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单玉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配穴提要
userphoto

2024.02.25 浙江

关注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参加编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针灸学讲义》,主抓教学与临床工作。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配穴提要

讲太阳病离不开太阳主表,太阳者,巨阳也,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中跨度最长(起于目内眦睛明穴,行身之背,直至小趾外侧至阴穴)、经穴最多(67穴)的一条经脉,以其庞大的太阳之气形成人体之藩篱。那么,何谓太阳之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是以寒为太阳本气,太阳为其标气,其中见所络之气化,则为少阴之热气也。张锡纯说:“(太阳)热力之由来,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于心之血脉与肺相循环,而散热于胸中大气(一名宗气),以外通于营卫,如此日丽中天,有阳光下济之热也,是以其经名为太阳;相火生于肾中命门,肾原属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热之气,由膀胱连三焦之脂膜以透达于身之外表……为其热力发于水中,故太阳之经又名太阳寒水之经也。唯太阳经之热力生于君相二火,是以其经不但以膀胱为腑,而亦以胸中为腑。观《伤寒论》陷胸诸汤丸及泻心诸汤,皆列于太阳篇中可知也。”只有站在脏腑、经络、气化三者一体的高度才能有这番解说。
膀胱气化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支配和调节津液(藏津);二是贮存和排泄水液(州都之官)。津液随阳气而升腾,但津气透出体表,需赖肾气的蒸化。因而散布于体表的太阳之气谓之太阳表气。太阳表气有固护体表、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因此又称卫外之气。那么,太阳表气与外合皮毛的肺气是什么关系呢?卫出下焦,膀胱气化主持在外卫气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气而朝百脉,心肺之气主持在内营气的运行。故太阳表气又有协调营卫的功能。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抗御外邪侵袭,为六经藩篱。外邪袭表,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就会出现太阳经输不利诸证;若邪循经入腑,则出现太阳腑证。此外,在太阳病过程中,随着失治、误治,使病情变化,亦可见到诸多兼证和变证。
太阳病的治法,经证当解表;腑证治法因蓄水、蓄血而异。蓄水证,宜通阳化气行水;蓄血证,治当活血化瘀。

一、太阳经证
(一)太阳中风证
症状: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分析:常由表阳不足,腠理不固,风邪伤卫,营卫不和所致。风邪袭表,卫外失职,则恶风;卫阳之气与邪气交争于表则发热;卫气失固,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太阳经脉循于头项,邪伤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故头痛项强;邪壅肌腠,影响三焦气机宣畅,迫于肺则鼻鸣、逆于胃则干呕;邪犯肌表,气血逼迫于外与邪抗争,故脉浮;因汗出肌疏则兼脉缓。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配穴:风池、风府、京骨、足三里、后溪、申脉。
释义:《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仲景以风池、风府治太阳经输不利病。风池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可疏解表邪,祛风清热,主治热病头痛,颈项强痛。风府为督脉、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项强,疏导督脉,通调诸阳。京骨为膀胱经之原穴(原穴为脉气聚会之处),疏调膀胱经气。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健运后天之本,使谷气充实,调和营卫以止汗。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督脉,督脉统摄一身阳气;申脉属足太阳经穴,通阳跷脉;二穴八法相配,可疏通督脉的阳气与太阳经气,解肌祛风以达表。在针刺操作上,风池、风府二穴尤其慎重,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1寸即可,风府直刺3~5分即可,均不可深刺;除足三里针用补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二)太阳伤寒证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或呕逆,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太阳伤寒病理,即寒邪实于表而发病。风寒束表,故恶寒;卫阳被遏,邪正相争,故发热;肺合皮毛,因腠理闭塞,肺气不宣,故无汗而喘;寒为阴邪,不独表气被郁,且营阴郁滞,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束表之症。
治法: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配穴:大椎、大杼、风门、肺俞、京骨。
释义:大椎为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取之疏风清热、宣通诸阳。大杼为手足太阳经交会穴、骨之会,又名寒府,为寒邪侵入人体之门户;风门为足太阳与督脉交会穴,又名热府,为风邪侵入之门户;二穴相配疏通膀胱经气,促使气血通畅,通达阳脉,舒筋利节,主治身痛腰疼骨节疼痛。配合大椎,三穴重泻,发汗解表。膀胱经背俞与督脉有密切联系,相互沟通,以宣通诸阳,祛邪外出。皮毛者肺之合,取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肺俞,疏通背部经气,宣肺发表平喘;配足太阳经原穴京骨,疏经络通血脉,开闭宣郁以散寒凝。诸穴捻转提插针用泻法,共奏宣肺平喘、解表发汗之功。

二、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多由表证未解,病邪循经入腑,或与原有宿疾合邪所致。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若表邪内陷,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水道失调,则成太阳蓄水证;若在表之邪热不解,循太阳经脉深入下焦与血相结,则成太阳蓄血证。
(一)太阳蓄水证
症状:发热恶风,汗出,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烦渴,甚者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白,脉浮。
分析:发热恶风、汗出、苔白、脉浮,为太阳表证未解之象;因病邪已循经入腑,膀胱气化失职,不能化气行水,故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故烦渴;因病属蓄水,严重时可因水气上逆,胃失和降,而有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证候。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
配穴:一组:中渚、肺俞、太溪、京骨、膀胱俞;二组:气海、足三里、中极。两组可交替使用。
释义:本证为太阳表气抗病能力不足,外邪循经乘虚下陷,影响膀胱气化,出现以小便不利为主的膀胱蓄水证。治以宣肺利水通阳解表法。取中渚,手少阳三焦经输木穴,宣畅三焦气机,针用泻法以助蓄水之行;肺俞、膀胱俞,宣通肺气与足太阳膀胱经气,因足太阳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故针泻以解太阳表邪;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取京骨乃足太阳膀胱经原穴,太溪为肾经以输代原穴,化气行水取太少之两原。取足三里针用补法,遵仲景“针足阳明,使经不传”之意,可疏调阳明经气,健运脾胃而施布化;中极为膀胱募穴,阳病入阴当从阴引阳;配任脉穴气海,为强壮保健穴,以加强调气作用,使气机调畅,气行则水行而水道通利,恰合膀胱气化失职、气阻水聚之病机。
(二)太阳蓄血证
症状: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分析:在表之邪热循经深入下焦,与瘀血结于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因病在血分,膀胱气化功能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心主血脉而主神明,瘀热在里,血热扰心,可见其人如狂;瘀血内阻,血行不畅,故脉沉涩,舌质紫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祛瘀,疏经泄热。
配穴:关元、巨阙、四满、膈俞、太溪、飞扬。
释义:取巨阙穴心之募,关元穴小肠募,能调心火下降以通肾,使水火既济,且通调血脉治少腹急结,此乃阳病而针刺腑募穴以调整经气引邪外出;四满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针泻主治少腹积聚,功能活血祛瘀,疏调肝肾;配膈俞血之会,统治血病,针泻血热,活血化瘀;因病属经邪入腑而来,取太溪足少阴肾经以输代原穴,配飞扬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别走少阴,二穴疏通表里经气,泄热行血,且属原络相配,主治膀胱与肾经表里相通之疾。

注:文中摘自《单玉堂伤寒论针灸配穴》,作者:单玉堂,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肾者,胃之关也。
经方治疗小便频数
伤寒论太阳篇之蓄水证
听课笔记~
从《伤寒论》谈张仲景治水十法
桂枝与肉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