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院子丨历史的背影 三坊七巷

到福州,三坊七巷是一定要打卡的地方。走进三坊七巷,如同打开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里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堪称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更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走进三坊七巷随便一座宅院,都会收获满满、感受深深,断不会有失望、遗憾。步入郎官巷24号,是清代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旧居。整座院落共五进,主人的书房位于全院中部,远离喧嚣,处幽取静。书房前种有两株老梅,后人因此也以“二梅书屋”代称“林宅”。

二梅书屋前,假山背靠墙壁,一座六角亭子因为在墙角,只有正常亭子的四分之一大。从假山可以登上另外一座二层方亭,这亭子依墙而建,也只有半个。院子主人在有限的空间内,巧思布局出一个自然山水的场景,甚至还按透视方法在假山的稍远处建了一座小小的宝塔,并高低错落地种上树木花草。

这种点到即止、以小见大的造园技法,和《园冶》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设计原理是相同的。进到院中,在真真假假的风景里,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综合体验下,虽身处闹市却如入深林。

走出二梅书屋,不远处是严复故居。毗邻的巷子是杨桥巷,那里先后住过林觉民、冰心,沈葆桢、林聪彝的故居则在附近的宫巷内。此外,陈宝琛、林纾、林徽因、郁达夫等众多名人也都与这里渊源深厚。难怪有人诙谐地说,三坊七巷是中国“亩产”历史文化名人最多的地方。

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呈“非”字型自北到南依次排列。西侧的“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的“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追溯三坊七巷的历史,原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介绍说,公元前202年,勾践后裔闽越王无诸开始修建福州城。多年后西晋战乱,一些中原旺族衣冠南渡到此,他们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之后,唐宋时期福州城大发展,福州被誉为海滨文化中心,三坊七巷格局初定。

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然而诗书翰墨却一直流传下来。正如郁达夫所说,“两榜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中期以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传统与中国近代历史交织在一起,再加上船政学堂、马尾船厂在福州的创办,这里便涌现出大批中国近代的风云人物。

位于南后街北口西侧与杨桥巷交汇处的杨桥路17号,现在开辟成林觉民故居和冰心故居。这里原是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的聚居处,因为林觉民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要避祸迁离,于是将房子转让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谢家一直住到上世纪50年代,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在这里居住。

在这座三进院子中,冰心与父母当时住在二进左厢房,祖父住在右厢房。依墙种了紫藤,此处便是冰心笔下的“紫藤书屋”。冰心写过这样的文字,祖父特别地爱她,原因之一便是她虽然常去他的书房看书,但却从来没有翻乱他的书籍。

墙外西南角又有一小院,是当年林觉民夫妇的居室,南面小天井,花台上植有腊梅树。这正是林觉民《与妻书》中描写的情景。

对于院子,冰心在《我的故乡》这样记述:“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京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

这里的紫藤书屋,过年的灯市,都让年少的冰心记忆深刻。虽然她在这里只住了两年的时间,但这段时光却是她晚年回忆里最丰满的部分。

三坊七巷是典型的闽地民居风格,粉墙黛瓦的马鞍墙,以及历史沧桑的青石板路。如今,那些幽静的院子,也因它们的主人而成为历史的背影。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作 者:刘燕枫

编 辑:黄 今

石香云

签 审:何 宇

林 纯

制作人:汪 鑫

监 制:洪 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扫码下载央视频 关注环球频道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魅力永传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央视频【CCTV4】账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觉民故居
紫藤书屋与冰心故居
行远书屋小记
观冰心、林觉民故居随感
历史老照片,坐在草坪上的冰心楚楚动人,书房里的赵一荻风采依旧
行走丨初识福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