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出自《庄子》〈应帝王篇〉

无为名尸(1),无为谋府(2):无为事任(3),无为知主(4)。体尽无穷(5),而游无朕(6);尽其所受乎天(7),而无见得(8),亦虚而已(9)。至人之用心若镜(10),不将不迎(11),应而不藏(12),故能胜而不伤。

〔注释〕
(1)无为,不作。名,名声。尸:主,载体,无为名尸:指因物则物各自当其名而言。(2)谋府:智囊机关。
(3)事任,承担工作。无为事任,让物台个自任。
(4)知主:智巧的主宰。
(5)体:本体。尽无穷:无穷无尽。(6)无朕,没有开始,没有迹象。
(7)尽其所受乎天:享尽他所禀受的天性。
(8)无见得:不自见其有所得。
(9)虞,指至德不得,无私无己的心境。
(10)若镜:纯客观的反映。
(11)不将,已去的不跟去。不迎:未来的不欢迎其来。
(12)应:反映。不藏:不保留痕迹。

〔译文〕


   不要做名声的载体,不要做谋策的机关;不要承担任何事、情,不要做智巧的主宰。本体是无穷无尽的,而邀游开始没有迹象;用尽它所禀受的天然本性,不要以为自己得到了什么,只不过是虚无罢了。至人的用心好象镜子,照过的不去送,未照的不去迎,现在照的也不留痕迹。所以能够经得起考验而不受损伤。


   凡语为:对着镜子,你笑它亦笑,你哭它亦哭,你走了,它亦空空如也!不要过于攀比,莫生气,一切都有定数...

   
   从前一位古老寺庙的住持携小和尚下山,出发前一再告诫小和尚不要为山下女人之美色而乱心,小和尚答应,两人于是上路了。某日,两人来到一湍急的河流边,看到一女子面对河流不知如何是好而满脸愁容,正在此时,老和尚主动上前对女子说:“女施主,若不嫌弃,可否考虑让老纳托你过河?”该女子犹豫了一会儿,看了看河流,又微皱眉头瞅了瞅老和尚,有点勉强的答应了,于是老和尚用他的臂膀将女子背过了河,待女子道的谢后方重新起程。


   两人又走了十几公里,一路上惟一的变化就是过河前那谈笑风生的小和尚不再有任何更多的话语了,似乎满腹疑问似的一直若有所思地低头尾随着老和尚,就这样,直到日落时他们来到了一个小山丘下休息,小和尚终于忍不住自己的疑问转而向老和尚问道:“师傅,出发前,您一再嘱咐不要我跟山下的女子说话等任何接触,那为什么您却能让女人搭在您的查询的肩头呢?”老和尚听后看了一眼小和尚,然后哈哈大笑起来:“我托她只为助人一臂之力,当河过水浅时,我早己‘放下’,而现己日落,相对日竿三头之事,你的心何时‘放下’呢?!圣人之用心若镜,人走镜空,经得起考验才是结果!!”  


 
读《逍遥游》说境界 


——庄子思想的通俗讲话(一)  
  有一副古联,十分喜爱,原联是这样的: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我想,这种大雅的胸襟、明净的文章,衬出的该是怎样一颗纤尘不染的灵魂和高山云水般的情怀啊!尤其是其下联,不禁让人发问:谁的文章能够这么清爽,能够当得起“不染世俗尘灰,象空灵的秋水般”明净的称誉呢?我略略一排,觉得几千年下来,最有资格的非战国的庄周莫属。“圣人用心若镜。”庄周的文章就象镜子一样地照彻出无数沉溺于世俗中的卑污灵魂。而且庄文读多了,也许还会祛除我们的一些尘垢,清洗出一个相对干净的心灵来呢!我们现在就来读读庄子最好的文章之一——《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在庄子的《天下》篇一文中,庄子曾说自己的文章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在《寓言》篇中又说其“寓言十九”,可见庄子喜欢用寓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其所持的理由是“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而在《逍遥游》的开篇就亮出了这么三个寓言:

 

  一、鲲鹏之变 二、大鹏飞翔 三、蜩鸠之讥

  第一个寓言“鲲鹏之变” 能给我们这么几种启示

  启示一: 喻示了一种精神的超越之道
  鲲化为鹏其实是一种能量的转换和飞跃,这种变换不是小鲲化为大鲲,也不是小鹏化为大鹏,而是一种事物——巨鲲化为另外一种事物——大鹏,对原有事物是一种质的超越

 

  启示二: 喻示了一种龙潜虎卧的蓄养过程
  鲲欲“化而为鸟”并深入高天,必须有个深蓄厚养的功夫,而且,深蓄厚养的基地必须是象北冥这种浩淼无边的海洋,因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积蓄也许是长期的,就象《易经》所云:“龙潜在渊”,到了那个程度,并且机遇合适,便能“飞龙在天”。而鲲的久潜深海,道理也是一样。有了足够的蓄养,等到海上六月的龙卷风吹动的时候,则化而为鸟,并且一飞冲天,直插云霄。积蓄不够,则飞不高,时机不合,则飞不起。相比之下,积蓄的过程更重要,也更难耐。因为凡人只看到大鹏飞翔的雄奇壮丽的景象,而不知其飞翔前的长久沉默,那必然是寂寞和孤独的,没有掌声和鲜花,甚至没有朋友和同伴,支撑自己的,通常只赖一己意志的坚毅和精神的顽强,从中寻索自我激励之道。而一旦拥有了大能,这就象经上所云:“藏器于身”,余下来的事情就是“待时而动”了。

 

  启示三: 喻示了一种追索自由的演化之道
  鲲在海中的活动方式是游,鹏在空中的活动方式是飞,这里藏着一条道路,它遵循着一个重要的方向,即从较自由到达相对自由,从相对自由到达绝对自由的方向。因为飞比游更自由,也更无碍,而且这种方向的演变可以是无穷无尽的,因为自由本身就正是一条无穷无尽的迢遥长路

 

  第二个寓言“大鹏飞翔”给了我们另外两个启示:

  启示一:往高处飞翔
  高飞远翥是大鹏飞翔的形态,飞得越高,其依凭的力量也要求越强,只有六月的海上吹起的大风才能让它扶摇而上,直达九万里的高空。同样,也只有九万里的高空,才有着足够强大的风力来支撑他。庄子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这是否还喻示着这样的人事:欲成就伟大的事业,当他开始飞翔的时候,其飞得越高,则其获得的助力也将越多,越足。很明显,大鹏鸟在庄子文中是个强烈入世甚至用世的形象,它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这我们可以从它的飞行路线图中可以看出。


  首先,其飞翔的方向是由北冥徙于南冥,穷发漠北之地到达极南之天池,同时,鲲变为鹏是由大地的极低处的深海里,一飞直达九万里高空,而且为了“莫之夭阏”,必须“背负青天”,由最低到最高,而后乃今图南。


  这种由极北到极南,由至低到极高的飞行路线,就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纵横天下的坐标,弥漫了整个空间:一只巨大无匹的大鸟,从深海的鲲一冲直到天边,展开垂天之云的大翼飞翔于整个空间,点缀了原本空渺的丽天之象。这是何等雄奇奔放的图景,何等广阔的宇宙视野和胸怀,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可以看出那一纵一横就等于天下,可见大鹏是以天下为己任或说是个心怀天下的入世者,在春秋战国之时,这无疑是儒墨两家的形象,尤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就曾说过:“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种“欲平治天下”的抱负象极了大鹏鸟。


(补充一点:许多人都曾奇怪,庄子喜欢诋諮儒墨,象孟子这样的大学者,是那个时代唯一一个可以较量一下的对手,为何在其笔下却踪影全无?其实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猜测:庄子喜欢用寓言,也许孟子已经化入了他的书中,而且很可能就在他亲自操笔的内篇之中。比如,这开篇夺面而来的雄奇的大鹏形象,它的心忧天下与孟子的“舍我其谁”的自期十分吻合;而大鹏鸟要依靠大风,飞得越高,飞翔越强劲,同孟子的依于君王,欲为王者之师,借王者而成事的思想也甚是相似。此猜想留给学者待考)

 

  其实,高飞是很危险的,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一个关于高飞的神话,少年伊卡洛斯以天鹅的羽毛制成的翅膀,用腊粘在自己的背上,因飞得太高,靠近了太阳,受热而熔化了腊,使他掉入海里淹死了。而大鹏鸟的飞翔何尝不是一样,如果海上的大风意外止息的时候,则庞大的鸟身就无法维持自在的飞翔,很可能会下坠大地而迸裂而死。

 

  启示二:往南方飞翔
  从中国的政治历史来看,南方乃成事之地,而非守成之所。而春秋战国时候更是地域辽阔、实力强大的楚越之地,孔子,孟子先后神往过这个地方,再加上南方又是一个神话和巫的故乡,充满神秘的色彩和神奇的幻想,庄子是个喜欢神奇事物的人,他曾说:“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 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而庄子的精神导师老子又正是南方楚地人氏。所以,南方也是中国道家的精神血脉之地。

 

  第三个寓言“蜩鸠之讥”也可以给我们以无尽的联想:

  当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借助大风在天边翱翔之时,地面上的小虫子和小鸟就在讥笑:“那家伙去南冥那么远干嘛?看我们,翅膀一拍,双腿一跳,就升到了低空,翱翔在蓬蒿之间,也算飞得够意思了吧,飞那么高那么远干啥呢?”其实,也只有他们才会发笑,那些卑俗的,志短智微的凡夫俗子才会笑话大人物的用心天下的伟大抱负,因为他们无法知晓伟人的内心世界,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惟有嘀嘀咕咕和议论讥笑了,这是合乎情理的。
  在老子41章中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有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因为,小虫子和小鸟永远不会明白大小的区别,远举与微志的差异,不知道大鹏鸟为了飞翔而在深海里久久地沉潜其中的秘密,也不会知道为了飞到高空,它要等待海上大风吹响的道理,所以庄子打比方曰: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你想走得越远,那么你的储蓄必须越充足。旅游如是,精神的道路亦然。

 

  无独有偶,在伊索寓言里边也载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伟大的哲人和天文学家、古希腊的七贤之一的泰勒斯在观察天象,探索上界的秘密时,不慎掉进了一个水井里,被一村妇大大讥笑了一番,那村妇曰:“连自己脚下的事物还没看清楚,就痴想着要看清天上的秘密!”这村妇与蜩鸠之辈甚是相似,她也一样不会知晓并懂得理想主义者的胸襟和超越卑俗现实的另一种更高真实的存在,更不知道那种真实的意义。也只有无知者才会自以为是地嘲弄着他人的高飞远志,而英雄是顾惜和理解英雄的。而且限于境界的差距,理想主义者的英雄们即便将自己的志向倾心相告,蜩鸠之辈亦是无法明白。狭隘的人永远都在以自己特定的视角看待问题,浑不知因自身的狭隘隐含着无数的精神盲点——庄子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于是庄子用一种不无鄙视的语调云:“之二虫又何知!”


  在《秋水》篇中他有一段话可以与此相证,云: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为了强化这种思想,庄子又连续举了四类生物为证:朝菌,蟪蛄和冥灵,大椿,得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结论。其实庄子真正推崇的还不是大鹏的这种境界,因为它还有待于海上大风的支撑,但他对同属“有待”范围内的大鹏和学鸠作了明确的区分,对无知者的讥笑和理想主义者的抱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一是鄙视,一是崇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看待我们的潜能
人生的轨迹与境界:从大鹏鸟与小知了说起
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庄子寓言的启示
小古文阅读百篇 传说寓言篇1.逍遥游·北冥有鱼(练习与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