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么治腰痛(七)-3
userphoto

2017.02.25

关注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


解脉腰痛的问题讲清楚了,现在看同阴之脉腰痛。这个所谓的“同阴”,从字面上很容易就理解得到,应该是在描述别络的见症施治。《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概括而言,内容上主要是包括了正经、奇经、别络等发生病变所导致腰痛的见症和施治。另外就是兼论了腰痛兼有上寒、上热、中热而喘等复杂病症。从解脉腰痛开始,原文就开始分别讲了几处别络的问题。经与络是两个不同的部分,经脉是纵行,络脉是横出。如果用河流做比喻,经脉就是大的河流,络就是由大河所分出的小支小道。


同阴之脉是足少阳之别络。关于这个条目,有几个很关键的问题。先从原文看,然后把几个问题列出来。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一问:为什么叫同阴脉,既然是足少阳的别络;

二问:痛如小锤是怎么讲;

三问:为什么会肿,是怎么个肿法,形态上;

四问:治法上为什么在绝骨之端,三痏怎么三法,四不可以五不可以吗。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的条辨了。


关于一问,为什么叫同阴脉。我们还是沿用河流的概念来对经脉进行理解,而经络图上的标线只是比例上的图注。而河流总是分支蜿蜒,宛如虚幻的树影那般。



对于十二经中胆经足少阳之脉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起始于童子髎终于足窍阴,大概的走行就是下面这个样子。而我们本身对其也是很熟悉了。




古人把图画的很月饼包装盒感。现代人把图画的比较健身房感啊。



第二张图可以发现,足少阳在下部有一段经别,就是上图外踝区域的蓝色线段。同阴之脉是足少阳之别络,并足少阳经上行,去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五寸,乃别走足厥阴,并经下络足跗,就是足背部。也就是说这段别络是并行于足少阳的,但是是上行,方向上与足少阳相反,它从足部处往上行至外踝上大概光明穴处时就拐弯了,汇入到足厥阴经。等于是一条大河流的尽处分出来了一条支流,这条支流逆向而行,汇入到邻近的另条大河道去了。所以,无论从其流向,还是汇入,都是归阴的:从阳走阴,如阴经一般由下走上,最后汇入阴。所以就叫同阴脉。历代注解都没有把这个“同”字讲解得太清楚,而到了现代,我们更容易因为字障的原因,有点理解不了或是不好理解为什么这段脉虽是从足少阳出但汇入厥阴,就把它叫“同阴”,不应该啊,怎么会同阴呢,明明是阳出啊。那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太容易把“同”字理解作相同的意思了。在这里,这个“同”字,是作动词解的,我们得用古代汉语的字义来解读,就会非常一目了然了。这个“同”字,在古义里,还有会同,参与的意思。《说文》中对“同”字有解:“同,合会也。”明白了吗,同阴之脉的意思就是参与,合会于阴脉之意。


通过运用古汉语字义对“同”解读后再回头来看同阴之脉的命名就清楚很多了,同时也在揭示人体是循环的,经脉者亦是如此。一端接一端,环环相扣。同阴之脉构结足少阳与足厥阴。本身就形成了人体经脉大循环中的一处小循环。经脉循行是如环无端的,只要有一处的桥断了,有一处山的路塌了,就有了端,如环之循就受到了阻碍。同阴之脉这处构结少阳与厥阴的桥梁或是说支流出现了问题,那么少阳厥阴这个循环就自然会出了问题,就会有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好了,写到这里,第一问已经解决。看第二问吧。

 

关于第二问,谈见症,痛如小锤是怎么讲。其实可以连第三问一起讲了,为什么会肿,是怎么个肿法,形态上。


“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为什么古人用了小锤这个比喻。这个比喻不是说病人的腰里有把锤子,如果真有人这样去理解,那么可以不用学医直接去搞装修吧。有的后书者把小锤也写小针。不管是小锤还是小针,都是在比喻痛的时候,是一阵一阵地痛,好像被一阵一阵地敲打,伴随着针刺感,而且是在深部。为什么痛有小锤小针敲打刺肉。还是要回到之前对于同阴之脉的循行去看。同阴之脉是处于足少阳经本经的下游,而于足厥阴言,同阴脉汇入到的是足厥阴的上游,同阴之脉是桥连着一经之下与一经之上的,这一流段出了问题,自然地就会影响到了足少阳的下游与足厥阴的上游。一经的下游发生堵塞问题的时候,其上自然会见症于胀肿的实证;而一经上游发生堵塞问题的时候,则其下段会由于荣渗不够而见症于痛麻等虚证。


讲到了这里,其实就是已经讲明了,同阴之脉令人腰痛,其见症是虚实夹杂的。有实有虚,有肿有胀也有痛有麻。既然是虚实夹杂,那么痛苦就是一阵一阵的,如起伏往来一般。就像有时神经性头痛那样,一阵一阵地痛。古人形容,像有把锤子在里面敲打。

 

“怫然肿”,同阴之脉腰痛的人,腰部,准确地讲,是在下腰部的筋有肿隆,一般肉眼细看可以看得出来的,就像一条小丘隆伏于背。我们对于正常形态的肌肉隆起与异常的高隆状模自然是可以很好判断的。怫然啊,怫然本义是抑郁不乐的状态,引申起来就是气之郁闭状。有气之郁闭,则筋必隆。怫然是对肿的形态、性质所作的形象说明。势头比较厉害,当然时间上也是突兀而起的,隆起当然也就很容易看得出来。触摸起来,轻抚轻切可能是拒按的,而重切重抚则是喜按的。因为是虚实夹杂证。如果恰好病人病人不幸遇到一个喜欢玩切割的医生,落到了他们的手上,那么按照他们所谓的筋膜理论,那么就会被切割了。用锋利的刀具将深筋膜或是浅筋膜切开释放内压,也许当时很快见效,或者也不再反复,或者反反复复,或者是根本无效,但不管是何种后果,病者之气血已经被损伤了。值得吗,肯定不值得。


按照《刺腰痛篇》的内经医学思路施治,思路上“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取的还是本脉同阴之脉,不是他经取穴也不是对应取穴。外踝上的绝骨之端,王冰的注解是阳辅穴,后代注家基本都是按照他的这个注继续这么注,其实倒也没什么问题。这个所谓的绝骨之端为什么圈定在阳辅。关键在于先要讲下阳辅与绝骨的关系。绝骨为经穴别名只为一,绝骨其义有二:

 

     骨骼部位名,在哪里呢,是指外踝上方,当腓骨与腓骨长短肌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阳胆经“直下抵绝骨之端”,足少阳在小腿的外侧处有一地方开始拐向足跗,那个拐点,大概就是在踝上三到五寸的区域。《类经图翼》有言:“外踝上尖骨曰绝骨”,沈彤的《释骨》也有论:“外踝上细而短附(骨行)者曰绝骨。”此处筋骨凹陷有似断绝,故名。


     悬钟别名。髓会绝骨,这个绝骨是骨空之一。《千金》有言:“绝骨在外踝上三寸。”《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有言:“(骨行)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现在再来看阳辅,出于《灵枢·本输第二》“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我们现在一些网上的百科以及现代人所写的普通经络读物中常见到的把绝骨拟作阳辅之别名,是有些问题的。只有绝骨之端才能称为阳辅。不然的话,就很混乱,变成悬钟与阳辅别名同为绝骨了。注意,阳辅是绝骨之端,因为阳辅穴所在位置已经基本处于外踝上尖骨的端末端点了。而且当年王冰也并没有说绝骨是阳辅,是说绝骨之端在阳辅,这个绝骨之端就是腓骨与腓骨长短肌之间的凹陷处。把阳辅释为绝骨是一种学术上的硬伤。真正按照内经理论进行临床的人恐怕很少,所以也难得有人会认真地通过临床来检验这些注解是否真的符合于经旨。


假如没有把这个绝骨和绝骨之端的问题搞清楚,那么像《刺疟篇》里讲到的以镵针针绝骨出血,我们就容易迷糊:到底扎阳辅还是扎悬钟。绝骨之端的问题讲清楚了。也讲下关于“为三痏”的问题。

 

原指瘢痕,针刺中所留的针眼。《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类经》有张介宾所注:“痏,针瘢也”。针一次即称一痏。在同阴之脉使人腰痛的治疗中,施治上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就是在这个地方刺三次。这是一个特别需要说明的地方。现在习惯于用毫针的人是有点很难理解针瘢的。但是用内经古针的同仁们对这个肯定就非常有体会的。也曾看到过现代的一些中医针灸书籍讨论过古针针刺后的针瘢问题,下的定论是古时制针工艺不够,所以无法做出细针,因为所用针具比较粗大,因而针刺时留下瘢痕,这种结论很荒谬。真相并不是这样。古针中的毫针最细也有0.6以上,粗的就更粗了,1.0以上是常见规格。如果是员利针,通常超过1.0来看一张针瘢的图片。

 


(这是一张已经涂上了防水液体创口贴的针瘢图片,但依然可以从黄色的液创贴中看到出来其中有一个小小的针瘢。这张图片中是刺了两痏。)

 

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并不是讲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地进插三次。而是以阳辅这个点为一个参照坐标,在其上审切循扪按等,查找出阳性点进行针刺。这个就是客观取穴法啊,不要被国标限制了,不要被传统毫针取穴限制了。利用三次的这个量来实现同阴之脉的全段开合,三这个数,是这条脉挑动开合的一个量数。从术数而言,三,先天八卦数属火,后天五行数属木,同阴之脉本归少阳,少阳属木,取三痏而用之,以火数而泻木,以平木气。但凡痛症归经,其经必为实,不管是病在上游或下游,其病之经属性上是归实的,所以从其本经脉而治,术数上用之泄法。

 

需要再次强调的一点就是,为三痏,不是在绝骨之端的一个点上反复进针三次,那样荒唐可笑。绝骨之端本身是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上用小牛虻毫或者员利或是其他针具(临症而定),对发紧发硬或表温异常处或是色点晕点处分别进行对应地三次针刺为三痏。有人肯定会问了,我找不到三个点那么多的异常处啊。《灵枢·官针第七》中的三刺别忘记了,“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下间,去地一尺所。”

 

这里涉及到了奇经腰痛。阳维脉主一身在表之阳。



“痛上怫然肿”,这是病在气分表现。多伴腰方肌区域发生大面积瞬然之肿胀。


有时我就能接到一些连续长时间牌局而受寒腰痛,自己也发现腰上突然肿了一大坨,用手摸起来又厚又痛。一般他们去刺了血拔了罐,缓解后又如前。喜欢切割的,就用刀割这个大包,殊不知,此本气分而郁,刀割则大泻其气,亏之。还有的用手抚按,轻柔甚感其肿难去,于是刚强使劲,皮下肉上更为受损,雪上加霜。还有的人是远途司机,长时间开车后病发此证。还有的是扎钢筋的工人等。一切皆因筋肉长久不舒展,又加外感,里外相结。


按原文之治,治从下肢。这个去地一尺所,历来注家不统一,有的认为在承山,有的认为在阳白。辨承山者,其理在于: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足太阳之承山穴,这显然是注经家的依文释意,而认为在阳白者,是依经脉本经而解。其实都没有什么问题的,《刺腰痛篇》本身并非规定在哪里取点,其章之治当医案来看,提供的是其中思维与规律。临床上讲,阳维之脉令人腰痛治法思路很宽。因为,阳维和整个三阳都有关系。阳维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小腿肚其实都需要查的。选找异常点。阳维从小腿肚已经合到了太阳脉,此症腰痛带肿,腰从下治,上之实于下则有通道,则可言顺势而下。而所谓的阳白者,在少阳,一样也可以顺势而下。关键的是懂得上实下通的这个原则,就不会去纠结于注经家之承山或阳白了,明白了阳维维络诸阳,就会更加懂得还可以利用八脉交会之手上阳,其外关通于阳维,对于用于不光肿还伴随有刺痛者,就会很好。其理取之上而荣下之故,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些一针疗法中针刺外关治腰时效时不效的原因了。对于外关的针刺,一样还是遵循客观取用的原则,临症辨其异,而非拘泥死点。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历来注家对衡络之脉有几种注,一为足太阳之外络;二为冲脉;三为带脉。各持一说。带脉横络腰间,所以也叫衡络之脉。太阳之外络络自腰中,横入髀外后廉而下,此一横;带脉横络腰间,此二横;而有注经家认为冲脉之故,一是因为冲脉络脊,二是认为衡是“衝”字解,这多少有些书生之见了。

 

我们不妨转换一下思路,就不会对存在着的三种所注迷惑。思路就是以因测证。根据条文来看,症状是前伸后屈都很困难,原因也讲了,是因为腰痛之人惯常用力太过而伤腰,人的力量常常由腰而发,发力时腰筋膜就会紧紧收缩,日久月长地这样过度用力自然容易产生肌痉挛,皮下空间就会受到压缩,也容易产生瘀血,所以才会产生所谓的“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和“恶血归之”,所以,此条文讲的是横向之脉的证象了。既然涉及到横向,那么其实包括了足太阳之外络,也包括了带脉,另外此证于脊中影响很大,所以也会多少地影响到冲脉之络。又以方测证,治在“郄阳、筋之间”,这是太阳的区域。从主受上讲,衡络之脉和足太阳之外络关系更大。由于横络受阻,所以腰的转动幅度也受限制。由于足太阳之外络受阻,同时也影响到了带脉和冲脉。由此个人认为,衡络之脉并不能以现如今常见的带脉腰痛称之。关乎冲脉亦同理。

 

真正的带脉腰痛,也有不可以俯仰,但同时还会有左右侧转受限,其脉当十四椎前行发于章门,经带脉穴、维道前而相合,回绕周身而向前微垂。



带脉为病,一是不和,二是失约。前者实证为主,病在经气阻滞而造成过于紧束,约束权苛自遭胀急与宽膨;后者虚证为主,病在经气虚衰,脉遭松弛,故提携诸脉废弱。治疗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地“郄阳、筋之间”了。不但需要用匙针对前或后浮刺,还要涉及到六经的上下转折口以及开合枢。太阳之外络及而腰痛,带脉处会有不适,但不至于严重不和与失约。冲脉亦同。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所以,当我们看到有人因太阳外络而病时,还要结合望闻考察有否逆气而里急的情况,根据其逆其急的程度判断冲脉所受影响程度。冲脉受之影响甚者,需要调之气冲。以及任脉。以及少阴,还有阳明的伏兔至阴市区域。回到带脉,反过来想,其实当带脉久病,足太阳的外络也会受到影响的。不管是纯粹的衡络之脉令人腰痛,还是带脉久病及而太阳外络,都可以参考“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临床上从腘窝及上行数寸处腿后大筋的中线沿察。或员利,或锋,或毫,或其他。


想到一件事,撰述《内经》者若要收回来讲事情几句话而已,若展开来就是洋洋一大卷,顺应各种根器。可谓古人之仁。所以写到了这里,觉得有必须先小结一下,回顾正经之痛与已经谈的几条别络,然后继续谈别络与奇经腰痛。

 

腰痛引项背靠者病在膀胱足太阳之脉

腰痛前后左右受限病在胆足少阳之脉

腰痛而转头困难并情志过悲易妄见妄语病在胃足阳明之脉

腰痛其脊内与腰胯及髀髋痛深且无定处病在肾足少阴之脉

腰痛张弓弩弦病在肝厥阴之脉

腰痛不可前伸痛连少腹牵引至胁下伴胸闷迫病在脾足太阴之脉

腰痛及肩视物昏暗、证、腰强烈拉扯且因痛心怵病在解脉

腰痛间歇或持续性有阵阵神经痛般且痛处肿胀病在同阴之脉

腰痛尤其腰方肌突然大面积肿胀甚至触皮即痛病在阳维之脉



曾 字 于一芥屋


插画:《高术之屋》



曾骞。男。一个孤衣子,医者与写作者。参观劳苦,遍学诸艺。志在中医的另一种可能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读黄帝内经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上)
刺腰痛六十六
《素问》——刺腰痛论第四十一
素問41刺腰痛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⑤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