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单玉堂:针灸配穴二十五法则之按照经络循行特点配穴
userphoto

2024.02.25 浙江

关注

专家简介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参加编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针灸学讲义》,主抓教学与临床工作。

单志华,男,1956年出生。当代中医临床家,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单玉堂先生之子,幼承庭训,功底扎实。先后拜我国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长春许振寰先生门下,深得三位大师真传。

作者:针灸配穴是针灸治病的重中之重,联系历代前贤宝贵的配穴经验,结合本人临证体会,总结归纳出用针配穴的五大纲要,共计二十五法则,现简述如下:

按照经络循行特点配穴

(二)

一、背部中枢与远隔部位配穴法

背部中枢与远隔部位配穴法,即取督脉或旁开的各俞穴与四肢的一定穴位相配,会明显提高疗效。如治疗颈、胸、腰椎及背部肌肉酸痛沉重等,取大椎(督脉)、天柱(足太阳)、肩井(足少阳)、肩中俞(手太阳)、后溪(手太阳)相配;治疗胃肠疾患伴呕恶头疼,取至阳穴(督脉)点刺拔罐,有选择地配合脾、胃、大肠、小肠各俞穴(均为足太阳经之背俞穴),远隔取足三里(足阳明)、上巨虚(足阳明)等,可立见效果;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命门(督脉)、八髎穴(足太阳),配合环跳(足少阳)、足三里(足阳明)、阳陵泉(足少阳),效果好转稳定;下肢冷痛取命门(督脉)、肾俞(足太阳),配合阴陵泉(足太阴)、血海(足太阴)等;若形似疟,往来寒热,取大椎、身柱、至阳(均为督脉穴),配合间使(手厥阴)、外关(手少阳)、足临泣穴(足少阳),效果明显。

延伸阅读:

金针王乐亭背部老十针治疗体虚久病及慢性胃病

李鼎:关于背俞穴的探讨

二、表里原络配穴法

表里原络配穴法,即十二经原络配穴法。即先取本经的原穴,再取与本经互为表里经的络穴相配。如热邪上壅所致的头痛、面赤、痤疮、牙龈肿痛、鼻衄等,先针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继配以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则能疏通瘀滞,协调脏腑表里两经以清泻热壅。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代表着本脏腑的原气盛衰和变动情况。六阳经各有一原穴,六阴经无原穴,而以输穴代替原穴。

络脉是十二经脉行于四肢肘膝以下旁而支出的一条脉络,较经脉短而浅。所以,络穴的“络”,即联络之意,联络表里两经、沟通阴阳之间,从阴走阳,从阳走阴,因而强化了十二经的整体循环。

自编十二经原络配穴歌诀:

肺原太渊络偏历,大肠合谷列缺取;

胃原冲阳络公孙,脾原太白丰隆记;

心先神门后支正;小肠腕骨与通里;

膀胱京骨配大钟,肾原太溪飞扬去;

心包大陵配外关,三焦阳池内关连;

胆原丘墟配蠡沟,肝原太冲光明天;

原络相配功力大,表里连通百病蠲。

延伸阅读:

针灸基本功:背诵歌诀(图文+音频)
【穴位歌诀】80个主要穴位歌诀,简单好记(附音频)
郑魁山:家传针灸秘方39方及歌诀
针灸歌诀专栏

现将十二经脏腑表里原络配穴归纳如下(见表1):

表1 十二经脏腑表里原络配穴表

三、标本根结配穴法

清·张志聪云:“根结者,六气和六经之本标也……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灵枢·根结》篇云:“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表明不懂得经穴根结标本的意义,不审察三阴三阳开、阖、枢深浅出入的作用,以致机关折损,枢纽败坏,表里开阖失职,精气走泄不藏,则体内阴阳之气就会受重大的损失,以至于不可恢复。“根”指四肢末端足六经的“井穴”;“结”指头、胸、腹部位,即《针经标幽赋》所谓的“四根三结”。标本根结取穴法在临床应用上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五输穴的具体应用,即取四肢肘、膝以下的“本”部与头、胸、腹的“标”部的对应配穴:如取合谷、内庭、足三里配迎香、上星,治疗鼻塞、鼻衄等头面病;取少商、合谷、照海配天突穴,治疗咽喉病;取足临泣、外关、中渚配听会、翳风穴,治疗耳聋、耳鸣;取昆仑、委中配肾俞、腰阳关,治疗腰背痛;取支沟、阳陵泉配期门、章门,治疗胁痛;取足三里、三阴交配天枢、气海,治疗下腹痛;取公孙、内关、足三里配中脘、梁门,治疗胃脘痛等。也称“根”部可以治疗“结”部病。

狭义是指四肢末端根部的井穴与头、胸、腹三结的腧穴相配用,即根部与结部配合取穴。根据经络学说的根结定位,则以根部为本,结部为标,如腿痛、脉沉细属少阴病者,针涌泉与廉泉穴,补法根结相配;偏头痛属少阳胆火气郁者,针足窍阴与听宫穴,根结相配;太阴病脾虚便溏者,取隐白与中脘穴,针用补法等。临床要注意的是,使用根结配穴一定要“先根后结”,即先针根穴(脉气所起),后配结穴(脉气所归),顺序不能颠倒。

三阴三阳六经的根结是:足太阳膀胱经,根(至阴穴),结(睛明穴);足少阳胆经,根(足窍阴穴),结(听宫穴);足阳明胃经,根(厉兑穴),结(头维穴);足太阴脾经,根(隐白穴),结(中脘穴);足少阴经,根(涌泉穴),结(廉泉穴);足厥阴肝经,根(大敦穴),结(玉堂穴)。现将三阴三阳六经根结归纳如下(见表2):

表2 三阴三阳经根结表

注:本表系根据《灵枢·根结》篇,其中根部之部位,结部穴名,均系另行注入四、气街四海配穴法。

(一)气街配穴法

《灵枢·卫气》篇云:“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并说:“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表明气街是指经气的路径及其聚集之所,多在“结”与“标”的部位,如头部、胸膺部、脊背两侧、腹部脐旁及腹股沟上内侧等。凡分布于这些部位的经穴,既治头面、躯干、内脏病症,亦治四肢的病症。言气街取穴,必先了解十二经脉的走向,《灵枢·逆顺肥瘦》篇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临床应用可分为三种:

1.手足三阳经与头街配穴法因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所以手三阳经之根部、本部腧穴与头街有关穴位相配,可治疗结、标部的头面、五官病症。如前额痛属阳明经者,取合谷、解溪配头维穴;两侧头痛属少阳经者,取外关、侠溪配丝竹空透率谷穴;后头痛属太阳经者,取昆仑、申脉、后溪配天柱、玉枕;此外,颠顶痛属厥阴经者,取行间(或太冲)配百会、四神聪等。

2.手三阴经与胸街配穴法因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故手三阴经根部、本部的腧穴与胸街有关穴位相配,可以治疗其结部、标部的心胸病。如胸闷、气逆、暴喑,取内关、通里穴配膻中、天突、廉泉穴;心痛、癫狂,取间使、大陵穴配巨阙、心俞;咳嗽、唾血,取尺泽、孔最、鱼际穴配肺俞、中府穴等。

3.足三阴经与腹街配穴法足三阴从足走腹,故足三阴经根部、本部的腧穴,与腹街部的有关穴位相配合,可治疗其结、标部的胸、腹、内脏(脾、肝、肾及前阴部)的病证。如月经不调、痛经,取三阴交、血海、地机、公孙穴配气海、肝俞、脾俞、肾俞治之;阳痿、遗精属肾阳虚者,取太溪、三阴交、阴谷穴配关元、气海、命门、肾俞治之;脾虚泄泻、完谷不化,取公孙、太白、三阴交配肾俞、脾俞治疗等。

(二)四海配穴法

人有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四海在经络体系中的划分区域大致与气街同,即髓海位于头,气海位于胸,水谷之海于上腹,血海在下腹。四海联系紧密,共同维持全身营卫气血津液的生化运行。若某一“海”有余或不足,均可为病。如《灵枢·海论》篇云:“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冲脉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上行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上行,上达咽喉,环绕口唇。病则气从少腹上冲,腹中脉急疼痛。交会腧穴有: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均属足少阴肾经穴,可斟酌选用2~3穴针灸。膻中乃八会穴之气会,凡属气病,据其虚、实分别施以补、泻手法,配以气海、太渊穴,效果更佳。胃为水谷之海,用穴足三里、中脘、梁门、胃俞等,皆可针灸并施。脑为髓海,为神气的本源,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主宰。脑与督脉和足少阴肾经关系密切,故取绝骨(髓会)、太溪、肾俞、百会,以及风池、大椎、风府等为主穴,随症加减。

(三)四海、气街对应配穴法

即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和特定穴与头、胸、腹四海、气街部的有关穴位配合,可以治疗头、面、胸、腹之疾病。如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取太冲、三阴交、地机穴配石关、阴交治之;胃痛、呕吐,取公孙、内关、足三里配中脘治之;胸痛气逆,取内关、丰隆配膻中治之;头痛、眩晕取行间、太冲配风池、百会治之;急症如针刺十二井穴与人中对应相配,可救急中暑昏厥、中风闭证、高热昏迷等;十宣穴与素髎对应相配,可治疗急性呕吐泄泻、手足麻木等。五、起止穴对应配穴法

即于经脉起止的两端的穴位配穴,主治内脏及头面五官的疾病。如足厥阴肝经大敦配期门穴,治疗疝气、癫痫、胸胁疼痛;足少阳胆经瞳子髎配足窍阴穴,治疗头痛目疾、耳聋耳鸣;手少阳三焦经关冲配丝竹空,治疗咽肿舌强、头痛目赤;手厥阴心包经天池配中冲穴,治疗胸痛腋肿、心痛昏迷;足少阴肾经涌泉配俞府,治疗癫狂、昏迷、黄疸、咳喘;足太阳膀胱经睛明配至阴穴,治疗头痛目疾、腰痛、胎位不正;手太阳小肠经少泽配听宫穴,治疗目疾喉痛、乳少、耳聋耳鸣;手少阴心经极泉配少冲穴,治疗胸胁疼痛、心悸、癫狂;足太阴脾经隐白配大包穴,治疗癫狂、崩漏、胸胁疼痛;足阳明胃经承泣配厉兑穴,治疗目痛流泪、腹胀、乱梦纷纭;手阳明大肠经商阳配迎香穴,治疗牙痛颈肿、鼻塞鼻衄;手太阴肺经少商配中府穴,治疗胸痛咳嗽、咽喉肿痛。六、交会穴配穴法

经络腧穴中,有的腧穴正位于两条以上经脉的相交或会合处,称为交会穴。取两个或三个交会穴相互配合以发挥协同治疗作用的方法,称为交会穴配穴法。如:大椎是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故可治疗诸阳经病证;三阴交是肝脾肾足三阴经交会处,同样可治疗足三阴的病证;风门是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针刺可解表、退热;百会为三阳五会穴,有安神镇静之功;大杼为骨会,又为手足太阳经交会穴,针刺可祛风清热止咳;睛明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主治眼疾;环跳为足太阳、足少阳交会穴,主治腿痛;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颈项强痛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之会、小肠募穴,主治腹部病患、百病虚损,为强壮要穴;中脘为胃募,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交会穴,又为腑会,主治胃部病患等。以上交会穴可根据病情需要相互配合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灸常用的17种取穴配伍方法,别再说针灸不懂怎么配穴了
针灸治疗与中药治疗的共通和不同之处,附针灸辩证取穴方法
常用配穴法述要(常用配穴法30种)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
经脉的标本根结,你知道如何用吗?
中医针灸推拿师教你如何的学习中医针灸这门学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