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方诗词评论:第7期

云开天阔处  一曲岭南秋

浅析邓荣森《百花居吟稿》的人文内涵

高  源

简   介:

邓荣森,网名百花居主人,曾用 网名邓里、里查德。1947 年 9 月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五十年代归国。深圳市长青 诗社名誉社长,广东省侨界 作家联合会会员,深圳市作 家协会会员,深圳市诗词学 会荣誉顾问,《百花微刊》创刊主编。

一、     似曾相识的宋湘遗韵

二、     正宗淳朴的客家襟怀

三、     温馨和谐的宗亲理念

四、     绚丽斑斓的边塞色彩

五、     理性中庸的历史思考

六、     清丽典雅的仕女情结

    《百花居吟稿》中有一句诗给我印象很深,那就是“云开天阔处,一曲岭南秋”,觉得做这篇文章的题目非常贴切,于是按图索骥,很快梳理出书中的六条人文线索,也算是开门见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来到深圳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组成岭南文化的三个地理群体各自都有一个鲜明的世俗符号,那就是掌握权力的大多是广府人,最富有的是潮汕人,而客家人则是最有文化的。

      记得前不久,邓荣森先生在宝安人民广播电台一档文艺节目中,侃侃而谈的清代大诗人宋湘就是客家人,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且与邓荣森同为梅州人,而梅州又是岭南客家文化的渊薮和大本营。

      《清史列传》云:“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宋)湘为巨擘。”两百年来,宋湘一直是梅州客家人最崇尚的文化标本,对近代梅州人才辈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六岁从马来西亚归国回到梅州五华原籍的邓荣森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长大成人的,宋湘的事迹与诗文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融入了邓荣森的兴趣和爱好。

一、 似曾相识的宋湘遗韵

      最近读邓荣森的诗集《百花居吟稿》,发现有一股清新的人文气质洋溢在字里行间,仔细琢磨,分明就是宋湘当年“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风流文采的遗韵。

     宋湘传世的《红杏山房集》中有很多咏花作品,其中写梅花的最多,邓荣森将自己的诗集取名《百花居吟稿》,除了借用他居住的小区名外,潜意识里也许受到了宋湘的某种启示。《百花居吟稿》中专门写花卉的作品多达二十余首,梅花、菊花、荷花、桃花、樱花、紫薇、蝴蝶兰、风铃花、油菜花等等,在诗集中千姿百态,分外妖娆,无独有偶,与宋湘一样,邓荣森写梅花也是最多的,例如《梦梅》《忆梅》《丁酉冬深圳中心公园赏梅》《乙未初冬惠阳沙田世外梅园得句》《南天湖赏梅》《南告二日》《题梅树下照》《南天湖晨曲》《惠东梅园得句》等篇什都散发着着梅文化的清香。

       不仅如此,“梅花自是君家物”,相隔两百年的两位诗人咏梅的情怀也是高度契合的,言志、傲物、思乡、怀人、寄情、报春、题画(题照),高洁清逸,耐人寻味,梅花似乎是他们精神后花园里最珍贵的“尤物”。

      不妨对照欣赏下面两组咏梅佳句:

宋湘笔下的“冰雪盟襟,清芬诵志”,别有一番人文韵味:

冬初梅已笑,秋尽菊犹钿。(《家园杂忆四十韵》)

处处梅花处处仙,村村卖酒住人间。(《西湖棹歌》)

欲问罗浮月,梅花只掩关。(《湖居十首》其一)

读书堂角一梅花,昨夜今朝也自斜。

无处寄人春点点,何能伴我路叉叉。

(《湖上感怀四首寄伊墨卿先生》其三)

桃李不敢蕊,牡丹不敢芽;

山礬失其丽,山茶失其夸。

(《自锄明月种梅花赋》),

美人石肠青铁肝,中有万古相思魂。(《初夏独游龙泉观访古梅题诗而返》)

若笑作诗人怪诞,梅花心事月光知。(《又游龙泉观看梅,感赋四律,仍题观壁》其四)

看过菊花秋事尽,好留明月照梅花。(《秋晚》)

拟聚黄金再筑台,置花高处看花开。(《庭中花木朝夕相对,各赠一绝句,得二十七首》之《赠腊梅》)

独有梅花无限清,入瓶十日香如生。

酒场易散仙人谪,自抱千秋万古情。

(《题瓶花二首》其一)

         邓荣森则善于用比兴手法给梅花注入更丰富的情感元素,颇为入心:

寒宵篱角醉,似雪枕边扬。

忽报林逋至,同分一段香。

(《梦梅》)

入得深山眼放青,远看如雪近如星。

我心已不为花媚,最是苍枝动性灵。

(《惠东梅园得句》)

气流未带长江过,竟作梅花撮我魂。(《飞宁远望(孤雁格)》)

我鬓与卿俱落雪,报春独有尔多情。(《题梅树下照》)

梅园惊世外,嚣远绝风尘。

群鸭浮溪水,暗香寻早春。

(《乙未初冬惠阳沙田世外梅园得句》)

梅傲严寒湖映天,长青人自聚花前。

举旗猎猎兰亭序,筚路沉沉庚子年。

(《南告二日》)

轻车翘望树千株,愈是严冬,愈是缠绵。(《一剪梅·南天湖赏梅》)

墙头似见侬身瘦,新萼玲珑。月色浑融。一地疏烟半壁红。(《采桑子·忆梅》)

      其实,细心品读《百花居吟稿》,这种似曾相识的逸趣、情趣和雅趣,还随处可见,在以后的阅读中,会再次邂逅,这里只谈及深深植入他们精神世界的梅魂而已。

二、正宗淳朴的客家襟怀

       我年轻时在湘潭认识的一位青年作家谭元亨,后来调到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了著名的客家文化学者,他认为,客家人具有强烈的改良意识和革命倾向,对近代历史影响深远。我以为,这并不是客家文化的主流特征,实际上,这种革命冲动仍然是具有儒家知行合一色彩的客家文化在近代历史上的一个升级版。

     客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重儒轻佛,耕读传家八个字。《百花居吟稿》有关作者故里的作品,都体现了这种人文襟怀,就像一幅展开的扇面,自然分成了五个单元,因篇幅关系,点到为止。

1、原籍山水的萦绕。

    一幅唯美的画面,足以让读者心绪起伏:潇潇暮雨秋,客路阻从头。圆是家山月,人同云水愁。(《中秋返乡》)一片白云也能浓缩成家山的绝胜风景:一似家山顶,翻飞小白豚。心舟飘四海,彼岸有深根。(《故乡的云》)乡愁有时就是如此敏感,极易被触动。

2、儿时生活的记忆。

      这无疑是游子心灵深处最难忘怀的影像,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首诗,不妨摇出第一个镜头:水田牛卧月,母子赶秋光。鞭响缘何急,背儿空肚囊。(《忆儿时娘背着我耙田》)再看第二个镜头:一叶扁舟叹,寒江水枉平。沉鱼贫也笑,临网遁无声。(《题照·冬捕》)这两个画面也顺便把过去梅州客家山民勤劳的农耕生活图景勾勒了出来。

3、成长岁月的回望。

     人生最抹不掉大的记忆就是师生情谊,对启蒙老师的怀念都是发自肺腑的:烛光影里梦依稀,少小程门立雪时。传道几番真善美,启蒙一帖者乎之。(《怀念老师》)风华正茂的少年同学情谊更是记忆酒窖中最珍贵的家醪:半百流光,九位同窗。乍相逢、道尽沧桑。风华有过,岁月无常。数几多痴,几多稚,几多狂。(《行香子·老同学(依龙谱)》)相逢畅饮之余,都会互道珍重:“不觉情长随日短,但教秋老耐霜寒”。(《重阳节故里中学同学聚会》)

4、家乡变化的欣慰。

    游子漂泊在外,对故乡的荣誉尤为在意,当作者得知五华县荣获“中华诗词之乡”殊荣后,流露出了由衷的欣喜:

缘何羁客气高昂,授得荣衔是我乡。

五色羊传到长乐,千盅酒举醉琼觞。

南金烁烁沙淘浪,笔梦悠悠韵种荒。

消息随同腊梅报,故园春意倍呈祥。

情真意切,没有丝毫应景之嫌。

5、返乡省亲的喜悦。

     这种兴致往往烙有挥之不去的民俗印痕:古韵桥溪一并东,水浮灯影月如弓。莫言归读书山远,梦里客家围屋中(《梅州华美达酒店夜吟》)很多年过去了,故里的老宅已不见踪迹,即便住在酒店,也倍感亲切,这就是乡情与根脉的魅力:

大道车飞花尚鲜,行囊住店计三天。

了无一瓦何堪笑,戏有千诗足可传。

望里云烟围屋外,梦中亲友酒樽前。

来来往往匆匆客,何处何时都好眠。

(《戊戌孟冬返乡得句》)字里行间,喜悦可掬。

        不将笔墨浪费在描写寺庙禅房、体验问佛悟法上,这便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与真谛所在,也是《百花居吟稿》与生俱来的人文内涵,足以让细心的读者良久品味。

三、 温馨和谐的宗亲理念

       客家人的祖先是衣冠南渡的中原遗民,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迁徙到百越之地,为了立足生存,表现出了强烈的抱团发展意识,他们共筑围屋,合族而居,耕读传家,笃信家和万事兴,这一人文传统延续至今。

    《百花居吟稿》就保藏着这种温馨和谐的宗亲理念。《题戊戌全家福》就是这一理念的形象注脚:

戊戌约春丹桂轩,一家着意看花繁。

人间好借东风拂,岁岁欢歌伊甸园。

         而《乙未中秋家聚偶兴》则展示了一幅天伦之乐的宗亲画面:

今宵圆月入谁家,笑语欢声不用赊

若问馀生何得足,儿孙绕膝一壶茶。

羡慕之余,亦会被感染。

      用广角镜头全方位剪辑拼接逝去的祥和时光,定格成一个个吉祥如意的伦理场景,是《百花居吟稿》的鲜明人文诉求。

        这里有对父母恩情的感戴:

忍忆生离四十年,黎明死别恨无边。

归侨半世凄风夜,寡母孤儿苦雨天。

养我恩长如日月,翻身岁老化云烟

携孙凭吊何为寄,一片伤心到墓前。(《祭母》)表达了“惟将诗酒化情真,一敬神明,二敬双亲”的核心宗族理念。

      也有对失去亲人的怀想:

隔海传音年复年,叩头独未共坟边。

螟蛉子借波涛哭,弟妹兄祈神保眠。

(《闻大马弟妹扫墓》)

喃喃一语对流年,谁妒同胞手足连。

疫里染君方半月,屏间称好尚三天。

昨晨幽梦祈无恙,来世血亲应有缘。

大马风声仍告急,几多思绪不成眠。

(《哭大胞弟染疫不幸罹难》)这些诗句既饱含真情,又有浓郁的客家民俗和民谣的味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更有回乡与亲戚邻里欢聚的愉悦:

恍若今宵在梦中,灯花人影旧时同。

只因霾晦随风去,倍觉春光分外浓。

(《壬辰春陪妻回乡省亲》)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天然情感。

    《百花居吟稿》中最为触动人心的还是十多首叙说夫妻恩爱的篇什。

苦雨经年惯,春风耳际磨。

长怀白头意,坎坷又如何。

(《致妻》)这是心照不宣的相亲相爱。

尔为风也,我为沙也,展翅天涯相约。清风明月已时迁,总有那、芳心一角。

人生知己,晚年伴侣,岁月长绳齐搏。从来未说我亲亲,只同看、日升日落。

(《鹊桥仙·老夫老妻》)这是心心相印的生命默契。

夜半西窗风更打,孤房只剩哆嗦。今宵心里雨滂沱。更谁敲晓鼓,天亮又如何。

远去风花和雪月,平将灾难来磨。悲欢也要仰头过。何妨杯酒尽,一夕一支歌。

(《临江仙·辛卯携妻穗住院租房夜吟》)这是不离不弃的相濡以沫。

荜辂由初到鬓秋,兼程风雨岂知忧。

诗吟苦乐时光里,梦筑安康临水楼。

不羡齐眉朝暮共,且相携手海天游。

耕田织布何妨唱,未老情怀是白头。

(《蓝宝石婚感怀》)这是老年人的山盟海誓,更是幸福美满的诗意人生。

      对儿孙的关爱和期许也是百花居这座诗意围屋中一道动人风景。

日前犹念却轻心,履职为由愧至今。

纵是余年多寄趣,千祈莫要忘千金。

(《寄趣园诗词讲座忘却爱女是日芳辰戏作一绝》)可谓父女情深。

年味浓时曾有梦,应景花车,迢递华庭送。果是叩门谁复捧,一盆蝴蝶成新宠。

(《蝶恋花·庚子岁末女婿送蝴蝶兰》)分明是爱屋及乌。

      作者更多的关爱倾注在第三代身上,在《百花居吟稿》中,他为外孙女和孙儿就写诗填词多达十余首,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和作者的喜悦:

姐弟双双毕业时,凤凰树下见英姿。

如花笑靥如花梦,都是风霜都是诗。

(《题粉粉初中、乐乐高小毕业》)当外孙女考上深圳外国语学校小语种专业时,还专门填词一阙:选语东瀛,素描前海,竟是征帆览一流。堪慰矣,有青春作伴,梦在心头。(《沁园春·粉粉十六岁(叠前韵)》)天伦之乐往往就藏在儿孙的成长之中。

      掩卷之余,一座客家文化围屋大家庭里的诗意景象,仍历历在目。

四、绚丽斑斓的边塞色彩

       边塞情怀也好,边塞色彩也罢,本质上是一个概念,是汉唐时期特有的精神气质,经过士大夫阶层的诗化定格,已成为中国诗词史上独具魅力的一个文化符号,它投影在当代诗坛,就叫做军旅情怀。

    《百花居吟稿》作者曾在军营服役十年,这在他人生履历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已沉淀为一种诗意珍藏,他的《满庭芳 戎马吟》就从一个侧面直观地表达了这种情怀:战马嘶鸣,旌旗奋起,喇叭声破更深。

        还有更多精彩诗句抹上了这种绚丽斑斓的边塞色彩,不妨摘录一组,为节省篇幅,略去题目。

“何方更有雄魂在,不止难忘是远征。”

“春华老去忆曾经,无悔罗浮一剑青。”

“此上山峰终不喘,悠然引兴对苍茫。”

“任凭萧瑟秋风起,望里黄花分外香。”

“雁字惊寒飞远方,白云舒卷酒旗扬。”

“下山侧听呼声啸,驾雾龙归猛似初。”

“梅有几枝无续梦,鹃于半夜犹啼血。”

“一梦何长七十年,金戈铁马掩烽烟。”

“莽莽大河生气魄,堂堂华夏自横刀。鼓声边塞疑相接,更似哀心洗一遭。”

“岖路叹秋岁,平湖避朔风。身还离涧远,心欲倚天雄。”

“雪似梅方尽,桃如火欲开。山风应渐暖,放眼更高台。”

“仍如昨、腾龙飞虎,梦里不须寻。征衣在、征人同在,霜雪拟风侵。”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既可看到旌旗在望,鼓角相闻的烽烟场面,也可领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出征情怀,还仿佛能听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揪心嘶鸣,这组当代《从军行》镜像,与千年之前的边塞景象叠加在一起,在文化上可谓一脉相承。

       邓荣森这类作品颇具《凉州词》韵味,例如读到“一壑忽推千斛雪,惊呼声浪淹崆峒”,“春风着意催帆远,共与昆仑云海行”时,就会联想到王之涣笔下“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豪迈气象;而品阅“挥不去、刀光剑影,沙场英烈。十万哀兵争国土,三千凉夜沉江月”后,又能瞬间感受到“古来征战几人回”的雄壮与悲凉。

       邓荣森的军旅题材作品还吸收了客家山歌的文化元素,这一点与宋湘如出一辙。他的返老部队有怀》:

山水一为别,归来卅五年。
物人亦非昨,意气总如先。
白鬓何言悔,青衿不识钱。
连营苍翠里,无敌自千千。

        行文通俗,不做修饰,绝对口语化,读罢就像欣赏了一支客家民间小曲。

       同样明显的是,邓荣森这类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也许受到宋词熏染,他往往会在雄浑的画布上涂抹几笔婉约的颜色,增添一种别样的情趣,让读者在壮怀激烈的氛围中感受到一丝温情脉脉的柔美。例如他与战友对饮时偶尔会宣泄一种温婉的情绪:斜阳碧水金沙,酒旗闲客沱茶,照旧红亭紫霞。一杯干罢,忘情人说风华。当年的军营生活到了晚年已化作了一杯老酒,一盏浓茶。

     对军人风采的阐释和对逝去青春的回望,还有另一款香型可以品尝,且看《甲午七夕翻看戎装探亲照感怀》:

黑白无声故事真,银河长有望星人。
纵使花前难属我,可知剑下最怜春

      这种带着淡淡醇绵酱香的诗句常常能拨动读者心弦。

     即便是抒发豪放情怀,也会时而用婉约的色彩来衬托,作者在观壶口瀑布时写下了用细腻柔情勾兑豪放壮观的诗句:

玉帝倾壶百丈高,挟雷断石卷狂涛。
岸前黄帛和衣湿,身后红颜怯胆号。

其审美价值,可见一斑。

五、理性中庸的历史思考

      宋湘主张“作诗不用法”,“我诗我自作,自读还赏之”,他的作品天然率真,情致清隽,爽朗不羁,挥洒自如,既有古朴的书卷气,亦注重吸收客家民歌的文化养分,雅俗共赏。邓荣森的作品也有此特点,读他写小孙儿的两首绝句,即可管中窥豹。

 《题乐乐泳装照》:
双手叉腰眼放光,白条浪里小儿郎。
莫言今日池还浅,浩瀚江天任丈量。
《题长孙乐乐小纸条》:
小屁孩儿武二郎,个中童趣亦情商。
只今打虎亲兄弟,厚古彦谦共守常。

       宋湘也写过同类题材,这种童趣在宋湘的笔下同样栩栩如生,且看他的

《忆少年七首》:

其一:

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

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其二:

世间何物是文章,提笔直书五六行。

偷见先生嘻一笑,娘前索果索衣裳。

       行文至此,显然还没有进入主题,写这类小诗可以看成是文学创作。实际上邓荣森年轻时就十分喜爱文学,写过不少小说、散文和新诗,还出版过文集《生命之潮》。这或许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一种成长体验。

     读书人都认可文史不分家,实际上是文史哲不分家。我的理解是,年轻时不爱好文学,人的生命就会缺少激情和创造力,人到中年应当本能地对历史发生兴趣,否则你的认知就会是肤浅的,你的人生也提炼不出智慧,到了晚年更进入不了无我的哲学境界,这便是文史哲三者的阶段性关系,也印证了《百花居吟稿》作者七十多年沧桑人生的感悟:“十年我欲淘书海,三径谁陪觅紫烟。”

     宋湘中年以后酷爱读史,写了大量的咏史诗,在他传世的一千余首作品中,咏史诗就有两百首左右,占比之高,并不多见。宋湘的历史观具有鲜明的儒学色彩,而儒学又是客家文化的不二内核,这在后来大致成为了梅州客家读书人写诗咏史的一个文化传统。这条红线也贯穿在《百花居吟稿》之中,书中涉及历史题材的作品就有二十多首。

      如果说宋湘主要关注的是汉唐史,即古代史,那么邓荣森关注的则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近现代史人物,例如林则徐、孙中山、唐绍仪、张学良、杨虎城、顾顺章、叶剑英、陈赓、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谢晋元等,其中有些人物是一般人所不熟悉的,用旧体诗解读这些人物,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其尺度的拿捏与把握尤为费神。这需要脑力、悟性和智慧,还要巧妙地融入理性的哲学思考。

  “看谁把、人生来读。半世权谋,三分天地,笑说曹、孙、皇叔。穿越竹林间,何当约、刘伶酒肉。”作者就是在这种不经意的笑谈和揶揄之间,完成了对历史的思考,达到了“但有哲思非妄语,应余豪气可高扬”的境界。

    这里仅例举一首写顾顺章的七律:

钢刀变节自江城,偏作帮凶扑赤旌。

相望本无人项背,忍看更尽尔狼兵。

黑云城压周遭暗,黄浦江难咫尺清。

争奈有谁堪笑后,燎原火势与天平。

     顾顺章是中共历史上危害最大的叛徒,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协助周恩来分管特科,1931年4月在武汉叛变,导致中共中央在上海无法立足,被迫撤到江西中央苏区,党的中心工作也从城市转向农村,由此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走向,开创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评价顾顺章和由此改写的红色历史,难度非常之大,我此前没看到过写顾顺章的律诗,但作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运用比兴手法、理性文字、客观角度,灵巧地完成了这一自选的高难度动作,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以中庸取胜,这便是儒家历史观的智慧。

六、 清丽典雅的仕女情结

       自古以来,仕女图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与生俱来的精神胎记,由此产生的仕女情结就成了历代文人雅士内心深处一道隐秘的文化烙印。

    李延年的《李延年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曹植的《美女篇》(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洛神赋》(含辞未吐,气若幽兰);李白的《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杜甫的《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温庭筠的《菩萨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柳永的《雨霖霖》(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唐寅的《芭蕉仕女图》(有人独对芭蕉坐,因为春愁不放心)等等,不一而足,都足以让后人惊艳,真所谓“一缕芳魂一首诗”,“历千年、风骨文华。慢说离骚成绝唱,看来客、胜榴花。”

        但是当代诗人的仕女情结内涵,却比过去延展了许多,所赞美的女性可以是德高望重却人淡如菊的知性女史,可以是气质优雅的知识女性,可以是时髦新潮的交际名媛,可以是市井清纯的小家碧玉,可以是具有众多粉丝的歌星影星,也可以是风韵犹存的中年女性。

        《百花居吟稿》中更多的是对知识女性的情有独钟,作者从三个维度表达传递了这种美学意象。

首先是对吟坛女史的礼赞。

        作者几年前步原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庆云先生韵填写的《蝶恋花》就是一道优雅的美学风景:

云淡风清湖上有。烟树参差,蝶影花间秀。燕子穿墙轻剪柳,一堤春色频招手。
谁立兰桡开笑口。玉润金声,漫舞舒云袖。新降七仙歌又奏,满城争讨开封酒。

     如果说《蝶恋花》的美学表达还比较含蓄,那么作者在深圳芙蓉宾馆一次宴会上,听了刘庆云教授与另一位女教授即席联袂清唱的《红梅赞》后,填写的一阙《夜游宫》则形象直观地记录了那个有声有色的精彩片段:

何似芙蓉浴夜。横塘里,歌台舞榭。仙子凌波缓缓下。那招式,出神也,又入化。
边叹边生诧。料时序,岂能成夏。只恐浓情如火射。姐妹花,看酡红,一腮泻。

   刻画灵动,行云流水,将两位八十多岁女教授的动人风采定格在了春天的记忆里。

第二,对年轻女诗友的关爱无疑是一种高雅的仕女情结。

     有趣的是,作者在参加完2018年在惠州举行的深莞惠女诗人三八诗会后,一改用词章表达仕女情结的做法,罕见地写了一首七律赞美惠州女诗人群体“西湖七姐妹”:

春风又约聚鹅城,犹记去年阳雀声。

依旧殷勤七姐妹,无端缱绻八方盟。

兰亭序共湖边咏,竹叶青从樽底倾。

纵使芳华分一缕,如何不足慰衷情。

    过去七律可是士大夫最看重的手段,以此赞美女性极为罕见,足见作者对女诗人才华的看重与偏爱。

    作者还有一阕《蝶恋花 题荷图赠友人》,则用一组唯美的意象与一位女性诗友做了一次淳静的精神交流:

谁坐莲池云水漾。若个佳人,眉月横塘上。风住尘香风里赏,几多娇媚新模样。

起伏心潮翻作浪。纵是天涯,携手划兰桨。一阕情歌吟复唱,海枯石烂随君往。

这种心灵互动极具美学意义。

第三,作者善于用第一人称描摹知识女性的内心世界。

      有表达山盟海誓的:与子相逢,与子看芙蓉,与子共分凉热,纵使又深冬。(《喝火令》)身许心倾,天荒地老,吟唱满江红。(《一丛花》)有排遣离愁别绪的:芸窗未入春消息,望月圆时人不圆。(《鹧鸪天》)夜宿银河似泛舟,枕边玉露湿新愁。一盘碧玉谁啼破,不见黄鹂枝上头。(《南天湖晨曲》)有倾诉相思之苦的:邀约东风溪谷边,鸟也翩翩,水也潺潺。踏春莫过卧花间,满眼生辉,一径缠绵。醉在人间四月天。读你如烟,笑我如癫。春光正好结诗缘,笔下无言,心上相牵。(《一剪梅·醉在人间四月天》) 

       总之,在《百花居吟稿》中领略这种清雅附丽的唯美风景和婉约情愫,是一件极为惬意的事情,可以提升阅读的兴趣,增添鉴赏的喜悦。一位经历过风霜雪雨的老人,能写出如此柔婉的词章,吟坛并不多见,真想借用作者的诗弱弱地问一句:“世间何物,教我疏狂”?

       梳理解读完《百花居吟稿》六个层面的人文内涵,似乎应当呼应一下本文的题目了,这“一曲岭南秋”的蕴藏确实丰富,就像这金色的秋天有六个节气一样,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才组成了一年最为丰盈富足的季节,我愿与每一位读者共同分享这颇具春华秋实韵味的醇厚清香。

(2021年10月7日于深圳大梅沙)

作者系深圳市长青诗社社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纯爷么该熟记的十首边塞诗!】
太有才了,绝美,一诗一画百花篇!
百花赋(二)◆【咏梅赋】(44)◎念南北 (小诗)
10句描写梅花古诗词! 已是春日时,宜读梅花诗!
10句描写梅花古诗词!已是春日时,宜读梅花诗!
塞上听吹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