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文/王爱军
他是个诗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在“苏门四学士”中位列首席;他是个书法家,行、草、楷十分精妙,在“宋四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能型”人才,虽然是苏东坡的门下弟子,却被后人以“苏黄”并称,是个足以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他,就是黄庭坚。
转播到腾讯微博
黄庭坚
家学深厚,拜师苏门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据传满周岁时,家里人让黄庭坚“抓周”,在弓、矢、纸、笔等物件中,小庭坚一手拿起毛笔就不愿放下。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宋史》记载说:“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读书一是速度快,一目五行;二是记忆力好,念过就记住了。他的舅父李常是皇祐年间进士,曾经来到他读书的家塾,看到书架上摆满了书,就随意抽取了一本,然后考问他,他居然都能对答如流。李常大为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7岁时,黄庭坚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诗题虽平常,然而对世道的洞察却令人惊异,完全不像七八岁孩童的口吻。
分宁黄氏是诗书世家,黄庭坚祖父一辈同族兄弟共十三人,均以学问文章显名,其中有十人考中进士,时称“十龙及第”,名声远扬。黄庭坚是家中次子,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其命名。等弱冠之后,再以“鲁直”为字,希望儿子像宋真宗时的直臣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嘉祐三年(1058年),黄庭坚的父亲不幸去世,年仅40岁。父亲的去世使得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刚刚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时任宣州观察推官的舅舅李常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舅舅的朋友、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八年(1063年),黄庭坚获乡试第一名,翌年赴京参加礼部省试,不幸落榜。嘉祐十一年(1066年),黄庭坚再赴乡试,那年的考题为《野无遗贤》。考官李询审卷,当读到“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时,不禁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于是再获乡试第一。第二年春天,23岁的黄庭坚再次上京参加省试,终以第三十名的成绩登上了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和苏东坡相继入京为官,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那一年,黄庭坚41岁,苏东坡49岁。
其实苏东坡早在熙宁五年(1072年),就知道了黄庭坚。他与时任御史中丞的孙觉是朋友,正是在孙觉家里,他第一次看到黄庭坚的诗文,当时即惊其超逸绝尘,“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他的老丈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推销自己女婿的大好时机,请求说:“这个人知道的人还很少,大学士可以为他扬名。”苏东坡笑着回答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
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这个时候,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即位,高皇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不太主张变法,司马光、文彦博等一些老臣得到重用,苏东坡也以礼部郎中之职还朝,国家整个政治气候回归传统与保守。
在这个时期,苏东坡的周围聚焦起了许多年轻有为的文坛新锐,包括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王定国、王直方等,他们之间诗酒唱和,流连胜景,多次举办了历史上有名的文学沙龙,如游览京西南郊西太一宫之会、西园雅集、鬼仙诗会等等,形成了北宋文坛空前的盛况。
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让他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在诗中感慨说:“文似离骚经,诗窥关雎乱。贱生恨学晚,未曾奉巾盥。”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没有能早早地在他身前侍奉。苏东坡也为有黄庭坚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赋诗说:“我今独何幸,文字厌奇玩。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
尽管名声越来越响,可黄庭坚一生对苏东坡都以弟子之礼相待,不论苏东坡在宦海或沉或浮,他都追随左右,始终不离不弃,感情非常深。
元符元年(1098年)重九日,黄庭坚在戎州与人游览无等院,观看甘泉绕井,忽然看到苏东坡的题字,不禁想起正谪居海南的恩师,心情顿时沉重,“低回其下,久之不能去”。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去世,黄庭坚异常悲痛,哭泣不已。他在屋里悬挂了一张苏东坡的画像,每天早晨都穿戴好整齐的衣冠,恭敬地向画像焚香施礼。有人曾说起他和苏东坡以“苏黄”并称,声名难分高下,他即刻起身离席,惊慌地回避说:“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叙哉!”意思说,我是东坡先生的学生,怎么敢这么没大没小呢?
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由此,他的名字紧紧跟苏东坡联系在了一起。
仁爱百姓,仕途坎坷
转播到腾讯微博
黄庭坚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这除了时运不济,他的性格是主要原因。最初苏东坡在读到他的诗文后就曾预言:“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事实证明,苏东坡的眼光相当犀利。
黄庭坚中进士后被授予的第一个官职是叶县(叶,古音“射”,今河南叶县)县尉,负责地方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这个差使放现在是个肥差,可对黄庭坚来说,每天应付繁杂的公务,周旋于官场的倾轧,让他不胜其烦,感慨“官如元亮且折腰,心似次山羞曲肘”。此后黄庭坚又曾做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税额与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争先创优,黄庭坚却为“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而苦恼,结果因为执行新法不力,被降职到德州德平镇(在今山东)。当时德州通判是赵明诚(李清照丈夫)的父亲赵挺之。两个人刚见面时,关系还相当不错,毕竟都是文人,共同语言比较多,但不久他们就在执政上产生了分歧。赵挺之想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在本镇推行“市易法”,而黄庭坚却以“镇小民贫,不堪诛求,若行市易,必致星散”为理由,多次提出反对意见。自此,俩人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到赵挺之登上宰相之位时,黄庭坚吃够了苦头。
黄庭坚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河朔、京师一带连续地震,震后又大涝,导致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取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戒石铭》中的四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宋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起居舍人,三年后出任宣州知州。只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本《神宗实录》,给他惹上了麻烦。
北宋中期以后,朋党之争呈愈演愈烈之势。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在章悖、蔡卞等人的带动下,所谓的“绍述派”开始清算“元祐派”,黄庭坚躲着中枪,被划人元祐一党。负责审查的蔡卞鸡蛋里挑骨头,从《神宗实录》里搜罗出了千余条内容,认为是对神宗的诽谤。于是皇帝下诏,令黄庭坚入京,接受审查。
《宋史·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次“文字狱”的审讯情况。经史官们反复考查核实,仅剩下32件琐碎的表述还有待查清,其中黄庭坚所写“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成了首要的问题,罪名是“大不敬”。所谓“铁龙爪”,是熙宁年间太监李公义设计制造的一种疏浚河道的工具,用它在河中挖掘泥沙,效果很差,劳民伤财,所以黄庭坚才有此记述。面对气势汹汹的诘问,黄庭坚淡定地回答说:“那时我正在北都任职,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确实像儿戏一般。”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甚至连过堂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结果事实没有成为问题,态度倒成了最大的问题,他因此触怒了皇帝,被贬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水)。
贬谪的诏书下达,左右的人都哭泣起来,黄庭坚却神色自若,倒头便睡,睡得还格外的香。旁人看他喜形于色,好心地提醒他说:“黔州乃是蛮荒之地,少有人烟,凡遭贬此地者,皆水土不服,不病即亡,你不仅不担心,还很高兴,是什么原因?”黄庭坚回答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即使被流放到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于是再被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淡然处之,只是一身正气的他对官场已不再抱有希望,他取别号“山谷道人”,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修养等雅好上。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多出一个在艺术领域纵横捭阖的大家。
诗书传世,源远流长
转播到腾讯微博
黄庭坚书法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宋代前期诗坛主要盛行“晚唐”与“西昆”两种流派,前者多发穷愁之吟,失于纤狭琐碎;后者则缀饰辞藻,典丽精工,并走向雕镂堆砌,浮艳侈丽,深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文坛革新派所诟病。他们主张诗当感事而发,反映国事民生,倡导美刺比兴的传统。黄庭坚是这些文艺理论的积极实践者,他的诗,深受陶潜、韩愈等影响,最得法于杜甫。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不俗”就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使他在诗歌创作上,不仅追求语言简练无华、内涵奇崛博奥的“尚意”诗风,更追求品格的修养,因为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因为避免被贬谪的命运而与老师划清界限,甚至为了升官发财而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黄庭坚为我们留下了二千余首诗作,在他的生前身后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北宋末期吕本中梳理其中的渊源,绘制了一幅《江西诗社宗派图》,由此明确了“江西诗派”的文学流派,黄庭坚也因此成为公认的“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一直到晚清的“同光体”都深受其文学思想的影响。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学习书法最早师从周越,周字“落笔刚劲沉著,字字不妄作”,他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然而尽管黄庭坚练字也很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的法眼。有一次他与恩师苏东坡及钱勰同游京师宝梵寺,黄庭坚应主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他的草字太俗。黄庭坚很不解,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庭坚大受打击,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苏东坡、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一次,他在游黄龙山时,看到船工划桨,整齐的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在贬谪黔州时,因为无事可做,便伴随着“幽鸟相语”,尝试草书技法的变革,于是先后写下了李白《秋浦歌》共15篇。现存他尺幅最长的草书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就是这一时期以笔墨遣怀的成果。绍圣五年(1098年)三月,他被贬为涪州别驾,在涪陵石扬修处,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终于弥补了当初钱勰提到的遗憾。大喜过望的他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被时人与苏东坡、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2010年,他的一幅《砥柱铭》卷拍出了4.368亿元的天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受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教程: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4)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其诗影响力超越东坡,其书法盛极千秋
黄庭坚
明代书法:文征明草书《黄庭坚诗卷》欣赏
书法家黄庭坚
古代“十大丑书”书法家!最后一个你想不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