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皮囊》扒去炒作的外壳后真的不负盛名么?

假在家,库管补了蔡崇达的《皮囊》。因为朋友再三推荐:“这是一本必读之作,触及灵魂,安抚人心,读后会令人卸去浮躁沉浸安和。韩寒、刘德华都为他写序。”

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库管没有上网看评论,而是用了半个下午看完了此书。全书共有14篇短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苦难、坎坷让这个家庭更团结。

第二部分:朋友。朋友儿时混的风生水起,待到日后都没有我混的好。

第三部分:感悟。字数不够,随笔来凑。

Part 1家庭

《皮囊》

和书同名的短篇《皮囊》,库管认为是本书的MVP。

讲述的是作者的阿太,一个活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脾气倔强,性格刚硬。切菜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切断手指,和慌乱的一家人相比,她只是平静的说了句“没事儿,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

年轻时候,阿太把年幼不会游泳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没几日,再次被阿太扔到海里。阿太只是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这成为了全书精华中的精华,很多人也由此明白本书为何名为“皮囊”。

如果在书店,驻足看了这一篇,相信很容易打动路人将它买下,并且还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而这正是编辑的厉害之处。

《母亲的房子》

从第二个故事开始,读者们就发生了分歧。

母亲在父亲看病钱,儿子学费都没着落下,非要建新房,还对外称儿子非要盖新房,怎么劝也不听。甚至还爆料出在家庭最困难时想一死了之,准备了老鼠药,几次想掏出来放到菜汤里。

两层小楼建好后,母亲又想继续再建两层,对于刚还完欠款,扛过几次交不出学费的窘境的这一家,可谓是又好气又好笑。可是父亲不久突然离世,后来镇政府拆除改建的区域线正好从这房子的中间切开。而母亲,执意想要将房子建造完。

在作者看来,母亲执意两次建房是出于对父亲的爱。

前两次建房子,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脸面,而是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而此也得到了一些读者的支持。

@交忆:现实中真的有像作者母亲那样的人,我也觉得那是作者母亲对作者父亲特殊的爱。不过作者能那样支持母亲的做法,我也是有点惊讶的。

@言123沁:虽然大众对这本书捧得是有些过高,一开始我也觉得那位母亲很不可理喻,要是放在我的身边,这样的母亲肯定是够呛的,但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长辈真的是有的,上一辈和甚至上上一辈的人,其实很多都对某些东西有着近乎偏执的看法和习惯,虽然很无奈和不喜欢,可这就是人性,并不是单纯的“做作”二字可以肤浅解析的。

对此,则有另一部分读者认为母亲自己太“作”,而文字间微妙的违和感暴露了作者的虚伪、自卑、自负。

@笑眼兔:第二篇读着就觉得味道不对,文字的表达与情感的流露很是矛盾,不真诚。

@代迪 :价值观完全不对,对人生的理解只在争一口气,让别人认同上,自私加自卑。

当看完这篇之后首先感觉到的就是荒诞、不可理喻。可是回头一想,住在农村老一辈们对房子的执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对他们来说,房子、结婚、葬礼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儿,甚至为之疯狂。

对于本篇,作者描述下的母亲极易给人造成一种自私、爱慕虚荣的印象,而自己的态度也是暧昧不清,令人难以准确把握,而传达的三观一次次挑战读者的底线。

Part 2朋友

《阿小和阿小》

在朋友篇部分给库管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这篇《阿小和阿小》。镇里的阿小渔民家庭出身。他很安静,人们叫他“孤僻的阿小”。另一位阿小是搭着高级的小汽车,一身少爷派头,准备在这里稍作停留奔赴香港。人们称之为“香港阿小”。

“香港阿小”总是有着优越感,憧憬着香港的都市生活,而“孤僻的阿小”被“香港阿小”传染了“香港病”,言行举止甚至打扮都像他学习。

“香港阿小”去了香港,“孤僻的阿小”打架、退学、最后做起了渔民。

当作者去香港再次和“香港阿小”相遇时,才得知他过的并不如当初所期望的那样。他爸出事故去世后生活变得无依无靠,如今在香港安装防盗门。

写关于朋友的短篇还有《天才文展》、《厚朴》。无论一心想进大城市,却因兔唇心生怨念,与故乡越走越远的文展,还是很青春的活在自己的梦里张扬的厚朴,在作者笔下仿佛都成了“反面教材”。不免有标榜抬高自己之嫌。

众多读者也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大树:后半本书说明白一个问题,他是个凤凰男。想告诉作者,既然想追逐名利就大胆追,别立牌坊,你是不会回去小镇的。你的那些朋友,并没有你说的那样惨,你也没比他们强多少。因为人生路还很长。

@王大恨:写同龄人的基本上是:小时候比我牛逼的现在在镇上当广播员工资一千块嫉妒死我了;大学的时候活得比我精彩的(还是比我这个小镇青年低端得多的山村青年)当了乡村教师还死了,而我在北京奋斗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唉呀我这些“朋友”怎么都能那么活呢怎么不学学我的成功路呢?

@Antelope:不喜欢众人皆走下坡路,独我稳站高枝头的洋洋得意;不喜欢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感同身受;不喜欢上帝视角一样的你们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不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作深沉。

本书还有一个被众读者吐槽的地方就是本书的第三部分——感悟篇,几篇随笔感悟却无法令读者动容,颇有凑字数之嫌,纵观本书,则有些虎头蛇尾了。

翻开本书的封底,阿来、白岩松、韩寒、刘德华、李敬泽、阎连科均为蔡崇达写荐语,不得不感叹:他人缘真好。只可惜文章写得过于用力。库管记得《张美丽》的最后一段:

同学们还在起哄,说着这地方曾经淫荡的种种传说。

我突然心头冲上一股怒火,把酒杯狠狠往地上一摔,冲出去,一路狂跑,一直狂跑,直到我再也看不见那个恶心的娱乐城。

读到这里不禁脑补作者摔杯而去的场景……

对于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库管觉得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本书中有几篇还是值得回味。那么本书的短篇文章,你会推荐哪些呢?

#今日话题#

你如何评价《皮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氪005】我不是药神,治不了你的癔症
《皮囊》:人拼命活着,就是为了让自己看得起自己
皮囊
《皮囊》—父母那一代、我们这一代
耄耋书屋新书推介
读完《皮囊》忍不住潸然泪下,源自内心深处的共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