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化瑰宝:《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谁都想在一生中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对于那些帝王而言,这种欲望更为强烈。文治武功,彪炳千秋,名垂千史。但是,时世造英雄,由于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取得的成果自然就不尽相同了。有的人一统天下,造就绝世之功业,如秦始皇、朱元璋。有的人开疆辟土,创建强大的帝国,如成吉思汗,汉武大帝。有的人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生产,创建太平盛世,如唐太宗李世明的“贞观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有的人因为时代的局限,并未建立那种开国建基的宏伟功业,但却在某些方面成就巨大,流芳百世。比如在和平年代有的帝王在文化方面举全国之力,聚一朝精英,终于成就千秋伟业,达到文化的顶峰。那么在文化方面建树最大,影响最深远宏篇巨制就是《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谈《永乐大典》,先谈永乐皇帝。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的一个。1398年朱元璋死,其长子朱标虽立为太子,但英年早逝,故传位与长孙朱允文,是为建文皇帝。朱元璋和刘邦登基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因此给儿子们封王建藩,作为自家天下的屏障,并且还授予他们“清君侧”的特权。本意是好的,利用皇室亲戚维护皇权,但都是事与愿违。“削藩”与“清君侧”的矛盾不可避免,骨肉相残势所必然。尽管建文帝22岁登基时青春年少,英姿勃发,但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而其叔父们拥兵自重,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里。弱君在朝,强藩在外,危机四伏,一触即发。建文元年,朱棣便在封地北京发起“靖难之役”以“清君侧”,历时四年攻下应天城(南京),宫中起大火,燕王进入宫中,闻建文帝已投火自焚。他依宫人所指,在灰烬中扒出一人,全身焦烂,四肢残缺,已难辨认。燕王见此,还流下几滴眼泪,曰:“痴儿痴儿,何为至此!”传说建文帝并没有死,早已逃出宫去。


  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做了皇帝,是为明成祖,改年号永乐。1421年(永乐19年),明成祖将首都从应天迁到北京,以防北患,应天府改为南京,北平改为北京,这就是北京的最早命名。明成祖在位22年,使明永乐年间成为明朝的一代盛世。


  永乐皇帝在位期间,兴文治,建武功,树立君权,扬威四海。尽管这个皇位抢自侄儿,尽管他在抢夺皇位时手段暴虐,灭方孝儒十族,株杀872人,骇人听闻。株连众多,以致“村舍为墟”,造成历史上的“瓜蔓抄”。难怪人说“暴秦虽虐,也只罪及三族啊”。


  永乐皇帝在位22年,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治绩显著,为史学家所称道。他所创造的业绩今试举其三。其一,亲征漠北。明朝275年,一直存在北方的威胁,边境地区虽有重兵把守,但仍堪其忧。明成祖曾在其位上五次亲征漠北,“燕王扫北”留下许多佳话。他登基以后约半个世纪内北方是比较安定的。其二,扬威海外。明成祖登基后,派使节出使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放宽对日本、硫球等国使臣、商人的贸易禁令,意在取得四海支持,形成万国来朝的盛况,取得英主临朝的美誉。同时,从1405年起,派三宝太监郑和持续28年七次下西洋,航程十万余里,访问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完成了扬威通好的任务,还大大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当然也一直在进行着搜寻建文皇帝的工作。其三,编篡《永乐大典》。


  永乐皇帝雄才伟略,其部下是人才济济。他从永乐元年(1403)开始,委派大臣、著名学者解缙主持编写一部大型类书(文献汇编),以便学人翻检,发扬历史文化。参加编撰的人员为149人。一年多以后类书编成,名曰《文献大成》。但是明成祖嫌它太过简略,不足以彰显自己的文治。1405年第二次又诏令姚广孝、解缙重修。这次参与者有朝廷官员、文人、学士等2169人。搜罗了当时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内的全部藏书,辑入我国自上古到明初的各类书籍如经、史、子、集、释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历时三年后于1407年编成。皇帝审定后比较满意,因成书于永乐年间,故取名为《永乐大典》。此书依韵检索,内容包括天文地理、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历史典籍以及平话戏剧、农医杂技,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堪称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在同时代世界文化史上举世无双,它比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以及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著要早三百年。


  《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加上目录、凡例60卷,总共22937卷,装成11095册,约三亿七千多字。《永乐大典》拟定凡例21条,对材料的分类、取舍、排列次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因卷轶浩繁,未曾刻板印刷。先后抄录了正、副两部(编成时抄了一部,1562-1567年明朝皇宫又组织人抄了一部),分别藏在北京的文渊阁及皇史城两处。


  《永乐大典》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收罗广泛的类书。书中把从上古到明初几乎所有能搜集到的各类图书都包括进去,共辑录了七、八千种图书。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医药、记忆,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甚至三教九流、阴阳伪道等方面的材料都编了进去。第二,它保留了我国宋元以前大量的文献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我国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所引用的资料都是按照原文直接抄录,一字不改,对完整保留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它继承了前人的先进编排方法,为后人阅读提供了方便条件。第四,它不仅在我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成书于明代,其篇幅之宏大,搜集材料之广博,抄写于装祯之精美,在但是世界文苑书林里是无与伦比的。


  但非常遗憾的是《永乐大典》的遭遇了。由于没有刻印,明朝又只抄了正、副两部。在明朝行将灭亡的动乱年代,北京皇宫里的藏书、文物损失甚巨,《永乐大典》原抄正本全部毁佚。清朝建立以后又重新抄录了一部副本,藏于翰林院内。但因保管不善,到公元1773年散失了许多,仅余9677册。1860年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永乐大典》为侵略者抢劫,损失惨重,到1875年只余4000多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绝大部分化为灰烬,另有一部分被外国侵略者偷运回国。到清朝末年,我国这部《永乐大典》只残存64册。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和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陆续将《永乐大典》散失的部分收回。国内的收藏家将散失在民间的零本收集起来向国家捐献23册。1951-1956年前苏联先后三次将总计64册送回我国。1955年前东德将三册归还我国。经过不断的努力,1959年已搜集到《永乐大典》原本215册,加上复制本共计730卷。中华书局于1960年影印出版并改装成202册,占世界上现存这部书的50%以上。1982年又陆续征集到散失的《永乐大典》63册。中华书局两次影印本共收集《永乐大典》797卷,占存世800卷总数的99%,是目前收集最为齐全的影印本。但是只是原书总数二万多卷的很少的一点;今后再也不可能看到《永乐大典》百科全书的全貌了。


  《永乐大典》的编篡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次壮举。虽然现在所剩不多,可其历史功绩是不可泯灭的。


  再来说说《四库全书》,这就要说说乾隆皇帝。“康乾盛世”时的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个皇帝,为高宗皇帝,弘历于1735年登基,改年号为乾隆,在位60年。乾隆年间称为盛事,其治绩当然可观。在乾隆时代,国家富庶,人丁繁多,至乾隆年末,人口以达3亿,这个数字是明朝最多人口统计数的五倍,比清初人口最少时增长20余倍。人口如此迅速增长,自然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国家强盛,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安定。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超出的地位,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顺差,且长期以来,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生丝、丝织品、及棉布、茶叶等。


  但是,历代统治者都信奉文化专制主义,推行愚民政策。清朝尤其如此,大兴文字狱,造成朝廷上下的恐怖气氛,特别是乾隆时代,文字狱最甚,造成社会恐怖,形成万马齐暗的政治局面。这对于编篡《四库全书》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盛事修书,明成祖有《永乐大典》,清圣祖有《康熙字典》和《古今集秤类书》(我国现存的继 《永乐大典》之后规模最大的类书),乾隆盛事,岂有不修书之理?因此,乾隆皇帝费了十年时间篡修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书《四库全书》那是很自然的事了。此书为什么叫《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西汉时把我国古书划分为六类,即文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个大类。西晋时《中经新簿》一书又把数以千种、万种的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为经,乙部为史,丙部为子,丁部为集。四部分类的经部,是儒家经典著作;史部,是记载历史的各种书籍;子部,是各种学说和知识技能的书;集部,是学者著的诗词和文集。这种四部分类的方法比较科学,被广泛采用,并长期保留下来。唐朝初年,专门设立集贤书院等皇家图书馆,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成四库储存各种图书,名叫“四库书”。这就是“四库”名称的最早来源。清朝乾隆年间编篡的《四库全书》比以往各朝各代所编篡的书还要多,又非常全,故称《四库全书》。


  在乾隆执政的鼎盛时期,既为了文治武功,流芳百世,也为了加强文化专制,巩固封建政权,高宗编篡官书是最佳时期。恰此时朝中有学者名周永年,明确提出要仿照佛教、道教储藏经典的方法,把全国的图书集中起来,统一保存,供文人学者阅读和使用,防止遗失和破坏。于是,从乾隆38年(1773年)开始,花了约十年的时间编篡成《四库全书》。


  从1772年开始征集图书,经过十年时间,从全国18省中共征集图书33000多种,其中浙江最多,有4601种。从1773年起成立《四库全书》馆,地点在翰林院,并在武英殿设立缮写处。前后共任命正、副总裁以下的官员共计360多人。其中总裁于敏中、副总裁金简出力最多。正副总裁下有总篡官,出力最多的是纪昀 (纪晓岚)、陆希熊等人。 总篡官下有四种篡修官。(1)校勘篡修官。(2)校办各省送遗书的篡修官。(3)负责书籍文字考订的汇总篡修官。(4)天文算学的篡修官。据统计,参加此工作的人员共4186人,编篡前后共花10年时间才完成的。共收书3503种,79330卷,36304册,6144个函。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图书典籍非常丰富,其中有不少珍本秘籍。《四库全书》编成后,共抄写了七部,分别藏于文渊阁、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文溯阁(沈阳)、文澜阁(杭州)等七处,还有一部《四库全书》的底本,曾藏于翰林院,但后来被侵略者劫走毁掉了。


  《四库全书》的知识范围非常广,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使得当时的珍本秘籍得以保存下来,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作了一次综合整理,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不 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史上引以自豪的宏大的“万里长城”。


  但是,乾隆皇帝编篡《四库全书》主要有三个目的。其一,笼络羁縻知识分子,以浩繁巨大的编篡工作将他们的时间精力耗掉。其二,以丰富的文化成果为自己的“文治”添上几笔浓墨重彩的色彩。其三,大规模的图书审查,从而达到查书、禁书,文化专制的目的。因此在编篡《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禁毁书籍达几千种,其中全毁掉的有2453种,抽毁402种,销毁书版50种,销毁石刻24种。目前我们看到的《四库全书》是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官员们奉命对书籍中所谓有问题的文字进行武断的删削,使人见到的《四库全书》中的一些著作,已经不是本来面目,其文献价值是大打折扣了。因此,大清帝国从乾隆开始由盛转衰就不足而奇了。至于《四库全书》的命运则比起《永乐大典》的命运要好多了。文渊阁的《四库全书》是写成的第一部,1948年被国民党政府运到了台湾。文源阁的《四库全书》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津阁的《四库全书》现在北京图书馆内,是七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文宗阁的《四库全书》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连同藏书楼在战火中一起被焚毁。文汇阁的《四库全书》于1853年在战火中连同藏书楼一起被焚毁。文溯阁的《四库全书》曾一度落入日本侵略者的手中,抗战胜利后收回,今藏于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的《四库全书》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因此今天仍有四部《四库全书》完整的保留下来,实乃幸事。


  作为我国丛书之冠的《四库全书》,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给后人研究文化遗产提供便利条件,其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的区别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本质区别”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副本仅存世4%,正本下落不明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相同的意义你知道吗
古籍名著《永乐大典》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国图“四大专藏”之《永乐大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