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年临床 八千里医路

几十年临床风雨苦辣酸甜往往无人问津,

八千里医路却有可能毁于一次疏忽粗心

美国医生特鲁多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慰藉。

许多医生过度关注甚至迷信技术,忽略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事实上,面对疾病与死亡,治疗技术无法负担全部的意义。而当医生们警醒于技术的边界时,他们反而看到了更多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总是安慰,但我们的医生有安慰的能力吗?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但我们却没有安慰。

学者冯磊曾经在分析医患关系时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悖论: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往往越是对医学不了解,就越迷信医学的无所不能,越迷信医学的无所不能,也就越怀疑医生有问题。无论是医生也好,医疗行为也罢,总会变得危机四伏,医生更仿佛成为了弱势群体。

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这是《中国医师宣言》的核心精神,是医师职业精神的普遍原则和道德底线,更是曾经让无数医生心潮澎湃甚至奉为信仰的话语。

但如今,这些话语对于当下的医生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眼下,诸多被曝光亦或是未被曝光的案例无不在告诫我们医生:医者不是上帝,即使面对疾病和患者,他们亦有不可为之事。他们需要时刻警惕,在给患者看病时出现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哪怕是出于道德、人情的缘由,皆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

在一线工作中,一定要坚守核心制度、一定要牢记原则底线、一定要不忘初心、一定要千方百计为病人考虑、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定不要激化矛盾、一定不能有杀人之心、一定不能没有防人之心、一定要谨记患者之事无小事!

医学教育家胡大一建议医生在做临床决策时,一定要跳出单纯的生物技术范畴,站在大卫生、大健康的角度来看问题。首先,要尊重患者,考虑到患者的价值取向和对治疗的预期。其次,要考虑到伦理和法规。第三,要考虑到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健体系,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第四,要充分考虑你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的临床证据,以及自己和本单位的技术水平,不打无把握之仗。

医学教育家胡大一告诫医生必须谨记,千万不要在患者身上做不需要的事情,反过来想想患者需要什么,把该做的做好。当技术对于患者而言不可及时,技术就没有价值。与学习、掌握、研发技术相比,医生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推动那些成熟的、有证据的、可能实现价值的技术到达有需要的患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人文】如果你不记得当初为什么要做一名医生了 请你一定要进来读一读
【胡大一】如何做一名好医生
如果没有关爱,医学的价值几乎等于零
【叙事医学】临床医学人文:困境与出路
权威解读:医学与科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师说 | 浅谈医学影像诊断结果中的某些建议和提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