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综述】运动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userphoto

2023.09.13

关注

http://gjzy.cintcm.com/



     摘  要       点此阅读/下载pdf文件  

运动针法指针刺过程中配合患处运动的疗法,行针过程中,患处的“动”对“神”与“气”起到靶向性引导作用,可引意(神)与气到病所,以达“治神”“引气”“守气”境界,通过激活人体自愈力祛除疾病。“以动引气”既是本针法的重要操作方法,也是核心思想及取效关键。本针法多局部取穴或左右交叉远端健侧取穴针刺,运动方法多以主动或被动运动为主,治疗郁证、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时常配合呼吸运动,亦有按摩和自我感觉等运动之法,多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以及面瘫、抑郁、焦虑、脑卒中及卒中后遗症、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在妇科、五官科等方面应用报道较少,运动针法治疗效果多优于单纯针刺,即刻效应明显,还可与电针、中药、西药等联用以提高疗效。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究相关优势病种,并探讨与相关疾病更适配的运动方法,而本针法中蕴含的运动引气思维及治神理念,亦应得到更多重视。

     引 文 格 式           


薛武德志,范刚启. 运动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2,44(5):589-594. DOI:10.3760/cma.j.cn115398-20210628-00248.


     正 文       

运动针法即运动针刺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在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相关部位,以调动其自身潜能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1-2]。广义上看,凡针刺过程中配合患处运动的疗法,皆可归属该范畴。运动针法起源于中国古代导引术,是运动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法[3]。运动针法的具体运用最早见于《灵枢?官针》“恢刺”及《灵枢?刺节真邪》“发蒙”等相关章节[4]。20世纪70年代,董氏奇穴一派应用“动气针法”取得良效[5],针刺时强调“动引其气”,后相继出现“针刺-运动疗法”[6]、“阻力针法”[7]、“运动针灸疗法”[8]、“互动式针刺法”[9],以及符仲华在《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正式提出的“再灌注活动法”[10-11]等。运动针法有取穴少、操作简单、见效快、医疗成本低等优势,但长期以来,该针法的原理,尤其是以“动”来引导自身潜能(即所谓“气”)至病所的理论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应用范围大多局限在骨伤科类疼痛上。现对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如下,以期在运动针法的理论研究、针刺取穴方法及治疗范围方面有更深层的思考。

1 运动针法的理论基础

人体具有免疫及自我修复调理等能力,针刺相应穴位可激活人体自愈或自我调理能力,从而祛除疾患,实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中医将人体自身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作“正气”“真气”“元气”“阳气”等[12]。研究表明,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失衡、调动机体抵御外邪,这是机体防御、应激、免疫、修复、内分泌等单系统或多系统共同协调的结果,为人体整体机能的综合表现[13-14]。运动针法则在针刺激活和调动身体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气)之后,通过病位的运动进一步调动和引导“气”靶向性地行至病位,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理论的具体体现。一般认为,“气至”包含“气至针所”和“气至病所”2种形式[15],针刺后的针下“得气”是“气至针所”的表现,而“得气”后引导气或催动气快速到达病所才是疗效取得的关键。故针刺时应先“得气”,再“行气”,最后方可“气至病所”[16],运动针法尤重局部得气,强调气至病所的重要性[17]。治神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原则,是指针刺治疗时医患之间定神、察神、审神、传神、凝神及养神等一系列活动[18]。运动针法强调以“动”引其“气”,这种“动”在无形中会使患者的意念(神)专注于患处(凝神),从而引导“气”(自愈力)趋向病灶,最后达到“气至病所”的治疗目的。这种以动引气、以动引意(凝神)、以意(神)调气的方法,符合《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理念。

2 运动针法的取穴与用针特点

运动针法在操作过程中因病位活动而不宜行针,多左右交叉地选取远端健侧穴位,《内经》“缪刺”“巨刺”理论对运动针法有较大启发,《素问?缪刺论篇》有“邪客于经,左盛而右病,右盛而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灵枢?官针》有“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均为取对侧经穴治疗的针刺方法。同时亦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和《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取穴理论及方法。周安琪[4]对运动针法相关临床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文献进行统计,发现以远端取穴为主者较多(79.56%,179/225)。

运动针法施术过程中,患者需对病位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或配合呼吸、按摩等方法来引导治疗之气到达病位。采用的运动方法可分为5类,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按摩运动、呼吸运动和混合运动[19]。但笔者认为,呼吸运动亦是患者自我运动的一种,应归属主动运动法,故宜分为主动、被动、混合和按摩4类运动法。

3 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

3.1 骨伤科

3.1.1 颈肩部疾病:在颈椎病治疗上,运动针法具有疗效佳、取穴少的优势。卞蓉民[20]治疗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组取蠡沟,对侧取穴,若双侧颈椎患病则取双侧穴位,用毫针沿胫骨后缘局部按压敏感处直刺10~20 mm,得气后,患者做颈部活动5~10 min;常规针刺组取风池、天柱、颈百劳、大椎,直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1次。均3次/周,治疗2周,治疗组V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更高(100.0%比91.2%、73.5%比52.9%),提示远端取穴配合部位运动针刺法疗效更佳、用穴更少。姜媛和樊晓晨[21]采用针刺外劳宫穴区处最痛点配合颈部运动治疗颈型颈椎病,痛止后取针,治疗1、3 d后,有效率均高于常规局部针刺(96.67%比33.33%、96.67%比83.33%),末次治疗结束后有效率亦更高(96.67%比93.33%),表明本疗法即刻疗效更好、用穴更少。梁丽珠和魏铮[22]治疗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经筋组予循经远道刺结合运动针法,以本经输穴、郄穴为初选点,在其附近找反应点,如无反应点则取本经输穴、郄穴,针刺得气后配合颈部活动,每5 min行针1次,30 s/次,留针20 min;电针组予电针颈夹脊及阿是穴,取相应C1~C7颈夹脊穴及阿是穴,针刺得气后配合电针。均1次/d,治疗10次。1次治疗后,经筋组VA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电针组;疗程结束后,经筋组VAS、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均得以改善,且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83.3%比80.0%)、针刺不适感发生率更低(6.7%比60%),以上提示经筋远道刺结合运动针法与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均具较好止痛效果,疗效相当,但前者即时止痛效果及患者舒适度更佳。徐鸿斌等[23]采用运动针法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经络痹阻型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分别针刺天柱和后溪得气后,嘱患者主动旋转患侧肩臂,后予颈肩背中药热奄包(川乌、草乌、川椒、红花、细辛、透骨草、络石藤、延胡索、乳香等),治疗20 d,结果患者VAS、颈椎活动度评分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总有效率更高(94.4%比77.8%)。缪怡冰[24]以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落枕,取健侧后溪、束骨,均直刺0.5~1寸,行针时嘱患者主动活动颈项,待其疼痛感减轻,摇大针孔后即出针,治疗3次后,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94.12%比76.47%),VAS评分的改善效果更佳。李继乾[25]治疗肩周炎,选取患侧远端的小节穴、腕顺一和腕顺二穴行运动针刺法,并配合动筋针法针刺3个主要的治疗靶点来治疗,1次/d,5次/周,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93.94%比78.13%)。农国勇[26]以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主穴取肩痛穴、颈痛穴、阳陵泉,配穴取合谷、列缺、后溪、外关,针刺同时配合患侧肢体作前屈、外展、内旋等运动,30 min后出针,予壮医经筋刺法即以拇指指尖或指腹作浅、中、深层次触诊,由轻而重,以摸、按、拿、循、触、弹拨、推按、揉捏等探查肩关节局部,确定筋结点后进针,得气后迅速出针,治疗10次后,患者VAS、肩关节功能量表(Melle)评分,以及血清5-羟色胺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总有效率更高(96.67%比66.66%),提示本方案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

3.1.2 腰背部疾病:张琳[3]以运动针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取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寒湿型配腰阳关、阴陵泉(双),瘀血型配膈俞(双)、血海(双),肾虚型配志室(双)、太溪(双),湿热型腰痛配合谷(双)、阴陵泉(双),进针得气后,配合患处运动,15 min后出针,再针刺余穴,留针15 min,治疗1个月后,短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相仿,结束治疗1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总愈显率优于常规针刺(100.00%比93.33%、66.67%比33.3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及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改善更优,提示本疗法可改善患者腰部功能、生存质量,减少腰痛发作次数。江丽华[27]治疗2组急性腰扭伤患者,治疗组(浅刺+运动组)针刺双侧肾俞、志室及阿是穴,浅刺入皮下后,针身卧倒朝向脊柱中线平刺1.5寸,针刺腰阳关时浅刺后针身卧倒朝向头部平刺1.5寸,提插捻转1 min,留针15 min,期间嘱患者运动15 min,对照组(普通针刺组)与治疗组取穴相同,但不做运动。均治疗3次,结果治疗组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有效率更高(93.75%比87.10%)。杨志峰[28]以运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直刺后溪,针尖朝合谷方向,得气后行手法时,嘱患者运动腰部10 min,后取肾俞、委中、膀胱俞、大肠俞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治疗10次,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分级指数(PRI)和现时疼痛程度(PPI)评分改善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提示后溪穴配合腰部运动针法可较传统针法更好地改善腰肌劳损患者腰部功能,可即时缓解疼痛、改善脊柱活动度,远期疗效明显。朱华亮等[29]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联合互动式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养老、水沟针刺并配合腰部运动,治疗2周,患者VAS、改良日本骨科学会量表(M-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血清超敏CRP、IL-6、IL-10及前列腺素E2水平更低,总有效率更高(80.4%比62.8%)。

3.1.3 四肢关节疾病:郭庆祺等[30]以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常规针刺健侧小腿足阳明经所过之处的压痛点1~2点,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肘关节并报告疼痛点,先刺1点,得气后出针,再嘱活动患肘,针刺下一疼痛明显处,重复3~4次,留针20 min后出针,治疗10次后,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96.8%比93.5%),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VAS评分更佳。吴泽航[31]针刺治疗2组膝骨关节炎患者,每周治疗3次,常规针刺组选阿是穴、鹤顶、内膝眼、梁丘、阴陵泉、阳陵泉、犊鼻、足三里、血海常规针刺,再予电针,带针运动组每周首次治疗取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齐刺法,得气后嘱患者带针下蹲起立,其余操作及每周后2次方案同常规针刺组,均治疗4周,结果带针运动组第1次治疗后VAS评分,疗程结束后及疗程结束1个月后的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疗程结束后显愈率、总有效率更高(60.61%比25.00%、93.94%比81.25%),提示局部带针运动疗法可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即刻效应更明显。潘秀媚[32]采用针刺交叉对应点的运动针法治疗急性大腿肌肉拉伤,在患处对侧上臂的对应位置,选压痛点最敏感处,于患者大声咳嗽时快速进针至肌肉层,予中等强度提插捻转手法,嘱其活动患肢,行针2~3 min后,留针5~10 min,期间嘱患者用患侧手轻轻揉捏患处,若症状消失则5~10 min后结束治疗,若仍痛或活动障碍则再次如前法行针,或增加新的压痛敏感点针刺,每次治疗最多重复3次,若仍有症状则最多治疗5 d,结果总有效率达97.59%。赵明[33]以动气针法配合董氏奇穴灵骨穴、大白穴治疗梨状肌综合征,1次/d,缓解后每2日治疗1次,治疗20次后,患者VAS评分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有效率更高(100.00%比81.67%),且不良反应较少。井辉明等[34]按巨刺取穴原则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针刺健侧大陵,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踝关节或行走,留针30~60 min,期间行针1~2次,1次/d,治疗最短1次、最长5次,结果总有效率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96.8%比87.3%)。何增华[35]以运动针法治疗本病,取踝关节扭伤(急性期)常规穴位、董氏奇穴小节穴、阿是穴等,行针时嘱患者自行活动患侧踝关节,适度负重或行走,治疗1、4、8次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VAS评分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8次后总有效率更高(100.00%比90.00%)。

3.2 内科

3.2.1 脑卒中及卒中后遗症:黎水玉[36]采用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先刺头部腧穴,留针期间嘱患者主动活动患肢,20 min后,取风府处毫针后令患者仰卧,再针刺患侧穴位,40 min后再用热敏灸,治疗6周,结果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结合热敏灸(86.7%比74.2%)。黄馨云等[37]治疗2组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在常规西药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组予运动针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均取百会、大椎,双侧风池、顶颞前斜线上1/5段及中2/5段,患侧T1~T8夹脊穴、天宗、肩贞、肩髃、曲垣、肩前、臂臑、天井、曲池、少海、曲泽、手三里、外关、阳池、通里、后溪、合谷,双侧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行间,观察组针刺得气并留针5 min后,将背部及上肢各针退至皮下深度1~2 mm,令患者做主动或被动肢体运动3次,再将各针进针至原深度,留针10 min后重复上述操作1次,2组均治疗14 d,结果观察组上肢简化Fugl-Meyer(FMA-UE)评分、肘关节、掌指关节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肘关节及掌指关节肌张力,并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3.2.2 面瘫:胡梦[38]采用动气针法、以巨刺董氏奇穴之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下泉穴,进针约0.3~0.5寸,中泉穴约0.3~0.8寸,得气行针时,令患者做面部表情动作5 min,后针刺他穴,并配合电针疗法,以7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穴位电针治疗者(94.29%比85.71%)。王祖红等[39]以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取双侧合谷、外关、阳陵泉、足三里穴,常规针刺得气后,嘱患者尽量做面部活动,在最大位置时停留5~10 s,重复10 min,每3 min行针1次,共3次,后取双侧风池、太阳、阳白、下关,患侧攒竹、四白、颧髎、地仓、颊车、迎香、承浆,行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25 min。每周5次,治疗3周后,总有效率高于仅常规针刺(93.3%比73.3%)。

3.2.3 郁证:陈静霞等[40]以互动式疗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选百会、四神聪、印堂、内关、神门、三阴交(双)、太冲(双),行针时使用呼吸运动法,并配合走罐督脉,治疗4周后,各年龄段患者中医症状、躯体症状减分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同年龄段常规针刺治疗者。屈超超等[41]以互动式疗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在口服盐酸帕罗西汀基础上以走罐配合针刺,留针时嘱患者做呼吸运动,每周2次,治疗4周后,各年龄段患者(18~65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减分率及高龄患者(56~65岁)抑郁自评量表(SDS)减分率均优于同年龄段西药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者,短期疗效确切。陈立江等[42]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引发焦虑、抑郁,予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汤剂,治疗4周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口服卡马西平联合中药汤剂,提示本疗法改善焦虑、抑郁的效果更好。

3.2.4 心绞痛:刁雅静[43]以西医常规疗法及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取仰卧位,天皇穴直刺1寸,地皇穴与皮肤呈45°向大腿方向斜刺1.5寸,人皇穴直刺1寸,天士穴、地士穴直刺1.5寸,人士穴直刺1寸,留针30 min,嘱患者深呼吸,治疗4周,结果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93.33%比73.33%),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2.5 呃逆:花佳佳等[44]以运动针法配合耳针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天突、睛明、迎香,外关、足三里,予呼吸补泻之补法(呼吸运动法),耳穴取耳中、胃、肾上腺、脾、交感和皮质下,以26号1寸针分别快速刺耳中,留针30 min,每5 min行针1次,治疗3 d,结果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92.00%比76.00%)。

3.3 其他

五官科方面,张前福[45]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选董氏奇穴驷马穴、肾关穴,针刺得气后,嘱患者自我感觉耳鸣声音的变化,再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侠溪、太溪、关元,留针30 min,5次/周,治疗3周,可改善患者耳鸣致残量表(TH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表明本法可改善其耳鸣致残程度、焦虑程度和睡眠质量,且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94.7%比78.9%)。吴明莉等[46]治疗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失语症,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互动式头针治疗,取神庭、百会、言语一区、言语三区,留针期间进行言语训练,治疗4周后,患者弓状纤维束形态及数量改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测试(CADL)评分均有所改善,提示互动式头针有助于本病患者恢复语言功能,失语症患者应尽早采用互动式头针治疗。在妇科病症上,运动针法亦有良效,厉平江等[47]以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双侧门金穴,左右交替取妇科穴与还巢穴,应用动气针法,得气后,嘱患者用腹式呼吸,活动下腹部盆腔部位,其后留针45 min,期间不行针、不做补泻手法,于每次月经来潮疼痛时针刺,1次/d,连续3 d,连治3个月经周期后,总有效率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90.0%比85.0%)。

4 小结

运动针法施术过程中,患处之“动”对“神”与“气”起到靶向性引导作用,“以动引气”是本针法的重要操作方法和取效关键。行针、留针时配合运动可使经气速至病所,松弛痉挛紧张的筋肉、松解粘连的韧带,增强弛缓肌肉张力,促进局部组织复位[48]。与针刺相配合的运动方法多以主动、被动运动为主,治疗郁证、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时常配合呼吸运动,亦有按摩和自我感觉等运动之法。本针法的应用多集中于骨伤科疾病,亦可治疗面瘫、抑郁、焦虑、脑卒中及卒中后遗症、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而妇科、五官科的部分患者,可能不易做患处运动,故而较少应用本疗法。运动针法治疗效果多优于单纯针刺,即刻效应明显,还可与电针、中药、西药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究本针法的优势病种,并探讨与相关疾病最适配的运动方法。

运动针法的患处运动对远端针刺产生的效应(气)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可引意(神)与气到病所,以达“治神”“引气”“守气”境界,符合《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和“治神守气”理论。“气”的来源应存在“催气”和“引气”2种。引气具有引导(气至病所)之意,而催气(行气)则具有激发和催动(气至病所)含义。现有文献中,这种运动引气和治神理念未得到充分重视,“引气”治疗思维未能扩展应用。“引气”法不仅可“动引其气”,亦可“针引其气”,如通过病位浅刺法亦可引导气至病所。从更深层次上来看,运动针法蕴含的治疗理念可应用于针灸治疗的更多方面,应视为针灸治疗学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杨甲三,张吉,陈子富,等. 针灸学[M]. 2版. 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2006:451.

[2]王富春,马铁明. 刺法灸法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7.

[3]张琳. 运动针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4]周安琪. 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及其规律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5]高桃,郑倩华,张树森,等. 运动针法治疗痛症的应用及机制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9, 46(7):1523-1526.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19.07.052.

[6]北京市中医研究所经络研究室. 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针刺-运动疗法[J]. 新医药学杂志, 1978(7):50-51. DOI: 10.13288/j.11-2166/r.1978.07.024.

[7]史宇广. 阻力针法[J].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刊, 1984(Z1):32-34.

[8]宋振之. 中华运动针灸疗法简介[J]. 针灸临床杂志, 1997, 13(11):53-56.

[9]李兰媛. 互动式针法临床应用要领[J]. 河南中医, 2013, 33(8):1324. DOI: 10.16367/j.issn.1003-5028.2013.08.051.

[10]符仲华.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 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2011:36.

[11]温良桃,宫凤英. 浮针疗法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0, 11(12):1-2,8. DOI: 10.19787/j.issn.1008-1879.2020.12.001.

[12]王强芬,邹明亮. 关于中西传统医学对人体自愈力研究的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17(2):213-214.

[13]王蕊,郭扬,史丽萍,等. 试论针灸激发人体自愈力[J]. 针灸临床杂志, 2014, 30(3):66-67. DOI: 10.3969/j.issn.1005-0779.2014.03.026.

[14]代飞,王超,郭义. 浅谈针灸激发人体自愈力[J]. 四川中医, 2014, 32(2):37-38.

[15]宋婷婷,王军. 从'气至而有效'谈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J]. 中国针灸, 2019, 39(2):197-200. DOI: 10.13703/j.0255-2930.2019.02.023.

[16]沈雪勇. 经络腧穴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16.

[17]张爱军,陈峰. 运动针法临床应用心得[J]. 浙江中医杂志, 2018, 53(12):903. DOI: 10.3969/j.issn.0411-8421.2018.12.036.

[18]赵云龙. 试论针刺'治神'思想的内涵[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 12(11):42-43. DOI: 10.19787/j.issn.1008-1879.2021.11.013.

[19]杨淑荣,谢强,陈小瑞,等. 谢强教授五官科特色针灸疗法[J]. 中国针灸, 2011, 31(1):65-67. DOI: 10.13703/j.0255-2930.2011.01.018.

[20]卞蓉民. 运动针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12):1216-1218. DOI: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12.1216.

[21]姜媛,樊晓晨. 外劳宫穴运动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 5(28):125-127. DOI: 10.19347/j.cnki.2096-1413.202028047.

[22]梁丽珠,魏铮. 经筋远道刺结合运动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 2016, 34(5):188-191.

[23]徐鸿斌,曾云,苟亮,等. 运动针法配合热奄包治疗经络痹阻型项痹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 15(13):160-162. DOI: 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71.

[24]缪怡冰. 缪刺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研究[D].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

[25]李继乾. 运动针法配合动筋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D]. 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

[26]农国勇. 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27]江丽华. 局部浅刺配合主动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28]杨志峰. 后溪穴运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29]朱华亮,周宗波,武旭刚. 血府逐瘀汤配合互动式针刺与布洛芬缓释胶囊联用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9, 41(7):719-72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9.07.011.

[30]郭庆祺,容智文,赖火特. 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7, 36(11):1352-1355. DOI: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11.1352.

[31]吴泽航. 局部带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

[32]潘秀媚. 交叉对应点运动针法治疗急性大腿肌肉拉伤83例疗效观察[J]. 体育科技, 2020, 41(3):23,25. DOI: 10.14038/j.cnki.tykj.2020.03.010.

[33]赵明. 动气针法合董氏奇穴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5, 30(3):455-456,459. DOI: 10.16368/j.issn.1674-8999.2015.03.155.

[34]井辉明,孙秀萍,林瑞珠.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 2019, 35(6):29,33.

[35]何增华.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36]黎水玉. 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D]. 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

[37]黄馨云,夏秋芳,朱慧雯,等. 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20, 40(5):473-478. DOI: 10.13703/j.0255-2930.20190505-0006.

[38]胡梦. 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16, 48(3):89-92. DOI: 10.13457/j.cnki.jncm.2016.03.035.

[39]王祖红,郭春艳,黄培冬,等. 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8, 37(2):205-208. DOI: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02.0205.

[40]陈静霞,颜红,冯辉,等. 互动式疗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 2010, 32(11):1686-1688.

[41]屈超超,段可杰,陈泽林,等. 互动式疗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短期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5):971-972. DOI: 10.13192/j.ljtcm.2011.05.174.quchch.096.

[42]陈立江,马永织,王欣. 运动针法联合中药对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引发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63):20-21.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5.63.013.

[43]刁雅静. 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 36(1):53-55. DOI: 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20.01.021.

[44]花佳佳,沈爱明,张玉明. 运动针法配合耳针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8(2):52-53. DOI: 10.13424/j.cnki.jsctcm.2015.02.019.

[45]张前福. 运用董氏奇穴配合传统腧穴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临床研究[D].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46]吴明莉,冯晓东,白艳杰,等. 基于DTI技术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失语症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0, 42(4):325-327.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20.04.008.

[47]厉平江,刘伟维,李江山. 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2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17, 33(11):83-84. DOI: 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17.11.039.

[48]樊湘珍,钟秋竹,李建强. 运动针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一则[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8, 40(3):276-2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8.03.022.


作     者:薛武德志,范刚启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南京市中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脑病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名师王文远:巧用肩痛穴疗效好
动气针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董氏奇穴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揭开针灸的神秘面纱,想学和初识针灸的转走看看
程莘农针灸临床三要
针刺不一定要针下得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