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络辨证】殷克敬:脏腑经络辨证(肺与大肠)在针灸临床的应用(一)
userphoto

2022.04.22

关注

订阅话题 阅读精华

专家简介

殷克敬: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曾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副主任,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陕西中心主任,中国孙思邈学术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优秀教师,全国第二、第五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殷克敬教授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五十余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功底深厚,重视中医辨证施治特点,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时间医学与辨证论治巧妙的结合,临床用药施针独具匠心,疗效显著。

脏腑经络辨证(肺与大肠)在针灸临床的应用(一)

殷克敬

脏为阴、主里、主藏精;腑为阳、主表、主化物。这样一阴一阳,一里一表,在《内经》中称为脏腑表里相合。
脏腑表里相合,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是依赖经脉内在联系和生理、病理功能相互影响为基础。例如:肺与大肠,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若肺脏失其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就会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反过来说,如大肠壅滞不畅,也可能导致肺的肃降功能失常,引起胸部胀满,喘咳的气逆症状。
脏腑经络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理变化上又相互影响。尽管临床证候的表现错综复杂,但究其因则不外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针灸治疗疾病,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将临床各科不同的证候加以归纳分析、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经在脏,在表在里;疾病的属性是寒是热,属虚属实。在此基础上进行配穴处方、或针或灸、或补或泻,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功能活动得以保持相对平衡。人体五脏六腑与组织器官均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温煦、濡养作用,也必赖于经络的传注,才能敷布全身。
当人体感受外邪,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所以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脏腑经络。由于各个脏腑、经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其病理变化反映出的证候群,亦各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上如能掌握这些具体的特征,便可审证求因,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将脏腑经络辨证的机理及其治疗选穴配方分述于下:

肺与大肠

01
  肺 

(一)病机: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为清肃之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所以外邪由皮毛或鼻侵入人体,就会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
肺朝百脉,主皮毛而润泽肌肤。肺脏之病变,常可影响全身,如肺气不足,则咳嗽、气喘、自汗、恶风等。肺气不宣,不能行气于五脏以温煦全身,而致皮毛焦枯、肌肤甲错,筋脉失养、发为痿证。
肺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五脏六腑之病变皆能影响肺的气机,导致咳嗽。肺主气根于肾,又赖脾土散精以滋养、故肺与脾、肾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就会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导致水液停留、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肺位于胸中,其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如肺热移于大肠,则可导致肠鸣腹痛、泄痢、便血。在经脉方面,除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循经痹痛外,尚见热邪壅滞经脉,随经上扰之鼻衄、咽痛、齿痛等症。
(二)证治:
1.脏病证治:
①肺阴不足
证见:形体消瘦、咽干口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两颧潮红,烦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
治疗:取手太阴肺经穴:尺泽、肺俞、太溪。针用平补平泻手法,不灸。
②肺气不足
症见:喘息气短、语言无力,咳声低微、自汗恶风、如兼寒象则咳痰清稀,面白唇淡、身倦少言、脉细弱、舌淡苔薄。
治疗:取肺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针灸并用、达到补益肺气、健运脾胃。
③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痰清稀、脉浮紧,舌淡苔薄白。
治疗:取本经背俞及手太阴、手阳明经穴。
取穴:肺俞、尺泽、合谷,发热加大椎、头痛加刺太阳,鼻塞刺迎香。针用平补平泻,可温灸,以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止咳。
④风热伤肺、肺失清肃
症见:身热口渴,咳痰粘稠、喘促气粗、胸闷烦躁,甚则鼻翼煽动,汗出鼻衄、脉浮数、舌红而干,苔黄。
治疗:宜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
取穴:曲池、尺泽、十宣、喘甚加天突。
针用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⑤痰浊阻肺、肺失宣降
症见:咳痰粘稠、咯出不爽、喉中痰鸣、胸满气喘、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恶心纳呆、脉滑、苔黄腻或白。
治疗:取手太阴、足太阴之背俞、足阳明经穴。
取穴: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针用平补平泻。
2.经脉证治:
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
症见:肩背痛、臑臂内前廉痛厥等。
治疗:取本经及其邻近部位的经穴以疏通经络、温经散寒。
②邪热壅滞经脉、随经上扰
症见:咽喉肿痛、掌中热等。
治疗:尺泽、少商一点刺出血、耳尖。针用泻法,疏通经脉,清泄邪热。

1年期超级会员
培医
129
超级永久会员
培医
499

02
  大肠 

(一)病机: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职司传导糟粕,大肠的经脉终于肺,而胃与脾又为受纳腐熟水谷,转输水谷精微之脏腑,所以,在病理上,大肠与肺、胃、脾均关系密切。为大肠的病理变化当为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其症状表现:便秘或泄泻、肠鸣腹痛,下痢后重,肠痛、便血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脉的病变,亦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而痹痛,如果大肠蕴热,还可随其经脉上扰出现齿痛,颈肿等症。
(二)证治:
1.腑病证治:
①寒证:多因感受寒邪或内食生冷不洁食物而导致传导失常。
症见: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如水样、或兼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脉沉迟、舌淡苔白等。
治疗:取本经俞、募、下合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针用补法,温中散寒止泻。
②热证:多因邪热迫及大肠而致传导失常。
症见:腹痛即泻、肛门灼热、大便下痢赤白,小便短赤、为热盛而致肠痈,则症见发热呕吐、腹痛拒按,脉弦滑或数,舌苔黄或黄腻。
治疗:取阳明经穴为主。天枢、上巨虚、二间。针用泻法。
③虚证:脾虚气弱、劳倦内伤,久病缠绵,
或命门火衰致脾胃阳虚,大肠传导失常。
症见:大便溏泻、次数增多、食欲不振、精神倦息、面色萎黄、五更泻、形寒肢冷、脉细弱或沉细、舌淡苔薄。
治疗:脾俞、天枢、足三里、关元、太溪。针用补法、加灸、恢复脾胃之阳气及大肠传导功能。
④实证:多因积滞内停、邪壅大肠所致。
症见:腹痛肠鸣、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下痢不爽、里急后重、脉滑数、舌苔垢腻。
治疗: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二间。针用泻法,不灸、以疏导大肠积滞。
2.经脉证治:
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
症见:肩前痛。
治疗:选手阳明大肠经穴,以疏通经络,温经散寒。针加灸。
②手阳明大肠经之邪热循经上扰:
症见: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鼻衄、舌红苔黄、脉洪滑。
治疗: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合谷、二间。上牙痛:下关;下牙痛:颊车。如有恶寒身热加刺风池一—疏风清热、针用泻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玉堂:眩晕证治,循经取穴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针刺“足临泣穴”治疗便秘86例报告
国医大师程莘农:临床辨证取穴方略
针灸取穴法基本知识
穴性小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