者产生了信任感,且有坚持治疗的信心后,是给病人一张关于服用附子剂的注意事项,包括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附子中毒的症状、解毒之法、姜附体质的健康教育处方(包括饮食、起居、性生活、工作、药物的煎服法等)。一般说来,能够坚持服用药物者,大多是经过多方就诊,屡治不效者,或是经过其他病人介绍过来的,或是医者通过自已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对病人阴阳判定的绝对把握通过语言流露让病人对医生产生了信任感。再者阳药如不对症,其弊显于当下,如果药不对症,病人是不会坚持服用的,甚则在街上遇见时是怒目对的。 

这位网友先生认为,对于服用姜附后所出现的正性反应作用,大多数病人首先是出现胃肠道反应,且胃肠道反应一般说来,先是腹中肠鸣或矢气频频,继则便溏,次数因人而异,或是1次或是多至10余次,时间多见于午夜12点左右,这与《伤寒论》少阴病篇中少阴病的欲解时相吻合。也有的病人服药后出现欲吐不能吐,欲泻有明显便意,但又排不出便来,此乃药力与寒邪在相争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当即再服一煎姜附药方以加助药力。

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过后,患者会觉得很舒服,但同时又疲倦想睡眠此时当立即卧床休息,以利阳气的恢复,切不可从事体力或烦心劳神之事,否则前功尽弃。还有的病人出现胃口大开,此时不可贪食,以少量多餐为宜,流质饮食为佳。

这位网友还认为,服用姜附类方药是在阴阳判别正确的前提下,关键是在于能守方和增量进行持续性的治疗在此过程中患者和医者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患者服药后药效作用于人体,而由量变的累积产生质变。所谓的质变,即是出现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一是虚处发病。所谓的“虚处”是指患者在既往的人生旅途过程中曾经在五官九窍或某一脏腑或西医的某一器官曾经出现的疾病的病位。

二是要有太阳少阳或阳明三经的症状出现,即是病邪由阴出阳。至于是太阳经还是阳明或是少阳经哪一经出现正性反应作用,则取决于患者先天性的原始体质类型和患者就诊时的当下症状以及在出现正性反应作用之前的具体的症状。如是柴胡体质患者,则从少阳经而解多见,但非必见。因为还有就诊时的主诉症状,对进入阳经前的症状影响。

三是病根较深者最好要有发热的正性反应症状出现才可视为病情发生比较根本性的逆转。 

为了防止病人因药物正性反应而放弃治疗,他常将一份服用姜附类方的注意事项交给患者,且会向患者详细说明服用姜附类方治疗的原理,当然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病人交流。如会告诉患者以往你或是咽喉部疼痛,或是咳嗽或是腹泻了,吃了西药或是打挂针,大多数情况下病好了,但并不是病真好了,而是病被暂进压住了或是转至它处了。这就好比如果有个水沟发臭了,你用土将它填了,当然马上不臭了,但它还在那里,而且一有吹风下雨,它还发臭而且更臭了。以前的用清热药物,或是西药治疗就好比用土给它填了,现在我用中药给你治疗,就是让它发出来,是彻底治本的方法。这就好比我们要把臭水沟给它进行彻底治理那么就必须把水沟中的淤泥杂物它清理出来在清理的过程中,也许暂时是会变得更臭更脏,但这仅是暂时的,不一会儿一切就彻底清理了。通过这样的解释,患者大多能接受。而不忘记告知部分患者出现的反应可能会很痛苦,这也是筛选患者决心是否坚定的一个方法。

8.翁銮坤经验

翁氏认为附子的退病反应,有三个方面:

——缓症反应:即缓解消除症状的反应。服用附子后,真阳得复,阳气得充,阴霾消退,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消除。这是临床上常见的退病反应。临床上若出现缓症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得到好转,如四肢变暖,胃纳好转,大便得实,精神好转等等。患者会因症状的好转而坚持服药,医者亦因看到疗效而坚持用药,这样一来,患者阳虚的体质往往会得到改善或逆转。缓症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用药反应,不仅是对于附子,对于其他药物亦然。缓症反应的出现,是医者及患者乐于见到的现象,在临床中容易辨别

——正性反应:即在服用附子等回阳药物时,由于病重药轻;或阳气恢复,正邪胶着,交争剧烈;或阳气得复,寒邪阴霾外透于表而另走他经,而出现症状的反复或出现他经的症状,甚至出现类似中毒的反应。

胃肠道反应 ——据翁氏观察,对于服用姜附后出现的正性反应作用,大多数病人为胃肠道反应。此反应可剧可缓,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具体的症状差别亦是很大。或是腹中肠鸣,或是胃中泛酸,或是频频矢气,或是大便溏薄,或是呈稀水样便,或是呕吐等。因服用附子后,阳气得复,真火得充,“真火生脾土”,母脏既健,子脏在母脏的煦养下,功能得到了恢复,故脾土得火助而健运,奋力抗邪外出。再者脾土乃心肾交通之要道,水火协调之媒。服用附子后,命门火(龙火)得养而旺,火遇土而伏,脾土得温煦而健,心肾得中气斡旋而交,君火得旺,“君火生凡土(胃土)”,脾胃俱得温养而健,驱邪于外,胃肠道功能恢复,故可出现胃肠道的排邪反应,即正性反应作用。正因为中土乃心肾交通的要道和枢纽,所以待出现胃肠道的正性反应作用时,也标志着寒阴之邪得祛,心肾相交之道得到疏通。对于初诊时没有胃肠道症状的姜附体质患者,出现胃肠道的正性反应作用时,则预示着其后的治疗进入坦途。

他经反应——即服用附子等回阳药物后,阳气来复,邪气得以溃退,疾病从阴转阳,从三阴证向三阳证转变,而出现阳经的症状。关于他经反应出现的论述,仲景在《伤寒论》中述之已详。他经反应的出现是正气来复,疾病由深转浅的迹象。对于医者而言是比较容易用它来辨别疾病的趋势及预后。但临床上出现他经反应的情况比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情况少,故医者亦必须掌握他经反应出现的意义。

中毒反应——是指在服用附子类药物出现类似中毒的反应,像口舌麻木、昏睡嗜醉等。中毒反应在临床上是最难令患者接受,最易令医者迷惑的反应,加之在临床上见之甚少,故知者甚少。其实关于服用附子类药物会出现中毒样排病反应,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论述,如乌头桂枝汤的服法中云:“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即服用乌头、附子类药物后,出现如醉状或呕吐,是药已中病的现象。但并非人人如此,而且要与中毒相鉴别。

——正性反应作用与有效量的关系:附子的应用在临证时最为关键的是在于体质的识别。郑钦安在其医书中所列的辨认阳虚一切症法中的症状,翁氏认为这是对姜附体质识别的要证。在决定用附子前,对患者体质的识别应慎之又慎。确定了体质后,具体方证的确定相对要容易些:一是根据六经辨证;二是脏腑及气血辨证:三是方证和药证。在其后的治疗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附子的有效量,而有效量的确定离不开有效量证的出现,即正性反应作用的出现。在临床上附子有效量的确定是一件十分困惑的事情,因为附子的有效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附子的量是需要逐步累加的。翁氏认为在临证时,寻找附子体质患者在服药时出现的症状和个体因素,有哪些可以作为附子不同有效量的指征是极其有意义的。仲景提出的服用乌头类药物至唇舌发麻,或如醉状,呕吐也是附子的一个有效量指征。有效量证与有效量的明确,对于急重病患者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从吴佩衡和范中林的医案中也可初见端倪。其实关于附子的证量效关系,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深入研究。这有待于临床医家临证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9.张存悌经验

张氏认为,要知道未服阳药之前机体无力抗邪,故无反应。服用阳药后,阳气振奋,兴起抗邪,正邪交争,尖锐对立,故有看似异常,实则正常的剧烈反应,切不可为这些反应所迷惑而中断治疗,或改投清凉,误入歧途。初用附子者,必须要过这一关。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就不会用附子。

10.杨洪涛经验

——有效指征:四末发凉、腰膝冷痛、出汗、夜尿频多、腹泻等阳虚症状得到改善甚至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舌脉的改变。舌淡胖质嫩、苔薄白或白腻或水滑渐转为正常舌象,双尺脉逐渐有力。

——远期疗效:一是改善了患者体质,阳虚体质得到改善,增强了抗病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二是疾病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腹泻的处理:患者素有寒湿之邪困郁体内,郁阻阳气,阳气无力抗争则不表现腹泻。使用附子后振奋了机体的阳气,阳气鼓动与寒湿之邪抗争于胃肠,则出现腹泻。故腹泻是附子鼓动阳气驱寒湿之邪外出的表现。患者服用一阶段时间附子后腹泻好转,说明体内寒湿之邪得以驱除,其阳虚症状也有改善。

11.王章经验

王氏认为,服附子类温热方药后,患者机体阳气复炽,正气复旺,正邪相争,阴寒之邪冰释,并被机体祛除。此时,机体可能出现各种反应,如突然烦躁、暂时昏厥、发热、流鼻血、鼻涕、口泡、咽干、咽痛、目赤、咳嗽痰多、面目浮肿、皮肤发斑、腹痛、腹泻、日行数至十数次、困倦、不食、呕吐、肌肉关节疼痛、经色异常,有些旧疾(如胆囊炎、阑尾炎、痔疮等)复发一次等等。

这是药物祛病,疾病将向好方面转变的佳象。治疗前要向患者交待清楚,消除患者的疑虑,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服药,这些反应将自行消失,疾病将会转愈。

12.三七生经验

药不眩瞑,厥疾不瘥”,这是古书上的话。他就举了例子,说最初的体会就是排病法,就是受这句话这个启发。人吃完这个药后,拿着门板抬来了,说人吃完药就死了。一般眩瞑顶多就是人站不起来,就是昏了,一摸脉没事,挺好,休息一会儿之后,这个人几十年的病就是头痛,其病若失,但如果是当成一个中毒反应去抢救的话,又是洗胃,又是灌肠,这个病就有又回来了。回来之后还可能说是抢救及时,没死。有很多眩瞑反应,用药后的退病反应,有可能是这样的,实际是一个好转,但当没有好起来的时候,你又从中间给破坏了,破坏还以为是有功了,实际上还是把这个病给耽误了,而且还造成一个错误的假象,就是病人被这个药弄坏了,又被他给救回来了。如果是没有经验的话,有的可能以为是坏了,但实际  

上是眩瞑到极致的时候,甚至人昏厥了,但人醒过来时已经是拨乱反正。

对于大多数适用于附子剂治疗的患者,目前他的初步经验是,附子的有效量证是胃肠道反应,也就是首先出现胃肠道反应。此反应可剧可缓,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具体的症状差别也是很大,但不外乎或是腹中肠鸣,或是胃中泛酸,或是频频矢气,或是大便溏薄,或是呈现稀水样便,或是呕吐,或是腹中易饥,甚则腹部疼痛等。而且附子的有效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此次的有效量,随着治疗的继续,至彼次或就变成无效量了。 

13.余天泰经验

余氏在临床工作中,尚发现有个别病人初次服用附子后,有出现程度不同的唇舌麻木,甚或身麻头晕,视物昏花及乏力等反应,或可称之为首剂反应,不必惊慌。经云:“药不眩瞑,厥疾弗瘳”。这往往是药达病所,直中肯綮之良性反应。此其过后,或许就是症减病轻或向愈。余氏曾亲身体验过数次,每每反应过后而周身通泰,精神体力倍增。附子此等反应,可能与体质、个体差异和机体的反应性及敏感性有关。

14.杨涛经验

专业人士杨氏为了验证附子药效反应,下面是其详细服用附子后出现的反应:

1)第1剂药吃后一段时间感觉口渴,喜饮水,这和以前不喜欢饮水,饮水后易困倦情况有很大差异。

2)服药后有时出现嘴角上火现象,但大量饮水后症状消失。

3)服药后经常出现腹泻现象,但无任何身体不适感,和以往腹泻后全身无力,精神不振有很大的差异,此为寒湿之气从大便排除的现象。

4)服药前杨氏经常感觉腹胀,服药后矢气频频,味较臭,矢气后腹部闷胀感减轻。十几剂药后腹胀感基本消失。

5)服药前每天晚餐后易困倦,服药后困倦感逐渐消失。

6)服药前舌质较淡,服药后渐渐转红。

720051230日,服药后第2天出现右眼痛,晚上痛感减轻,这是药物在体内运行,气机开始鼓动,部分阴邪被化开,从上窍发出的具体表现。

82006828日,熟附子用到200g,初服药量的2/31小时后再服剩余的1/3,不久便陆续出现舌头发麻,手指发麻,牙齿部肌肉发麻,嘴唇部发麻,入睡后半夜醒来,全身麻木,汗出,大便1次,走路不稳如踩棉。晨起后舌头、牙齿部分、嘴唇仍然很麻木,语言不利,大便1次,稀,餐后麻木感渐渐消失。

92006829日,熟附子用到230g,初服药量一半,腹部发热,继而手指发麻,临睡前服另一半。夜间小便2次,并无全身麻木现象,腿走路仍不稳。晨起后大便1次,正常,洗刷时又感嘴唇发麻,双目难睁。10分钟后,不适感消失。

102006830日,熟附子用到280g,下午615分初服药量一半多,730分再服剩余药量。812分感觉舌头发麻,16分钟后,齿部发麻,又13分钟后,嘴唇、手指开始发麻,整个头部发麻,不仅是头皮,头内部也出现麻木感,走路不稳,9点左右上床休息,但入睡困难,感觉心跳非常明显,几分钟后,麻木感突然延伸到腹部,并且感觉强烈,阴器亦有麻木感,身体发热,全身汗出。坐起时麻木感觉更明显,呈阵发性,发作厉害时双目难睁,特别困倦,但几分钟后稍觉清醒。直到12点多,麻木感才慢慢减轻,开始进入睡眠。从服药至睡前的3小时里,小便2次,如厕时走路不稳。起床后,麻木感基本消失,大便1次,稀,小便较臭。洗刷时嘴唇开始发麻,言语不流利,十多分钟后好转。午睡后大便1次,较正常。

112006831日,熟附子用到320g,晚上920分初服一半,1030分再服另一半,半小时后感觉舌头发麻,后齿部、嘴唇发麻,感觉心跳明显,然后进入睡眠。早起大便1次,稍稀,此次洗刷后嘴唇未发麻。中午又大便1次,正常。

杨氏认为,以上情况大多是药物的作用使真阳发动,脏腑经脉里的寒邪将要被逐出的表现。可见,服此类药物出现的反应非常多,患者有时会有较强的不适感,但是治疗效果亦非常显著。

15作者经验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药须知中,详细地论述了凡服用附子方剂之后,常有变动者反映,用郑氏的话讲,此道最微,理实无穷,学者当须细心求之。要知道这些变动,有的是药与病相攻者,病与药相拒者,属于正常的药物反应,岂即谓药不对症乎?当然,在已出现服附子之剂后反映的情况,继续使用附子类方剂,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弄清楚服用附子后的反应,判断其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反映,是药效还是药误,病情是进还是退,这无疑是对一个合格火神派学者的考验而郑钦安对此类反应掌握的可谓是胸有成竹,已成定见,确实可贵。

郑钦安认为这些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反映,并非人人都出现,可能只出现在某些人当中,或是服附子之剂的某个阶段之中。至于些人容易出现这些反映,郑钦安并未指出,依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出现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反映的病人,多半是久病难愈之人,或是重病难以用常法常量治愈的时候,多是一些病情深重,三阴寒证过重之人,才有可能出现这些反映。笔者临床长期系统的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部分病人服用附子30~60g以上之时,已出现的反映有腹痛、腹泻、全身性皮疹、眼睛肿痛、口角起泡、咽喉肿痛、疼痛加剧、咳嗽加重、鼻出血、小便灼热、呕吐痰饮、皮肤痛痒异常、局部或全身浮肿等症,这些反映随着据病进药或减停,均逐渐消失,并无大碍。

近治一慢性肾病老年患者,服药之后,其几十年会阴部反复发作之痈肿,逐渐出头而向外排出脓血性分泌物。笔者告诉她说,过去所生病的地方一定要慢慢发出来,随着全身情况的好转,而肾病才会慢慢好起来。病人坚信不移而守方继续用药治疗,果然不出所料,当天所出头之疮肿自动恢复如常。

笔者认为,阳虚阴盛之人,均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然辛热之品进腹,必然要熔化阴寒凝聚之物,一定要出现体内的一些反映,如果没有反映反而证明药不敌邪,而只有在辛热之品熔化阴凝之物的时候,才是临床起效的反映。

服用附子到什么程度是起效的标准呢?一般多认为视病情缓解、症状消退而定,难以确切地把握。在郑钦安多年的临床经验中,他在服药须知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原则,即: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他说: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互济,而体健身轻矣。在这里,郑钦安提出了一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的原则,而判断这个标准的症候是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这时才是附子起效的标准,此时才能停服药物。由此历代医家均谈附子回阳,但却没有一人指出附子起效时的反映,而郑钦安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人,且他说:此道最微,理实无穷,必须仔细推敲、精深感悟,方能识得真机。笔者近些年来屡用大剂量附子,在附子运用方面积累了不少的体验,确实感到郑氏所说理实无穷,实在是至理也。

 

(四)附子无干姜不热

《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那么附子与干姜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附子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云:“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名医别录》中云:“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本草纲目》中说:“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痉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逆,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本草备要》指出:“补肾命火,逐风寒湿”。《医学启源》中说:“《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对其性味,各家阐述略有不同,但总不离辛,热,有毒。《名医别录》中指出:“甘,大热,有大毒”。《本草正》云:“腌者大咸,性大热,有毒”等。现代医学研究,附子的主要成份是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胺。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云:“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名医别录》中说:“治寒冷腹面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唐本草》曰:“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药性论》中云:“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面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名医别录》云其性味:“大热,无毒。”《药性论》指出:“味苦辛。”现代研究其根茎含挥发油,其中有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尚含树脂、淀粉。

综上可以看出,附子、干姜同为辛热之品。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干姜气味俱厚,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故性虽猛峻,而不妨服食也”。 附子独长于回阳救逆,止痛力强,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使回阳救逆,温中安寒的作用大增。故此而古人云:“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中指出:“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于此可见,姜、附并用,则因两者同具辛热性味,能起协同作用而相得益彰,所谓相辅相成。

附子配干姜,《伤寒论》中附姜并用者,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乌梅丸等方。《伤寒论》中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等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增高 36.40%,但加入甘草后含量又降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 28.68%,再加入干姜后含量又升高;而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增加17.54%。该研究结果为中医学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的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又如人参四逆汤中干姜的一些癸酮、癸烷能增强附子中的生物碱,以拮抗失血性休克、改善微循环,验证“附子无干姜不热”,甘草及其干草酸可降解附子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以“解附子毒”等。

附子与干姜相伍,可最大限度发挥其协同作用,同时干姜亦能制约附子的毒性,使其安全的发挥其治病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故此临床医家常说:“附子无干姜不热!”

附子:出自《神农本草经》,其性味辛、热。有毒。归心、肾、肝、脾经。以心经为主。其性走而不守,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补脾阳以健运;下壮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散寒。

干姜:出自《神农本草经》,其性味辛、热。归脾、胃、心、肺经。以脾经为主。其性守而不走。以上是我们比较了解的内容,在论述这些之前,我们可以回顾以下生活在农村都知道或是大家都常见到过的现象:小时候在农村,在大人烧火做饭以后的灶火余热中,一些小孩子就会把烧过的还有火星的灰在原处收集起来,把红薯放到火灰里,用火灰盖好,用不了多久红薯就烤好了。如果不把灰盖上,那么用不了多一会儿,原有的火星就全都灭了,红薯是烤不熟的。这是个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火得土掩,才能长久而旺盛的保持其热度和生命力!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两味药,附子,回阳求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一派“火”象”。而这个火靠什么才能让其久炎不灭呢?靠的就是干姜这个“土”,干姜辛散性热,入脾胃经而驻中焦。《伤寒论》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其中甘草干姜汤为辛甘化阳,被后世喻为补益脾阳的基础方。《本经疏证》云:“姜以中夏发生,是感火气以动矣。故其性温。”中夏亦属土。故以干姜的“土”去盖附子的“火”,两者相合,怎能不使火的热度持久!《伤寒论》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以期急救回阳!又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等等,都在体现着附子与干姜的这一配伍用途!

 

(五)附子毒性的认识

有关于附子的毒性问题,现在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它的毒性,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毒是什么?古人怎么去认识这个毒?卢火神、卢崇汉教授为关于附子毒性认识的解释,可以使我们走出有关附子毒性认识的误区。他认为:

我们从《素问·异法方宜论》可以看到:“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为什么毒药从西方来?以毒药多辛味也。我们看一看有毒的药,它们的味多数为辛味,这就知道《内经》讲“从西方来”是讲的这个因素,而不一定是地域上的西方。附子辛热,半夏辛平,吴萸也是辛味,包括最厉害的砒霜,也是辛热。也就是说多数有毒的药,味都是辛。再看《周礼·天官医师》曰:“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古时候的医师是做什么事的呢?是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这说明古人对药的毒性问题是有明确认识的。老百姓也讲是药三分毒。所以我们不要光盯着附子,我们所用的都是毒药,用得好就治病,用不好就害人,没有中间的路可走。另外,《周易》在师挂里面讲“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对这个“毒”我们就要活看了,这个“毒”不是毒药的毒,而是另外一个“毒”,是督导的“督”。

为什么附子能够引补气药入十二经,追复失散的元阳;又能够与补血药修补真阴;又能够与发散药驱除腠理的寒;又能够与温热药温补下元等等,这些都与它的“毒”性相关。

我们再看陈修园著的《神农本草经读》,他谈到:“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这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句,物性的偏寒、偏温、偏热、偏凉,这叫毒。偏得小的是小毒,偏至无可加处是大毒。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附子是回阳的第一品药,为什么附子是救命的第一要药,就是因为它有大毒,因为它偏到了无可加处。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生命的问题,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从健康到疾病是一种偏,而从生到死,是不是一种无可加处的大偏呢?人在将死的时候,再偏一步,在前走一步就是鬼门关了。所以生死是人生最大的偏。人从正常的生到接近死的状态,可谓是偏到极处了,怎么样把这个偏到极处的状态拉回来?也就是怎么样“起死回生”呢?惟一的方法是用一个同样具有极偏之性的,但是方向相反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这个极偏的状态拉回到正常的生命态。这种生命态,《内经》就称之为“平”。所以《内经》治病讲究“以平为期”。治疗好不好,痊愈没有,怎么断定呢?就看它平不平。由此可见,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为什么大米回不了阳?大米它不偏,它平。为什么茯苓没有这个作用呢?茯苓也是甘平。所以对附子的毒性我们要很好的加以应用。我们用附子,用在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要搞清楚。有时候就是要用它的偏性,比如寒证就是一个偏,就必须要用热药,这个是必须认识的。我们这样认识附子的毒性以后,对附子的应用,也就不会心存疑惑,或者心存恐惧了。我们曾谈到附子的炮制,现在附子的炮制非常令人沮丧,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用蒸法,蒸是不跟水接触,它就不会水解。现在附子的炮制是直接用水煮,它已经煮过几道了,才成为我们见到的附子,所以附子的偏性、附子的功效实际上已经大大的打折扣,它的“毒性”已经很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扶阳的理论支
火神节选
服用附子等热药须知
中医火神派
对中医火神派医理的思考
中医火神派部分医案全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