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是立体的——不要用有限的理论困住自己

生活是立体的——不要用有限的理论困住自己

如是心灵 · 2015-06-12 07:54


最近在准备系列讲座,在学习0-3岁儿童心理的时候,着重在客体关系理论和依恋理论方面下功夫。当看到马勒提出分离个体化时期中有这样一段介绍:10-16个月的孩子最喜欢做的两个游戏:


第一个藏猫猫:孩子会在不断的验证看不见母亲但母亲依然陪伴在身边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在跟小朋友玩一会,又看看母亲在不在,再跟小朋友玩一会,再看看母亲在不在,这就是孩子心理成长和个体化成长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游戏是,你来抓我呀,孩子在开始跑的时候,ta想挣脱母亲的拉扯跑出来,内心想:“你来抓我呀!”,ta希望突然跑掉,引起母亲的注意,妈妈会跟在后面,突然把ta抓起来,再放下,孩子再跑,母亲再次抓住ta,这个时候孩子是快乐的、兴奋的,愉快的。体验到了得到母亲的控制感和自尊感。


我无意中读到这个理论中讲的游戏的时候,女儿已经14个月。可是很早以前,婆婆就发明了跟孙女的这个互动游戏,我和先生发现孩子乐得嘎嘎的也开始跟女儿玩这个游戏。


我在想,婆婆一个字不识,她就用她质朴的爱陪伴着孙女,基本上给孩子的都是孩子当下需要的。我跟许多由老人帮忙带过孩子的年轻妈妈都有共鸣:“老人对于孩子的无条件接纳是远远好于我们这些做妈妈的,而且妈妈们知道了一些理论之后,无法实践,就常常陷入焦虑中。”


过完春节母亲就决定4月份的时候过来替代婆婆帮我照顾女儿。说实话,内心是高兴的,一方面自从3岁母亲和父亲分手之后我跟母亲聚少离多,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这些年多母爱的渴望,另一方面婆婆下面还有两个没结婚孩子,而母亲只有我一个孩子。


当时我偶尔又会陷入一种担心和焦虑中:因为母亲本人在外公的高标准规矩下长大,青春期时我自身的叛逆与母亲的高标准格格不入,母女感情淡薄,甚至言语间相互伤害。我会担心母亲的高标准对女儿的成长有不良的影响。


当我在唐登华老师的课上分享了这点担心的时候,老师讲:“孩子的姥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姥姥对孩子即便没什么影响,你的担心和焦虑会对你的孩子产生影响。”


我内心非常认可,因为春节前在学王中平老师心平健康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当时也是一位妈妈问:“老人总是追着孩子喂饭,担心孩子吃多了。”老师讲:“孩子的胃的伸缩性非常大,两天不吃饭也没事,吃多点也没事。如果你总是陷入这种担心和焦虑中,那无论孩子吃多、吃少,孩子都不舒服。如果不担心,反而什么事都没有。”


这里面就有一个“一级现实”和“二级现实”的概念。“一级现实”是事情的客观现象,本来面貌;“二级现实”是我们对这个现象的看法。事情原本是什么样子的一级现实对人的影响不大。往往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的“二级现实”在起作用。


上一篇提到的离婚这个一级现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如何对离婚这个现实做解读。我再举一个例子:每个女孩都面临着来月经的“一级现实”。可是不同的解读女孩子对这个的印象截然相反的影响。

如果一个女孩子发现月经初潮了,妈妈说:“孩子,你倒霉的日子开始了,每个月都要有这么几天,腰酸背痛肚子痛、浑身不舒服的,心情还不好。”女孩受到这样的暗示,每个月这几天肯定舒服不了。但是国外的很多妈妈是这么做的:“孩子,恭喜你长大了,妈妈真为你高兴,从今天开始你不是小姑娘了,而是有魅力的女人了。”这样的反馈显然与上一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王中平老师的心平健康学还对癌症有所解读。分为四种情况:良性疾病的良性机转,良性疾病的恶性机转,恶性疾病的良性机转,恶性疾病的恶性机转。


就拿肿瘤患者举例吧:检查出来是良性的,第一种反应是:我真幸运,不是恶性的肿瘤,我好好配合治疗,以后注意保养,这样的人康复之后身体可能比以前还好;相反,一听说自己体内有肿瘤,儿女亲友又在医院忙前忙后照顾,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呀,害怕、恐惧、焦虑,最终越病越重。


同样恶性肿瘤患者也有两类,第一类是世界末日到了的感觉,所以有些统计认为癌症里面一半以上是自己把自己吓死的;第二类就是发现自己的病情,一下子想开了,工作也放下了,决定有生之年旅游吧,敞开了玩。心理的负担一下子卸掉了,回医院复查,肿瘤消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学上无法给出答案的病例,其实是心因在起作用。对待疾病的看法决定着疾病的发展。


所以,写到这里,我们内心的苦恼都是因为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说白了就是平时讲的心态。读书会上一个妈妈说:我的公公有时候会说女儿“小笨蛋”,我们又都知道给孩子贴标签不好,我就担心这样贴标签给孩子造成影响。事实上,母亲听完这个评价的反应才会给孩子造成影响。爷爷的扣帽子孩子不一定在意,母亲的焦虑和担心反而容易被孩子感知到。


也有妈妈说:“学习了一些先进的育儿理念,我怎么能让家人都配合我呀?”其实,只要动了这个念,就不好办。家庭是一个系统,我们不可能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自认为完美的环境,就要求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主动做改变。而为孩子营造一个尽可能完美的成长环境恰好是许多妈妈的焦虑源。


有一个妈妈:博士毕业北京人,骨子里不信任帮自己带孩子的农村婆婆。白天她上班要求婆婆不许带孩子下楼,担心婆婆笨手笨脚的摔了孩子;原本6-7个月就度过的认生期,孩子十个月的时候还见到生人就不停的哭,因为婆婆只能偶尔撞着胆子趁她没下班偷偷的抱到楼下晒太阳。除此之外,孩子瘫软无力,七八个月的时候还坐不稳,因为孩子妈妈说小孩子不能坐时间长,对脊柱有影响。(六个月以前的宝宝是这样,孩子早已过了能够实现独坐的月龄,妈妈的理论还停留在此)。


妈妈虽然是博士毕业,育儿理念远比不上普通大众。用自己知道的极其有限的育儿理论,限制着孩子的发展。出于对婆婆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连孩子晒太阳的机会都剥夺掉。


朋友圈有人转发《如果能让孩子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将终生获益!》的文章。对此,我不以为然,一个从我自身而言,我就是从小守着看《大风车》长大的,并不觉得如果不看电视我的人生更好;


其次,年轻人不看电视很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了解太多自己想要了解的资讯。可是替我们带孩子的老人呢?他们为了帮我们照顾孩子,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和所有人际圈,撇家舍业的,我们真的要听信这种极端的言论剥夺老人有限的爱好吗?


所以婆婆在我家带女儿的一年多,每天晚饭开始会看三两集的电视剧。我跟先生陪着孩子玩,而且即便孩子到了客厅,她对电视剧也并不感兴趣。只有广告时间“小葵花”的卡通形象冒出来,才跑去看一会,看完就跑开。


当然,老人为了自己的需要抱着几个月的小宝宝看电视我是不赞成的。但是,带了一天孩子,父母下了班又可以陪孩子玩,让老人看点电视的权利都没有这点我是不认同的。生活是立体的,电视尤其对老人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现在回忆起儿时每天同一时间看《大风车》,和奶奶一起看《孙悟空》、《鼹鼠的故事》都是我生命中的美好回忆。


过去对育儿理念知道的越少的时候,我的担心越多。明明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种观念是最可怕的,那个时候的控制欲强,担心多、焦虑多。成长自己的路上,对育儿理念选择性的吸收,而且适度而为,让我们全家体会到了喜悦。


很多家长问我的问题:“我家孩子一岁多了还不会走,人家孩子都走的挺好了,真着急;”;“我家孩子不敢坐摇摇椅,胆子太小了,人家孩子都敢,就她不敢”诸如此类吧。都是“我家孩子……人家孩子……”

我非常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何况我们从小也是被对比着长大的,最常听说:“你看人家孩子……”


希望我以下这点分享,有助于家长放宽心,尽量少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做横向对比:从事早教期间,我见过上千个孩子,有不到九个月就会走的,也有16个月爬的比跑还快的孩子就是不走的;既见过两岁多才开口发单音的,也见过14个月能清晰连续的发“妮娜阿姨”是四个字的。


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非常大,而且他们要发育的地方太多,每个孩子的发育顺序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语言发育的早,有的运动发育的好。所以,女儿长牙晚于身边伙伴的时候,我想,她这辈子肯定会长牙吧,那着啥急呢?


生活是丰富的,多元的,立体的。不要随便听信的一家之言的育儿理念就困住了自己。往往越说的吓人的,说的绝对的越是应该慎重听从。因为生活中蕴含着太多的弹性空间,每个人的生命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有一种爱,叫做顺其自然


不要让有限的理论,困住了自己的生活……

---------------

以上文字与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如是心灵(rushixinl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张照片引发6.7万点赞!背后是母亲不为人知的心酸
如何从焦虑妈妈成功转型好妈妈?
“焦虑的妈妈” 的求助|社工案例计划
“你是我见过最自私的妈妈?”这是婆婆对我说的话
母亲节 | 女人为何容易产后抑郁?
《亲爱的小孩》:方一诺和肖路的婚姻问题,不在肖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