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西南三塔”全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卧化塔——鲁西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

往事越千年,卧化塔身坚;

默立乡野中,静看沧桑变。

晨钟暮鼓逝,梵音不再现;

遥想当年处,浮华梦无边。

——@管天管地管空气

远远望去的田塔

整体塔身

塔身构件

卧化塔又叫田塔,位于成武县大田集镇田塔村东,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迄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菏泽市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地面古建筑。现存的古塔地面以上一共五层,全部由青石垒砌,包括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5.4米。地面之下还保留有塔室,在塔室的东西两壁内曾经各发现有一块造像石,塔室的东壁造像石上雕刻有3尊佛像和30余个其他造像,西壁造像石上同样雕刻有3尊造像石刻佛和20余个其他造像。卧化塔内出土的文物如今都陈列在成武县博物馆中。

在成武县大田集镇田塔村东侧,一座石质塔式建筑,东、南、西三面被农作物包围,北邻一条柏油路,塔身矮小,但古朴厚重。这座石质塔式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卧化塔。鲁西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第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张名片可以充分体现出卧化塔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站在塔下,抬头仰望,卧化塔整体呈正四棱锥形,为一块块青石层层干垒而成,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战争创伤及人为破坏,至今仍巍然屹立。“卧化塔始建于唐朝初期。底边南北长5.45米,东西长5.04米,高5.82米,占地面积27.46平方米。”卧化塔全青石结构,楼阁式,平面呈方形,由塔刹、塔身、基座三部分组成,原有七层,塔刹两层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人为毁掉。地面现存五层,高5.82米。底层有塔室,南向,进深1.5米,东西两壁分别有高90厘米、宽56厘米、厚11厘米的造像石一块。基座为四级如意踏步,该塔塔体多由汉墓石匣垒砌而成,每层塔檐均有三层斗拱,斗拱上设有椽,檐顶呈缓坡状,制作精良,层层内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

卧化塔又名田塔,始建于唐代初期,此处原有规模宏大的庙宇。据明朝天启《巨野县志》记载,寺庙名兴善寺,二十世纪初毁于战火,塔名一度失佚。据《田氏族谱》记载,田氏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迁巨野居住,分支又迁田集东佛塔旁建村,故取村名田塔村,该塔也因此被称作“田塔”。2007年,刻有“卧化塔”字样的青石质柱础出土,该塔由“田塔”、“石塔”正式更名为“卧化塔”。

卧化塔基座为四级如意踏步,塔身一层上窄下宽,收分明显,南侧塔身底部设有塔室,塔室东西两壁分别有石造像一块,两石造像正面均有佛龛,左右两侧均饰有线刻的海水纹。东壁石造像佛龛内浮雕刻有:一层飞天;二层中间为释迦牟尼,左侧依次为阿难和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右侧依次为迦叶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座下为二力士,两侧分别有一侍者;三层为11位供养者;四层为15位供养者。佛龛右面竖刻“大唐开元圣神神武皇帝供养”,左面竖刻“大唐开元皇后供养佛时”。

卧化塔虽为青石层层干垒而成,但造型古朴端庄,塔形简洁朴素、浑厚大方,历经千年风雨剥蚀、战争的创伤及人为破坏,至今仍巍然屹立,足见我们的先民当时在选材、施工、设计等方面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建筑技术。佛造像采用圆雕、浮雕、线雕相结合的手法,气象万千、法度恢宏,把佛雕的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完美地统合起來,表现生命活力与佛法心要,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建筑归属地上看,卧化塔在唐代曾属金乡县,后又属巨野县,现属于成武县大田集镇,该塔记载着鲁西南地区的历史变迁,是研究该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成武县博物馆馆长郭立介绍,卧化塔基本保持了唐代建筑风格,文物建筑在形制特征、材料和工艺特点等方面保留了历史原状,石造像雕刻艺术风格突显了唐代佛造像的特点,由石造像题记记载的历史和物质遗存可以相互印证。

1983年3月,卧化塔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由成武县文化馆文物组管理。1988年,成武县文物管理所成立,卧化塔由文物管理所管理。1989年6月,卧化塔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文物保护标志碑,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1997年,山东省文物局和省美术出版社把该塔编入《古建画集》。2013年10月10号,卧化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卧化塔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化塔,一座历经千年仍然屹立不倒的石塔,仿佛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默默矗立在鲁西南大地上。这座石塔目睹过唐宋的盛世繁华,也经历过明清的风刀霜剑,如今作为菏泽境内最古老的一座建筑,成为众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一员。

卧化塔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是鲁西南历史的活化石。任时光飞逝,朝代更迭,有关这方土地上的一段段故事,卧化塔仍然在无声地向世人讲述着。保护卧化塔,既要保护其外在的“筋骨肉”,也要保护其内在的“精气神”。保护历史遗存,传承文化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座古塔的修缮只是完成了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有关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

2.永丰塔——巨野文化地标

永丰塔也叫大佛寺塔,耸立于巨野老城区中,是巨野的文化地标建筑。永丰塔系八棱等边四门楼阁式砖塔,现存五层,高31米,下层周长44米,上层周长36米。永丰塔始建于五代时期,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因为最早位于古刹观音寺内,永丰塔也叫梵塔。据清代《巨野县志》记载,巨野县城中的观音寺位于城东南隅,创建于明永乐初年,至宣德年间仅成佛殿。迄正统、景泰以后,灵应大显,因是邑中诸善士同心协力建修殿宇……规模整齐,气象巍峨,一时香火称盛。

永丰塔和郓城唐塔建造风格相似,因此推测应该属于同时期建造的佛塔。每当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照在巍峨耸立的佛塔之上,远远望去,整座佛塔都被金光环绕,于是便形成“梵塔朝晖”的美景。明清时期,梵塔朝晖被文人评选为巨野八景之一,是巨野著名的一处景观。

永丰塔

明清时期的巨野八景中,梵塔朝晖是巨野城内最著名的一处景观,每当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照在巍峨耸立的佛塔之上,远远望去,似乎整座佛塔都被金色的光所环绕,这便是“梵塔朝晖”的景色。

巨野八景之梵塔朝晖

巨野八景之梵塔朝晖

湖水映照下的永丰塔倒影影影绰绰,让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佛塔充满了神秘,青砖塔身上不但刻写着岁月的沧桑,也刻写着属于巨野的传奇故事。

3.观音寺塔——水浒故里郓城的地标

巍巍不记何年起,半入云霄半插水。

岫色黑斑映古雪,苍茫莫知其所以。

幽洞恍惚若有物,霎时飞飞来燕子。

振翮环绕蔽塔尖,冷落荒闵相顾喜。

风轧轧互作声,羞向朱门绣户里。

——[明]陈法

观音寺塔又叫荒塔、唐塔,位于郓城老城区内,是郓城的文化地标。观音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因古塔周边有过一座观音禅寺而得名观音寺塔。观音寺塔的外形状似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幞头塔。据资料记载,观音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原高七级,后来由于战火和地震等原因塔顶倒塌,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唐塔

唐塔

据《郓城县志》记载,“观音寺塔”因坐落在观音寺内而得名。原高七级,建于五代·唐长兴二年,故人们称作“唐塔”。由于地震等原因塔顶倒塌,荒废已久,至清朝末年,塔顶残破呈官帽状,所以也有人叫它“荒塔”或“幞头塔”。现存观音寺塔为八棱四门楼阁式砖檐,东西南北四面各设券顶乾坤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塔心室和佛龛顶部,由层层砖斗拱环砌成拱顶,斗拱制作精良,层层内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连塔内迥廊顶部,也由砖斗拱精砌而成。

游人由北门登临,穿过塔心室直达南壁,沿南壁登上第二级,然后通过塔心柱转折上升直达塔顶。残塔高约32米,周长44米,虽历经风雨,剥蚀亦甚,然其巍峨古朴,仍不失为一方胜景。塔四周碧水环绕,夏日晨昏,上千只“云燕”绕塔飞鸣,绿树燕影与巍巍古塔,在碧水中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古朴的风景画,甚为壮观,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观音寺塔周围被湖水环绕,每当晨昏到来时会看到很多燕子绕塔飞鸣,绿树燕影与巍巍古塔交相辉映,这便是历史上的郓城十景之一“荒塔云燕”,又叫“唐塔云燕”。2006年12月7日,观音寺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塔

唐塔

本文为整理资料,特向各位原作者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幽居寺
成武卧化塔:鲁西南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
梁山好汉之乡 | 山东菏泽郓城到成武,三塔一文庙,在昌邑国的故土上
隐匿于博物馆内的古塔
河北曲阳:修德寺塔
从菏泽一路向东·看古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