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清明祭扫:志思慕之情 成礼仪之文

清明祭扫:志思慕之情 成礼仪之文

[摘要]我们始终认为,孝道应生死一之、一以贯之。但如今,死者因其“无用”而往往被忽视,尤其是丧祭之礼往往被简省乃至忽略。所以,国家在政策扶持方面可以有所表示。

文/姚海涛

和煦的春风吹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我们会马上想到祭奠先人、洒扫坟墓,想到中国人特别重视的亲子关系,想到传承绵延几千年而不绝的孝道文化。孝的时间跨度会涉及到人的一生,其实质是养生送死。行孝涉及到生前以及死后,这是儒家的共识。

和煦的春风(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于绝大多数古人来讲,父母生前为之行孝似不成问题。为了让孝更加真切笃实,将其延长至无限远处就成为一种必然追求。也就是说,让孝并不会随着父母的去世而改变。所以,儒家将死后尽孝看得与生前行孝同等重要。荀子认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对待死者要像侍奉生者一样,所祭祀者虽然无形影踪迹,但是可以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祭祀礼仪制度。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清明祭扫?简单地说,就是志思慕之情,成礼仪之文。这体现了儒家敬始慎终、生死若一的孝道观。

思慕之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从个人角度来看,祭祀表达出了生者的心意和思慕之情。正是荀子所说的“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斯人已逝,哀痛未尽,思慕未忘,有所寄托。其虽作为一个活体的人不在了,但仍是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一人,仍应当作人来以礼待之。如果仅对有生命的之人行孝,而对无知觉之人怠慢,那就是是奸人之道而非君子之道。

从社会角度来看,祭祀表现出了慎终追远的孝道礼仪。正是荀子所认为的,祭者,成礼仪之文。在普通人那里,祭祀可能会被当作侍奉鬼神的事。君子却把它当作治理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并让普通百姓将其变为世代延续的风俗习惯。这样就能化民成俗,才能达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社会期待。儒家对于丧祭之礼有一整套严格、系统、细致的制度。如丧祭应该根据死者生前地位之不同,而体现出差别。如天子、诸侯、大夫、士、百姓、罪人之丧所参加的范围、丧礼的规格应该各有不同。

文饰与感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样,丧祭活动就成为连通个人与社会、己身与祖宗、情与文、情感与制度的汤汤大流,成为情文俱尽之礼。

但提请注意的是,要兼顾思慕之情与礼制之文两个方面,将文饰与情感相为表里、融合并用。哭泣、哀戚之时,不要因过度悲伤而伤气伤身,这才符合礼。适当的哭泣、忧戚是人情所不免,但也要礼节周全、礼仪完备,以此向死者表达“致隆思慕义”。哭泣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在”感通,是人生恒常义上的扯动。孝由此获得了某种类宗教精神。理性与感性在这里交汇、互通、纠缠。通过这种类宗教仪式“死者”得以“复活”,获得与“生者”的情感交流。于是,更加深刻了人们对于生与死意义的认知。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的话。对生的重视不也是通过与死的对照来体会出的吗?

团体祭奠(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与死者血缘关系紧密的“服五服者”在团体祭奠、怀念死者的过程中会重新理顺当下感情与未来路向。礼与仁爱、情感与理性、崇拜与思慕、生与死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统一。未参加此丧祭之礼者也会在观看中唤醒情感、开慧启智,也会因其有过类似体验而增加印象、获得意义。

我们始终认为,孝道应生死一之、一以贯之。在重视效率与实用的市场社会,提倡孝道当然有其现实意义。但如今,死者因其“无用”而往往被忽视,尤其是丧祭之礼往往被简省乃至忽略。所以,国家在政策扶持方面可以有所表示,如在孝子行孝的假期批准、清明节文明祭扫方面进行适当通融,以助新时代文明孝风的形成。

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微信公众号“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丧事岂能无葬“礼”
伦 · 礼专题丨【李松涛】从“君视大敛”看君臣、父子伦理的情感内涵
孝道[164]-荀子研究丨以礼治孝与从义从道——荀子孝道观及其启示
霍氏家庙:明代礼仪革命与广东社会变迁
中国入殓师的前世今生 | 我说社会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