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诗词的模仿


诗艺花蹊

编者按:本文编辑刘宇辉的《谈谈诗词的模仿》以及薄会申那些被模仿的诗句》等两篇文章,以飨读者,希望对你写诗填词有所帮助。


谈谈诗词的模仿
作者:刘宇辉

诗词创作,诗坛吵得最厉害的,不外乎有关诗品与人品的争论。不论名家,还是普通人,不可回避创作的似曾相识问题。哪些人是在模仿、借用,或抄袭,就是人们较真的一个问题呢? 

诗人借句,较早的、最大胆而直观的当属

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一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借用了《诗经·郑风·子衿》的现成句子,接着还借用了《诗经·小雅·鹿鸣》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沉稳顿挫的笔调中,在他追怀关羽的情思中,他的借用巧妙地表达了求贤若渴之情,并增添诗趣及韵味,从喝闷酒开始直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展示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后人的评价均高,这首《短歌行》比诗经中的原诗更有名。

有关仿写,写景抒情诗中有一佳话:崔颢的《黄鹤楼》气势恢弘,李白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昔人已黄鹤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白云千载悠悠

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再看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格调和布局: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个“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长安不见使人愁”,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烟波江上使人愁”,模仿《黄鹤楼》的痕迹何其明显?但李白已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感情、历史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同时巧妙地把金陵地名嵌入颈联的对仗,成功地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比崔诗更为深刻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抱负,同样深受人们喜爱。

另俗语入诗,及词句选择的巧合性,也导致诗词创作不可避免出现相似现象。汉字颠来倒去就那几千字,确实难保谁跟谁写的就一样了,尤其是诗词词句短小、暗合的排列组合系数高。

如古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就引发各朝各代多少人用之,包括李贺、欧阳修、孙洙亦、贺铸、万俟咏、毛泽东等。如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又有多少现代诗人把它用于诗词诗歌。对于一个词句,我们肯定第一个用的人为首创,第二个人及以后的人用是借用,但若其后的人不知前人已用,那便是巧合。

由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想想,宋词为什么发展那么迅速?作为一种宽松的诗词创作新体裁,还不是因为词人们成功化用前人诗句为自己表情达意的相当普遍。不能因为词一般化用诗句较多,写诗的就看不起写词的,而要看作品最终是否有词人独立而鲜活的思想感情,是否为大众接受。

当然,如果一首词从头到尾只是前人或他人似曾相识的词句堆砌,见不到作者真实的个性,或者与本人南辕北辙,最好的编辑手段也会流产。诗词家们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借用或唱和为家常便饭,这也是诗词相似度高的原因之一。

欧阳修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就让李清照大为折服,一连七首临江仙,首首起句都用“庭院深深深几许”。

正常的读者,一般能判断作者的观点与目的,理解借用名人名句或好词好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非过错。人们在掌握语言和技能的过程中,包括艺术创作初级阶段,自觉模仿榜样,“吸人之长,补已之短”是必然经过。

大家都知道,作者创作目的与行为是统一的。模仿、借用的目的是为学习知识点、改进方式方法,以便让内容更丰富、让形象更丰满等,模仿、借用者往往能翻出新意,且毫不忌讳灵感来源于何处。而抄袭者的目的具有功利性,窃取好作品以求名利、谋稿费及赛事奖项等,不是偷梁换柱、改头换面,就是先下手为强、贼喊捉贼。这种虚张声势的诗词,毫无真情实感,岂能打动读者?哪怕伪装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欺骗不了作者身边的熟悉者。

诗人们借用前人或当代人诗句,老手一般会标记出句,以示对原创的尊重和避开夺人之美的嫌疑,而新手因不懂规矩或无习惯标出也能被人谅解,前提是拿来的句子是在自己营造的氛围里,而不是连意境和氛围都是别人的。人们不排斥模仿和借用,但绝对讨厌抄袭。《辞海》上说:抄袭是窃取别人的文章以为已作。模仿是仿照一定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文字上的抄袭容易判断,雷同率高于30%就是;难以判断的是化用创意、借鉴情节等而抄袭的作品。

抄袭可以抄袭词句或创意,但抄袭不了思想、灵魂、感情和事实。抄袭者抄袭诗句或创意只是一时的,却不能抄袭原创者一世的行为及准则,是否抄袭,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老师。

有的当代诗人凭着编辑或工作的便利,直接占用他人投稿的作品和好词好句,或稍作修改为自己的作品。某人诗句,对于原创者是亲身经历,而他窃为已有时,忽视了诗句涉及的事实与自身的时间性或空间性差异,当他解释为亲身经历时,也是抄袭结果不知不觉出卖之时。

做诗和创作更是做人。创作不用忌讳模仿与借用,如何做一个与自己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志向一致的人,不光做文字表面的编辑者或抄袭者,才是成功的诗人或艺术家。

聪明的读者不会替人品不一的抄袭者传播,人们肯定的只是那些真正的诗人及艺术家们。凡是诗品与人品差、甚至背道而驰的诗人及其作品,不论在当时多么吸引眼球,终究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唯诗品和人品一致得到大家认可、有社会责任感和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方受人们争相传诵。李白为人何其潇洒而直率,他被后人认定为“诗仙”无人投反对票。杜甫为人何其之真,他成为人们认可的“诗史”是当然。

做人勿做虚伪的人,勿做被孔子指责的“乡愿”(假好人)。

莎士比亚说得很形象:“虚伪的心不会有坚固的腿。”

培根则很直接地指出:“虚伪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

诗人的诗化生活绝对不是弄虚作假或装腔作势,只不过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人坚信有美好的理想状态而已。诗人如何在生活中创作出好作品,你看着办吧,或走着瞧吧。


那些被模仿的诗句
作者:薄会申

黄庭坚论说诗词,有“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语。随意记下一些前人的诗词轶事,也顺便强迫自己多读一些书。

一、唐宋诗人

看到过一幅摄影作品,夕阳下的小船孤独地泊在岸边,题目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题目诗句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737~792)在滁州刺史任上写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好的创意总是被别人模仿,好的诗句也是这样。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意境幽远又充满哲理,尤其被后人推崇。

欧阳修(1007-1072)《采桑子西湖念语十首》中的第九首,就借鉴了该句: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蘋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只是改动了一字。

苏东坡(1037—1101)有一首《洞仙歌》,说的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和花蕊夫人的故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水面风来酒面醒”“水殿风来暗香满”非常相似。苏东坡自序写作背景: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 

交代的很清楚,前两句是后蜀主写的。这一点欧阳修应该也知道。

后蜀主孟昶的原词是《玉楼春·与花蕊夫人夜起》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至于苏词和孟词谁好谁坏,近千年来没有定论。张惠言认为苏词为佳,而朱锡鬯则说孟词好,苏词“反有点金之憾”。

古人作诗文字必有出处。关于这一点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有很多记录,而如果看完沈德潜编纂的《古诗源》,就剩下了两种可能:对古典诗词彻底失去兴趣,或者爱的死去活来。

再看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李清照特别喜欢这首《蝶恋花》: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李清照说了,“用其语”写了数阙《临江仙》,我只找到两阙:

其一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其二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后来李清照在《声声慢》里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杨慎《词品》评其“不独争雄于闺阁也”。借鉴之后再创新才会被认可。

三、西乡隆盛与毛泽东

1910年,18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有两个版本:

其一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其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红土地,天涯处处有金山。

后来有人考证说这首诗脱胎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赠父诗》,而且《赠父诗》也有两个版本:

其一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其二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主席改的是第二个版本。因为现在毛主席只出过选集而没有出过全集,不知道哪首是真的。感觉第一首“孩儿”替换“男儿”,符合少年心智;第二首“金山”代替“青山”,符合当时家境状况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在网络发达了,刨根问底,发现这首诗的原创还是中国人。宋代月性和尚(一说这个和尚是和西乡隆盛同时的日本和尚,但是本着爱国主义精神,还是倾向于作者是中国和尚)的《题壁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原来西乡隆盛也是改写的,总算为中国文人保住了颜面。这首诗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改写或模仿。

四、刘希夷的悲剧

最悲催的不是改写,是夺取版权。

唐代诗人刘希夷(651-679)的乐府《代悲白头翁》里,其中一段是: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唐才子传》载,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超级喜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刘希夷嘴上答应了,最后却又舍不得,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宋之问写过一首《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二十字道尽人间亲情。可惜这份亲情,只是在他的文字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被模仿的诗句
20191014题库:江南诗词大会初赛第一场
学诗难有惊人句
《毛泽东诗词》中的引用、化用与用典
这样的唐诗,一生写出一首就够了
诗词中的设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