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塘江上,一条璀璨夺目的“宋诗之河”

“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常山江,自古就有“两浙首站、八省通衢”之称,不仅见证了衢州常山1800年的繁华变迁,更汇聚了两宋数十位著名诗人的足迹,留下了1000余首宋诗。这在以“唐诗之路”著称的千里钱塘江上独树一帜,堪称是一段文化史上罕见的“宋诗之河”。

6月9日,记者采访了常山县社科联主席徐功富,跟随他的脚步,一起领略常山江“宋诗之河”的风采。

佳作迭出,一江宋诗润常山

两宋时期,常山文化之繁华、经贸之发达、游学之兴盛,一时无两。究其原因,常山“一江一驿”的交通优势功不可没。常山地处浙、赣、闽、皖四省边际,素有“两浙首站、八省通衢”之称。“一江”即常山江,位于钱塘江源头,是水陆转运、舟车汇集之地,也是两浙连接南方诸省的重要枢纽,繁华一时;“一驿”即草萍驿,是浙西地区最大最知名的官方驿站,每日来往进出者络绎不绝。历代文人雅士或游历常山山川,或结识常山之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两宋时期与常山有关的宋诗多达1000余首,代表性人物有王安石、苏轼、米芾、赵鼎、杨万里、曾几、陆游、辛弃疾等。

在这些诗人当中,“南宋诗坛四大家”之一、与陆游齐名的杨万里,与常山的情缘最为深切,《诚斋集》中与常山有关的诗达30首之多,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过招贤渡》,“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洒脱不羁,恣意畅快,写尽了杨万里对招贤古渡的偏爱与留恋。招贤渡即现今招贤古渡,唐以前就已设置,是衢州至常山、玉山、徽州的必经之地,杨万里从老家江西吉水往返京城临安(今杭州)大多经过此地。

若论强烈的爱国之情,还要数寓居常山的南宋“中兴贤相”、主战派领袖赵鼎。他的名作《再用前韵示范六》——“举目山河往恨沉,吴霜一点鬓毛侵。飘零顾我非前日,慷慨唯君识此心。香散药畦花漫漫,波侵蝶沼竹阴阴。平生载酒论文地,鸿雁归时问信音”;《和元长书怀二首》——“神灵久愤敌尘侵,畀付经营惜寸阴。闻道倒戈回易水,行看休战牧桃林。宁论少壮非前日,及见升平亦本心。乱后亲朋无恙否,试凭北雁寄归音”,都抒发了强烈的“山河沦陷、身世飘零”之恨,表达对“乱后亲朋”的思念。直到临终前,其自书灵幡“身骑箕尾归天去,气作山河壮本朝”,仍传达出坚贞不屈、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心。赵鼎的爱国情怀和浩然正气,千百年来受到了后世的高度称颂,为常山的人文历史注入了浓墨重彩的精神烙印。

若论知名度最高的一首诗,则非曾几的《三衢道中》莫属了。“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短短四行28个字,将三衢道中梅黄杏肥、花香鸟语的场景描绘得跃然纸上。船靠江边,登岸步行,在浓郁的树荫下悠闲穿行,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充满了生活情趣。此诗简洁直白,轻松明快,载入小学语文课本,因此知晓率颇高,是衢州古代诗词的一张金名片。

若论“一江宋诗”的温情缠绵,郑会的《题邸间壁》可谓是手法独特,奇丽无比:“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诗人在羁旅中思念妻子,却通篇无一字明写自己,而是采用“对面著笔”的创作手法,通过描写妻子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反衬出诗人迫切归家的思念之情,绮丽婉约,又真挚动人。

千百年来,悠悠的常山江不仅承载了无数文人雅士的抱负情操、才情志趣,还给常山留下了一条璀璨夺目的足以媲美唐诗的“宋诗之河”。

常山江“宋诗之河”异军突起,并非偶然

两宋期间,常山本地的文人学子仕途通达,科甲簪缨之家层出不穷。据悉,隋唐及至五代十国时期,常山史料未见到有常山人考中进士的记载,但到了宋代,常山考中进士的人却扎堆出现。常山历史上总共出过130多名进士,仅宋代就占了90多名。其中,宋畈乡汪韶“一门十八进士”、章舍贤良王氏“一门九进士”,被誉为“历朝笏满床”。像这样多个家族爆发式考中进士现象,聚集于一个小县,十分罕见。

北宋初年,汪韶是常山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芙蓉章舍人王言之子王介,字中甫,仁宗庆历六年登进士第,应试直言极谏科,名列“贤良第一”(苏轼得第二名,苏辙得第三名)。王介的儿子王涣之,与书法大家米芾志趣相投,交情很深。还有何家乡源口村为减民负沉籍于江的江景房及其后代江少虞、江纬,以治家格言之作 《袁氏世范》备受世人推崇的袁采等,都堪称宋代闻之如雷贯耳的名人。大批进士递次走向全国,形成了引人注目的衢州文人群体。如宋初诗人赵湘,他在开风气、树传统、立诗法诸方面都给乡人以深远的影响。到了其孙子赵抃(1008~1084)时,衢州文坛一改偶露峥嵘的冷清,衢州文人彼此唱和,互为犄角,一时蔚然成风。

许多人包括学界一直以来都以为常山乃至浙西衢州,真正文化兴盛是宋室南渡、孔氏大宗南迁到衢州以后,但从常山科举考试情况来看是有所偏颇的,只能说南宋是第二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北宋就已经出现。从考中进士的人数这一标志性的数据来看,常山在南宋考中进士的人数不如北宋时期多,这也证明了常山在宋代的文化兴起不是单纯靠外来力量,而是内生性的。

常山江古称“金川”,自古以来就是水陆转运、舟车汇集之地,宋室南渡以后,更是两浙连接南方诸省的重要枢纽,繁华一时。常山江又是一条景观之河,从石门佳气到十里长风,从紫港浮桥到招贤古渡,风光秀美,吸引大批诗人在此流连忘返。

“宋室南渡”让大批文人巨匠随之南迁,以“中兴贤相”赵鼎、两朝帝师范冲、魏征之后魏矼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来常山寓居,也给偏隅江南的常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赵鼎被贬谪之后,在常山最著名的寺庙万寿寺寓居,与范冲、魏矼等交往密切,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之间赠答唱和之诗甚多,后有《三贤唱和集》存世。赵鼎是中兴贤相,在当时深孚众望,外地的文人学子多慕名而来,青年才子汪应辰,便在赵鼎栽培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何家江氏后代江纬、江褒等人,也时常与赵鼎交游唱和。因为赵鼎寓居于此,常山一度成为浙西“文人聚会的中心”。

常山江宋诗,承载着家国情怀

常山江,自西至东,从何家乡文图村流入县城,到招贤镇官庄村出境,绵长百里,沿岸串联起3座古县城遗址、8座古村镇与古街区、近30个古村落、40多个古渡口、10多处古商埠码头,不仅打开了一幅物阜民丰、人文鼎盛的美丽画卷,更见证了百里常山江古韵悠长。

常山江是宋代诗人与常山之间产生渊源的重要纽带。南来北往的诗人们大多通过常山江认识常山、爱上常山、留在常山。称常山江“宋诗之河”为“河”,可谓名副其实,同时也寓意“常山宋诗就像河水一样多不胜数”。

比之唐诗,常山江宋诗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了很大拓展,尤其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等方面都更加深刻,特别是在南宋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背景下,诗歌中的爱国精神更加炽热、深沉,杰出的诗人、优秀的作品也不断涌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常山江“宋诗之河”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在普遍流行宋词的宋代,常山却盛行写诗。这种现象与当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诗庄词媚”,词善写情,诗宜言志,靖康之变后,文人士大夫随“宋室南渡”逃难到南方,国破家亡,宋诗成了他们抒发强烈爱国情怀、表达收复中原之志的最佳载体。

这一时期,抗金、收复中原成为诗歌作品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歌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唐诗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也是这一时期常山宋诗最主要的特征。“常山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反映的正是广大民众深受内忧外患之苦而发出的期盼国家强盛的呼声,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文化传承和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非常值得继承和弘扬。”徐功富说。

常山江所代表的“宋诗”,是钱塘江所代表的“唐诗”的传承与延续,极大地丰富了浙江诗路文化带的内涵。这与浙江省提出的“钱塘江唐诗之路”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如今,钱塘江诗路风光带建设正当时,当历史与现在交汇,那条依托在常山江上的“宋诗之河”才能真正的奔腾起来,焕发出宋韵文化的无限神采。

“宋诗之河”, 浙江宋韵文化的金名片

王春国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说:“谈宋韵文化不能只强调南宋文化,也不能只限于杭州。”包教授之音,给了我们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并使该工程成为浙江文化金名片以良好启示,拓展了广阔思路。

纵观历史,浙江在吴越钱王时代纳土归宋,经济之繁荣,社会之稳定,已为史学家们之侈笔。文化方面,宋以重文轻武之策,激活大批文人大家,形成大宋文运昌盛,科举制度又孕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北宋吴越王时期,为浙江宋文化之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虽说,靖康之耻,北方战火绵绵,然,宋文化之大流,在浙江成了高地。

一条华夏东南地激荡澎湃的千里钱塘江,就是飘舞在浙江大地的宋韵文化。“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之伟大而充满历史文化意义的篇章画卷,已在浙江大花园舒展开来。当人们畅游千里钱塘江,溯洄南源头,在衢州常山县登岸西行,就会更形象地读析我们浙江宋韵文化。美丽而古老的常山县,就是宋韵浙江格局中的重要一域。这一域流淌的宋诗之河,就是浙江宋韵文化金名片。

公元758年起,浙江常山县与江西玉山县分别归属浙赣两省时,常山就是浙江西大门,到北宋两浙路时,常山成为八省通衢的“两浙首站”。彼时,在常山县境内的钱塘江源头古航道上出现了“日看江上千张帆,夜观岸上万盏灯”、常山江变常山港的繁荣景象。在常山至玉山古道上,也是一派“日行人千亿,日夜行弗停”的通关胜景。

常山县区位优势,决定了南来北往的人们早已认识常山,当然,人文墨客诗词雅士也自然足迹斑斓于这域土地。杨万里、曾几、陆游、辛弃疾、范成大、朱熹、吕祖谦、周必大等数十位诗人,经常来回于常山江航道,并写下数以百计的诗词美篇。尤其是宋室南渡,建都杭州,常山几乎成了宋都后花园。大批宋廷大臣及士大夫们携家眷与随从迁居常山,如:宋皇七世孙赵伯偕族弟赵伯鲤、赵伯鳞一起迁居常山,其孙赵希被封信安郡王,成了常山县城父子五登科的宋韵文化典范,其府被皇帝赐于“传芳堂”;赵鼎、魏矼、范冲迁居常山,常在常山永年寺与了空和尚唱和,彰显了常山那寺庙林立时的禅悦文化盛况,也突出表现了大批士大夫寓居寺院的南宋文化现象。

《常山县志》还记载了司马光之后司马彪随翰林侍读学士范冲迁居常山;兵部尚书、徽州人胡正迁居常山;孔家五十二代孙孔诏归隐常山;宋宰相执中子陈伦迁居常山并成旺族;河南节度使徐幸隆及子徐大兴一族迁居常山等等。数十位官宦迁居常山,使常山城乡如开封汴京一样,整个县域洋溢着浓厚宋韵文化。

自2018年始,在衢州市委、常山县委的高度重视下,宋诗之河文化品牌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衢州常山在做深宋诗之河文化的研究、传播、转化等方面,非常有其区域之特色,尤其是在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表现出了历史担当。

穿越一千多年的历史,常山县依旧沉淀着的宋韵文化在熠熠生辉。文峰塔,公元1168年,常山文运振兴的文化标识,高高耸立在常山县城塔山,塔山亦宋韵悠悠;“宋诗之河”淌漾在常山县西东,两岸诗人足迹斑斑,宋韵文化遗迹星罗棋布;更为重要且弥足珍贵的宋韵美文诗篇,在县志里、典籍中、史料上都可读可诵,《宋诗一百篇选注》也成为三衢人民的宋韵之享受……常山未来社会之宋韵灵魂打造美篇正如火如荼,以常山历史为大背景的宋韵文化,正在宋诗之河上“流动”起来,富有宋韵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一定会在四省边际的三衢大地展示无穷魅力。

内容来源:衢州日报(新莓汇正能量稿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为千里钱塘江源头的重要节点,百里常山江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著称。在浙江常山建县1800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常山江闪烁着文化之光。尤其在宋代,常山县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高峰期。据不完全统
衢州11条浙江省2021年美丽河湖展示 | 常山港城区段
行走丨宋诗之河,荡漾起我们一路赞美的诗行
“唐诗之路”钱塘江上,其实有一段罕见的“宋诗之河”
“宋诗之河”常山江
步出深闺走“慢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